2002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把思想工作做到农民心坎上
李树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碰到了许多新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就必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切实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新的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得实效,入脑入心,就必须区分不同对象,采取有效手段,把工作做到每个农民的心坎上。
  只有区分不同对象,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入脑入心。人的文化素质、经济状况各不相同,思想境界、心理特征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在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时,必须区分不同对象,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教育引导。一是因人制宜。对农村的广大党员和各级干部,要加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教育,要求他们身体力行“三个代表”;对普通农民群众,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及科学文化教育。对先富起来的群众,要引导其致富思源,扶危济困;对困难群体,应多鼓劲,多扶持,着重进行“自尊、自立、自爱、自强”和艰苦奋斗教育;对外出打工人员,要引导他们遵纪守法,艰苦创业。二是因地制宜。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人们接触外界的机会较多,思想也比较开放,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因此重点要进行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的教育;边远山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人们一般比较淳朴,但容易被封建迷信钻空子,需要多进行科普教育,并引导其多与外界联系。三是因时制宜。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矛盾。现阶段大多数农村的主要矛盾,是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缓慢,各种不稳定因素增多。在这个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坚定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的信心,增强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只有采取有效手段,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入脑入心。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工作必须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改变方法简单、形式落后、不切实际“空对空”等现象,通过有效手段把思想政治工作巧妙地渗透到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变单向教育为双向情感交流,变依靠少数人做思想政治工作为发动群众一起做。一是寓教于乐。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适应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兴趣热点开展思想教育,是改进和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既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各种兴趣爱好,又能使农民群众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启迪心灵、明辨是非、提高觉悟,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二是寓教于境。环境对于身处其中的个体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作用。因此,通过开展创建文明集镇、文明村、文明户等活动,采取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群众认可、富有亲和力的典型示范形式,可以较好地形成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的育人环境,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三是寓教于管。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不仅要靠教育疏导,也要靠加强管理。教育是通过思想觉悟的提高来管理人,管理是通过外在约束的加强来教育人,二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两轮”,互为补充,相互促进。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禁赌协会、婆媳会、民事纠纷调解会等群众组织,把群众的事交给群众办,可以达到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效果,促进农村社会风气不断改善,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第9版(理论)
专栏:

  努力创新政府管理体制
  朱步楼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创新,既是我国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需要,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当前,加快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面临着诸多有利条件。首先,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原则,以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将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政府管理方式的新坐标,而且使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更为紧迫。目前,我国正在抓紧清理不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法律法规,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各级政府对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有了紧迫的自我要求和内在动力。第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对改革和完善政府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强烈呼唤尽快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管理体制,以适应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第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在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同时,发达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公共行政实践的经验教训,也为我们加快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借鉴国际公共管理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我国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应着力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共行政体制方面下功夫。
  由直接干预的管理理念向公共管理转变。一是强化依法行政理念,坚决杜绝违法操作、“暗箱”操作;二是强化政务公开理念,切实保证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三是强化层级管理理念,扩大政府系统内部的沟通、协作,既层层负责,又相互监督;四是强化公共服务理念,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如顾客满意度等纳入政府管理思想之中,实现政府管理的廉洁、高效。
  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首要的是明确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定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弱化政府微观管理职能,将该由社会组织行使的职能转给社会组织。当前,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政府管理体制,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尽可能减少行政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干预;二是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组改制,让政府尽快从直接管理企业中解脱出来;三是以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为基础,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和市场经济对政府职能的要求,实行权力与利益分离,决策与执行分离,改进公共服务,加强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完善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四是加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政的统一性,划清事权,理顺关系,保持整个行政系统、行政行为的连续性和协同性,以消除地方保护和部门垄断等现象。
  由统揽一切向科学治理和公共服务转变。一是切实加强公共政策的研究、规划和制定。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解决带有普遍性的社会公共问题、实现管理目标而制定的准则和对策。加入世贸组织后,更需要政府娴熟地运用公共政策来处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首先,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国民经济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国际市场的变化趋势,及时制定科学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搞好宏观调控,为经济运行和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秩序。其次,加强公共设施和公共产品服务,完善社会和市场服务职能。政府应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公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第三,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市场监管体系。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保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制假贩假、偷税漏税、商业欺诈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把精干、廉洁和高效的有机统一作为政府建设的目标。首先,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廉洁稳定的公务员队伍。应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可以考虑以社会需求满足程度指标、社会进步指数、政府质量指标等来评估政府的管理质量与效率,以此推动建立精干的服务型政府和廉洁、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其次,增强政府管理的透明度,让社会了解政府管理、服务社会的计划、目标、决策及其实施的具体过程,从根本上规范政府行为,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寻租”行为和腐败现象。此外,还应特别注重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以“制度+技术”促进政务公开,以电子政务建设推动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努力提高政府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第9版(理论)
专栏:

  按“三个代表”要求实施依法治国
  徐国红
  江泽民同志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新形势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就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实行依法治国,是党顺应历史发展规律,保持自身先进性的体现。在“五三一”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使党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法律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强制性、权威性,体现了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实践证明: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才能保持经济和社会的稳步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依法有序地进行,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才能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严格依法办事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根据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坚持实行依法治国。
  实行依法治国,是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环节。进入新时期,党中央反复强调要通过加强和完善法制来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行依法治国,就是由党领导人民通过法定程序制定法律,把党和人民的主张变为国家的意志和全社会的准则;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带头遵守、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使各级党组织通过法定程序,向各级国家机关推荐具有较高素质的合格干部,并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监督,从而保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实行依法治国,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可以极大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实行依法治国,是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保证。坚持执政为民,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本质所在。只有依法治国,使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得到正确实施,执政为民才能落到实处。坚持执政为民,实行依法治国,就要严格按照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起草、制定、实施法律,使法律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就要依法处理和制裁违法行为,运用法律约束权力,防止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转化为个人权力,处理好国家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消除官僚主义及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保护人民的利益。实行依法治国,必须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行政,要求建立严格的行政执法制度,以保证直接调整公民权利义务关系的行政行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进行。一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明确行政权由法律赋予,严格按照法律赋权、依据法定程序行政,确保行政权力不被滥用,公民权利不被侵害。公正司法,要求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得到正确、公正的实施。法治是制约权力、防止腐败的有效机制。只有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维护司法公正,严把法律正确实施的关口,才能使正当的公民权利得到合理的司法保护。


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与社会稳定
吴爱英
江泽民同志在“五三一”重要讲话中,号召全党要坚持“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精神,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和加强社会稳定工作。
  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持社会稳定的战略意义
  “三个代表”是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我们必须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保持社会稳定的战略意义。
  社会稳定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之所在。保持社会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人民群众企盼生活幸福,但幸福生活离不开社会稳定。如果社会动荡不安,秩序混乱,经济不可能发展,人民群众也不可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邓小平同志指出,稳定压倒一切。在安定团结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全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思稳定,盼发展,求富裕,是各族各界群众的共同心愿。实现社会稳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党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致力于维护好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我国改革开放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实行改革开放,能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消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束缚,更好地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但是,改革措施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需要广大干部群众客观对待和正确认识,需要在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和环境下进行;扩大开放,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和进行对外交往,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需要一个宽松、和谐、规范的社会环境,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离开了社会稳定,改革开放的深化就无从谈起。
  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稳定了,才能把我们的事情办好,经济才能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生活才能逐步改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正是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我们党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一时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稳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进入新世纪,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努力保持社会稳定。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为实现社会稳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只有极大地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保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稳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一定要善于敏锐地把握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根本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改善人民生活、化解社会压力、解决各种困难和矛盾提供充裕的物质基础。其次,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为保证国家安全提供可靠的物质条件。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制定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生产力发展要求,可以极大地增强我国的经济技术力量,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从而有助于我们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有效打击各种邪恶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确保国家主权的安全和领土的完整。
  建设先进文化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为社会稳定提供思想保证、社会规范和智力支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质上就是建设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干部群众,用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人民。这将有助于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形成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共同理想,为保持社会稳定提供思想保证、人生导向和精神支柱。我们党要牢牢掌握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主导权,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从思想上精神上教育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社会稳定提供思想保证。应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消除愚昧无知和封建迷信,为保持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主体条件。
  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的利益是其需要产生的动因,也是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动力,许多社会冲突、社会动乱、社会不稳定现象也都与利益有关。我们党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努力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信任,才能保持社会稳定。对群众来说,只有当他们的现实利益得到了肯定、关心和实现,才能产生满意感,从而保持思想上行动上的稳定有序。为了维持社会的有序运转和平稳发展,保证社会公平,我们党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首先要考虑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同时尽可能地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江泽民同志指出,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才能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得到广泛认同和接受,得以顺利实施;才能使我们党获得广泛而牢固的群众支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从而保持社会稳定。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切实做好社会稳定工作
  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大国,把近13亿人口的力量凝聚起来,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做好包括维护社会稳定在内的各项工作。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进一步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其有利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将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条件、战略重点和根本要求,在不同时期、不同形势下,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既要全面、综合地把握,也要注意把握主导方向,避免出现大的波折。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稳定。
  全面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和措施。维护社会稳定,要从加强法制建设入手。大力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认真落实“四五”普法规划,在各行各业和各部门深入开展普法活动,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为维护社会稳定奠定良好的法制基础。在地方,要坚持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县,不断提高依法治理的整体水平。应抓好政法工作,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以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为重点,打击各类经济犯罪;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维护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确保社会稳定。要切实加强城乡基层的稳定工作,牢固树立和强化基层观念,把基层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抓基层、打基础上来。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紧密结合新的实际,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道德自律能力,为社会稳定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规范、舆论环境,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坚固的思想道德防线。
  切实加强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领导。维护稳定,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关键在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维护稳定的重要性,自觉做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维护稳定摆上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实施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切实承担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要认真落实维护稳定领导责任制,地方党政一把手作为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人,要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要靠前抓。要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强对稳定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真正把维护稳定、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落到实处,为维护稳定提供坚强有力的领导保证。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加强督促检查,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抓落实、见实效上狠下功夫,全面推进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知不足而后学
  李卫星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许多同志包括一些领导干部明显地感到,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自己不熟悉、不了解、不适应的东西很多,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知识水平、工作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面对差距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知不足而后学”,老老实实地承认不足,认认真真地加强学习。
  在时代大变革、事业大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在思想观念和水平能力等方面一时跟不上实践发展的要求,应当说是正常现象。当今世界,客观形势错综复杂,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空前加快,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许多新情况需要熟悉,许多新知识需要学习,许多新领域需要探索。在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昨天的饱学之士如果不是今日的勤学之人,也难免落伍。而且,我们正在从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前无古人,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自然有一个知识够用不够用、能力适应不适应的问题。这个探索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本领的过程。
  但是,面对差距和不足,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无动于衷,随波逐流;一种是“知不足而后学”,奋起直追。不同的态度决定不同的行动,不同的行动必将带来不同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差距和不足,一些同志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要么满足于“知识不多有文凭,水平不高能对付”,靠吃老本过日子,以不变应万变;要么总觉得工作忙、时间紧,对学习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学多少算多少,遇到困难绕着走。显然,这样的态度只能使差距越来越大,不足越来越明显,从而造成工作被动,事业损失。
  其实,差距和不足是挑战,也是机遇。“知不足而后学”,是实践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人们的认识规律。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实践无穷,实践常新,人们的认识要跟上不断发展的实践,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带着问题学习,学用结合,比盲目地、抽象地学习更为深刻、更为有效。通过学习和思考,获得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就能使学习和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知不足而后学”,是各级领导干部在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前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知识水平、工作水平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以扎实的学习成果推动工作和事业的发展。
  生活之树常青。实践无终结,认识无止境。历史总是在不断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在我们的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必然还会涌现出更多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而且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素质、水平和能力总是处于一个从适应到不适应、再到新的适应的动态过程,也决定了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是各级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所必备的基础和必经的途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知不足而后学”,着眼于实践而学习,通过实践来促进学习,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不断进步,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