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天然林保护专页)
专栏:

  甘肃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全面实施天保工程
采伐停得下荒山绿得快
  小陇山林业实验局位于甘肃东南部,总面积1243万亩,森林覆盖率55.7%,活立木总蓄积2771万立方米。全局设21个国有林场,15个经营服务单位,现有在职职工6112人。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小陇山林业实验局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机制为突破口,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初步形成了符合小陇山林区特点的天然林保护模式。
  (一)算大账,保证“停得下”。小陇山林业实验局从1998年10月1日起,全面停止了和木材有关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在当年木材生产限额未完成,经济收入急剧减少直至中断,还没有被纳入天保工程试点范围的情况下,一些干部、职工思想上产生了波动,流露出一些怨言。针对这种情况,由局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组成专门的工作班子,做了大量的争取、协调和宣传发动工作。停采前后一个月内,各林场在林区、林缘区张贴横幅、标语,办黑板报,出动宣传车,大力宣传实施天保工程、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为顺利实施天保工程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富余人员,采取轮岗的办法,基本保证了职工的正常生活,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保持了林区社会秩序稳定和林业职工队伍稳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停得下”。
  (二)责权利挂钩,坚决做到“护得住”。对森林管护工作进行了重新定位,调整充实了管护队伍。将原局公安处改制为森林公安局,所辖森林公安派出所由9个增加到14个,干警由69名增加到178名。全局108个营林区由过去的次生林改造为主,转向森林资源管护为主,管护人员由1000多人增加到3000多人,管护范围已覆盖全林区。根据实际,小陇山林业实验局还采取“远封近分、层层承包、专群结合、加强管理”的办法,对林区腹地集中连片的天然林实施封山育林,按沟设卡,严格封禁;对农林交错地区的林地,全面推行承包管护责任制,局、场、营林区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营林区和职工签订承包管护合同书,由营林区负责每月对承包人按管护职责,进行考核打分并将结果上报林场,林场根据承包人的得分兑现当月报酬。
  (三)创新机制,努力实现“绿得快”。在造林机制上基本实现五个转变。一是造林重点由过去侧重经济效益为主的低产林改造,向侧重生态效益为主的荒山造林转变。二是造林树种由过去以落叶松、油松、华山松等针叶树种为主向针阔叶混交、多树种配置转变。三是造林措施由过去造管脱节向造管并举、边造边管转变。四是现场管理由过去粗放的现场指挥向工程监理制转变,较好地保证了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五是利益关系由过去的砍树人向植树人、承包造林、劳酬挂钩转变,调动了广大林业职工造营林生产的积极性。经连续3年检查验收,全局造林当年成活率平均达到90%以上,保存率平均达到80%以上,造林面积核实率均为100%。
  (四)调整结构,推动林区经济“增得稳”。一是建立木制品加工基地。1997年,林业实验局贷款3900万元,对局纤维板厂进行技术改造并投产项目,目前已形成人造板、家具、木地板三大系列产品,包括12个品种,580多个规格。年产量2.1万立方米,销往8个省、市,年销售收入2400多万元。二是以麦积植物园为龙头,建立森林生态旅游基地。近几年先后建成了陇林饭店、麦积植物园、曲溪山庄,建筑总面积达1.1万平方米,床位800余张。成立了小陇山大自然旅行社,修建旅游专用线50多公里,景点180余处,初步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森林旅游服务格局。截至去年底,全局旅游从业职工近200人,当年接待游客17.8万人次,旅游收入400多万元。三是利用小陇山林区动植物资源丰富,花卉、药材、山野菜等种类繁多的优势,建成花卉生产、展销温室和钢架大棚近8000平方米,建成具有喷灌设施的花圃37亩。全局从事花卉和其他多种经营的职工420多人,年多种经营收入1200多万元。


第10版(天然林保护专页)
专栏:

  资源增长企业复兴职工致富
绥棱林业局特色开发扭转“两危”
  黑龙江绥棱林业局是1948年建局的森工企业。有林地面积171463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272万立方米,森林覆被率80%。林区总人口45977人,建局以来共为国家生产木材1599万多立方米,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6亿元;上缴利税1.6亿元。长期过量采伐,森林资源锐减,林业“两危”日趋严重。为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自1987年开始调减木材产量,成为全省森工特困企业。
  2000年天保工程正式启动,该局确定以保护、培育森林资源为前提,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企业复兴,经济发展,职工致富为目的的工作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种植业、养殖业为基础,以加工业为龙头,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坚持特色开发多元发展,建设生态和经济同步发展新型林业。1998年至2001年少采伐木材12.15万立方米,减少资源消耗19.5万立方米,有林地面积增长6%;活立木蓄积增长了3.3%;与1999年相比林业产业总产值增长了23%;多种经营产值及收入增长了46%,职工年人均收入达到5200元,增长了1.2倍。
  这个局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措施,夺取天保工程建设新成果。实行了六个强化。一是整章建制,强化基础管理。研究制定了《绥棱林业局天然林资源管理办法》等制度。二是科学区划,强化森林分类经营工作。制定了《绥棱林业局分类经营方案》,合理区划了重点公益林区、一般公益林区、商品林区。三是落实任务,强化项目管理。建立目标责任制,全部落实到林场(所)、落实到人头。四是采取措施,强化质量管理,严格执行人工造林、森林抚育、人工促进更新、封山育林等项作业技术标准。五是健全制度,强化森林防火工作。六是依法治林,强化资源管理工作。
  二、创建机制,落实管护经营新举措。现全局区划管护责任区170386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99%,落实承包2793户,从事管护经营人员达4200人,实现了一人承包全家就业。建立了三个机制。一靠法律约束机制确定管护责任。二靠激励机制增强管护责任。三靠承包机制落实管护责任。我们实行了包片、包线、包区、包户、包项目“五包”责任制,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和通报。一手抓管护,一手抓培育,按照“天保”工程要求,全面完成了人工更新造林、人工促进更新、森林抚育、封山育林等任务。全局新增造林面积109951亩。
  三、调整结构,构建产业化经营新格局。依托林区资源建设了四大龙头企业。黑龙江绥棱白马石食品有限公司、黑龙江绥棱福瑞德超微粉碎新技术开发中心、绥棱林业地区森源山产品开发公司、绥棱林业局岩峰白灰厂。去年启动了“百公里特色经济带”建设项目,山上16个单位共建设17大类219个项目。围绕龙头企业建设八大生产基地:北药开发基地、食用菌基地、山野菜基地、林蛙养殖基地、养鹿基地、特色养殖基地(发展牛、羊、兔、森林鸡、鱼、蜂等项目)、经济作物种植基地、石材原料基地。
  四、改革创新,开创林区建设新局面。为了建设生态与经济同步发展的新型大林业,该局对新组建的企业,按照《公司法》规范,实行新企新制。通过机制创新,林产工业由1999年亏损146.4万元到2001年盈利48.5万元,一举扭亏为盈。通过组织机构创新,压缩岗位编制,每年减少工资支出460万元。通过实施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一人承包全家就业,共分流安置富余人员6700人。


第10版(天然林保护专页)
专栏: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
  国家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主任张志达
  天然林是地球珍贵的自然遗产,对于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人工林无法替代的生态功能。我国是天然林资源匮乏的国家,现有天然林16.04亿亩,占全国森林面积的69.62%。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1998年我国在重点国有林区开始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2000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规划从2000年到2010年的11年间,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工程区域涉及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18个省(区、市)的734个县和167个森工局。长江上游地区以三峡库区为界,包括云南、四川、贵州、重庆、湖北、西藏6省(区、市),黄河上中游地区以小浪底库区为界,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7省(区);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包括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海南、新疆5省(区)。工程区林业用地面积18.55亿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0.2亿亩。
  工程建设的目标,一是实行木材生产停伐减产,加大森林管护力度。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调减木材产量。整个工程调减木材产量1991万立方米,减幅40.5%。使工程区内14.3亿亩的有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得到有效保护,其中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5.13亿亩,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9.18亿亩。二是加快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工程区宜林荒山荒地的造林绿化。到2010年规划新增森林面积1.3亿亩,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17.52%提高到21.24%,增加3.72个百分点。三是妥善分流安置国有林业企业富余职工。工程区现有在职职工146万人,由于木材停伐减产,需要分流安置的富余职工74万人,其中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48.4万人,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25.6万人。
  为了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一是森林资源管护,按每人管护5700亩,每年补助1万元。二是生态公益林建设,飞播造林每亩补助50元,封山育林每亩每年补助14元,连续补助5年,人工造林长江流域每亩补助200元、黄河流域每亩补助300元。三是森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按在职职工缴纳基本养老金的标准予以补助。因各省情况不同补助比例有所差异。四是森工企业社会性支出,教育经费每人每年补助1.2万元,公检法司经费每人每年补助1.5万元,医疗卫生经费,长江黄河流域每人每年补助6000元、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每人每年补助2500元。五是森工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补助,按各省(区、市)规定的标准执行。六是森工企业下岗职工一次性安置,原则上按不超过职工上一年度平均工资的3倍,发放一次性补助,并通过法律程序解除职工与企业的劳动关系,不再享受失业保险。七是因木材产量调减造成的地方财政减收,中央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予以适当补助。
  今后11年国家将投入962亿元工程建设资金,其中中央补助80%,地方配套20%。在总投入中,基本建设投资180亿元,占18.7%;财政专项资金782亿元,占81.3%。同时,明确对森工企业因木材产量调减造成无力偿还的银行债务,实行先停息挂账,然后在清理核实的基础上,通过呆坏账冲销等方式予以解决,以及鼓励林区发展林下产业,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多种经营项目的职工,在符合贷款条件的前提下商业银行给予贷款支持。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试点和全面实施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工程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天保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按规划工程区域内木材采伐大幅调减,荒山造林大面积增加,职工分流安置顺利进行。到2002年6月底,天保工程共投入到位资金286.9亿元,其中中央国债资金80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86.6亿元,地方配套资金20.3亿元。天保工程实施以来,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的13个省(区、市),到2000年已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木材产量按计划调减到位;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由1997年的1853万立方米调减到1213万立方米,减少640万立方米,减幅达34.6%。完成人工造林2230万亩,飞播造林1698万亩,封山育林8400万亩。通过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一次性安置等渠道,已妥善分流安置富余职工50.7万人,其中一次性安置20.7万人。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使许多地方生态环境大为改观,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企业发展活力有所提高,工程建设已对区域经济和林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出现了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工程区林业经营方向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保护培育森林资源转变;二是林区经济由单一的“木头财政”向多元化转变;三是工程区生态植被建设由单纯造林向造管并举转变;四是林区职工就业渠道由单纯依靠“大木头”向多渠道转变。可以说“五年初见成效”的目标已经实现,“十年大见成效”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天保工程是一项崭新而浩大的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社会性的特点。随着工程的深入实施,下一步还面临着一些需要着手重点解决的问题,主要有:木材停伐减产后,森工企业银行债务无力偿还的问题;富余人员分流安置问题;新增社会保险险种缺项问题;工程区人工林采伐及禁伐后补偿政策问题;工程区后续产业发展缺乏扶持政策问题;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困难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问题;缺乏工程管理经费问题等等。
  为在5年初见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实施好天保工程,全面推进工程区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今后的工作重点是:
  第一,强化工程管理,确保工程建设成效。为了实施好林业重点工程,国家林业局提出了“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工作要求。一是强化森林资源管理,严格执行国务院批准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十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坚决打击乱砍滥伐和超限额采伐等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强化工程资金管理。严格做到专款专用,加大稽查力度,确保工程资金安全有效运行。三是强化工程质量管理。推广项目法人制、监理制、报账制,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第二,开展中期评估,做好工程建设阶段总结。分析研究问题,完善工程对策措施,进一步推动工程建设深入开展。
  第三,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推广工程建设经验。系统总结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经验,并通过多种途径大力推广,重点是总结推广富余人员分流安置的经验,研究问题,探讨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富余人员分流安置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第四,加大工作力度,尽快解决工程实施中的问题。国家林业局对天保工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对本部门能够解决的问题,正在着力研究解决;对本部门不能解决的问题,积极与有关部委沟通协调,力争使问题得到早日解决,推进工程的健康发展。
  第五,加大“四到省”管理力度,强化省级政府工程实施的责任。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天保工程实施方案,国家将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资金、责任落实到省(称“四到省”),实行省级政府负全责。国家林业局负责对工程的规划、指导、组织、协调和监督。为使工程“四到省”落到实处,国家林业局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天保工程“四到省”考核办法,每年将对工程“四到省”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新世纪之初,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确立了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基础地位,在生态建设中的首要地位,根据新形势对林业的要求,国家林业局把生态建设提升到林业工作最重要、最核心的位置上,进入了全面推进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根本性转变的新阶段,全面启动了林业六大工程:一是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解决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二是退耕还林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三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四是“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地区的防沙治沙问题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五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主要解决物种、自然、湿地等保护等问题。六是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基地建设工程,主要解决木材供应问题。六大工程是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建设的战略重点和主战场,是推进这一历史性转变的载体,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使命。作为六大工程之一的天然林保护工程,覆盖了我国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的大江大河源头,生物物种最为丰富、木材和林产品生产最为集中的地域,关系到国有林区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广大林区职工和广大林农的切身利益。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工程区林业职工和群众的不懈努力,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目标一定会实现,祖国大地一定会山川秀美。


第10版(天然林保护专页)
专栏:

  云南丽江搞好森工企业职工分流安置
  从砍树人到护林人种树人
  天保工程实施近5年来,云南省丽江县在妥善分流安置好森工企业富余人员的基础上,顺利实现了从以单一的木材采伐利用为主到保护与发展森林资源并重,森工企业职工从砍树人到护林人、种树人的转变。工程进展顺利,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林区经济持续发展。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是举世闻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区的中心地带,生态环境地位极其重要。天保工程实施前的1997年,全县森工企业共有在册职工4499人,绝大部分职工直接从事木材生产、木材加工及相关经营活动。
  1998年天保工程实施后,分流安置富余职工成为县委、县政府和森工企业的工作重点,也成为实施天保工程的首要任务,并成为检验天保工程实施成效的重要指标。在分流安置过程中,丽江县坚持以人为本,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分流安置工作卓有成效。目前,全县除未列入天保工程的林纸企业422名职工外,全县森工职工中,从事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1635人,从事多种经营505人,从事管理和后勤工作78人,其他岗位105人,一次性安置824人。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基本得到了妥善解决。短短几年,企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职工收入逐年提高,林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把工程建设作为富余人员分流安置的主要渠道,变砍树人为护林人和种树人。一是根据全县森林资源分布特点和加强保护的要求,建立了96个天保工程管理所、点,共分流安置森工企业职工804人从事森林管护。二是结合工程公益林建设任务,共分流安置森工企业职工831人参加公益林建设。三是实行一次性安置政策。在职工自愿的基础上,按规定对重点森工企业的824名职工解除了劳动合同,并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四是利用天保工程种苗基地建设等项目,实现职工转岗就业,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按照天保工程种苗基地建设规划,建设现代化的育苗厂房,安置富余职工。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新兴产业,扩大就业安置人。目前全县已有200多名林业职工参与旅游业开发经营,利用经营范围内的森林景观优势,吸引游客前往休闲度假。从1999年以来已接待海内外游客21.2万人次,实现销售收入4075万元,上缴税利373万元。黑白水林业局利用原纤维板厂场地,兴办了一个石材加工厂,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办了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安排了企业部分下岗职工和家属到水泥厂工作。森龙集团投资120万元引进矿泉水生产线,成为该县最大的饮用水企业,同时组建了森龙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建了4个汽车加油站,安置人员45人。
  转换经营机制,盘活闲置资产安置人。森工企业利用停伐后的闲置资产,如厂房、场地、设备、设施等,积极开展租赁、承包等经营活动,使闲置的资产产生了效益,而且安置了部分富余职工。黑白水林业局将停产的火柴厂场地、旧厂房租赁给丽江一家酒业公司经营,每年除收取部分租赁费用外,职工和家属有20多人也在酒厂就业。森龙集团利用原木业公司的车间干燥室、锅炉房、供暖水等设施、设备,租赁给宝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每年收取资产设备占用费,另有20名林业职工分流到该单位工作。
  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分流人。鼓励支持职工个人出资入股,创办新的股份经济实体,使非公有制经济在森工企业出现新的亮点。森龙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由职工集资入股注册成立,8名在职职工由国有企业正式职工的身份转变为股份制企业的股东,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公司经营规模在丽江34个旅行社中位居前5名。
  为确保分流安置工作做到“分得出,稳得住,有发展”,丽江县始终将天保工程作为行政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主管副县长为常务副组长,森工企业负责人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天保工程领导小组。作为各级政府主要领导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照责任状进行考核,奖优罚劣。


第10版(天然林保护专页)
专栏:

  陕西宜君县创建精品工程
“造封退管”四轮驱动
宜君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南缘,天然植被减少,森林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严重。天保工程启动实施后,宜君县委、县政府遵循自然规律,把大力植树造林,扩大恢复林草植被,增加森林蓄水固土能力作为改变宜君贫困面貌,振兴宜君经济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宜林则林,宜封则封,宜退则退,“造、封、退、管”四轮驱动。到2001年底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7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1%,重点水土流失区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成为宜君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其具体做法是:
  一、坚持生态优先,科学规划。按照突出重点,集中连片的要求,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和土壤气候因子,实行科学规划,合理确定林种、树种与治理模式,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对生态地位重要的区域,在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同时,营造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
  二、加强组织领导,保证公益林建设顺利实施。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在宜君县将实施10年,规划建设任务是30.39万亩,其中封山育林2.98万亩,飞播造林20.21万亩,人工造林7.2万亩。为了保证工程顺利实施,成立了宜君县天保工程领导小组。从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到2001年公益林建设实施,积极协调,保证了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加快了工程进度。
  三、强化工程管理,保证建设质量。一是制定出台了《宜君县林业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宜君县林业重点项目种苗生产供应暂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工程管理办法。在工程管理中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监理制,质量责任追究制及资金审计制。二是严格事前指导,事中检查,事后验收三个环节管理,提高施工质量。2001年度宜君县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人工造林任务1万亩,实际完成10025亩,占计划的100.25%,造林成活率平均达到95%以上。
  四、以科技为先导,提高工程建设成效。在公益林建设中,针对近年来春季长期干旱,阳坡荒山针叶树造林成活困难的特点,强攻阳坡荒山针叶树造林技术,选择耐旱树种侧柏,苗木使用大容器苗,并用生根粉处理根系,保水剂处理叶面,采取大坑深栽,地膜覆盖等抗旱保墒技术,当年造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陕西省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宜君三角岭示范点成活率达到98%以上。重视先进抗旱技术的组装配套应用,在采取大穴、壮苗、浇水等抗旱造林措施的同时,普遍使用保水剂、生根粉、截干、伤口愈合剂、地膜覆盖等抗旱造林技术,并进行组装配套应用,增加了造林科技含量,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五、加大管护力度,巩固治理成果。实施封山禁牧,促进资源恢复,划定范围,禁止牛羊和人为破坏,并按照属地管理及谁有谁管的原则,落实专兼职护林员。加大林政执法,严厉打击各类毁林案件,确保资源安全。林业公安、护林员坚持每天巡山。


第10版(天然林保护专页)
专栏:

  图①:天然林在保持土壤、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水质、防治旱涝灾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②:各地在工程区内开展了以打击偷盗和乱砍滥伐天然林资源的“天保行动”,破获了一批破坏天然林资源的重大案件。
  图③:天然林保护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