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书里书外

  好书当有好名字
  陈国宁
  时下,书市中常有离奇、怪诞的书名出现,或煞有介事、故弄玄虚,或晦涩难懂、不知所云,或荒唐媚俗、满纸妖冶,如《换妻俱乐部》、《掐花魔王》、《独自去偷欢》、《野床》等等,再配上露骨的富有挑逗性的内容提示和封皮,真是恶心。
  这样的书名,好多是出版商“逼迫”作家或是不经作家同意而偷梁换柱,精心设计、包装出来的;但也有的是作家自己赶时髦。如有一位南方的女作家,就曾把自己的一本书定名为《请你抚摸我》。前一段时间,书店里曾发售过一套冠名为“中国现代性爱小说系列精粹”的书,其实是中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知名作家,如穆时英、柔石等的作品。其中虽有一些性爱的描写,但都是为了情节的需要,完全没有必要打着性爱的旗号而招摇书市。
  常言道:好马配好鞍。好书也当有好的名字。“坏”书名是低级趣味,玷污了文学的神圣和纯洁,迟早会遭到读者的唾弃。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梦的故乡寻觅
  ——读长篇小说《阳光西海岸》
  李炳银
  黄宗之、朱雪梅合著的长篇小说《阳光西海岸》(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所反映的人生经历体会和精神感受,可以说是作者具有很大真实性的经验纪实,它不光是像有些表现域外生活的作品那样只在信息和视野方面给读者以扩展,更重要的是它用作品人物的欣慰、欢乐、痛苦等复杂的人生历程,在深层的感受和精神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刘志翔、宁静夫妇,为了某种精神的和物质的希望,不惜变卖家产,负债出国,先后抵达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在经过了一番艰难的寻觅奋争之后,他们获得了在美国永久居住的绿卡,有了自己的车子、房子。当此前的梦想变为现实的时候,他们在严峻的生活工作环境面前,突然感到,自己的尊严、权利和欢乐却已经伴随着这种获得而消失了很多。自己成了他人的打工仔、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成了别人获取资本与金钱的工具,再加上夫妇之间感情上出现的严重波折,一种过去难以感知的义愤和失落感觉,一种无所依托的漂泊流浪感觉愈加强烈。这时,才在更深的灵魂和精神层面上感受到:人生之梦,不仅仅需要财富的支持,更需要情感和精神的支持。所谓的“美国梦”的实现,是很难在根本上满足一个他国人的最终完满梦想的。正如小说人物的感悟:“我不属于这块土地,我的最终归宿将是那块养育了我的在太平洋另一边的青山绿水。”最后,他们毅然下定决心,放弃在美国的生活,回到祖国的土地上,开始新的创造和开拓。
  不少有留学经历又读过这本书的人说,《阳光西海岸》所反映的感受和心态是“道出了我们这些海外学子内心深处的心声”的。有人甚至认为,这“小说之所以打动我们,让我们含泪而读,是作者勇敢地撕开了封在我们大多数有共同经历的留学人员心灵深处的疤痕,用大量的第一人称的心理活动代表我们大家讲出内心不曾启齿的感受。”由此看来,我们从《阳光西海岸》既可以看到此前人们在不少表现留学生活的作品中见不到的真实内容,同时也就发现了这部小说的个性和深刻的地方。
  很显然,《阳光西海岸》在很大真实生活感受层面上的叙述,是诱惑和激动读者思维和情绪的主要方面。相比之下,作为文学创作范畴的小说来说,作品在结构和表现方面,就显得比较单一和拘谨。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出精品图书迎十六大召开
  喻阳
  为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人民出版社精心准备了一系列图书,为广大读者献上一份丰厚的精神食粮。
  在人民出版社为迎接十六大召开而准备的系列图书中,有多种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出版集团列入“迎接党的十六大百种图书”之中,它们分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将出版的十六大系列文件和书籍,《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五十余万字)等;十六大前将出版的有《“三个代表”思想研究》;现已出版的有《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理论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苏星主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源》(许庆朴、李爱华主编)。在上述重点图书中,有的是人民出版社的专有出版项目,有的是人民出版社为了配合十六大文件的学习而重点安排的理论专著。
  由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主编的《“三个代表”思想研究》一书,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论证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依据,阐明了“三个代表”思想既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生的新变化对我们党提出的新要求,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山东师范大学许庆朴、李爱华教授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源》一书,揭示、论证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由来和发展,以及这一理论“始于毛,成于邓”并在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就。由苏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大项目成果《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理论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系统地阐述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阐明了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指导意义。
  除以上已被上级部门确认为重点图书的品种外,为迎接十六大召开,经过反复论证和筛选,人民出版社还精心准备了其他十余种献礼图书,其中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邢贲思主编),《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五三一”重要讲话》,《中国共产党章程学习读本》(中央党校等单位有关专家编写,十六大以后出版),《党的建设的主题——谈保持党的先进性》(张立昌著),《共产党人前进的旗帜——论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方立主编),《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视野——基于宪法学思维方式的研究》(周叶中、邓联繁著),《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哲学思想研究》(高斌著,即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再研究》(顾海良著,即出),《非公有企业党建的理论与实践》(胡林军著,即出),《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纲要》(乔瑞金著),《跨越论——“三个代表”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汪青松著,十六大以后出版)。这些书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深入阐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论述。
  中共党史出版社在十六大前将推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修订本,这本由中共党史研究室编写的党史权威著作1991年出版后,已修改过十二次。党史出版社还将出版《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历史大事记》和《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跨世纪的中国》等新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江泽民“五三一”重要讲话学习读本》、《解放思想史话》、《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毛泽东文艺论集》等理论研究读物和党史图书。
  十六大前夕,各地出版社推出的有关图书主要有: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邓小平理论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的《硬道理——南方谈话回眸》、广东教育出版社的《“三个代表”思想:领航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等。
(附图片)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专家荐书

  让健康的生活进入亿万农家
——评《亿万农民健康促进广播稿》
袁隆平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农民居住在农村。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村医疗卫生状况仍然相对落后,农民群众自我保健意识相对欠缺。帮助九亿农民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防病、治病水平,是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大事情。
  在国家爱卫会、卫生部、广电部和农业部等部委共同发起的“全国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的指导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为实施这一行动而出版的《亿万农民健康促进广播稿》,为亿万农民家庭实践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很好的行动指南。
  这本广播稿是继《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读本》之后的又一部医药卫生科普读物,既可供全国广大农村基层广播站作为很好的广播素材,也是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医务工作者的科普知识读本。
  这是一本很好的科普读物。我认为最显著的有两大特点:第一是针对性很强,突出农村特色。作者、编者立足我国农村现状,对多发病、常见病的预防,家庭护理康复等话题,精选一百四十四个题目,按春夏秋冬季节顺序,逐题加以阐述。比如,目前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在春节前陆续回乡探亲,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第一篇文章就是“春节探亲要避孕”,内容着重介绍有关紧急避孕的新知识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又比如,在我国农村,造成死亡的各种疾病中,呼吸道感染疾病高居“榜首”;结核病在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仍然是威胁广大农民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本书都有专题专篇详细介绍有关知识和防治措施。第二大特点是:文字浅显,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真正做到了“使识字者一读就懂,不识字者一听就懂”的编写要求。书中许多文章都是从农民关心的话题开始,用农民能听懂的口语,讲解其中的科学内容,深入浅出,使农民不仅听得懂,而且还爱听,非常适合改编为适用各地的广播稿。
  当前,全国农村形势很好,九亿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以后,正向“小康”方向迈进!其中包括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本广播稿正适应了全国农民的这一迫切需求,真是“雪里送炭”。在全国广大农村运用好广播稿,这对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建议县乡村各级广播站的播音员和农村基层干部同志们,做到人手一册,组织认真学习,在“消化”广播稿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改编成适合当地农民急需的健康教育广播稿播出,让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入全国农村千家万户。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海上书声》
陈子善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陈子善先生编了不少精品书,他的这本随笔集中有访书录、读书记、编书谈等等,主题只有两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台港澳文学研究。集中文章有学问也生动好读。
(附图片)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论著简评

  有创意的文学史
——评《世界华文文学概要》
卢翎
以台港澳、东南亚、欧美澳为主要板块的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经过了近十年的积累与建设,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与规范化,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由公仲主编的《世界华文文学概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就是一部具有一定独创性和较高研究水准的世界华文文学史著作。
  “世界华文文学是一种语种文学,是以语种(语系)为界定的。在世界范围内,凡是用华文(汉语言)作为表达工具来创作的文学,通称世界华文文学。”
  开宗明义,这本概要首先从概念的界定出发,将研究对象明确化、规范化。并进一步指出:“作为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重心主要放在中国的台港澳地区及中国以外俗称海外的华文文学。”澄清了长期以来“台港文学”、“海外华文文学”、“海外华人文学”等概念使用上的混乱。并从世界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独特关系入手,阐明了世界华文文学的基本特性:“故土性”、“融合性”以及“本土性”。以此建立起了独特的文学史叙述框架,将“世界”的华文文学作家作品“尽收眼底”。
  文学史的建构与叙述是建立在浩繁的史料基础之上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中,二手资料较多,以讹传讹的现象不少。据此,著者以审谨的态度做了大量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以及对重新挖掘发现的资料的补充工作。
  文学史是一部文学自身艺术发展的历史。文学作品之间构成的或承续或超越或叛逆的关系构成了文学自身发展演进的轨迹。面对台港澳、东南亚、欧美澳三大世界华文文学板块中丰富而复杂的文学创作现象,这本新书立足于作家作品的研究,并注重不同地域中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华文文学品格的铸造,宏观整体地把握华文文学的发展规律。书中作家作品的研究与分析简洁而精当。
  著者以其独特的“史观”为出发点,在对世界华文文学基本特性的整体把握中,简明的分析、中肯的论述以及切中要害的批评使作家作品的研究既呈现出作家鲜明的个性风格,又显示出不同地域中文学发展的轨迹。如台湾文学中突出了文学思潮的更迭以及多元化的趋势;东南亚华文文学中突出从“叶落归根”到“落地生根”,即从侨民文学向移民文学的渐进;而欧美澳华文文学中,充分体现了其“主体”——留学生文学的发展及其新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编者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中国大陆为主体的“出国潮”给欧美澳华文文学带来的“冲击”给了应有的关注,将本世纪以来三次留学热纳入整体研究的视野。
  《世界华文文学概要》涉及范围广泛,对一些作家的评述难免浮光掠影,且质量参差不齐。但总体来看,无论深度、广度,还是开创性,在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格局中,这本新著都具有重要地位。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老来痴心注莎翁
  ——《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辞典》编撰小记
  刘炳善
  当我在大学外文系念书的时候,一旦粗通英文,就想读原文作品;而一旦尝到阅读英文原作的甜头(那和读译本的味道是大不相同的),又想进而攻读莎士比亚的原文剧本。
  后来我渐渐明白:莎士比亚和我们隔着差不多四个世纪,生活的时代相当于我国明朝的嘉靖到万历年间。他所使用的是一种“早期近代英语”。就英语发展史而言,当时近代英语的规模虽已大备,但词形、词义、用法尚未固定,词汇中还包含不少中世纪英语的成分,甚至还残留着古英语的孑遗。此外,由于戏剧演出的特点,为了使得观众雅俗共赏,莎剧语言中还采用了大量的伊丽莎白时代的俗词俚语,其中融会了许多当时特殊的风俗、人情、习尚、典章、制度、器物等。这种情况,非常类似我国元曲的用语,其中既有从古继承下来的文言古词,又有反映当时特殊风俗人情的“大白话”——这种文白杂糅的舞台用语,在当时的观众是一听就懂、心领神会的,过了几百年,语言随着生活大变,就构成后世阅读中的特殊困难。
  记得诗人徐迟说过:要读懂莎士比亚,光靠白话文本和普通字典是不行的,必须有好的版本和专门的工具书。有鉴于此,倘能编出一部莎士比亚词典,对于莎氏全集中的难字一一予以注释,并举出莎剧原文作为例句,英汉双解,加以说明,则我国学者、学生得此一书之助,当可扫除攻读莎氏原作中的“拦路虎”,能够直接看懂和理解原文,欣赏莎士比亚原作的渊博内容和无限妙趣。
  1989年冬,我开始编写莎剧词语卡片。八年来,我全部身心都扑在这项工作当中了,无所谓“双休周末”,也无所谓节庆假日,每天工作,一心一意,念兹在兹,共写出莎剧词语卡片四万一千二百张;其内容除广泛收入莎翁一般常用词汇外,还包括他的早期喜剧和悲剧、六大喜剧、四大悲剧及八部历史剧的全部难句。现在,经过一步步的编排合成,把它们紧紧地装进二十四只方便面纸箱,连同前言、附录,一并付印成书。八年马拉松式的苦工,终于告一段落。可以抚摩一下被漫长的重负压得酸痛的肩背,歇一口气了。
  我道不孤。辞书编纂过程中,不仅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指教和帮助,让我特别感动的是,英国当代著名版画家格雷厄姆·克拉克先生特为本书绘制封面上的莎翁肖像,我国著名书画家黄苗子先生为词典题写书名。两位艺术家为这部书增添了中西合璧的艺术光彩。
  (《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辞典》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评新版《文学原理——创作论》
  华光
  杜书瀛著《文学原理——创作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初版,受到学术界关注。进入新世纪,作者根据新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要求,融合、吸收中外新的学术成果,进行了修订,补充了新观点、新内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发行。
  《文学原理》是一部艺术哲学著作,是作者用人类本体论哲学和美学观点对文艺现象进行研究的成果。作者提出,从人类本体论哲学和美学的角度来看,文学作为对世界的“实践—精神的”掌握,作为对人类灵魂的审美愉悦,以其自身活动对人的本质进行确证和肯定,是最能体现人性价值的本体性活动之一。它既不是从属于他物的没有独立品格的附庸,也不是任人摆布和驱使的工具或手段,而是有着自身目的从而可以充分展示自身价值的活动,人通过它可以自我实现、自身完善。作者认为,文学以审美愉悦为其不可或缺的基本品格,常常融合着哲学的、道德的、政治的、科学的、宗教的等多种因素,组成一种以审美愉悦为灵魂的艺术机体;而且文学是既包含认识也包含情感和意志等等多种成分的综合性活动,其中,情感成分最为突出,占据着中心位置。这些思想表现出该书独特的学术品格。
  该书之称为“原理”者,即强调作者站在哲学的立场上,从对人类各种基本活动类型的比较中找出“文学创作”的坐标位置,审视文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人对世界的掌握,大体分为三类:一是“物质—实践的”掌握;一是“实践—精神的”掌握;一是“精神—理论的”掌握。文学创作属于“实践—精神的”掌握那一类之中的审美愉悦活动,它以审美愉悦为其不可或缺的基本品格,常常融合着哲学、道德、政治、科学、宗教等多种因素,组成一种以审美愉悦为灵魂的“生产”过程;它是既包含认识也包含情感和意志等等多种成分的综合性活动,其中,情感成分最为突出,占据着中心位置。
  要想把握文学创作的人类本体性的活动内涵和特性,应采用多种方法协同作战,进行多角度的透视和解剖:
作者从审美的多种角度考察创作。从审美实践论的角度,考察文学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关系及其运动过程和作品的生成。文学创作以人的生活中的审美属性、审美价值为对象,作家是对世界进行审美掌握的精神生产者。与对世界进行物质实践掌握的主体多注重对象的实用功利性质、并采取实用功利态度不同,作家注重的是对象的审美性质、采取的是超越实用功利的审美态度。从审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文学创作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创作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文学创作中各种心理机制和创作心理的一般规律,其中充满着心理与历史的矛盾关系。最后考察文学创作中的天才和技巧。天才是看不见的技巧,技巧是看得见的天才。天才与技巧是艺术创造本身内外、表里、可能性现实性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天才是内、里、可能性,是技巧的内在根据,若无天才,谈不上技巧;技巧是外、表、现实性,是天才在现实中的展现和外在活动状态,倘无技巧,也就看不到天才在哪里。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警醒大众的绿色读本
徐晓燕
如果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生成过程分为问题意识、保护意识和行动意识三个阶段的话,应该说公众在问题意识的层面上已经基本觉醒。因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不仅使人产生不便、遭受伤害、感觉尴尬,而且随着愈演愈烈的洪水、泥石流、沙尘暴等恶性生态事件的发生也使人们体会到日益迫近的生存危机。
  当你住在舒适的房间里享受读书的乐趣时,当你乘着自己的车中极品在高速公路上飞驰时,你会慨叹生活的美好,同时你也会感谢科技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然而,当你被巨大的风沙剥削着细嫩的脸颊时,当你被工厂的烟尘折磨时,你可曾想到,这些同样是技术结出的果实。
  由于环境破坏非一人之力所能为,破坏的后果也是在整体上显现,所以使得许多人因难兴叹,觉得保护环境是政府的事,与个人无关,或起码是个人无能为力。殊不知,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与自然的接口,每一个日常行为都与环境有关。我们要么在保护环境,要么在破坏环境,没有中间的路可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环境破坏的责任者,也都是破坏后果的受害者。这就是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刘兵写的《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一书在引导行为方式的同时的发人深省之处。书中虽未讲什么大道理,却以简明的形式、切题的漫画、睿智的格言,拓宽着读者的视野和思路、呼唤着读者的良知和行动。
  人类和自然的斗争从没有间断过,从刀耕火种到摩登时代都是如此。人类在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自然也在满目疮痍中给人类以警告和惩罚,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实例。有研究表明,玛雅文明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度砍伐雨林,造成环境破坏,从而不适于人类生存,导致一个人类文明的灭亡。而我们今天的物质建设似乎又在重复玛雅人的悲剧。自产业革命以来,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极大提高了生产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开始了破坏人类栖息之地的历程;环境的破坏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很多环保人士都在感叹人类是在“自挖坟墓”。为了可持续发展而保护环境,多少人振臂疾呼,警醒世人;为了治理环境,多少人呕心沥血,日夜操劳。
  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不简单地等同于节俭,而是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生活方式。例如使用布袋购物,不用商店赠送的塑料袋,可以减轻白色污染,倡导“绿色时尚”;不吃田鸡,既保护了益农动物,又保护了自己的身体,因为青蛙捕食昆虫而在体内聚集各种毒素,所以人类食用会影响身体健康。
  这本书很有特色,不只是它的叙述简练、制作精美,更在于它的“随手可做”——它所提示的行为,有的是我们人人都懂、却常常忽视的,如“随手关灯”;有的是我们想不到的,如“尽量购买本地产品”……但每件事都是实实在在的随手可做。热爱自然,珍视生活的人们,应该看看这本小书,为自己,也为后代,这样我们人类会更有希望。
  我们或许不能改变历史的进程,但是我们要尽力去做,因为“幸福生活不只在于衣食住行,也在于碧水蓝天。”让我们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创造并分享这一片碧水蓝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