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浙江省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计算机分院学生党支部的60多名学生党员,自今年4月以来,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对下岗职工分期分批进行为期1个月的一帮一电脑培训,帮助他们开拓新的就业途径。图为大学生党员正在辅导西溪街道的50名下岗职工学习计算机知识。
本报记者张悦摄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二○○二年中国国际安全生产论坛开幕
吴邦国致信祝贺
  本报北京10月10日讯记者彭嘉陵报道:2002年中国国际安全生产论坛暨职业健康展览会今天在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致信祝贺。
  吴邦国在信中说,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确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和展览会,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水平。
  这次论坛和展览会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国际劳工组织共同主办。主题是“21世纪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波兰、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芬兰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及科研机构的代表400多人出席会议。会议将就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立法与监督监察体制,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与事故预防、事故应急、救援及工伤保险,职业危害的识别、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及安全生产教育、宣传、培训、科技和信息工程技术等专题进行交流。
  这是我国自去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如此大规模、高层次的国际安全生产论坛。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在今天的开幕式上致辞说,虽然我国近年来安全生产形势有所好转,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今后要通过法律规范和政策导向,促进各生产经营单位加大安全设施的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他说,此次论坛暨展览会,对学习和借鉴国外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及开展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国际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展览会与论坛同期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举办,展品包括特种服装、鞋帽、救生用品、检测仪器等。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权威发布

  最高人民法院宣布
各级法院将集中清理执行积案
  大力惩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者
  本报北京10月10日讯记者吴兢从今天召开的全国法院加强执行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目前,人民法院面临的执行任务艰巨。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各级法院共受理各类执行案件近154万件,已执结115万余件,执结标的额1430亿元,尚有未结案件83万余件。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德咏要求各级人民法院集中清理执行积案,大幅度减少未结执行案件数量。
  据介绍,本次清理执行积案的工作,将集中清理涉及国企改制、社会稳定的案件;涉及房地产案件中查封不动产1年以上的案件;涉及金融机构和资产管理公司的案件,等等。沈德咏说,上级法院要充分发挥执行体制上统一管理与协调的优势,利用对人员、案件、交通工具等装备统一管理的权力,灵活采取指定执行、交叉执行、提级执行、委托执行、集中执行等措施,加大执行力度。
  又讯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8月29日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13条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加大执法力度,大力惩治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者。
  当前,执行工作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银行、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等各类协助执行义务人无视法律规定,制造种种借口拒不协助法院依法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德咏表示,今后,协助执行义务人接到法院的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属于“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构成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罪,最高可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
  在一些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擅用权力,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阻碍判决、裁定的执行,破坏了法制统一。沈德咏说,对于那些被执行人、担保人、协助执行义务人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谋,利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权妨害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人民法院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拒执罪的共犯追究刑事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行为人绝大多数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沈德咏要求各级人民法院根据刑法和立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对于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为了本单位的利益而拒不协助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以拒执罪定罪处罚。
  对于以暴力、威胁方法妨害或者抗拒执行的,不论是否影响了判决、裁定的执行,均以妨害公务罪追究刑事责任。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拉近了航天高科技与普通百姓的距离
“世界空间周”活动闭幕
本报北京10月10日讯为期7天的2002年“世界空间周”活动今天在北京闭幕。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到会并讲话。
  著名院士庄逢甘等7位专家在此间作了《空间技术与日常生活》、《遥感发展和应用》、《远程医疗与远程教育》、《航天诱变育种研究》、《卫星与气象预报》、《数字交通与空间技术》等科普报告。
  宋健说,人类社会进入新世纪后,航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气象、卫星减灾、卫星导航、卫星远程医疗与教育以及航天育种、空间环境保护等,都为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做出了贡献,同时有力地推动着高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20世纪,人类勇敢地开拓了航天技术和空间科学事业;21世纪,我们有可能更好地利用航天技术和空间资源造福全人类。
  据介绍,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办的2002年“世界空间周”活动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掀起了一股航天科普热潮,拉近了航天高科技与普通百姓生活之间的距离。(左赛春蒋建科)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全国环保系统政务公开电视电话会议提出
全面推行环保政务公开
本报北京10月10日讯记者赵永新从今天召开的全国环保系统政务公开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全国环保系统将全面推行环保政务公开工作,以进一步提高环境管理和执法水平。
  国家环保总局从2000年7月开始在全国5个县、区开展排污收费政务公开试点工作,去年将试点范围扩展到全国13个省、市的252个市、1435个县。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说,环保系统要把政务公开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政务公开责任制,加强分类指导,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十六大的召开。
  会议提出,社会和群众关注什么,环保部门就应公开什么。凡是不涉及国家机密、单位秘密和社会稳定的内容,环保部门都应公开。建设项目环评审批验收、排污费征收和使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保留的各项权力、环境行政处罚案件的查处、环境质量状况以及涉及群众环境利益的问题,都要实行事前预公开、事中过程公开和事后结论公开。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千方百计扩大再就业

  陕西发展非公有经济拓宽再就业渠道
  4年累计安置城镇从业人员72万人
  本报西安10月10日电记者孟西安报道:今年国庆期间,西安市花卉市场格外红火,100多万盆鲜花被市民和各单位竞相购买。西安市园林局负责人对记者说,现在全市共有800多个民营苗圃,大多是由下岗职工办起来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策,为陕西省下岗职工拓宽了再就业的渠道。
  在今天结束的陕西省再就业会议上,省委书记李建国说:“就业是民生之本,人民群众不仅要安居,同时要乐业。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的就业问题,就是为人民办实事,就是具体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行动。”陕西把放手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个体私营、外商投资、股份合作以及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作为当前和今后开辟就业岗位的重点之一,确保“十五”期间全省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不少于20万个,使3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到去年年底,城镇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达166万人,比1997年增加72万多人,中小企业安置从业人员75%以上。
在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中,陕西省着重发展以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安置下岗职工和新增劳动力的主渠道,目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已达493万人,占全省就业总数的28%,比1997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同时,他们还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使全省农村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劳动力达到255万人,比1997年增加了38万人。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我国科技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面对国内外经济、科技发展形势,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里程碑。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明确了通过深化改革,从根本上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体制和机制。进入新的世纪,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又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重要论断,把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推向新的高度。与此同时,我国科技立法工作也取得重要进展,以1993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科学技术进步法》为核心,相继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等重要法律,一个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回顾十三年来我国科技改革与发展的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到,这是创新理论不断发展的历史,是传统体制重大变革的历史,是优秀人才竞相辈出的历史,是科技成就硕果累累的历史。
一、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近十三年来,科技体制改革工作紧紧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在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应用型科研机构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转制科研机构通过市场获得的科研经费和自筹科研经费不断增长。这些经费主要用于改善科研条件和稳定队伍。
确实需要国家支持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得到切实加强。国土资源部等四个部门所属98个科研机构2001年11月启动改革试点工作。其中29个院所拟按非营利机构管理和运行。国家对改革后的公益类研究院所的人均事业费投入将由过去的1.9万元增加到5万元。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目前,以研究所为单元的科研机构调整已基本完成,共有67个科研机构作为独立法人进入试点序列。同时,推进技术开发型研究所整体转制,首批13个技术开发型单位的转制工作已经顺利完成。通过“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已初见成效。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顺利推进,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
中国工程院在国家工程科技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1994年,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工程科技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十多年来,自然科学基金不仅实现了自身从单一项目管理向与国家创新体系相适应的综合功能管理的转变,而且为我国地方和行业科学基金组织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企业、高校和地方科技力量明显增强,初步形成科技工作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据统计,2000年企业科技活动人员60.1万人,科技经费支出超过800亿元。目前全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近30万人。高校科研经费从1990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73亿元,发表的论文占全国的60%。“十五”期间,科技部组织实施12个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计划投入资金共60亿元,为此地方和企业配套投入达到140亿元。
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1990年全国R&D投入为125亿元,2001年为960亿元,10年间增长了6倍多;1990年全国R&D投入占GDP比例为0.68%,2001年超过1.0%。通过实施国家973计划、863计划、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等一系列科技计划,完成了大量创新性成果。从总体上看,我国整体科技实力已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部分重点和关键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就。中国科学家参加了被誉为生命“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澄江生物群的发现与研究,被列入20世纪最令人惊奇的发现之一。近十年来我国数学家的论文被国际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篇数增加了近1倍,美国工程索引(EI)增加了7倍,计算数学引文索引(CMCI)增加了3倍。在化学科学研究上,我国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从1989年占全世界化学论文总数的3.7%,上升到1999年的23.9%。
高技术研究取得突出成就。高性能计算机关键技术、通信网络技术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程控交换机技术获突破。转基因羊、牛获得,转基因抗虫棉培育成功。一批重要非线性光学晶体新品种诞生。“神舟”号宇宙飞船三次发射成功。
三、高新技术产业化蓬勃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1991年到200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产值从3000亿元左右增加到18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以上。199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不到30亿美元,2001年提高到465亿美元,占当年出口增量的56%。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2001年,53个国家级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2万亿元,工业总产值1.0万亿元,实现利税1285亿元,出口创汇226.6亿美元,十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60%。
初步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支撑服务体系。目前全国拥有各类孵化器465个,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二位,年销售收入逾400亿元。首批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两年间共吸引投资约130亿元,2000年园内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257亿元。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机构数量已达700余家,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四、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不断增强
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增产增效。通过“九五”科技攻关计划的实施,共培育农作物新品种600余个,开发新产品近1000项,建立试验基地近2000个、示范点近5000个。一批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成功。目前,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已超过40%。
科技进步推动工业技术升级。一批重大技术难题的攻克,解决了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急需的关键技术和设备。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应用示范工程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应用,大大提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水资源及其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控制、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资源开发利用、人口与健康、减灾防灾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五、科技队伍建设成果显著
科技队伍规模迅速扩大。1990年,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81万人,2001年末达到2887万人,增长167%。
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不断涌现。在863计划专家委员会成员中,45岁以下的青年专家超过30%;各课题组的科研人员中,年轻人占到一半以上。2001年国家科技奖励中,40岁以下的科技人员占全体获奖人员总数的45%。
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人才不断增加。在参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等工程和计划的人员中,近年来学成回国的人员均占到半数以上。
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六、科普工作日趋深入
科普基础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近年来,中国科协共命名了200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技部联合中宣部、中国科协、教育部等部门,命名了100个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到2000年,我国共建成科技场馆425座。
科普宣传和创作日益繁荣。每年出版的科普读物达7000—8000种。全国科技类报纸有200多份,科普杂志有300多种;2001年出版的科技类音像制品为1782种、354.03万盒。
七、国际科技合作提高到新水平
目前,我国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96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协定。
国际科技合作在引进优秀人才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据统计,2000年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和港澳台专家已达44万人次;派出培训人员已达4万多人次,是十年前的12倍。
在新的世纪里,全国科技战线将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基本事实,更加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可靠的动力。
(摘自科学技术部部长徐冠华在中宣部等五部委联合举办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系列报告会上的报告)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工程通过验收
本报北京10月10日讯记者蒋建科报道:旨在提高首都圈地区地震综合防御能力,并为全国防震减灾工作提供经验和示范的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系统工程今天在京通过专家验收,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该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重点国债建设项目,由中国地震局会同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实施。工程总投资2.355亿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的防震减灾示范工程,主要由地震监测预报、应急快速响应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三个系统组成。该系统工程包括由107个无人值守遥测台组成的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国内密度最大的数字强震台网和具备准实时传输功能的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对首都圈地区可能发生的地震可以在4分钟内完成自动检测与定位,可以监控的最小地震由3—4级变为2级。同时,还建成了地震分析预报技术系统,实现了远程可视会商;建成了地震通讯网络和数据信息服务系统;建成了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对烈度达到4度以上的地震,5—10分钟内作出烈度分布速报,25分钟内提供灾害快速评估的初步结果,提高了震害快速评估与辅助决策的能力。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第三届中国纺织品博览会举行
本报杭州10月10日电以绿色纺织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纺织品博览会今天在浙江省绍兴县柯桥举行。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印度等十几个国家和上海等10多个省(市)的企业参展。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等出席开幕式。(李华江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