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月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公车改革看定南
  余清楚 蔡秋梅
岁末年初,江西省定南县的干部下乡,要么骑自行车,要么骑摩托,有的就干脆步行。过去那种公车下乡时的“来时是酒仙、走时一溜烟”现象大大减少。定南县委书记胡伦贵告诉记者,要搞好干群关系,要反腐倡廉,公车改革势在必行。那定南人又是如何抓车改的呢?
问题丛生弊端多
定南县是江西省南端的山区小县,人口不足20万,1999年全县财政收入5206万元,2000年为6000万元,财政收入捉襟见肘。然而,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公务用车的支出:1999年该县71辆公务用车费用达283万元,加上司机工资、车辆折旧和购置新车(这三项一年计200万元以上),合计费用达483万元,占财政收入的9.3%,2000年上半年车改以前,公务用车费用达143万元。
造成公务用车费用巨大的主要原因是公车私用比较普遍。部分单位负责人将公车视为私车,不但上班时使用,工余时间也随时调用;有些单位副职也瞅空用公车办私事,有的甚至利用公车外出旅游。1999年“五一”长假期间,县廉政办对公车进行了一次突击检查,发现有35辆公车外出,其中无正当理由外出的有21辆;部分司机更是人不离车,车不离人,连剃头、吃早餐等几步之遥的场所也要开车去,有的甚至将车停在家里,供家人随时使用。公家出车钱,个人办私事,自然加大了公车费用支出。
“寄生”在公车上的腐败现象也不可小视。有些单位负责人豪气冲天,单位与单位之间正常公务往来,他们偏要互相请吃,以显示够朋友、讲情义,违规吃请多了,纪检部门又查得紧,发票往哪里报?有些单位心思就用到了公车上。有的单位用公款送礼,发票也往公车上贴,司机想捞外快,劲也往公车上使……公车成了一个无底的漏洞。据纪检部门调查,该县有个单位买回新车不足2年,“修理费”一项就高达18.7万元,够买一辆新车了。有个单位更是绝,单位仅一辆公车,一年光轮胎就“买”了18个。还有个别司机,用虚假发票套取现金,如此这般,导致公车跑的花钱,不跑的钱同样如流水般外出。
公务用车货币化
以县委书记胡伦贵为首的四套班子成员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路。陕西咸阳秦都区对公车改革和使用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2000年初,该县组团参观学习。大庆公车改革,该县也派人向他们取经。同时,该县还对公车改革进行大宣传、大讨论,从2000年初至2000年7月,该县廉政办共举办干部职工代表大会7次,参与讨论人数达300多人次,形成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建议147条。在充分吸收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后,2000年6月,该县制定了《定南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改革实施方案》,并于2000年7月1日实施。
《方案》恪守一条原则: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压缩财政支出,取消公务用车,实行公务用车货币化。从县委办、政府办、人大等单位抽调15辆车,成立公务用车出租公司,公司实行市场化、企业化管理,原有的公务用车一律拍卖。公车拍卖,随着成交的声声槌响,吹响了公车改革的号角。公务用车取消后,按职务高低和工作量大小兼顾职工福利,发放一定数量的交通补助费,补助限县城城区乘车费用,下乡及出差凭据报销。这相当于取消了5%的人的特权,让100%的人受益。
为保证《方案》实行,该县要求县直单位做到“四不准”,即不准到下属单位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交通费用;不准到公检法等特殊部门借用公车;不准拖欠或不缴个人应支付的车费;不准因节省交通费而影响正常的公务活动。
一年之后看效果
说起车改,该县历市镇杨梅村农民钟源清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干部下乡,总是坐在车上,在马路边看一看,瞧一瞧,作风飘浮。而今,他们都骑摩托车或走路,下到农田果园,与我们面对面交谈,了解我们所求、所想,人走近了,心也近了。”
一位经常下乡的县委干部认为,过去,有的干部把坐公车下乡看成是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现在公车改革,“革”掉的不仅是领导的“坐骑”,更重要的是,“革”掉了一些干部的“官爷”作风。
县廉政办主任胡大盛,用一组数字说明车改效应的明显:“公车改革,遏制了腐败,转变了干部工作作风。2000年全县受理有关干群关系的群众信访案件124起(次),查处案件25件(次)。2001年,受理群众信访仅12起。2001年,全县全年发放交通补贴106.6万元,报销租车费1.6万元,报销燃料费1.4万元,比2000年节省近200万元。”
编后
定南的公车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几十年一贯制的公车使用方式,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出的有益探索。这项改革,无论是从取得的经济效果还是社会效果上来看,都是值得肯定的。全国有3000多个县市区,如果每个县市区都能像定南那样依据实际抓好车改,那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与显著的社会效益。车改非小事,早改早受益。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河池特色农业增收快
  本报南宁1月8日电 深冬季节,走进广西河池地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三美村,往年光秃秃的山地如今绿油油一片,西红柿、豆角、木瓜、大白菜等蔬菜种到了云雾缭绕的半山峰。村支书覃高朝高兴地告诉记者:2001年,村里群众利用山地改种蔬菜等经济作物,一年四季有收成,农民人均收入要比上年增加480多元。
  河池地委、行署从山区资源优势出发,将桑蚕、蔬菜、板栗、竹子、山葡萄、瘦肉型猪、香猪、瑶山鸡等八大类作为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精心培育。在全面推广良种、提高单产,确保粮食稳产的前提下,全地区调减0.91万公顷粮食种植面积来种植经济作物。去年以来,全地区种植的甘蔗、桑叶、西瓜和蔬菜等经济作物面积比上年增加了1.4万多公顷,增加农民收入1500多万元。南丹县发展“瑶山鸡”,已出栏150多万羽,收入近3000万元。环江、巴马、大化等自治县发展深受市场青睐的香猪、银鱼和黑山羊等,目前已喂养出栏香猪近30万头,出产银鱼266吨。据不完全统计,全地区去年实施的10个增收养殖项目,新增产值达1.96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6.4元。
  (罗昌爱 韦焕良)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榆社三千移民达温饱
本报太原1月8日电 近日,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省榆社县传来喜讯,34个村的3174人通过生态移民,摆脱了贫困,达到了温饱,并从根本上解决了生存环境问题。
  榆社县地处太行山区,许多村民常年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恶劣的自然环境,使这些村民与世隔绝,致富无望。1996年起,县里开始实施移民扶贫,既保护了生态,又有利于群众致富。县里选择了一些班子强、集体经济发展快、各方面条件优越的富裕村作为接收方,就近接收一些迁出大山的村民,免收移民落户费、宅基地占用费,并在施工建房、用水用电方面提供方便,积极向搬迁户集中提供基本农田等。
  全县发动万名党员帮助移民村群众发展生产,县直各单位分片包干,帮村到人。全县实行了“乡村两级包口粮,民政部门保温暖,卫生部门保治病,项目开发保脱贫。”移民以劳力入股形式,与当地开发大户结成对子,共同开发荒山16万亩,新发展经济林11万亩、生态林5万亩,发展鸡、牛、羊等规模养殖200万只(头),人均因此增收350多元。
  县里还发挥本地古建筑修缮人才较多的优势,成立了山西太原市园林古建筑有限公司,吸收大批移民区劳力,承揽国内外和省内外古建筑业务,开展劳务输出。全县每年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内外输出劳力1万多人,其中移民区34个村中就有834名劳力常年在外打工,年人均增加收入3000多元。(刘杰 王丽峰)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璧山农民用上放心电
  本报重庆1月8日电 “日光灯亮了,电视不闪了,风扇能转了,每千瓦时电还降了将近1元钱。”重庆市璧山县青杠镇农民曾维义对农村电网改造后的实效大为赞赏。
  璧山县从1998年底开始启动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目前全县农村电网改造面近90%。每千瓦时电价也由改造前的1.5元左右降至现在的0.593元,基本实现了全县农村生活照明电同价。有了“安全电、放心电”,璧山县供电局进一步规范管理,让农民用上“明白电”。他们开给农民的统一收据上,可清楚看出这家农户每月的用电数及电费,遏制了长期存在的乱加价和乱收费问题。这促使农村用电量直线上升,由1998年的1.5亿千瓦时猛增至2001年的3.5亿千瓦时。
  农村用电质量的改善和电价的降低,带动了璧山机电、建筑建材、有色金属、家电等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范伟国 魏星)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铁脚书记”何顺洪
本报记者 刘裕国
提起何顺洪,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的老百姓都异口同声地称他为“铁脚书记”。他凭着一副热心肠、一双铁脚板,为老百姓干了数不清的实事,干出了区委书记的好形象。
记者曾亲睹过一幕情景:何顺洪陪同省长张中伟考察遂中区农村,张省长自己定路线,去了一个偏远山村,他一路走一路问农民:“谁是你们的何书记?”结果发现,这里的农民不仅认识何顺洪,而且见到何书记格外亲,争先恐后地上前握手,还有的农民叫他“顺哥”。
遂宁市市中区是个农业大区,140多万人口。近年来,这里把路网新村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区交通局的同志说,几乎所有的星期天,何书记都坚持到现场检查施工质量,督促施工进度,当场解决影响施工的具体问题,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从不间断。有一次,何顺洪从成都出差归来,已是晚上12点钟。他心里惦记着区里的交通大动脉遂安路,立即掉转车头,赶赴现场,察看路基碾压是否符合标准。每次到公路施工现场,何顺洪总是下车步行,常常一走就是两三个小时。去年来,路网建设已完成国省干道51公里,乡村水泥路113公里,村道1005公里,完成投资3亿元。目前,市中区主要交通干道都改造成了高等级公路,村社公路形成了与高等级公路相连接的、遍布山乡的交通网络。
在全区公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以后,区委提出用5至10年的时间把全区农村建成体现时代特色,适应现代农村生产、生活的农民新村的战略目标,迅速掀起了农民新村建设热潮。区委组织2000多名干部深入建设一线,何顺洪带头住进农民家。去年3月,他来到安居镇塘河村,一住就是三天三夜。白天他带着村干部为农民新村选地址、搞规划;晚上把村民召集在一起拉家常,每晚谈到12点多钟,群众还不愿意离开。后来,何顺洪又10多次来到塘河村,指导农民建新村。他派人到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买来图纸,亲手送上门让农民挑选,并亲自修改,一连画了10多张,直到农民满意为止。为了搞好新村配套建设,何顺洪带领200多名机关干部,自带工具、伙食,来到塘河村帮助农民修建山平塘,挥锹挖土,一连干了好几个双休日。
分水镇个别群众迷信看风水,不按统一规划建设新村。何顺洪亲自登门,苦口婆心地劝说,终于做通了思想工作,群众心甘情愿地服从了统一规划。
有一天,何顺洪在安居镇的一个新村建设工地发了火:“谁要是做了半点对不起农民兄弟的事,我绝不轻饶!”原来,他带领技术人员到现场巡查质量,发现有的预制构件被偷工减料,只装半截钢筋,有的水泥标号达不到标准。何顺洪立即责令停工,组织人马对全区新村建设建筑材料进行了一次大检查,对不法厂家进行了严厉处罚。
在安居镇塘河村,村民詹正绪指着他家新建的一幢楼房对记者说:“何书记为咱们老百姓想得真周到。”詹正绪建房面积较大,向亲戚借款10万元,没能尽快偿还。去年4月,何顺洪走村串户时听说了这个情况,想方设法把詹正绪的儿子介绍到国外打工。现在詹正绪已收到儿子汇来的4万元打工款,还债已不是什么难事。何顺洪从这件事中得到了启发,组织区委、政府研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目前,全区已启动新村建设62处,参建农户2066户,建筑面积44.6万平方米。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寒心河”变成“幸福河”
本报记者 颜世贵
“让群众通过我来认识党!”这是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村党委的一句名言,也是他们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凝聚力所在。这句名言,驱使我再次走访了韩村河。
过去人们都称韩村河为“寒心河”。流传的顺口溜说:“几条洪沟穿村过,墩台上面搭土窝;天灾人祸年年有,村破家穷常挨饿。”韩村河如今变了。它抖落沧桑,成了“京郊首富”,“寒心河”也变成了“幸福河”。
进入韩村河,犹如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农村都市。宽阔的柏油马路穿村而过,别墅式的住宅小楼拔地而起,影剧院、邮政所、电信局、工商行、韩村河山庄等一字排开,引人注目。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专“一条龙”的教育基地在村里是那样的显眼。老河道上整理出来的水上公园,不仅有绿波粼粼的人工湖和标准的游泳池,还有图书阅览室和各种活动室。新近又开通了长途汽车站,方便了人们的出出进进。
韩村河以建筑业起家,在田雄的带领下,从一个30多人的小建筑队发展成为国家一级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固定资产达到13亿元,全面实现了微机管理,年开复工面积达200万平方米,最高年产值20亿元。贡献也由上交村里几千元的管理费到累计上交国家税金2.7亿元。
经过十几年的积累,韩村河拥有了雄厚的资产,村党委书记田雄首先想到的是让所有的村民住上楼房。在动员会上,他说:“全村只要有一户老百姓不搬进楼房,我和几个主要干部就绝不先上楼!”从1993年初到1998年底,韩村河投资5.3亿元建成了11个住宅小区,581栋风格各异的小别墅,21门多层公寓式住宅楼,把一个设施齐备的现代化农村城市推到了世人的面前。村里的老百姓都住进了住宅楼,这时田雄才离开他那阴暗潮湿的老平房,比第一批住楼的村民整整晚了6年。
按照上级批复的规定,20多年来,田雄该拿300多万元的奖金,但他分文未取,全部入了集体的大账,用于发展公益事业。田雄的心里不仅想着韩村河,而且时刻不忘帮扶乡邻和贫困地区。从1993年开始,韩村河先后与本地和新疆、西藏的一些农村结成了友好村,投资2000万元进行扶助。
去年“七一”,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田雄,在中南海受到了江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回到村里,他立即组织村民们学习江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他动情地对大伙说:“韩村河的创业历程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成绩,正是‘三个代表’的思想在农村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我们要把‘讲话’学深学透,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夷陵整治三峡工程周边环境
本报武汉1月8日电 元旦期间,地处三峡工程坝头库首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集镇入口处,占地2800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建成开放。绿化、亮化、美化的街景,在永久性船闸左侧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为更好地服务三峡工程,夷陵区针对坝区周边治安状况复杂、违章乱搭滥建、垃圾随丢随倒等不良现象,开展了两个多月的环境整治工作。在治安环境整治中,夷陵区加大了对坝区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的管理力度,将5000多名暂住人口纳入微机管理。整治期间,破获各类案件62起,惩治盗窃三峡工程物资的违法犯罪嫌疑人17名,坝区治安得到根本好转。
经过集中整治,拆除违章建筑700多处、3万多平方米,清除垃圾1000多吨,取缔非法废旧金属收购点12个,三峡坝区周边正逐步形成优美的环境、良好的秩序。(蒋隆荣 杜若原)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一退一增农家乐
——贵州省六盘水市退耕还林见闻
本报记者 胡跃平 孙海涛
退耕还林实施已有一年。听说贵州省六盘水正在帮助农民搞一退(耕)一增(收),我们决定到村里看看。
岁末年尾,翻过山岭,我们来到月照乡大坝回民村。迎面碰着村民齐顺青正赶着一群黄羊下山。他家7亩耕地去年退耕还林5亩,如今变成了“专职”羊倌。
“多谢乡干部,去年帮我办了3000元小额贷款,还带我到省外买来10只南江黄羊,现在已经有70只了。今年卖了5只种羊就已经得了6000多元。”齐顺青告诉我们,以前在坡上种玉米,每亩紧打满算不到100元收入,现在退下来种树后,国家每亩补助300斤粮、20元钱,吃饭已绰绰有余。“想不到用不种田的闲工夫赚了大钱!”他估算,存栏的羊价至少在5万元以上。
见有记者来,不少村民聚到齐顺青家。大伙七嘴八舌地说,为了保证退耕户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乡、村干部和每个退耕户挂上钩,帮他们定项目,想办法,养羊养鸡、种菜种药,或是帮他们联系出外打工。现在,村里多半的退耕户都找到了生财的门路。
女主人边忙着把羊赶进新砌的3间羊圈,边乐呵呵地对我们说:“要不是乡里村里干部的帮助,也不会有今天。我们在退耕地里间种的牧草已经不够了,又租了别人5亩地种植牧草。你看,那片黑麦草就是乡技术员手把手教我种出来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坡上半尺高的牧草长势喜人。
“你在山上放羊,它不乱跑乱吃、破坏植被吗?”我们担心地问。
“主要是圈养。黄羊不像黑山羊,不啃草根,不吃树叶,放也是在自己的地里放。”齐顺青说。
“以前只顾填肚子,现在都晓得环境重要了。好些家都不喂黑山羊改喂黄羊了。”大伙儿说。
现在村里又有6家养起了黄羊,还有几家主要养鸡和牛。我们走一家聊一家,家家都说他们今年的收入会比去年翻一倍以上。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重庆56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改造竣工
本报重庆电 重庆市去年拆除中小学D级危房71万平方米,新改建施工面积86万平方米,实际竣工56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2.7亿多元人民币。重庆市中小学危房面积共有337.4万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12.4%。根据危险程度,校舍危房分为A、B、C、D四级,其中D级为严重威胁生命安全、必须马上拆除的危房。(范伟国)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平安县农民大力做好牛羊文章
本报西宁电 地处青海农业区的平安县近年来把畜牧业做为农民增收的关键产业来抓,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放在发展“小规模大群体”的牛羊育肥业上。现在,全县百只以上规模的牛羊育肥户逾2000户,占总农户的11.5%,牛羊育肥村达14个。2001年全县完成牛羊贩运育肥近15万头(只)。(禹伟良 马应珊)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第十八届陈村迎春花市二月举办
本报讯 广东省顺德市第十八届陈村迎春花市将于2月2日至2月28日举行。本届迎春花市以“花为媒、广交友、促经贸”为办节宗旨,其间将安排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首届全国牡丹花艺术博览会、“天下第一灯”四川自贡花灯展、佛山旅游推介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展等。(刘石)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为加快国家和江苏省超高压输电网架的建设,江苏省送电公司广大职工顽强拼搏在电网建设工地上。 张厚林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杭州:家装联盟有效解决装修纠纷
本报杭州1月8日电 记者蔡小伟、江南报道:杭州大多数搬入新居的百姓再也不用为他们住房的装修发愁,广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与杭州天星龙、居民两家监理公司及万圣、东浩、新时家3家装修公司联合组成家装联盟,实行先装修,竣工验收合格后再付款方式,此举,在杭州引起很大反响。市民们称,这打破了装修市场的“病态状况”。
近几年,杭州装修业发展很快,每年消费达50亿元,但是装修纠纷也不断上升,各级消费者协会接到的投诉中,装修投诉高居前列,装修业被形容为一个很大的“信用真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外资装修公司进入,杭州的装修业将会全面崩溃。鉴于此,万圣等3家装修公司联合银行、监理公司,组成联盟,欲重拾诚信。
根据联盟规定,装修客户在住房装修协议签订3日内,需将工程预算款存入银行监管账户,由银行负责监管账户上的款项,装修期间任何一方都不得动用,装修中发生的全部费用则由装修公司垫付,待竣工验收合格后,装修公司才能拿到从银行划拨来的工程款,如果装修质量不过关,那么装修公司的工程款也就成了问题。几家装修公司的人说,他们这是请来监理公司和银行两个“婆婆”来管自己,目的是逼出“诚信”来。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辽宁省抚顺市把发展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入冬以来,他们以举办“第四届冰雪旅游节”为契机,大打旅游牌。图为该市举办的满族民俗表演,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看。 王咏 王圣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