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月4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开历史先河的人
  安启光
  我在巴基斯坦工作期间,有幸认识第一位访问中国的巴基斯坦总理苏拉瓦底的侄女和外孙女,了解到苏拉瓦底总理是怎么样开了两国领导人高级互访的先河。
  中巴正式建交于1951年5月21日,但第一位巴基斯坦总理访华却在1956年10月18日,周恩来总理紧接着在当年的12月20日首访巴国,两国的实质性友好合作关系得以开始。这是为什么呢?
  苏拉瓦底的外孙女贾米尔夫人现在已是一位著名的大律师,活跃的社会活动家,前些年还当上了省部长。她自豪地回忆起外祖父决定访华的情景:巴基斯坦是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的国家之一。1955年4月万隆会议期间,巴总理波格拉和周总理就有了亲密的接触,播下了中巴友好的种子。当时,周总理邀请波格拉访问中国。波格拉接受邀请,但回国后不到4个月因国内政局就下了台。继任的阿里也只当了一年的总理。他接受了中国政府的访华邀请,巴方宣布了出访日期,但因健康原因,他没能成行。苏拉瓦底接任后也收到了中国政府的邀请,他果断地决定出访中国,开始了巴基斯坦总理首次访华。
  贾米尔夫人画龙点睛地指出,在那个年代,巴政局不稳,总理像走马灯似地更换,连苏拉瓦底也只干了一年(1956年9月—1957年10月)。前两位总理想访华,因感到即将下台,就只好不出访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当时巴领导人虽有想结交新中国这个新朋友的初衷,但他们亲美,怕访华惹恼了美国。
  苏拉瓦底就任总理后,听到秘书汇报中方邀请访华之事,他正在家里吃饭,当即指示秘书接受访华,并拟派一个大型代表团出访。当时贾米尔夫人正在家里,这一切听得明明白白,后来她也成了代表团成员。她与外祖父在北京同周总理等中国领导人合影的大照片至今还摆在她客厅的显著位置。
  苏拉瓦底的侄女依克拉毛拉夫人认为,苏拉瓦底不仅是位政治家,更是一位国务活动家。在他当总理的短暂期间,他做出了一两个对国家具有长远好处的决定。其中一个就是他一上任就立即出访中国,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他的访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出访使得周恩来总理访巴得以马上成行。周总理访巴巩固了两国友好关系的基础。中国从那时起一直是巴基斯坦名副其实的好朋友。事实证明,巴基斯坦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对巴基斯坦来说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具体来讲,如:两国间的边界争端问题得到友好的解决,从而消除了两国间发生摩擦的可能性。巴基斯坦从中国不断地得到了大量的援助,与中国签订的贸易协定一直有利于巴国经济。
  依克拉毛拉夫人认为,苏拉瓦底总理的外交政策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凡是有利于巴国家的,就是外交开了结交新朋友的第一步。
  在我任满回国前,贾米尔夫人在告别时交给我一套《人民日报》有关苏拉瓦底总理访华新闻报道的复印件,令我需要,就要去实现。当时巴依靠美国,身陷两个美支持的条约组织,在外交上很孤立,不利于巴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国策。因此,巴有寻找新朋友的需要。一旦巴有了新朋友,就可以摆脱两个条约组织的羁绊,与美国拉开距离,恢复民族自尊,增加巴国的筹码。因此,他毅然决定访华,迈十分感动。她精通英文,但不懂中文。与其说她珍藏着这些中文资料,不如说她珍惜的是中巴友谊的信物以及永远怀着的中巴两国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祝愿。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雕塑集萃


本报记者 章念生摄于冰岛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也门古城堡
作者:姜延新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名人生活

  姆贝基父子情深
本报驻南非记者 李新烽
南非总统姆贝基默默地走在父亲的灵柩后面,迈着沉重的步伐为父亲送行。他与父亲靠得如此近的时日并不多。他7岁时,父亲离家投身革命;接着是自己流亡他国28载;再后来父亲被判入狱24年;阴差阳错约30个春秋后,好不容易盼来父子团聚,他们却又都为新南非事业忘我地工作。甚至在父亲走完人生征程之际,儿子竟不能回家看他最后一眼,因为次日他要在世界反种族主义大会开幕式上致词。想到这些,姆贝基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悲痛的泪水夺眶而出……
中学时代,姆贝基因领导学潮被校方开除。他担心父亲会对自己有所责备,但是父亲告诉他,“如果你和其他同学已决定反对错误的东西,而且确信这是正确的,就应该为此而做好牺牲的准备,我将支持你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一切事情。重要的是应该遵守集体的决定。”始终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时刻准备为大众和穷人做出牺牲,这就是老姆贝基给后代留下的教诲之一。
  1990年1月,老姆贝基神情兴奋地坐在约翰内斯堡机场的贵宾室,他此行是前往卢萨卡看望30年未曾见面、一直在国外流亡的长子,这时的姆贝基已是非国大的重要领导人物。当问及看望儿子的心情时,老姆贝基说:“和看望其他同志的心情一样。”记者不解地追问,得到的回答是,“你们不要忘记,塔博·姆贝基不再是我的儿子,他是我的同志”。称呼儿子为同志,这是一位父亲对自己儿子的最高褒奖。他认为,如果工作是对人民抽象的爱,那么对父亲与儿子来说,这就是一种对家庭的爱。
  熟悉老姆贝基的人说,革命就是他的家。为了黑人大众的翻身解放,他牺牲了自己的小家。1982年,他的儿子伽马被特务害死在莱索托;就在他入狱和长子流亡的近30年间,他那被称为“斗争寡妇”的妻子埃佩内特只身撑起这个家,开设了一爿商店帮助家人苦渡难关。对于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老姆贝基从未在公开场合提及,他用一首诗这样作答:“当你奔赴战地,如果战友在前面从马上落地,你千万不能停步和哭泣,你要跳过他奔向战场,你要学会不去哭泣。”
  1990年,姆贝基父子终于在异国他乡再度重逢。父亲微笑着,伸出双手深情地放在儿子的双肩上,儿子幸福地笑着,带有几分腼腆,几分深情。这情景多么像战友久别重逢。4年后,姆贝基父子又高兴地坐在一起,这次是在新南非的议会大厦出席会议。老姆贝基曾兴奋地说:“我算交上好运了,我们的许多同志未能看见自己奋斗终生的目标得到实现。我们不但要夺取政权,而且要掌握政权。”置身于议会大厦,坐在昔日少数白人政权曾炮制数以百计种族主义法律的地方,“我的感觉很好,非常好。”
  1999年6月15日,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艳阳高照,晴空万里,老姆贝基前来出席儿子的总统就职典礼。老姆贝基与曼德拉的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两位老人发自内心地笑着,甚至笑出声来。当姆贝基宣誓就职后,曼德拉将总统的座位让给了他,姆贝基开始不依,曼德拉手势坚决,姆贝基只好“从命”。事后曼德拉曾披露,选定姆贝基做自己的接班人,曾担心有民族偏向之嫌,因为他与姆贝基同属科萨族,但党内的绝大多数人赞成自己就听从了大家的意见。老姆贝基坚信,儿子能够当总统完全是凭自己的真本事。谈到他对总统有什么忠告,老姆贝基笑言:“尽管他是我的儿子,但我仍不认为自己是给他提建议的合适人选。”
  2001年8月30日,老姆贝基微笑着走了,他是在深夜两点悄然远行的。在他的葬礼上,他的终生战友曼德拉对姆贝基总统语重心长地说:“你父亲是南非的一位伟人,我们斗争中的一位巨人。我们信任你,是因为我们知道他的精神一直在鼓舞着你。”
  手捧一束红玫瑰,姆贝基总统与母亲和家人并排坐在一起,目睹父亲的棺椁徐徐降入墓穴,他拂去泪水,缓缓地走到墓前,先是轻轻地将那束红玫瑰掷入墓穴,接着右手慢慢地抓起一把红土,深情地撒向棺盖……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外交官亲历

  周恩来逝世震惊世界
联合国破例下半旗
吴妙发
周恩来总理的伟大和质朴为联合国各方人士所钦佩,他的人格魅力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当他与世长辞的消息传至纽约联合国总部时,顿时引起了巨大震动和深切哀悼。从各国常驻代表团大使到一般外交官,从联合国秘书处高官到一般工作人员,都用自己的方式向这位伟人表示了崇敬之情。其场景之动人,情意之真切,语言之诚挚,令人震撼而永志不忘。
  周总理逝世的第二天下午,我们强忍着深深的悲痛,出席非殖民化特委会的例会。一走到联合国会议大厅,两位素不相识的美国警卫就走过来向我们立正敬礼,神情严肃地说:周恩来先生去世了,我们感到很难过,特来向你们表示哀悼和敬意。紧接着,我们又遇见了两位在安理会工作的拉美国家女士。她们说,她们在这里专门等候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为的是表示拉美人对周总理的深切哀悼之情。又说周总理一生为中国人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拉美人敬重他。此后,在走廊里还遇见许多女士和先生,他们或招手,或轻声言语几句,或向我们投来同情的一瞥,或向我们点头致意,无不包含着他们对周总理去世的深深哀思。
  非殖民化特委会会场的气氛显得格外庄重和严肃。24个国家的代表先后走上来向我们表示慰问,向已离开人世的周总理致以敬意。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常驻联合国代表阿卜杜拉公使一边紧握我们的手,一边动情地说,周总理是令人敬仰的伟人。他为中国作出的伟大贡献已镌刻在中国的史册上。突尼斯参赞易卜拉欣说,周总理既伟大又平凡。伟大在于他思想深邃,一直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平凡在于他为公众做了许多事情而从不炫耀,一直工作到生命之火熄灭为止。听着这些话语,我们深受震撼,灵魂得到了净化。
  会议开始后,特委会主席、坦桑尼亚大使萨里姆宣布取消会议的原来议程,把全部时间用来追悼中国伟人周恩来。这时,24个国家的代表全部站了起来为周总理默哀一分钟。接着,萨里姆发表了感人至深的讲话。他说,他在担任驻华大使期间,就为周总理的睿智所折服,为他的对亚、非、拉国家的炽烈情感所鼓舞,为他的杰出才华所钦佩。同周总理讨论建设坦赞铁路是他终生难忘的事情。不是别人,而是毛主席和周总理帮助非洲修建了坦赞铁路。那时西方国家没有一家愿意帮助我们非洲国家啊。说到这里,他哽咽得再也说不出话来。
  更为感人的是,联合国还特地下半旗哀悼周总理。这是联合国建立50多年以来罕见的事情。当年我站在联合国广场聆听了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对此作出的既感人又意味深长的讲话。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下半旗。”讲完这番话,我见他转身扫视了一下广场,尔后返回秘书处大楼。这时广场上先是鸦雀无声,接着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不少外交官又向我和我的同事对周总理的逝世表示了哀悼。
  在返回代表团的路上,我和我的同事仰望着灰色的天空,深深地感到,尽管周总理身后没有一座坟茔,没有一抔黄土,没有一块墓碑,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公使阿卜杜拉说得好:“周总理永远活在中国的崇山峻岭和江河大川中。”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卡吉拉霍的期待
——中印度纪行(一)
  本报驻印度记者 钱 峰
  卡吉拉霍位于印度中央邦,距新德里近600公里,被誉为继泰姬陵之后印度第二大著名建筑群。印度朋友反复向我们灌输,要想全面了解印度博大精深的文化,不能不去卡吉拉霍。
  长达十几个钟头的风驰电掣后,我们终于在晚饭时分抵达了卡吉拉霍。狭长的小路,黑漆漆的树林,星星点点的灯火,落脚的饭店连大堂的灯只亮了一盏,让人不禁疑惑,难道这就是印度知名的旅游胜地?怎么人气这么少?但店家殷勤的话语帮助我打消了疑虑,卡吉拉霍是一个以旅游业为主的小城镇,人口很少,除了旅店、餐馆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企业和工商业。往年此时正值印度旅游业的“黄金季节”,大批外国游客云集于此,大小酒店人满为患。就是可恨的“9·11”事件,一下子让这里“门前冷落车马稀”,外国游客大幅锐减。他说不用担心,天亮之后的卡吉拉霍是不会让你们失望的。在听他娓娓道来之时,我们将房价砍到了原来报价的一半以下。
  次日一早,我们在导游的陪同下,来到了卡吉拉霍的西部建筑群。刚进大门,远处几座高大轩昂的古建筑便在绿树和红花的团簇中映入眼帘(见右图,钱峰摄)。大家拿出相机,摆出姿势,劈里啪啦地照了起来。但越往里走,才惋惜胶卷又浪费了,因为风景里面更佳。鳞次栉比的一座座庙群,披裹着万丈霞光,显得金碧辉煌,气势夺人。不少庙宇有数十米高,上下共五六层。甚至有一座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三合一的庙宇,令人叹为观止。众多的庙宇构造不尽相同,但每一层大都雕刻着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场面开阔,构思奇特,有打仗、狩猎、性爱的场景,有印度教众神、武士、魔鬼、动物的雕像,更多的是一个个细腻逼真的妇女图案。她们或是在低头沉思,或是对镜贴花黄,或是在与情人温存嬉戏,或是面含羞涩的笑容,给远方的爱人写信,这些巧夺天工的雕刻,生动展现了印度人感情世界中豪放与热情、温柔与细腻的不同侧面,让人啧啧称奇,思绪仿佛回到了1000多年前印度的中古岁月。
  据导游库布勒介绍,卡吉拉霍建筑群在公元950到1050年期间由昌德拉王朝修建,是中古印度教寺庙建筑与雕刻的集大成者,融合了印度本地和雅利安人的建筑风格。这些宏伟之作在当时条件下是如何艰辛问世的,迄今还是未解之谜。不过关于这些庙宇的美丽传说在印度民间很多。当年月亮神从天而降,爱上了一位绝色佳人。月亮神告诉爱人,他们今后将有一个勇敢无敌的儿子,并繁衍成一个伟大的民族。此后,他们和一个后代在卡吉拉霍建造了85座寺庙来纪念祖先及诸神,至今卡吉拉霍的居民还称自己为月亮神的后裔。可惜由于岁月的侵蚀,现只保留下其中的22座。史书记载,公元10世纪本是印度教建筑的鼎盛时期,类似的建筑其他地方也有不少。但此后数百年间,中古时期的印度教庙宇在战争中被无情地摧毁殆尽。卡吉拉霍得益于地势偏僻,才得以幸免。
  1838年,一个英国上尉在浩瀚的森林中,揭开了它尘封数百年的神秘面纱。
  导游介绍,“9·11”之后,游客少了很多,原来他每天接待两个团队,可现在每周总共才4个。不过他话锋一转,乐观地笑道:干这行这么久,中国朋友遇到的很少,你们的到来没准是个好兆头,日子肯定会好起来的,看来今后还有必要学会中文,让更多的中国朋友更好地领略到另一个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附图片)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致富以后
  马为民
  春节临近,又该听到“恭喜发财”的相互祝愿了。托改革开放的福,这句曾遭封杀的老话得以“平反”,我国也进入了可以有富人的时代。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致富以后呢?
  不妨先看看美国,那里的富人多,而且跟西欧的世家富豪不同,美国的富豪多是靠自己的奋斗而发迹的。尽人皆知,为富不仁者哪儿都有,而坏是用不着学的,所以仅就阅读所及,从正面管窥几个美国最重量级富翁的财富观。
  沃尔玛是世界最大的零售业集团,去年位居财富500强之首,而它的创始人塞姆·瓦尔通却是“美国一无所有的首富”。他生活节俭,没有游艇,没有豪华别墅,没有高档轿车,外出办事一向坐二等舱,下榻的则是便宜的甚至很差的旅馆。他常说:“越大越要想小。”他在临终前写的自传《美国造》一书中,还这样警告他的后代:子孙当中要是有谁胆敢玩弄纨绔子弟的那类奢侈品,我到地狱里也要起诉他。足见他对奢靡的厌恶之深。
  20世纪初的钢铁大王摩根一生酷爱艺术收藏,藏有许多稀世珍品,其中有拉斐尔、鲁本斯等大师的名作,还有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德国人古腾贝格15世纪印制的3本圣经(全世界仅剩48本)。逝世前两年,他决定把全部收藏赠送博物馆。后来,他的儿子执行遗嘱时,看着一件件价值连城的珍宝将一去不返,呆了,心绪纷乱中对来人说了句语焉不详的话:“我不会向你们讲清楚出借和捐赠的区别。”显然,儿子还缺乏老子那样的人生境界。
  投资大王沃伦·巴菲特名下的财富仅次于比尔·盖茨。他的生活同样十分简单,穿着随便,滴酒不沾,对奢侈品毫无兴趣,至今还住在一处20世纪50年代购进的普通住宅里。他的财富只有股票,而他已立下遗嘱,他和夫人去世后,将它全部遗赠给一个基金会。至于盖茨,他已多次为社会公益捐赠,并且表示过,日后给子女只留些生活费和学费,其余财产将全部回报社会,创立一个迄今最大的基金会。
  最值得称道的当属洛克菲勒家族。不久前,法国《世界报》又为之发了篇专文。老洛克菲勒的父亲是花花公子,母子在羞辱中潜心于宗教。牧师布道时讲的一句箴言,洛克菲勒终生铭记在心:“多挣钱为的是多奉献。”他一生极为俭朴,近乎苦行僧,从童年到去世,没有抽过一支烟,没有喝过一口酒。在实业上取得成功后,他努力实践那句箴言,多方帮助穷人、黑人和为废除奴隶制而斗争的人士。后来,他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亿万富翁,从此便全身心地投入了慈善和教育事业。他先后建立了芝加哥大学和洛克菲勒大学,1909年又创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洛克菲勒健康和教育基金会,生前的捐款高达5亿美元。他的后代也都恪守“多挣钱为的是多奉献”的家教,成了著名的慈善家。1955年,他和其独生子对社会的捐款总额已达25亿美元。如今,洛克菲勒家族捐建的慈善和文教设施遍布全球,纽约的林肯表演艺术中心、东京的日本国际大厦和亚洲学会、新德里的印度国际中心、北京的协和医院等等,数不胜数。纽约联合国总部的用地、法国的枫丹白露宫殿的修复,用的也都是这个家族的捐款。可以说,洛克菲勒及其子孙的个人价值在实业和道德两方面都得到了完美实现。
  说来有趣,“9·11”遭撞毁的纽约世贸大楼建于洛克菲勒之孙任州长期间。谈及“9·11”事件时,家族如今的掌门人戴维·洛克菲勒平静地说:“我这一辈子见得多了。这是一个可怕的悲剧,但是一定会恢复过来的。我们要投入自己的智慧。纽约城只会变得更加强大。”那么,投入什么智慧呢?他没有说明,外人不得而知。不过,《世界报》文章提示了这样一点:“洛克菲勒家族可以用成就这个家族的信条去对抗本·拉登:‘多挣钱为的是多奉献’。”
  有人说,没有钱的人生是黑白的,有钱的人生是彩色的。其实不尽然。当守财奴而一毛不拔,这种人生恐怕也是黑白的。至于彩色,它也有“涂鸦”和绚丽之分。借邪门歪道而暴发,靠招权纳贿而肥私,然后去挥霍,去作恶,这种彩色只能是“涂鸦”;只有用自己的财富回报社会,为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而尽力,彩色才是绚丽的。当然,社会应当有一个鼓励奉献的可信机制,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色彩与生活

  款式风格——优雅型
  刘芳
  好莱坞著名影星朱丽娅·罗伯茨、歌星席琳·迪翁和韩国影视明星金喜善,就是优雅型风格的典型代表。
  优雅型人的体形一般属于梨形曲线,其主要特征为:正面和侧面的轮廓都较为弯曲。你需要用垫肩来平衡你的身材,但垫肩的形状必须是弯曲的或圆的。从侧面看,优雅型人的臀部是圆的,需要用柔和不定型的折褶,使腰线显得宽松。但要注意一点,不要用硬挺的环腰折褶,因为这会使下半身显得比实际更大。
  在着装方面,优雅型人应选择放松、柔和与流畅的款式,不要穿过于严肃和过于紧身的衣服。曲线裁剪的长裙、跨步裙和过膝连衣裙是优雅型人的最佳选择。领型以圆润、顺滑的曲线领口为宜,如花瓣领、圆领、小蝴蝶结领等。裤装应选择不带裤线、垂感强的直筒裤和细管裤等。
  在饰品方面,应在经济能力之内选用高质量的人造珠宝。饰品的运用应恰到好处,不要让它抢了你本人和服装的光彩。
  最适合优雅型人的面料是:皱纹呢、毛料和印花薄形毛织物,以及真丝、羊绒等透明感强、手感柔软的面料。忌用厚重、硬质地的面料,如粗细麻织品、粗华达呢等。图案应该柔和,例如:碎花的、抽象的、凌乱排列的图案。
  发型以小波浪型为宜,也可以将头发高高盘起。这样能将优雅型人的独特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宜留短发。
  优雅型风格最能体现女性的高雅、自信和洒脱,能将女性的干练和温柔都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来。遵照这一风格的原则,你不需做任何准备,就能以得体的仪表应对各类活动。
  优雅型的最佳搭配方案是:长款连衣裙+精致的船鞋+坤包+纱质长丝巾=温柔、雅致、自信。
  (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