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喜迎党的十六大特刊)
专栏:从一说起看巨变

  一个普通人家的“书屋”
  本报记者 陈杰
  在9平方米的“豆芽书斋”里蜗居了15年的杨涛,终于有了自己的“阳光书屋”。
  杨涛是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科研室讲师,1983年,他从青海师范大学毕业回津工作,就一直居住在一间只有9平方米的百年老屋里。
  酷爱读书藏书的杨涛,曾当选南开区的“藏书状元”。可是一家三口住着一间9平方米的危陋平房,也就只好委屈那些书了。他挖空心思,利用四壁、床下和床上搭起夹板储存了1万多册书籍。有时夜间突降暴雨,来不及搬,床下的书便泡了水。童稚的女儿杨帅把拥挤的陋室形象地取名为“豆芽书斋”:豆芽很小,在水中泡大。
  1994年3月,天津正式启动了用5—7年基本完成市区成片危陋平房改造的宏伟工程。杨涛居住的西广开地区在1997年拆迁。杨涛一家通过“货币安置”及平时积蓄加贷款买下了一套近7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搬入新居,全家人最高兴的莫过于精心收藏的书籍获得了“解放”的天地,阳台、卧室、过道全用来存放杨涛的藏书,杨涛取名为“阳光书屋”:居室洒满和煦的阳光,书籍给杨涛的家庭生活带来智慧的阳光。杨涛为“豆芽书斋”写的对联“身居陋室观宏微世界,潜入书海阅人类文明”,就挂在新居的显眼处。
  在温馨的“阳光书屋”里,杨涛写下了一篇篇饱蘸激情的文章、演讲稿,2000年他被评为市教育系统师德标兵;女儿杨帅考上了天津外国语学院,她比同届学生小两岁,现已读大二;妻子王灵芝下岗后,通过读书自学,已成为电脑公司的业务经理。这不,三口人正聚在一起,品评女儿的习作呢(见压题照片)。(附图片)


第5版(喜迎党的十六大特刊)
专栏:

  致读者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11月8日开幕。这是一个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日子,她正在一天天向我们走来。
  从今天起,我们出版《喜迎党的十六大特刊》,开设“伟大成就”、“光辉思想”、“新鲜经验”、“时代风采”四个版面。在这四个版中,推出的主要栏目有:“从一说起看巨变”、“海外话神州”、“东西南北记者谈”、“在‘三个代表’指引下阔步前进”、“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走进新时代”、“十三年来”、“神州瞭望”、“朝气锐气正气”。我们力求坚持理论和实际的紧密结合,使“三个代表”的学习贯彻向深度、广度拓展;力求以新的内容、新的角度、新的提炼,反映改革开放、党的建设的巨大成就和人民群众的真切感受。
  恳切希望广大读者给予关心、支持和帮助,共同把这个特刊办好,为学习、贯彻、宣传党的十六大作出贡献。


第5版(喜迎党的十六大特刊)
专栏:海外话神州

  我让女儿选“中国学”
德国工商总会副主席 许斯
德国工商总会副主席许斯1980年,我第一次去中国时住在一家很旧的旅馆,很少的几辆出租车在自行车的海洋中如同鹤立鸡群。我所见到的中国人,个个都穿着“毛式”制服,作为礼品赠给他们的、带有我们公司标志的领带没法戴。
今年5月,我对上海访问时,印象正好反过来了,汽车如同海洋,西装已经是家常便饭。走在浦东的街上,感觉真像“艾丽丝漫游仙境”一样,眼睛好像都不够用了。
鉴于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方面的卓越成就和能力,以及对德中经济合作的贡献,今年5月,汉堡商会将十分珍贵的“商会奖章”授予了朱镕基总理,这个奖以前只向一个外国领导人颁发过。
德国经济界对中国的发展寄予了巨大期望,因此,汉堡商会也在积极行动,计划在汉堡港区以150公顷的土地建设一个“小浦东”,专门用于向中国招商;同时,还将设立一个“中国服务中心”,为前来投资的中国商人,提供从申请居留、办汽车驾驶执照等一条龙服务。我的女儿上大学了,我让她选“中国学”,因为我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本报驻德国记者江建国整理)


第5版(喜迎党的十六大特刊)
专栏:从一说起看巨变

  一个小渔村的神话
本报记者 马利
  开栏的话
这里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些小画面、小镜头。
一个家庭的变迁,一个村庄由穷变富的跨越,一个社区的产生,一个企业的发展,一个科研所的壮大……
它们也许就发生在你的身旁,也许就如同出自你的经历。这一个又一个的画面与镜头,组成了我们社会和时代的巨大画卷。选取这“一个”又“一个”,可以让我们看得真切、仔细,使我们备感亲切、可信。
“一个”又“一个”镜头,可以组成反映生活的连续剧;“一个”又“一个”乐章,可以编织成歌颂时代的交响乐。
这“一个”又“一个”,是一滴一滴水珠,真实映射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奋力振兴中华的光辉。我们从身边采撷光彩、乐曲和芳香,献给党的十六大。这是时代的气息,人民的心声!
西霞口,是坐落在山东半岛最东端荣成市的一个小渔村。
西霞口村500户人家,1300人,可外来打工的却有3000余人。西霞口集团下属大大小小30多个企业,造船厂能造5000吨以下的各类船舶;轮船公司有各种国际货轮、油轮16艘,总吨位达3万吨。去年,西霞口村工农业总产值达8亿元,人均60多万元,上缴利税2000多万元。
西霞口村三面是山,一面靠海。山窝窝里只有一点平地,铺满海边的沙子也就算是好地了。既没古迹也没名胜,然而到这里来旅游参观的人摩肩接踵,门票收入今年国庆期间就收了300多万元。聪明的西霞口村人将村后临海的山头辟成了野生动物园,虎啸狮吼,鸟鸣猿啼。一栋栋别墅般的农舍,掩映在小桥流水、鲜花绿树之中,自然吸引来八方游客。
1988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渔村。山坡坡上的石头缝里勉强可以种点苞米,就这样的地也人均才六分,种一斗,打十升;出海打鱼吧,船小难远航,打来点小鱼卖不出去,只好放烂沤成肥,上到田里壮玉米。当时任村支书的田文科告诉记者:那时生产队晚上开会买不起灯油,队委会开会要记录,买不起纸。他只好找些旧报纸,把报纸边裁下来钉成小本。
在西霞口老年活动中心,记者采访了几个正在这里打牌、聊天的老渔民。聊起西霞口的变化,1947年就入党的田文典老汉那张被海风吹皱的脸立即绽满笑容:“10多年前,咱这村半年糠菜半年粮,年年吃返销粮。国家一年就要用2.5万公斤返销粮喂咱村这千余口。进出没条像样的路,打了柴要翻山越岭背出去换钱。远的不说,1988年,我们村里还有40多个光棍讨不上老婆。”
一旁的田文荣接过话:“如今可不同了,别说年轻人不会打光棍,上年纪的人刚一没老伴,媒人就踏破门。”边说边瞅着田文典老汉乐。原来,今年77岁的田文典,不久前老伴去世了,现在“夕阳恋”又组成了新家庭。几个老渔民也你一句我一句地插话说:现在是做饭用电,看病免费,孩子上大学村里给发钱。五六十岁上了年纪的,每月领完工资领粮油蔬菜券,想吃什么,上超市拿。年底,还按股份分红,再不济也分个万儿八千。
站在繁忙的西霞口港,只见蓝色的海湾里,浮漂点点,那该是村办水产科技开发公司养珍品鱼、鲍鱼的网箱吧,听说他们一年就可育鲍鱼苗1000万头,海参苗800万头。码头上,一艘艘即将开往韩国、日本的巨轮正在启碇,西霞口村用自己的投资,已把原先的一个小小渔码头建成了国家一级港口,真个是“陆路通全国,海路达五洲”。
你说,这个充满生机、活力的西霞口,能叫村子吗?
压题照片为西霞口村一角。(附图片)


第5版(喜迎党的十六大特刊)
专栏:精彩回眸

尽管已过去4年多,相信这一情景人们至今记忆犹新。1998年,13亿双眼睛同时凝聚这里,那拍岸惊涛撞痛了13亿颗心。
然而,众志成城。百年不遇的长江特大洪水终于屈服在全民族团结一心所迸发出的移山伟力前。
随着长江三峡工程的巍然崛起,“九八抗洪”的情景很可能将一去不再。
然而,可以断言,大江淘尽英雄,而“九八抗洪”之精神——那种在危难时刻全体民众所迸发出的坚强和勇气,力量和自信,那种品格和精神,已经积淀在我们民族的血管里、性格里,天地长存,日月永驻。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13年来中国之巨变,原因可以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已是共识,那就是中华民族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战胜种种困难中所体现出的相濡以沫、和衷共济、团结拼搏的伟大精神,并且在奋勇开拓、屡创奇迹的过程中,使这种精神不断得到砥砺,得到升华。“九八抗洪”便是其写照。
一个从内心拥有强大力量和精神支撑的民族,是可以创造任何奇迹的,再也不会让机遇失之交臂。历史将会见证: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底气与根基!摄影 九江日报供稿
点评 费伟伟


第5版(喜迎党的十六大特刊)
专栏:心潮澎湃

  现代化进程和伟大的党
金采薇
作为记者,我的脑海里常闪回5年来一组组亲历的镜头:香港、澳门回归,国庆50周年庆典,北京申办奥运成功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常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总是有一些标志性的年份,我们通常称之为转折点。有一些年代和一些日子是不应忘记的。
1840年以前的中国,据一位西方学者收集的资料说,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量所占比例,1750年为32.8%,1830年为29.8%。1840年以后的100年,中国制造业所占世界份额急剧下滑,到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仅有6.2%。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偌大中国,一贫如洗。而今,古稀老人也许还记得20世纪前后两个50年的情形。“中国永无振兴之日乎?吾不忍言。中国能与列强争雄乎?吾不敢信?”这种压抑悲愤而又不甘沉沦的泣血之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世纪初中国的面貌:王纲解纽,皇袍落地,军阀混战,遍地哀声,列强欺凌,国土沦丧。这一切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而宣告结束。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新中国的50多年。前30年,我们的前辈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此后最重要的历史转折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贯穿于20多年改革开放的鲜明时代特征,是拨乱反正和全面振兴。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许多彪炳史册的重要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十几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提出到初步建立,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人民的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逐年跃升。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人可以自豪地看到,未来10年、20年中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过去100年、50年、20年、5年,未来10年、20年、50年,在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党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担负着民族振兴的神圣责任。80多年的历史证明,改变中国人民的命运,开创振兴中华伟业,非中国共产党,其谁能之?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不仅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见证者,更是把中华民族推向全面兴盛的参与者。奋斗的豪情和胜利的喜悦将伴随我们前进,映照着年年岁岁的神州大地山色南来,江水东流。


第5版(喜迎党的十六大特刊)
专栏:从一说起看巨变

  一个农民的新身份
本报记者 汪晓东
小院中央停放着一辆很新的摩托车,上面印有“综合执法”的字样,在土坯院子里很显眼。吕永岗眯着眼看着自己的“坐骑”说:“城里没房子,只有一间宿舍,老婆又刚生孩子,所以我每星期得回来一次。”吕永岗已干了5年公务员,现在是山东省章丘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办公室副主任。
早在1997年,山东省就首次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民参加公务员考试,不过当时规定农民只能报考乡镇一级。那一年,全省共有41位农民考进乡镇机关,吕永岗就是其中的一位。
吕永岗家住章丘市曹范镇高家埠村,1990年高考落榜后,本想再读一年,可看着家徒四壁的房子,看着体弱多病的父亲,他放弃了这个念头。也曾想过参军,因眼睛近视而未果。于是就在家放牛,后来又学木匠和瓦匠,再后来到一家水泥厂干搬石工、烧窑工。以至后来吕永岗考上公务员后,村民们这样说:“咱们的放牛娃考上官了!”
转机发生在1992年8月。水泥厂出钱,送他到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脱产学习两年。两年后,他拿到大专文凭,还当上了厂办副主任。1997年4月,山东省首次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民报考乡镇一级的公务员,吕永岗脱颖而出,考取了乡镇办公室文书。那次,他选择了一个经济贫困的乡镇,由于表现出色,很快被提拔为镇党政办副主任。2001年2月,章丘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招考工作人员,吕永岗以自己的出色表现再次被录取。吕永岗说:“我的每一步,都很有戏剧性,就像旱地拔葱。”现在的他,看上去不像农民了,戴着眼镜,有些许书卷气。
吃饭的时候,同村的吕东昌来了。他和吕永岗是本家,参加了今年的公务员考试,可惜笔试没过关。他说,吕永岗的经历对他影响挺大的,1997年吕永岗考上公务员,自己第二年就参加了自学考试,去年拿到了山东大学企业管理大专文凭。“我今年30岁,如果招考年龄限到35岁,还有机会,我还要再试试。”吕东昌说。
我们吃饭的时候,吕永岗的母亲一直眯着眼看着自己的儿子,口中喃喃地说着什么,记者听懂这样一句:“越是好了,越要好好干,啥时也别忘了自己是农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