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大地·美术)
专栏:

清淡素雅幽冷隽异
——谈王永胜的花鸟画
齐煦
  画家王永胜在花鸟画创作中追求并建立了一种清淡素雅、幽冷隽异的风格。
  王永胜虽然学过美术,由于工作需要,并没有机会从事专业创作,只能在业余时间对自己喜爱的中国画创作做有限的探索,能够取得进展全靠自己的感悟和积累。虽是业余创作,但他对中国画的要求没有降低,时间越少,要求自己越要认真投入,珍惜每一点进步。
  他的作品有一种轻松随意怡悦性情的情调。在新时期,中国画创作有一个很重要的成果,就是将中国绘画艺术传统中抒情优雅的画风继承和发展,一种清新舒畅的格调替代了一度盛行的那种沉闷刻板的创作模式。这种新的绘画面貌给人以神思飞跃妙共物游的境界。当然,这种风格也在这一时期中被异化为一种商品画和小品化,使其精神含量大为减弱,为画家所鉴戒。王永胜知道在创作中应务去时弊,注意了写生与创作之间的对接点。前一时期,由于沉醉于笔墨的实验,难免在程式化里不断地重复,使作品缺少生动气息,这两年他加强了写生,从而也就加强了画面形象造型的准确性。重要的是从写生中得到自己的表现程式,找到了这个“点”,作品就会有新的面貌。他注意了线的韵律感,对线条的疏密、粗细、墨色变化等做合理的构成安排。我曾看过他前一时期的几件作品,由于在用线上缺少艺术处理,完全根据自己的情绪变化游走,难免出现紊乱躁杂之迹,现在画面上这种现象正在消除,这是王永胜在用线上激起了新的敏感所致。(附图片)
  清韵(中国画) 王永胜


第4版(大地·美术)
专栏:画坛风景线

首届中国岩彩画展举行
  岩彩画是以矿物颜料为媒材的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近代却有些式微。为了提高岩彩画的创作水平,壮大岩彩画的创作队伍,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天雅中国重彩(岩彩)画研究所承办的《首届中国岩彩画展》近日在北京举行。


第4版(大地·美术)
专栏:画坛风景线

紫光檀千佛落座法源寺
  法源寺是北京城现存最古老的寺庙,也是中国佛学院暨中国佛教图书馆的所在地。日前,以紫光檀雕刻而成的千尊佛像开始供奉于法源寺中。
  法源寺始建于唐代,初名悯忠寺,清代改为现名,距今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紫光檀是檀木中的极品,逾千年而成材,素有“寸檀寸金”之称。紫光檀千佛以法源寺大雄宝殿中毗卢遮那佛为范本,由工艺美术师精心雕刻。有关人士称,以千年之材,为千年古寺雕刻佛像,这在佛教历史上是一大壮举,也是宗教艺术史上的一大壮举。


第4版(大地·美术)
专栏:画坛风景线

《水墨本色》展在京举行
  由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部主办的《水墨本色》展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同名画册同时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个中国画展览冠以“水墨本色”这样的题目,体现了展览主办者的学术意图。展览策划人范迪安说,水墨艺术的“本色”就是它的精神属性。他希望通过这一展览,在水墨艺术日益多样化的时候,提倡继承传统与展示当代文化内涵相统一,以高品位的文化内含抵御“俗化”倾向。


第4版(大地·美术)
专栏:艺坛走笔

发展,才有活力
杨悦浦
  当中国艺术博览会八年前问世时,中国的艺术市场开启了真正的现代化历程。那时,画廊、拍卖、会展等突然以规模态势涌现,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和生活理想的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激扬,此后便逐渐影响着美术创作状况和改变着艺术家的生活质量。
  人们对艺术博览会的形象认定和发展期望是按照艺术上的认识而不是从市场规律出发的,甚至把艺术博览会当作全国美展的翻版。操作者对博览会的定位也是如此,许多举措都是以“学术”名义来安排,开始时为了提升艺术博览会的“质量”无偿向名家赠送展位邀其参展,后来又出现似是而非的“主题展”,既没有达到纯学术意义,也缺少经济效益,更像是“做秀”给人看。这些做法显然是把追求学术效果与市场经济效益拉开了。这种定位在市场发育的初始阶段可能是必要的,但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飞速发展,如果艺术博览会不在市场的本质上去思考与运作,很难再有发展空间,或者说这样的艺术博览会还不具备现代市场意义。讲“学术”没有错,但至少其含义从“反映创作现状”走进“艺术市场机制研究”范畴。现代化的艺术市场会使繁荣市场与繁荣创作具有一致性,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具有一致性,使作品的高品格与满足市场需求具有一致性;使艺术创作规律与市场经营规律在同向发展上具有一致性。这样,中国的艺术博览会才是高艺术水准的又是高经济效益的。
  八年后的今天,2001中国艺术博览会又在热闹声中结束了,无论是对它肯定或表示怀疑,我们对艺术市场的存在和发展都有了现实而平和的心态。同时也让人感到,面对中国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又到了更新观念的时候。
  当前,艺术博览会的组织人员多数是属于艺术管理者,而不是严格意义上市场经济社会需要的经营人才。他们可以组织和管理好一个如此大规模的艺术活动,却使招商和营销处在似有若无的状态。艺术博览会没有好的营销业绩,只靠挣画家和画廊的展位钱养活博览会决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办法。我们已经到了需要真正市场经济人才的时候了。从理论关注上说,艺评家的任务也大体完成,应该请能够解释和发展艺术市场理论问题的专家出场做些事情了。
  北京申奥的成功和一些大型艺术商业活动的成功举办,应该给博览会组织者以启示,必须开阔视野,迅速切入国际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大市场。与其把国外艺术博览会的形态模式拿来与中国的艺术博览会进行无谓的比较,不如借鉴甚至是直接引进国内外有益的商业运作理念、办法和人才。
  中国艺术博览会的八年,是在“创造中规范”的八年。我说中国艺术博览会逐渐成熟起来了,这种成熟仅仅在于它已形成了一个产业模式,是今后发展的一个平台。但是谁都知道这个模式开始有些不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和巨大商机以及美术事业繁荣发展需求了,博览会的市场形态和运作机制必须做出重大的调整和改革。不然的话成熟的市场也会萎缩。只有发展,才有活力。


第4版(大地·美术)
专栏:

城市兴,雕塑兴
——二十世纪中国城市雕塑艺术的回顾与展望
邹文
  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衡量二十世纪中国的发展,城市建设是一个最为集中的重要标志。城市是大型雕塑的基本载体,以至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所有户外的、大型的雕塑,都曾被我们笼统地称为城市雕塑。二十世纪早期,中国各城市基本上处在一种对以往建造积累的继承、修缮状态。这时期数量极少的城市雕塑,仅和俄式、日式、英式、法式、德式建筑装饰有关。二十世纪前半叶,战乱破坏了许多城市,雕塑难以寄生。即使把庙宇、寺观、教堂中粗约的宗教雕塑也统计进来,总数仍然屈指可数。同样屈指可数的雕塑家们,只能把创作大型雕塑的梦想收藏在心底。
  1958年建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揭开了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的序幕。广州五羊城标、北京农展馆群雕、军事博物馆组雕等相继落成面世。五十年代中国城市雕塑,虽然总量有限,精品率却很高。六十年代,大量出现的城市雕塑题材单一,多为毛主席塑像。虽然其中也有一些佳作,但总的说来,中国城市雕塑的兴盛期还是开始于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全国主要城市大规模的改造与新兴中小城市的崛起,沿海地区城镇化的发展,为大型雕塑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短短十余年间,雕塑借城市的大兴而崛起,总数数倍于以往八十年的总和。
  城市面貌的改观,是中国改革开放最直观的成果反映。由于城市建设时期相对集中、同步,全国各城市处于同一个变化格局中。对都会城市来说,首要的功能需求是旧貌换新颜,完善市政设施,讲求“快”而“多”。在整体规划上缺乏地区化、特色化的审美主张,中小城市看省会城市,主要城市看国外名城。加之建筑技术、工艺材料、财政能力的限制,短期内一齐建造起来的城市,有着太多的相似性。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看不出区域化的差别,更难说城市个性和特色了。这一祸患殃及池鱼,雕塑在各城市分担的角色,似乎无须转换,除了题材上受一定的地方文化影响外,大多缺乏不同城市的专属性和唯一性,各地所见城市雕塑,有时会有似曾相识之感。虽然许多雕塑家已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但被个性不突出的城市“裹挟”和消解后,“这一个”的鲜明个性也大打折扣。专家们认为,这是中国城市雕塑处于探索期的必然反映。随着城市走出基本建设状态,而必然趋向区域化、个性化,附着在城市间的大型雕塑,不该长期缺乏鲜明的风格。雕塑要发展,有赖于城市景观的改善,尤其是城市个性化的确立。
  雕塑一般只供观赏、装饰,实用性不明显。但是,雕塑在城市建设中并非可有可无。城市,是区别于自然景观的最大的人工景观。人的实用需要和精神状态,都要在城市中充分反映出来。一般来说,建筑、道路、桥梁主要对应城市的实用功能,而雕塑、绿化、置景装饰则满足城市的精神需要。雕塑是城市人文历史、地方风貌、居民情况的凝结和展示。正因为雕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其它人工成果不能替代的功能,城市建设离不开雕塑。雕塑在宣传城市形象、促进旅游经济、增强市民凝聚力和自豪感方面的作用,已经为中外城市文明的实绩所证明。雕塑可以提升城市的人文品质。具体地说,在建筑群落之间,在空旷而低平的广场上,在道路网络的交通节点,雕塑仿佛一个个视觉盘结,可以起到聚集、升华、锁定的作用。没有雕塑的城市,失之散乱、流于平庸。文化产业的研究者还注意到,城市雕塑在城市整体形象包装方面,有助于通过视觉传达强化广告印象,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就业。旅游者以雕塑为背景的留影存照,会使城市的美名外溢。“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市民,则会通过城市雕塑加深对本城历史、文化、地缘的了解,在城市文化特色定位上达成共识,潜移默化间接受审美普及教育。无论对于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建设,城市雕塑都大有可为。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方兴未艾的城市雕塑,已逐步赢得人们的关心和兴趣。许多雕塑和城市休戚与共,以至于没有雕塑的城市相形而显得苍白。但探索期的城市雕塑,毕竟有许多不成熟之处。宏观的调控管理不力,使雕塑的整体规划未能进入城市建设规划,许多雕塑自说自话;题材、形式、材料或雷同、或冲突。一些批量化的雕塑大有市场;一些雕塑年久失修,破败残损不忍卒睹;长官意志下产生的雕塑畸形儿,也不鲜见。但是,与城市发展的速度包括城市建筑的规模相比,中国城市雕塑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有专家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城市化世纪,因此也可以说中国雕塑,特别是城市雕塑的世纪。中国的雕塑家、中国城市雕塑的管理者、中国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者都应该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一个认识的高度,加强精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借助城市大兴的有利时机,创造传世之作。
  当然,这一切都以持续的世界和平与国家稳定为前提。国家兴,则城市兴;城市兴,则雕塑兴。(作者为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秘书长)(附图片)
  和平纪念像(雕塑)潘鹤王克庆程允贤郭其祥
  五羊石像(雕塑)尹积昌陈本宗孔繁伟
  庆丰收(雕塑)


第4版(大地·美术)
专栏:

  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办公厅,北京画院,中共南召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的《远山在召唤·南召胜境·北京画院作品展》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北京画院的艺术家们把文化扶贫与深入生活结合起来,先后两次赴河南省南召县写生采风,并创作了一批颇有新意的作品。南召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因为艺术家的作品而聚焦突显,而艺术家们也深为南召的美丽与南召人的进取而感动,而有了新的灵感。这里,我们特选登这次展览中的两幅作品,和北京画院的艺术家们一起回应来自“远山的召唤”。——编者
  南阳张衡(中国画)纪清远
  伏牛行云(中国画)刘占江


第4版(大地·美术)
专栏:

把思考与激情结合起来
——简评陈仁海的陶瓷雕塑
杨湖
  德化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脂,所以又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美称,外销到欧洲后,被称为“中国白”。“中国白”的瓷雕作品自然属于最高贵、最典雅的。陈仁海就是目前“中国白”瓷雕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陈仁海出生于教育世家,起点高,天赋好,加之敬业,因而在诗、书、画与陶瓷雕塑方面均有成就。他的陶瓷雕塑作品不仅重视物相的具体造型,还强调自身的个性、自身的主观因素,强调自己独特的感受,也即“法先人而为我用,师造化以抒我情”。他试图把事物的共相与殊相同时做进作品,试图把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激动结合起来。陈仁海注重来自现实的直觉感受的捕捉,重视对人性深层奥秘的挖掘。他在这类作品中,突出女性人体典雅的娴静气质、生命张力的强度,强调人体曲线的流畅折转与块面的起伏,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是多样性的统一体。(附图片)
  葫芦献瑞(雕塑)陈仁海
  世纪吉马(雕塑)陈仁海


第4版(大地·美术)
专栏:画坛风景线

中国实验艺术进入博物馆
  实验艺术进入博物馆是当今世界艺坛的一个趋势,广东美术馆今年确定的大型常规性展览《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的首次展览,即是“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这表明,对当代中国实验艺术的研究开始进入系统性、文献性与本土化。


第4版(大地·美术)
专栏:画坛风景线

雅昌艺术网又上新台阶
  雅昌艺术网是一家介绍中国历代艺术家、中国经典艺术作品及当代艺术信息的专业网站。今年来,雅昌艺术网加快发展速度,正在向全球最大的中国艺术拍卖资讯数据库进军。据悉,雅昌艺术网已经收录了世界各大拍卖公司已经拍卖的各类艺术品四万多件。不久前,雅昌艺术网又与岭南美术出版社合作,参与编辑出版《画廊》杂志。(美三)


第4版(大地·美术)
专栏:画坛风景线

中国嘉德广州公司推出当代名家专场
  中国嘉德广州国际拍卖公司近日推出“中国当代名家精品”拍卖专场。近五百件拍品中,包括油画、版画、雕塑、中国画与水彩水粉等。其中的一些拍品在国内一些重大美术展览中曾获得过大奖。(美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