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3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辑点评

充满希望的过程
江夏
  在这篇报道中,记者用平实的笔调,为我们描述了元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片断,它所展现的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过程,文中虽然没有大量的对比数字,也没有描写已经取得了什么成果,但细读之下,却让人感到这个动态的过程充满生机,充满希望。
  几年前,元谋人就已经意识到,蔬菜的种植结构需要调整,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可是,几年过去了,成效并不明显,可见调整的过程之艰难。在困境之中,果蔬协会诞生了,龙头企业来了。尽管农民加入协会才半年,可能有一些矛盾还来不及显露;而龙头企业和农民的第一次接触就发生了摩擦,但有关各方都在这个过程中悄悄发生了变化。企业在寻求双赢的办法,既帮农民增收,又保证自己盈利;农民在学习不折不扣地按合同的要求生产;政府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职能,该管的管好,不该管的不乱管。
  其实,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就是通过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把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益的地方去。新的平衡打破了旧的不平衡,并将被新的不平衡所打破。
  在这个过程中,农户、企业、协会、政府之间的关系不断磨合、调整,并在各自的最佳位置上发挥作用。结构调整的过程,是体制改革的过程,也是解决供需矛盾的过程。元谋的调整正处在这样的过程中。重视调整的过程,重视调整中的变化和发展,我们有理由对调整的结果充满信心。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无锡过起“相思节”
周仕凭
  8月25日是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华民族传统中的七夕节。传说牛郎织女这一天在银河边相会。由于多种因素,七夕这一古老的传统节日已经与很多人久违了。可是今年的这一天,在经济发达的江苏无锡市,一些企业纷纷放假,人们以游公园、访亲友、看父母的方式重新过起了这个节日,并把这个表达爱情的节日,扩展为包括亲情、友情的“相思节”。
  据无锡市锡山区港下邮电支局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七月初七前一周内,这里的包裹和信函比平时多出了近一倍,大部分是在这里工作的打工仔、打工妹给家人写的。为了给“相思节”推波助澜,红豆集团还在锡惠公园推出了歌舞表演和猜谜等活动。
  “相思节”的大胆创意,出于江苏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周耀庭之手,他想用十年或更长的时间,让这个节日重放异彩。
  周耀庭说,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正月初一吃年夜饭,五月初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几乎每个节日都与吃密不可分,所以吃便成为节日的主题,唯独七月初七没有象征性的吃物,所以逐步在民间淡化。改革开放后,吃已经不成问题,但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还有精神追求。中国即将加入WTO,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丢,中国的传统节日更要发扬光大,作为一个有志于创名牌的企业家,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红豆集团用诗人笔会、相思节征文、发行纪念封、与央视同办首届相思节晚会等方式,为“相思节”做铺垫。
  民俗学家认为,红豆集团推出“相思节”,并在无锡和其它地区产生了影响,看起来是十分平常的事,但证明了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这一事实,也可以从中反映出中国人盼望过自己“情人节”的心理要求。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我国大豆连种技术有突破
  本报讯记者陈晓钟报道:近日,福升环保型大豆重、迎茬专用肥料田间试验现场会,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和吉林省公主岭市召开。来自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现场会并对这一研究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据内蒙古兴安盟农科所在试验现场介绍:今年,该环保型大豆重、迎茬专用肥的6个配方分别与传统肥料、进口农药作了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天津市福升肥料公司的这种环保型大豆重、迎茬专用肥料是防治大豆“火龙秧”的有效肥料。该产品的特点在于不会对环境和人畜产生污染与毒害,保证大豆的连年种植。大豆重茬、迎茬连续种植存在障碍是世界性的科研课题。各大豆种植国家与地区都十分重视这一问题的解决。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信息服务

马边雪梨盼买主编辑同志:
  今秋,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苏坝、劳动、建设等乡镇种植的日本雪梨获大丰收。但上市以来,一直销路不畅。至2001年8月20日,至少有50万公斤雪梨积压,果农急盼买主。
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夏平陈远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小山村崛起大企业
——西洋集团发展小记
  赵民
在辽宁省海城市西南20公里的一个小山村,近年崛起了一家令人刮目相看的大型企业——西洋集团:1995年实现产值5亿元,名列全省乡镇企业第一;1997年租赁濒临倒闭的国家中一型化工企业锦州硫酸厂;2000年进军西部,兼并贵州息烽宏泰化工总厂。
  如今已跻身于全国100家最大建材企业、全国500家最大乡镇企业和全国出口创汇先进企业的西洋集团,其崛起和发展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十年艰苦创业
  西洋集团前身是海城市英落镇后窨村第十一生产队。这里山峦重叠,沟谷交错;人多耕地少,石多土质薄。1975年,时年22岁的周福仁担任生产队长时,全队的家产是2台马车、2台牛车,村民年人均收入仅67元。
  周福仁意识到,农民要脱贫致富,就必须摆脱千百年来的土地束缚,走以副养农、以工养农之路。于是,在那个年代里,他带领乡亲们悄悄地拉起了“脚”——这在当时可是属于“不务正业”的工副业生产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周福仁带领乡亲们甩开了膀子。他们赶着仅有的两挂马车跑海城,下河西,给辽镁公司拉脚。用拉脚挣下的钱,买回了汽车,兴办了石棉厂,建起了砖厂、苦土窑……到1987年,西洋村一跃成为辽宁省第一个人均收入超千元的村组。
  依靠最初的积累资金,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业体系,并在探索中创造了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之路,实现了乡亲们世世代代没有实现的梦想。总经理周福仁也被荣誉的花环簇拥:全国十大青年乡镇企业家,全国乡镇企业家,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十大杰出青年。
  搏击市场风浪
  西洋成为富裕村,很快就闻名省内外。可周福仁面对一片赞扬声却说,小富即安不会有大出息,小打小闹也难成大业。乡镇企业要求得快速发展,除了要在国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根,还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世界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为乡镇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耐火材料是服务于其他高温工业的重要基础材料,主要应用于钢铁、有色冶金、建材、玻璃、石油、化工、电力工业及机械制造等领域。当地有丰富的镁矿资源,为何不能开发镁矿,搞国内外市场紧俏的耐火材料镁制品呢?市场调研使西洋集团人下定了决心。1987年冬,他们开始建第一个轻烧镁窑,次年中档镁砂竖窑试验成功,1991年向高纯镁砂展开攻势,1992年向中高档镁砖进军……经过不断的扩建改造,更新设备,目前西洋集团已建起轻烧镁窑70座、镁砂竖窑12座,建起了5条高纯镁砂生产线,年产高纯镁砂12万吨,80%的镁产品出口国外,成为国际镁制品市场上知名企业。
  回报造福农业
  周福仁,这个农民的儿子,这个70户人家山村的带头人,有着深深的恋土情结。当西洋集团从镁砂得到资本积累,他便毫不犹豫地走上了反哺农业、改善环境之路。
  近几年来,普通化肥的弊端显现出来,土壤板结越来越严重,增产幅度越来越小。出路在于推广使用肥料成分配比合理的复合肥。西洋集团应该生产复合肥。党的十五大后,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给西洋集团提供了机遇。他们抓住一些国有企业存量资产大量闲置、低效运行的时机,兼并、租赁,实现经营和市场的低成本扩张。
  离西洋村不太远的锦州硫酸厂是国家中一型化工企业,有1.5亿元资产,1500名员工,所产的硫基复合肥技术先进,市场前景看好,但因机制僵化,管理不善,负债2亿,濒临倒闭。1997年11月,西洋集团经过调研,果断决定对锦州硫酸厂租赁经营。自那时起,有西洋集团1.2亿元投入并更名为锦州特肥厂的这家企业,迅速形成了年产复合肥30多万吨、硫酸25万吨、盐酸9万吨的东北最大的复合肥生产基地。产品进入市场三年来,已占据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市场。
  这次成功的租赁,坚定了西洋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的信心。1999年末,当党中央吹响西部大开发的号角,西洋集团即抓住机遇,进军贵州,兼并了地处息烽的某部直属宏泰化工总厂,并于去年4月举行了百万吨复合肥项目开工仪式。这个项目建成投产后,一年可生产复合肥、合成氨、硫酸共200万吨,西洋集团也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复合肥生产企业。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元谋看菜
本报记者张帆
  元谋——鼓浪而行的金沙江不仅温润了这块华夏祖先最早栖息的土地,而且干热河谷的气候把它造就成一间面积逾2021平方公里的天然水温室。
  80年代中期,当北国还是一片隆冬气象的时候,元谋的西红柿、菜豌豆、洋葱、黄瓜等反季蔬菜就沿着成昆铁路隆隆而上了,元谋农民的好日子也随之而来。
  但好景不长。1998年以后,蔬菜的行市不知不觉中发生了逆转,菜贩们开始挑剔、压价,后来干脆不来了。元谋蔬菜的外运量由此逐年下降……
  “这究竟是咋回事呢?”老实巴交的山里人想不明白。
  (一)
  元谋人意识到蔬菜有麻烦的时候其实并不晚。三年前,县里针对蔬菜产业效益下滑的情况,提出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巩固大菜园,建设大果园,发展大花园”的产业布局。几年过去了,蔬菜产业的整体效益依然摇摆不定。
  今年3月,清和果蔬协会的出现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老城乡清和村,记者见到了清和果蔬协会的会长李新贵,李新贵告诉我们,果蔬协会将千家万户分散的生产、经营、销售捏起来,与市场建立直接联系;协会属民营性质,靠自己筹集的9万元资金和贷款11万元搞起来。协会成立后做的第一桩买卖是向台湾千鸡公司出售水果番茄,协会与会员们签订了合同。合同中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元谋第一个“协会+农户”的市场组织由此产生,农民入会的积极性很高,清和村1020户,有2/3以上的农户加入了协会。
  启示之一: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进行必要的生产组织的创新。否则,固守原有的那种分散的,与流通、营销完全脱节的生产、经营方式,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的。
  (二)
  华康速冻有限公司是一个年设计加工蔬菜1万吨的大型现代化企业。
  公司老总孙蒲云看上去是一个非常精明、能干的生意人,1997年,孙蒲云看中了元谋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无污染的环境,他投入4849万元资金,按照国际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标准,建起了这座云南乃至西南地区都罕有的蔬菜深加工生产线,据说美国客商参观完公司后也竖起了大拇指。
  就在大家为华康诱人的前景激动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1999年底,公司在元谋发展1000亩毛豆,公司按10元、15元一公斤的价格给农户提供籽种,同时派出工人到农户地里进行辅导,并宣布按照27元一公斤收购产品。到了2000年4月,收购的季节到了,公司一看农户送来的毛豆傻了眼,不是颗粒不饱满,就是农药残留量高,合格率20%都不到。不得已,华康宣布,达不到标准的毛豆按15元一公斤收购。
  此举一出,在元谋菜农中间可炸了锅,刨去籽种费,华康的收购价连化肥、农药的本钱都不够,这还不算投工、投劳的成本哩。菜农孙家发就觉得,自己种了一辈子菜,还不会施肥、理墒、打药,华康凭什么不按说好的价格收购,分明是在欺负菜农,想蒙黑钱。孙蒲云则认为,华康要的是细菜、精菜,而菜农提供的菜都是大路货,靠这个想打入国际市场,简直开玩笑。原本两全其美的愿望变成了泡影。
  激烈的争执幸好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华康由于垫付籽种费,流动资金只剩下区区400万元,今年上半年,仅加工蔬菜320吨,这样下去,关门大吉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另一方面,国际上的订单来得很多,公司却不能按时、按量交货。怎么办?只能踏踏实实与菜农们合作。孙蒲云自己带头搞20亩毛豆的示范,让菜农来比较,来评判,同时派出工人为水肥条件好、观念新的菜农进行指导,一步步地提高菜农的种植水平,使其达到国际标准。
  启示之二:产业结构调整中,谁不希望自己有华康这样高水平的外向型加工企业,但现代化的要求与传统的生产进行对接,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尽快让双方找到利益的连接点。
  (三)
  元谋蔬菜的现状让上任不到半年的代理县长李国林感到了压力。请教专家、开会研讨、外出参观、洽谈外商……整个县政府围着元谋的蔬菜问题转。对此,菜农们有自己的说法。
  菜农们满意的是:打击横行市场的“菜霸”,菜农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做生意了。修建不少水利设施,使缺水严重的元谋灌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水费也逐年降低,减少了菜农们的种植成本。蔬菜信息网络逐步建立,依托省里的农村信息入乡工程,将当地的蔬菜信息上网,切近了市场。
  还有不满意的是:结构调整仍有行政命令的痕迹,科技扶持的力度小,优质品种少,农科站的人下来少,直接指导生产的就更少。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多,不仅增加了菜农的交易成本,更使外地菜贩望而却步。
  李国林坦言,在结构调整中,政府最易犯的毛病是习惯用计划经济下的行政命令搞调整,说是示范,实则强制,而又不承担任何风险。
  启示之三:地方政府的某些短期行为可能从根本上使结构调整变形、走样;政府还是应该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李国林的总结虽然不完全准确,但对事事都想“有所作为”的基层干部来讲,也是一味清醒剂。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调查报告

双城靠产业化实现农民增收
史文清
  双城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连续多年位居黑龙江省各县(市)首位,列全国百个产粮大县(市)前10名。去年全市农业总产值40.5亿元,其中农业产业化产值达到27.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3.5%,农民人均收入2459元,其中通过产业化实现的人均收入占63.9%。双城市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正在由农业大市向畜牧业大市、加工业大市和经济强市转变。
  现状
  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一是形成了奶牛、蛋鸡和生猪三大主导产业。全市现已具备年提供15亿公斤粮食、8万吨肉、32万吨鲜奶、10万吨鲜蛋、7亿公斤瓜菜的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全市农民通过养奶牛、饲养家禽、酿酒、饲料加工人均增收1140元,通过农民在龙头企业和市场就业人均增收80元。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民增收有了稳定的渠道,为市财政培植了新的财源。三是推进了粮食转化增值。去年畜牧业转化粮食6亿公斤,转化增值5亿元,加工转化1亿公斤,转化增值0.5亿元,转化粮食占总产量的46.7%。四是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全市专兼职从事畜牧养殖业的劳动力16.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0%。
  经验
1.把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双城是全国闻名的产粮大县,盛产玉米、水稻、高粱等粮食和瓜菜、烤烟等作物,农业资源丰富,农畜产品质量好。近年来,双城市立足资源优势,抓市场、上加工,带产业、促养殖,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2.把做强龙头企业与做大主导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双城市把着力点放到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上,扶优、扶强、扶大龙头企业。在奶牛产业上,1990年引进了世界500强之一的瑞士雀巢公司,并千方百计做大做强这个龙头企业。现在双城农民每天供应雀巢公司700吨鲜奶,收入130万元。
  3.把完善市场体系与强化流通带动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双城市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建成了新胜蛋禽等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市场年成交额达15亿元。目前新胜蛋禽批发市场已与全国13个大中城市的30多家公司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带动全市饲养蛋鸡1000万只。
  4.把依靠科技进步与加强基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双城市围绕龙头企业和市场对基地进行合理布局,培育典型,发挥示范作用,推进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去年推广先进技术60多项,先进技术覆盖率达到96%。
  5.把创造优良环境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对龙头企业实行挂牌保护,派驻专人负责协调监督对企业的各种检查、收费等问题。一年减轻企业负担1000多万元。同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调整龙头企业和农户间的利益关系。强化环境治理,保护养牛户的切身利益,维护主导产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双城市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民增收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最现实的选择。(作者为中共哈尔滨市委副书记)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哈尔滨市晨宇幼稚园注重从小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不但专门开设环保知识课程,还将绿色环保意识融入到歌谣、绘画、小制作中,并在附近开辟出一个占地10余亩的“绿色”小农场,作为孩子们了解自然、体验自然的场所。在农场里,孩子们亲眼目睹作物的生长过程,增加了对大自然的感性认识。
  新华社记者李勇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农民渴盼农情信息编辑同志:
  眼下农村信息源少,信息滞后,不实用,加上涉农部门引导乏力,农民分析判断能力较差,使许多农民面对变化莫测的市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较大盲目性。
  广大农民不仅需要“即时型”的农情信息,更渴盼“超前型”信息。笔者建议依靠各级政府的支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形成上下沟通、内外联接的信息服务窗口,适时定期发布信息,可在旬初、月初、季初甚至年初,也可以每星期、每半个月一次及时向农民发布各地供需信息和价格信息,并做好牵线搭桥工作。
安徽太和县农调队邱永林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从共难到共赢
——农行周口市分行实施“复活工程”纪实
李林李松岭
  欠贷还钱,天经地义,然而部分企业因种种原因举步维艰,于是,贷款沉淀便成了银企双方都挥之不去的“伤痛”。今年以来,农行河南周口市分行坚持市场导向和效益优先的经营原则,从调整信贷结构中找到了实现银企双赢的答案。
  这是一串惊人的数字:截至2000年底,农行周口市分行贷款法人客户1048个,优良客户率仅占6%,其中14家重点困难企业贷款余额高达15.9亿元,累计拖欠贷款利息2.09亿元。
  面对严峻的经营形势和市场挑战,农行周口市分行制定出“向复活企业要资金、求效益,靠盘活不良贷款求生存、促发展,以实现银企共赢增活力”的“复活工程”总体思路,对全市规模较大、经营困难的企业分类排队,从中筛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企业法人代表信誉好、产品有销路、市场潜力大、有一定发展前景的困难企业作为复活对象,由企业写出复活方案和申请报告,基层行行长写出贷款到期收回保证书,驻企业客户经理写出调查报告,经该行“复活工程领导小组”审定后,与企业签订协议:企业从获得第一笔贷款之日起,除新增贷款本息无条件按时归还外,还要视企业经营及复活程序,按照一定比例归还原欠老贷款本息。
  企业的性质千差万别,如何才能使它们一个个复活?该行针对不同情况,一企一策,多策并举。对那些生产设备先进,产品有市场,但因流动资金不足造成经营困难的企业,通过注入资金,促使企业复活。对于个别资金缺口较大,单靠农行一家扶持难以启动复活的重点企业,该行积极与地方政府联手,由政府出面牵头,组合多家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原则,共同实施复活工程。对于那些跨行业生产,由多个经营实体组成的企业,该行采取企业内部切块分割、因厂施策、逐个搞活、全面启动的复活策略。而对那些借改制之机悬空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该行则在最大限度保全银行资产的基础上,采取信贷干预的方式,对改制企业在资源配置上和产权划分上进行重组整合,使企业获得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增强发展后劲。
  通过实施“复活工程”,该行走出了一条银行自收、企业振兴的发展之路,截至目前,该行共投放“复活工程”贷款1.5亿元,在保证新增贷款本息按期收回的同时,依法保全风险贷款15.7亿元,盘活困难企业原欠老贷款4亿元,收回老贷款欠息3500多万元。该行困难企业不良贷款同比下降3.1个百分点,优良客户率同比上升60个百分点。据统计,该重点复活的14家企业,共安置就业人员5600余人,2000年实现产值7.6亿元,当年上缴税利9800万元。同时,随着部分企业的复活解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蓬勃兴起,起到了复活一厂、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良好效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