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经济札记

袜子生产与高科技
丁刚
  美国是个服装进口大国,美国人穿的、戴的至少有2/3是外国生产的。去年刚到美国时,笔者买了几双白线袜,价格是10美元3双。袜子织得很厚实,穿在脚上十分舒服。是哪个国家生产的呢?看看标签,上面居然写着“美国制造”。这么便宜的“小件”美国也生产?真叫人不敢相信。
  半年多过去了,这样的袜子我又买过3双,还介绍新来的朋友去买。直到不久前,我在《华尔街日报》上读到一篇文章,才知道美国市场上的袜子几乎90%都是美国人自己生产的。
  美国人每年要花费50亿美元买袜子,数额也不能算小。拉美和亚洲地区的生产厂家怎么会偏偏漏掉了这个市场呢?美国厂商为何又不把袜子工厂转移到国外去呢?读了那篇文章,这两个问题便有了答案。文章说,如果你有机会访问美国的袜子工厂,便会发现那里已经完全实现了电脑控制下的自动化生产。偌大的车间只有机器在运转,你能看到的少数几个人都是高级技工,个个都是自动化系统的专家。高技术的应用节省了劳动力,使美国袜子工厂大幅度降低了成本,保证了高质价廉,也具有与进口袜子竞争的实力。美国厂商曾想把工厂转移到劳动力更便宜的国家去,然而,他们发现,要找到会织袜子的便宜劳工并不难,但要找到能够管理自动化系统的高级技工却不那么容易。这是美国织袜企业至今仍在国内生产的主要原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袜子由哪里制造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像织袜业这样的传统产业能不能借助于高科技重新焕发青春。近年来,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一大批高科技企业成为耀眼的“明星”,似乎只有它们才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唯一希望。人们关注更多的是电脑里的芯片是哪家厂商制造的,却很少有人会关心脚上穿的袜子是谁家制造的。美国织袜业的成功提醒了我们,高科技和新经济不是传统产业的对立面,而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高科技创造的能量是传统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高新技术的研发固然十分困难,但要增加像袜子这样的传统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也未必是件容易的事情。不久前,笔者与美国贝尔兹公司总裁段竞鸣有过一次交谈。段先生在国内办了一家工厂,生产铲车零件,产品全部返销美国。可该厂所用的部分原料和车刀仍不得不依靠进口。这些东西虽然国内都能生产,可质量就是不过关。段先生颇为感慨地说,如果连这些最普通的产品都生产不好,又何谈高科技产品呢?高科技的发展有时并不在于你是否拥有那一两个领先的关键产品,而要看你能不能运用新技术改进和提升传统产业或产品。在过去的两年里,美国人申请的专利中有2587项与车闸有关,甚至还有193项是为了改进现有的白炽灯泡。车闸、灯泡都不是什么新玩艺儿,但高新技术的“植入”却可以使它们焕发青春。
  历史上每一种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不仅是这项技术的普及过程,也是企业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这项技术而进行调整的过程。1881年,电动机问世。西方企业用了将近4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相关的结构调整。对于那些意欲在竞争中取胜的传统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的就是如何完成相关调整,如何充分消化高新技术成果。传统企业并非注定落后,传统企业只有充分运用高科技成果,才不会落后。


第7版(国际)
专栏:环球经纬

“口服”口蹄疫疫苗研究取得进展
  阿根廷国家农牧科技研究所的一个专家小组日前以转基因苜蓿做饲料代替疫苗,使牲畜获得免疫力。这项称作“口服”口蹄疫疫苗的研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科学家们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将口蹄疫病毒的某些蛋白转嫁到苜蓿细胞内,牲口吃了这种牧草,体内产生抗体,取得对口蹄疫的免疫能力。研究小组在老鼠身上进行的试验已经获得成功。


第7版(国际)
专栏:环球经纬

跨国公司与公益事业论坛将举行
  中华慈善总会等十五家公益性机构和国际联合劝募协会共同发起的跨国公司与公益事业高级论坛暨公益项目展示会将于十一月十五日至十九日在北京举行。
  据中华慈善总会会长、此次论坛筹备委员会主任阎明复介绍,这一论坛将通过中国公益性民间团体与跨国公司的广泛接触和沟通,对共同拓展中国公益事业形成共识,探索发展公益事业的途径和模式,逐步建立起新型的双方交流和合作机制,以共创和谐的文明社会。(本报讯)


第7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俄罗斯加紧斡旋中东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孙勇军本报驻埃及记者徐平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中东局势急转直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严重关切。对此,素来与阿拉伯世界有着传统友好关系的俄罗斯加紧了对中东局势的斡旋。在俄外交部门的积极斡旋下,包括巴勒斯坦和约旦等在内的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等国领导人近来频繁访问莫斯科,俄在中东问题上的调解作用不断增强。
  9月3日,以色列总理沙龙亲赴莫斯科,首次以政府总理身份对俄罗斯进行为期3天的访问。分析人士认为,沙龙出访莫斯科,一是认为俄罗斯仍然是国际社会的重要国家,巩固与其的关系对以色列至关重要;二是他明白俄罗斯作为马德里中东和会发起国之一,在阿拉伯国家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让俄重返中东对以色列有利。当然,此访固然有中东局势恶化后摆脱以外交孤立的考虑,又试图借机说服俄不要向伊朗出售军事技术,以确保自己在这一地区的技术领先优势。对俄罗斯而言,加强与以色列的伙伴关系,符合俄奉行的平衡外交政策,有利于恢复俄在中东地区影响力。另外,以境内生活着100多万俄罗斯犹太移民,俄政府对他们的境遇非常关心。普京总统4日在会见沙龙时明确表示,希望这部分俄罗斯人的安全能得到保障。
  访问期间,沙龙与俄总统普京、总理卡西亚诺夫及外长伊万诺夫等进行会谈。俄以领导人在对双边政治关系现状表示满意的同时,一致主张大力促进两国的经贸合作。沙龙表示,两国的经贸额仅为10亿美元左右,与两国良好的政治关系不符。随同沙龙访俄的代表团中,既有工业和贸易部长、信息部长等政界要员,又有大批工商界人士,显示了以与俄加强包括经贸、文化等领域合作的愿望。俄领导人在会谈中对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表示严重关切,认为中东地区目前最主要的任务在于共同努力,建立互信,以制止暴力冲突的进一步升级。俄呼吁以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放弃使用武力手段解决中东危机,呼吁巴以双方重新回到谈判桌前。关于以方强烈关注的俄加强与伊朗等国军事技术合作问题。俄表示,俄将遵守不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条约,但考虑到自身的长期战略利益,俄将在不违反所承担的国际义务的同时,扩大同上述国家的合作。普京在与沙龙会谈时强调,俄与阿拉伯世界的传统友好关系为俄斡旋中东危机奠定了良好基础。
  观察家注意到,俄罗斯近来重新调整了与中东地区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等国的关系。普京总统就任后,以重振大国地位为己任,奉行以务实为显著特征的东西方平衡外交策略。俄在中东地区权衡利弊,外交政策更趋务实,得到了该地区各国的普遍认同。就连沙龙也曾发表讲话认为:“与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政策更加客观,既非亲阿拉伯,又非亲以色列。”俄政策的调整使得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止住了自苏联解体以来的下滑趋势,俄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重新活跃起来。
  前不久,约旦国王阿卜杜拉访问莫斯科。俄约两国领导人在大谈建设性伙伴关系的同时,一致主张努力寻求中东地区冲突的和平解决。普京表示,解决巴以冲突应该首先从执行“米切尔计划”开始,因为停止巴以暴力冲突和恢复政治谈判是该计划的中心内容。俄总统强调指出,这一计划与约旦和埃及等国的主张比较接近。普京同时表示,应该依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和1991年马德里和会精神,致力于阿拉伯人民与以色列人民的和解。阿卜杜拉同意普京对中东问题的看法,认为约俄两国在解决巴以冲突问题上的立场一致。他感谢俄罗斯和普京总统本人在调停中东问题过程中所作的努力,表示将尽一切努力尽早恢复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9月3日,俄总统中东调解特别代表、俄外交部副部长斯列金会见了巴解组织驻俄大使,双方一致主张应尽早结束巴以冲突,重开政治谈判。巴大使高度评价俄在中东调解进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希望俄为调解巴以冲突作出更大贡献。据悉,巴解组织执委会总书记阿巴斯7日访俄时与俄外长伊万诺夫就中东局势及俄在拯救和平进程、重开巴以谈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协商。
  (综合本报莫斯科、开罗电)


第7版(国际)
专栏:通讯

法英为偷渡问题伤脑筋
本报驻法国记者顾玉清
  自法英海底隧道建成后,英吉利海峡天堑从此变通途,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与此同时,这也为偷渡者“入侵”英国开通了一条直接、便捷的大通道。最近,由于从海底隧道非法进入英国的偷渡活动日益猖獗,英国不断地指责和抗议,以及在移民政策问题上存在的分歧,导致法英两国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
  据欧洲海底隧道公司透露,近来,死闯英法海底隧道的偷渡客明显增加,且有难以阻挡之势。上月底,44名阿富汗人在英法海底隧道被抓;接着,90名偷越隧道者受到扣留和责询;本月1日至2日,一百来名非法移民在隧道里被捕;同日,英国警察在多佛尔港从一辆德国人驾驶的卡车拖车中,查获了40名偷渡者,他们中有39名斯里兰卡人,1名印度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还有些人藏身于高速火车车底下穿过海底隧道登上英伦三岛;特别是,3名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萨查·哈特格斯、彼特·塞姆勒和埃丁·哈姆兹假扮难民混入偷渡网,历经艰险,终在9月1日凌晨成功到达英国多佛尔海滩。记者深入“虎穴”揭露出来的偷渡黑幕,引起了英国朝野的极大震惊,从而使得英法海底隧道偷渡问题成为英国的超敏感政治。
  英国警察有关部门通过研究有增无减的偷渡潮得出的结论认为,这与法国警察的“迟钝”和法国的难民政策“不适当”有关。英国方面指责说,两年前,法国在加来附近的桑加特修建的难民接待中心,实际上是为偷渡客提供了基地和“跳板”。正因为此,难民营里人满为患,每月还以30%的速度爆炸性增加难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法国准备在其北部与比利时相邻的小镇巴耶尔再建一个难民接待中心。这一设想一提出,英国舆论大哗。英国政府认为,法国此举无视英国的难民问题,将导致更多的非法移民进入英国。
  对此,英国内政大臣戴维·布伦基特通过电话与法国内政部长瓦扬进行了交涉,要求法国解决每天夜里几百名偷渡客试图从英法海底隧道潜入英国的问题。英国电视台播放的在夜间用红外线拍摄的录像证明,偷渡客一批批穿越铁丝网进入隧道,一位躲藏在树丛中的难民接受独家采访时说,他已是第八次偷渡了。布伦基特向瓦扬指出,目前的局势对英法两国都不利,他希望双方拿出诚意来,寻找一个对法国和英国均有利的解决办法来。因此,英国方面不仅对建立新的难民营存在疑议,而且建议关闭原有的桑加特难民营。为了达成某种共识,双方已商定于9月12日举行两国部长间的会晤。此间舆论认为,英法在难民问题上的分歧公开化,将有可能对两国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有关机构对桑加特难民营里的难民进行的调查表明,要求在法国避难的人不超过1%—2%,也有些人要求到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去定居,但首选的是英国。2000年申请在英国避难的人,也远远超过了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奥地利、意大利、瑞士、瑞典、爱尔兰、丹麦和挪威等,达到97860人。在偷渡者的印象中,英国是一块梦中的“乐园”。人们只要一踏上英国的土地就享有避难的权利,仅有1/40的偷渡客有可能被驱逐。在申请避难期间,难民可以获得免费住房、健康和教育服务,每周可领取相当于350法郎的津贴,6个月之后可申请第一份工作等等。在偷渡客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只要你登上了英国的土地,你就可以留下来,他们会付给你钱。”这也许正是非法移民趋之若鹜,不断涌向英国的重要原因。
  为了堵住这股偷渡潮,英国海关已加强了边防检查,提高打击力度,增加罚款数额,并考虑修改现行的难民政策。另外,英国政府在与法国加强磋商的同时,也积极与欧盟其他国家进行协调,以寻求一项解决避难及移民问题的共同政策。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非法移民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发达国家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以进一步缩小南北差距。(本报巴黎电)


第7版(国际)
专栏:环球经纬

印度影片摘取威尼斯电影节桂冠
  第五十八届威尼斯电影节八日晚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利多岛闭幕。印度电影《季风婚宴》获得本年度最佳影片奖——“金狮奖”。由印度女导演米拉·奈尔执导的这部影片讲述了印度旁遮普邦一个大家庭在筹办一场盛大婚宴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这是印度影片首次荣获威尼斯电影节的最高奖项,也是金狮奖首次颁发给一位女导演。(本报专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