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为了明天》进京演出
  广东话剧院儿童剧团日前在京演出了话剧《为了明天》。这是为普及和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丰富青少年文化娱乐生活而创演的。该剧已在广东、海南等地演出了一百多场,深受好评。《为了明天》通过我们身边一个个活生生的事实,用艺术形式生动表现了当代青少年形形色色的精神、性格和心理特征,作品诙谐幽默,寓教于乐,既让人深省,又给人启示。(白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观艺录

不灭的生命火焰
关登辉
  “如果有人告诉你,保尔已经倒下,或者死去。不要相信他的话!”———在硝烟中飞扬的红旗下,保尔带着微笑,他永远是那么年轻,那么坚毅,那么充满生命的诗意。苏联英雄保尔·柯察金的精神曾激励过几代中国青年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的时候,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第四次把《保尔·柯察金》搬上舞台,作为向党的生日献礼剧目。
  自演出以来,观众反应十分强烈,笑声和掌声不时从剧场响起。这使我们深信,保尔对信仰、事业的坚定忠贞,对生命意识的深刻理解,在生死抉择面前展现的超人气概,将随着时代变迁一直延续不止,成为人类崇高精神的永远财富。
  在青艺满怀激情的努力下,整个演出是激动人心的。从保尔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即“自杀”开始,引出他对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的反思,然后再回到对“自杀”的超越并完成生命的最后升华。在这期间的“回忆”,并非是对客观现实的完整的回忆,而是对保尔一生中“要紧的几步”的浓缩,并由这每一步组成了保尔向死亡“挑战”的整体交响诗。因此,演出中打破了传统封闭的结构,时空跳跃,虚实相辅,一气呵成,使保尔形象更洗练集中。
  剧中每当保尔面临死亡挑战时,保尔母亲都情深意切地呼唤着保尔,这在人们的心头又燃烧起保尔生命的火焰。剧中与保尔有过情感纠葛的三位女性冬妮亚、丽达和达雅由一位演员扮演,也增添了幻觉性内在象征意蕴。这次演出主创人员,导演、男女主人公都是十一年前原班人马,经过时间的磨砺,他们对生活,对社会自然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他们怀着从复杂走进纯净的心态,从这台人们熟悉的戏中,认真摄取更能拨动观众心弦的焦点,对该剧作了整体性开掘。为了更能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该剧也融汇了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段。在生活化与非生活化的交替交流上很有新意。如当一名党员在艰苦环境中退缩不前,要求退党时,朱赫来冷峻无声地焚烧了他的党证,宣布这名党员已经不存在了、死了。这时,保尔、丽达及所有决心为解救全城人民生命而不惜牺牲的党团员,都以鄙视的眼光注视着变节分子,没有任何音响与语言,形成了一尊尊象征性的塑像。此时舞台显得极其神圣,产生了一种震颤人心的力量,人们在观赏戏剧艺术的同时心灵受到洗礼。
  据奥斯特洛夫斯基夫人回忆,奥斯特洛夫斯基生前特别关注中国,他对中国的革命事业寄予着深切的期望。而今这演出,这掌声,弥漫在剧场内外。浓重的气氛,也可以告慰于这位为人类作出崇高榜样的英雄了。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直面市场经济挑战 上海京剧“万里行”
  8月1日,由上海京剧院主要演员尚长荣、何澍、夏慧华、范永亮、萧润年、安平、许锦根等一行百人组成的演出团,携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自上海出发北上津门,拉开了历时一个月的“上海京剧万里行”巡演帷幕。此次巡演,上海京剧院演出团将先后赴天津、哈尔滨、牡丹江、大庆、抚顺、沈阳等十个北方城市共演出二十场大戏,行程万里。
  “上海京剧万里行”与“京剧走向青年”活动一样,是上海京剧院的品牌演出活动,自1996年首度开展以来,这已是第三次了。这次巡演完全按市场规律办事,“向市场要效益”,直面市场经济挑战。这次演出,没有一分钱拨款,没有一分钱赞助,全体演出人员的吃住行和其它演出费用,均由票房获得。前些年,京剧演出界曾流行过“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话,可见经营京剧演出的艰难。这次巡演,规模大、行程远、人员多,演出团在演出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但京剧院的领导认为,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适者生存,再苦再难也要去尝试。国家正在改革中前进,剧院也应该不断改革,在改革中寻求新生。
  上海京剧院此次万里巡演期间,还将沿途开展“京剧走向青年”京剧普及、与当地艺术院团交流座谈、深入企业厂矿参观学习、祭扫杨子荣墓等活动。
  (龚孝雄) (附图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巴基斯坦工艺品展出
  恰值中巴建交五十周年之际,由文化部主办、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承办的“巴基斯坦工艺品及绘画展”近日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开展。此次参加展出的展品包括一百二十余件民间工艺品和十三位巴基斯坦艺术家创作的三十六幅绘画作品。
  此次展出的工艺品都是从民间手工艺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有手工毛织品、刺绣、银制品、铜艺和木制品,也有传统的细密画、木版银粉画以及油画、淡水彩画、拼贴装饰画、水墨颜料画等。(李舫)
(附图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艺与人

灿烂的花鸟世界
陈发仁
  陈永锵是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画家。他以真诚的童心热爱农家,热爱生活。他太热爱这些散发着南国田园芳香的农作物了,那些金灿灿的水稻,颗粒饱满,金黄色的苞米,红色的须儿还在迎风飞舞。还有那农家常用的耕牛,叶茂花繁的瓜果、花卉……在陈永锵的画笔下,田园里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孕育着无穷的活力,它们都在争先恐后地和农家人作抒情而深沉的叙谈。
  陈永锵是一个创造力极强的画家,他师承传统,随南方和北方的许多画家习画,后来又在美术学院深造,系统学习绘画艺术。他还酷爱诗歌和其他艺术门类,他从田野里获得大自然美的宽慰,又从海涅、普希金、莱蒙托夫等著名诗人那里吸纳了饱满的激情。画作《网住村头十里香》用淡绿、浅绿、深绿表现丰满的网状小草,草叶上洒满星星点点的翠绿的花,一只白色的母鸡和两只小鸡似乎是在和春天戏耍着。《绿了晨阳》描绘的是清晨,生机盎然的树干上生长出一簇簇嫩绿的叶儿,而此刻的朝阳正调皮地钻进树丛中,整个画面沉浸在温馨的鹅黄色和嫩绿中,仿佛连火红的朝阳也要被染绿。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画家为追求统一和谐的美,为追求整个作品的基调和节奏的明快美,而大胆地设计了这鹅黄、嫩绿的色调。他的《错位》更是别出心裁。画面中是一个硕大的南瓜,金灿灿,红彤彤,显得古朴、厚重。画家将它裁开,进行错位装裱,别有一番情趣。
  陈永锵是个大气、大胆的画家,他敢于说话,敢于表现自己作为艺术家的纯真心灵。他的画作言之有物,绝不无病呻吟。谈到以后如何在花鸟画的殿堂里表现自己的艺术理想时,他笑着说:“我将一如既往地热爱农家,热爱南国的瓜果菜蔬。我会更加真诚地去观察、体验美好的人生和多姿多彩的花鸟世界,让炽热的生命和五彩缤纷的绘画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创新。”
  我和陈永锵在许多场合有接触,他爱文学,爱歌唱,爱舞蹈,每当音乐响起时,他随着节拍雀跃着、歌唱着。我想这位画家不正是在用自己的行动真诚地描绘着一个光彩夺目的艺术世界吗?如果说陈永锵先生的画作是美丽、雄浑的交响乐,那么陈永锵本人也正在谱写着他人生之路上的交响诗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名家谈艺

心中要装着观众
——纪念梅兰芳逝世四十周年
梅葆玖
  父亲梅兰芳去世整整四十年了。记得他生前最后一次演出是1961年5月31日,离他去世不到三个月。这次演出并非商业性演出,而是梅剧团应中国科学院之约,来到西郊中关村为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这出戏是父亲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献礼而改编创演的,此剧可说是父亲当年继承传统、立意创新之典范,也是他老人家几十年艺术积累的集中体现,至今仍被全国各地以及海外京剧团体学习上演并历演不衰。
  那天,六十八岁高龄的父亲在台上表演的声容光彩达到了高峰,令人神往。当年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观看演出后说:“中关村的礼堂实在太小了,但有你(指家父)在台上演出,使那小小的礼堂成为了无限大的宇宙。在那儿真是充满了光辉,充满了快乐,充满了肃静,充满了自豪,充满了生命,充满了美。”郭老还说穆桂英的台词“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出征谁出征?”经我父亲念出就像是“冲破原子核的回旋加速器,使人们发生着责任感的连锁反映。你真真地鼓舞了我,并通过我鼓舞了大家,大家的掌声不是把中关村礼堂都要震破了吗?”演出结束,我们陪同父亲谢幕,科学家们热烈地向父亲和梅剧团的同仁献花,合影留念。当年情景,历历在目,不胜感慨。四十年来,风风雨雨,我的母亲和姐姐葆癑也离我而去了,思想亲人真是“泪随风后雨,雨湿薄罗衣”。
  如今,可以告慰父亲的是近二十年来我恢复上演了《西施》、《太真外传》和《挂帅》等一批父亲的拿手戏,在全国各地和港台地区以及日本、俄罗斯等国家都受到极其热烈的欢迎。最近我们在上海市委领导的关怀下,又将父亲的原作《太真外传》改编为《中国贵妃》,由全国的优秀演员和创作人员加盟,列入了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演出。这出戏在刚开始进行剧本、舞美、伴奏和舞蹈等方面的创作时,我就提出了一个基本要求:即要使这出梅派名剧能在上海大剧院和以后的北京中国大剧院以及美国纽约林肯中心、悉尼歌剧院演出,也要使它能够在天津的中国大剧院和北京的长安大戏院演出,还使它能够在基层的文化馆和工厂、农村、部队,由三大件伴奏演出,甚至还要在电视综合晚会上演出。因为作为艺术家,他的心中,第一应该是观众,是不了解京剧的观众;第二是观众,是心甘情愿来买票的观众;第三还是观众,是看了还想看的“回头客”的戏迷观众,也就是说我们排演的剧目应该像前辈们排演的剧目一样可以常年演出,百看不厌。而不能动用国家巨资,只演出一两场,去做做应景文章就算完成了任务。否则,不仅给国家的资金造成严重浪费,也破坏了京剧在观众中的影响力,使之久振不兴。
  现在我们一直在谈京剧改革,依我看,进行京剧改革,就必须像我们的前辈那样真正在表演艺术上下功夫进行推陈出新,在表演艺术上,在唱念做打方面下功夫,把精力、财力用在演员的表演艺术上,而不要过多地在其他方面花费太多的钱力、物力。不错,京剧也需要灯光布景,但是不要忘记,“话剧是布景里面出表演”,而京剧是“表演里面出布景”,如果把大部分精力、物力都花在舞美上,势必削弱京剧的表演艺术而喧宾夺主。京剧是表演艺术,如果我们把精力都花在表演艺术以外,花在辅助表演的方面,这样的京剧怎么能有生命力呢?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发问:今天排演的一些剧目为什么就没有我们的艺术前辈排演的新戏那么富有生命力,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依然闪烁着绚丽的光彩呢?我说,京剧是以表演技艺为主,不是以灯光布景为主,京剧是演员艺术,不是笔墨艺术,也不是装饰艺术,如果我们不在表演上下大功夫,而在几片布景上下大功夫,花费巨资,要这样的戏历演不衰,又怎么可能呢?只有按京剧的艺术规律办事,像前辈们那样坚持“移步不换形”才有出路。
  四十年的艰辛,使人大彻大悟,为了父亲留下的这一份艺术资源,使之发扬光大,我将尽力而为,鞠躬尽瘁。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艺点评

岂能如此炒作
仲言
  前一段,美国的一本少儿图书被媒体大肆炒作,给人的感觉如果不看不买就是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孩子。但据说这本书在美国刚上书架不久,就被撤了下来,上了最差图书排行榜。原因是缺乏文学意味及精神内涵,完全是技术操作流水线生产的文化魔方,容易搞乱孩子们阳光般纯洁的世界和对美的世界的向往。
  一部根据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开播之前,也被媒体炒得出神入化。从编剧到导演,从演员到特技,从制作到武打,凡能找出来的亮点、卖点均被无限放大。可是电视剧播出之后,招来斥责声一片,被讥成“瞎捣浆糊”,相当一部分观众被吊得老高的胃口没有得到满足:改编失败,演员表演不见个性,武术设计表面上刀光剑影、热热闹闹,实质上缺乏无招无式、不战屈人的武功化境。
  有一台外地进京演出的戏,戏本身“容颜”一般,演完后也无人喝彩。但一些媒体却接二连三地炒:雅俗共赏,场场爆满,观众专家一致叫好。有的观众看完后直纳闷儿,很平常的一出戏,剧院里四成观众都不到,媒体的“爆满”是从哪儿来的?观众专家的叫好声又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于是不断有人质疑,拼命炒作美国少儿图书的人是否真的读过这本书?一些被炒得轰轰烈烈的影视剧,媒体是否真的看过?相貌一般的“灰姑娘”转眼间变成了“白雪公主”,炒作的依据又在哪里?
  媒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与实际相去甚远的“热炒”、“劣炒”现象,大致有如下几种原因:一是为了制造卖点。一些事情本来没什么异常,但偏要往邪乎处说,往不寻常处说,尤其是娱乐圈的星闻轶事一直在读者观众中有较大市场,追星捧星、夸大其辞是一些媒体热衷的事情。所以一些报道不惜“媚俗”,甚至明知有瑕、有假,还要大炒。
  二是媒体的记者“人穷志短”。吃了人家,拿了人家,不说点好听的,不写点出彩的,对得起谁?一些明摆着不怎么样的东西,也得顺着别人的“性子”说。如果你要说点不太好听的话,万一惹得别人不满意,下次没准就不找你,有些人的好处也就断了路。所以,碍于人情和关系,一些不实之文常有所见。
  这种“泡沫”性的炒作其后果是导致读者观众对一些新闻报道的失信,有时媒体热热闹闹,但读者和观众却无动于衷。有时媒体宣传一部电视剧、一台戏包括一个演员如何如何好时,读者观众只是半信半疑,甚至不买账。
  新闻媒体应客观地报道和评述事实。记者承担着新闻传播的角色,是读者、观众与信息沟通的桥梁。讲职业道德,有服务意识,将真实的信息传播给受众,是记者的责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尊重读者和观众,也是尊重自己。正如一些读者所说,记者在报道新闻时,须按新闻规律办事,珍惜自身的职业品牌,站在客观真实的角度去报道,去评说,千万别误导、辜负了读者和观众。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每月话题:七嘴八舌说票价(6)

马毅杰,山西永和,干部
——多为老百姓着想
  近年来,在我们的耳际,是越来越多的这样的信息:电影院观众寥寥,博物馆门庭冷落,美术馆无人问津,就连曾经是男女谈情说爱,老年人遛鸟闲聊的大众化的公园也越来越变得让人敬而远之了。随之而来的又是这样震耳欲聋的“情报”:一场电影的票价上百元,一场演出的票价成千上万元,就连很不起眼的一些公园也出价不凡,要逛,几十块钱你是得乖乖付出的。
  而老百姓呢?一听一张门票要几百元,吓住了,就是几十元,也吓住了。要知道几十元是什么概念?它或许就是一个月的口粮,一个学期的学杂费,维持一段生命的医药费,一个月的家用开支。
  我们的老百姓是比以前富裕了,可真的到了富得流油的程度吗?假若要真的富到这个份儿上,我想不会出现像西南某大都市电影公司推出一张电影票限价五元的举措,就能在全国成为新闻,成为各大媒体追踪的焦点,让观众欢呼雀跃的;也不会出现游名山的游客为省下六十元的门票钱,铤而走险摔到深崖下,一命呜呼。
  触“景”生情,人们的怀旧情结里不由地呈现出这样的“镜头”:五分钟的露天电影院门票,带给多少孩子童年的欢乐和健全性格的形成;博物馆一元钱一次的参观,启蒙了一个人一生的智慧……
  无论是看演出,还是观展览,或是游公园都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都有陶冶、教育、愉悦、普及的功能,假若因为门票的昂贵,把受众挡在了门外,即使再好的精神产品,又会产生多少影响力?固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一切都脱离不了市场,但犹如商家的“薄利多销”战略一样,把票价定位立足于咱老百姓,让广大的百姓都能承受,以“薄利”促“多销”,使众多的人能参与到其中,换取“精神产品”的广泛影响和咱百姓文化素质的提高,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侯宝林相声艺术资料捐赠中国艺术研究院
  相声大师侯宝林临终前,将自己一生搜集的相声资料交给了女儿侯珍保存。父亲去世后,经过多年的寻找、论证,侯珍近日将父亲从艺六十年期间珍藏的相声艺术资料全部捐赠给中国艺术研究院,以供研究之用。一代相声大师侯宝林的艺术资料到底由谁保存终于“尘埃落定”。此举得到侯宝林先生的子女侯耀文、侯耀华等家人的一致赞同。
  这批资料包括录音、录像、影片、著述、手稿、书法作品、文物藏画、图片资料、藏书及线装古籍等,其中千余幅老照片,侯宝林给毛主席演出过的十部相声的录音,曲艺艺术片《游园惊梦》以及侯宝林演出过的三百多段相声老唱片、根据侯先生口述写成的回忆录等尤为珍贵,许多资料是第一次面世,有着极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中国艺术研究院为此专门设立了“侯宝林相声艺术资料陈列室”,还将编辑出版《侯宝林相声艺术文集》、《侯宝林著述全集》、《侯宝林相声艺术节目音像全集》等,筹建“侯宝林相声艺术基金会”、“侯宝林相声艺术纪念展览”。中国艺术研究院还将向国内外征集有关侯宝林相声艺术的文物和文献资料等。“侯宝林相声艺术资料陈列”预计将于明年对外开放。(刘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威风锣鼓响边城
  已走过半个世纪光辉历程的内蒙古边防总队满洲里边防检查站,日前迎来建站五十周年庆典,战士们擂响威风锣鼓将喜悦之情尽情挥洒。
  满洲里边防检查站是我国北方组建最早的边检站,这个最初只有十几个人的小站今天已发展成年检出入境人数近百万、过货量近六百万吨的业务规范化大站。五十年来,官兵们以其严明的纪律、过硬的作风和拥政爱民的传统闻名于塞北边城。1990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满洲里国门时,为他们题写了“国门卫士”四个大字,成为全站官兵巨大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边检站围绕爱国奉献、艰苦奋斗、革命人生观等主题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文化培训,寓教于乐,有效提高了干部战士的自身素质,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目前边防检查站又加大文化设施投入,不断满足干部战士日益增长的业余文化生活需求,官兵文娱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建站五十周年庆典上,战士们自编自演的盾牌操、威风锣鼓等节目赢得观众阵阵喝彩(见图)。(赵艳学何玉荣)
(附图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专家座谈建筑文化多元化
  由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沙龙、《世界建筑》杂志社、中华建筑报社主办的“建筑多元化向何处去”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北京召开,十余位建筑家、建筑评论家参加会议并结合新近的九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评选,及城市建筑的创作、评论、建设等理论与时间问题展开研讨。与会者指出,建筑多元化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设计思想趋于活跃的产物,但是目前我们对全球化与多元化所带来的正面效应讲得比较多,对多元化趋势下由主观性、片面性和盲目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建筑多元化首先应该是文化的多元化,这不是式样的杂乱化,其进程中所贯穿的基本逻辑应该是:自身条件-不同道路-持续发展-不断创造。(木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