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科技)
专栏:

我国研制成功新一代“千里眼”
  我国新一代“千里眼”——3830多普勒天气雷达近日由信息产业部第三十八电子研究所和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成功。3830雷达是新一代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它采用国际先进技术,主要用于对台风、暴雨、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实施有效的监测和预警。它能对20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降雨进行准确估测,对台风、暴雨等大范围强降水天气的监测距离大于400公里,并能获取15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降水区风场信息。与普通天气雷达相比,3830雷达大大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新华社记者戴浩摄)


第10版(科技)
专栏:

“纳米时代”尚未到来
 新兴技术呼唤理性热情
贾靖峰
  前段时期,社会上掀起一股“纳米热”,不少企业推出了纳米洗衣机、纳米冰箱、纳米水,甚至纳米汽车等等。这些新奇名词在吸引消费者视线的同时,也引来科学界的质疑。据透露,一些“纳米洗衣机”实际是滚筒涂料添加纳米材料,“纳米水”实为贴上时髦标签的假冒产品。为此,许多人又开始“泼冷水”:别太相信“纳米”!
  日前,中国科学院的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要科学认识“纳米”,切忌忽热忽冷。
  中科集团董事长张云岗认为,投放市场的产品应当是相对成熟的技术成果,不成熟的技术贴上“纳米”标签,是对科学的不负责。事实上,纳米汽车的出现至少是在20年之后,“纳米时代”则要等几十年。
  中国科学院化冶所陈运法博士说,“纳米热”并非空穴来风,是与科学发现、媒体关注、企业投资、政府支持分不开的。“纳米时代”是针对纳米工业的整体水平来说的,我国纳米工业发展尚处于较低水平,的确谈不上“纳米时代”。但完全否认纳米工业的存在同样不合理。实际上,我国科学界及企业界在纳米产品的某些局部领域仍是很有成就的。如中科院和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纳米生物活性纤维”与“纳米银系无机抗菌纤维”应用于医疗保健产品,就是这一科研成果首次转换为技术产品并投入市场。
  目前,由于我国纳米产品的鉴定标准不健全,以致许多并未达到标准的产品流入市场。这些产品的出现,误导了消费者,影响了纳米技术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对纳米工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规范纳米产品市场,制定统一的鉴定标准。
  谈到纳米改造传统工业的问题,与会专家十分感慨:我国的水泥、建材、涂料、轮胎等重工业产品相当多的还是70年代的水平,与国外产品相比,几乎无法相提并论。而很多国外重工业产品如涂料、轮胎等早已采用纳米技术,只是将该技术作为商业秘密未加公布。为此,专家呼吁:纳米作为新技术,在传统工业中还有相当大的空白,这也意味着发展余地大,其巨大的拓展空间会给很多传统工业企业带来新生的机遇。新科技不能局限于肤浅的商业炒作,应该擦亮眼睛,在传统工业里寻找领地,而传统工业也亟待新科技的改造。用理性的热情对待纳米工业,是面对“纳米热”的一剂清凉药。


第10版(科技)
专栏:

我化学论文数列世界第三
原始性基础研究有待加强
  根据国际知名文摘——美国《化学文摘》收录的论文统计资料,我国发表的化学学术论文从1989年占全世界化学论文总数的3.7%上升到1999年的9.0%,由原来的第七位上升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位。新华社8月13日公布了这一统计结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供的这份资料显示,1989年我国发表的化学学术论文数为14650篇,1999年则上升为53200篇,绝对论文数增加了3.62倍,超过了德国、英国、俄罗斯、法国,已上升到第三位。
  一个发展中国家在10年的时间里能有如此大的进步,这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但我国化学论文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原创开拓性的基础研究工作还很少。有关专家指出,我国今后要在论文数量稳步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论文质量的提高,注重原始创新。(张景勇)


第10版(科技)
专栏:

我国动物学家发表新见解
大熊猫驯养史超过四千年
  大熊猫专家张和民教授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熊猫人工饲养可能开始于4000多年前。
  张和民说,在古籍中,大熊猫被称为貔貅。《史记·五帝本纪》中,叙述了中国“五帝”之首的黄帝,他的国号为“有熊氏”,不仅尊重熊这种野生动物,而且能将熊(黑熊)、罴(棕熊)、貔貅(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明确区分开来。
  除了《史记》外,中国第一部追述古代事迹的《尚书》,在《牧誓》篇中也曾叙述,距今3000多年前,周武王的部队“如虎如貔”,在牧野大败商纣王的军队,一直到后代,还用貔貅比喻勇猛的军士,战无不胜。
  (冯昌勇苑坚)


第10版(科技)
专栏:

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
——对我国海洋生物技术发展的几点认识
管华诗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当前,随着世界海洋开发进入一个以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各海洋产业稳定发展的时期,作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海洋生物技术也就应运而生。它被普遍认为是当前最具潜力的技术与工业前沿。
  海洋生物技术作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海洋生物技术发展很快,研究开发范围十分广泛,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阐明海洋生物的特殊功能,探索有价值的海洋生物。海洋生物在多年的进化过程中获得了不同于陆地动植物的生存能力,如耐盐性、耐寒性、耐高压及高渗透性、光合成、固氮、发光、吸磁性等。海洋生物技术为揭示这些独特生存能力的奥秘提供了新的工具,也为发现极端条件下具有特殊能力的有价值新海洋生物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以海洋生物为基础原料,生产各种有用物质。随着海洋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应用,可以肯定,还将有更多更新的海洋生物所独有的重要物质会被不断的开发利用。它包括:
  ①食品。全球海洋总的渔获量,已经成为世界上动物蛋白的最大源泉,来自海洋的动物蛋白占人类所需动物蛋白的2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水产品的加工率(折合原料计),发达国家为70%,我国仅为30%。海洋生物技术的运用,必将提高渔获物的加工率,提高水产品的利用率。
  ②药物。海洋生物是生物活性物质的宝库。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得到6000余种结构明确的化合物,且其中有近3000种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这些活性独特化合物的结构,给药物学家提供了难得的药物设计分子模型,启迪着他们的药物设计思维。
  ③新材料。利用海洋生物各种特性和能力,合成和生产其他新材料。例如美国科学家正在研究把银胶菊基因转移到海藻,企图利用蓝藻大量生产天然橡胶;日本TDK公司从1988年起与东京农业研究所合作,研究从磁细菌生产超高密度的磁性记录材料。这些都是海洋生物技术的应用成果。
  ④能源物质。国外有些研究机构正在研究开发产氢藻和产油藻,利用固定化藻类生产氢能。美国海洋能源研究所已开发出从养殖海藻提取燃油的实用技术。每平方米水面的海藻每年可提取燃油150升以上。据推测,21世纪将出现以海藻为原料生产氢燃料的行业。
  ⑤海洋生物农药、肥料。
  海水增养殖。这是海洋生物技术的另一重要领域,是海洋农牧化的主要技术支撑,也是提高水产品产量的重要途径。目前,它对海水养殖的主要贡献之一是用基因工程培育了优良品种,近年来最大的成功是转基因鱼的培育;利用细胞融合技术来改变某些经济鱼类习性,培育特殊用途的藻类也都获得了成功。它对海水养殖的第二个主要贡献,就是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鱼类病原体进行了灵敏快速的诊断。
  海洋环境保护及生物治理。日本、英国等国的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单位,研究用一种或几种微生物的混合菌群或利用某种菌特异酶的作用来处理海洋油污染、金属污染取得明显效果。另外,通过重组DNA构建的“超级菌”可分解海上石油,其降解烃类能力比野生菌高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加强技术积累,筹建海洋生物工程制品工业园区,是加快我国海洋工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目前世界上对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最多、发展最快的国家是美国,其次为日本。我国在海洋生物学方面过去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和引种、遗传育种、人工养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就当前我国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而言,多学科的交叉、多学科专家的荟萃是我国海洋生物技术快速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在陆地微生物或动植物行之有效的技术成果,尽快地嫁接到海洋生物开发上来,又是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事半功倍的关键措施。
  大量事实证明,没有研究性成果的积累,难以有技术上跳跃式的发展。各国科技工作者都在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新的药源生物,但在开展工作时,发现目前海洋微小生物、无脊椎动物等分子遗传学的知识十分贫乏,这延缓甚至制约了此项研究的进展。在海洋生物技术诸领域,此种现象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因此,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过程中,既要注意陆上成熟技术的嫁接,更要做一些踏踏实实的有关海洋生物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海洋生物技术的健康、快速发展。
  尽管我国海洋生物技术起步较晚,与先进国家相比技术相对落后,但它对传统的水产品加工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建议在我国选择一个海洋科技力量、科技成果较为集中的省(市),筹建我国带有标志性的海洋生物工程制品工业园区,通过该工业园区的建设,以促进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工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带动相关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海洋生物资源工业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由于海洋生物自身的特点及其特殊应用价值,该工业园以多层次、多方位综合利用某种海洋生物为宗旨,以海洋制药为技术制高点,生产各种功能不同的海洋生物工程制品,包括保健制品、工业制品、功能饵料、农用肥料、农药等。
  (作者为青岛海洋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10版(科技)
专栏:

握紧市场需求的缰绳
——科学发展与技术创新
路甬祥
  编者按新世纪的第一年,中国科学院党组在路甬祥院长的带领下,深入研究过去100年科学技术上的成就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颇有心得。这些思想上的收获,成为他们调整战略部署、调整价值评价标准、调整创新目标的重要依据。这里,我们摘发一段路甬祥院士关于技术创新的论述,与科技界同仁共享。
  技术创新究竟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规律,它应该遵循怎样的价值观,我觉得应该深入思考。
  科学是为了认识世界,科学的价值观就是要有新的发现。只有世界第一才有价值,第二就是落后了,跟最后没有什么两样,所以科学创新就要攀登世界高峰,就要争世界第一。
  技术进步的动力跟科学发展的动力是不一样的。不能否定科学家、发明家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但是技术创新最终要被实际应用,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如果没有市场需求的推动,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原始性的创造发明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及时形成系统,推广应用,占领市场。只有这样,技术创新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否则,这些先进技术只是实验室的展品,很快就过时了。能够占领市场的技术并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一种相对简单的技术,只要技术经济价值指标比较高,比较适合某一阶段市场的需求,又找到了一个很适合的机制使它可以很快推广,就有机会在一段时间里占领一部分市场。
  在科学上,只要有一点突破,你就能成为很伟大的人物。但对于技术来说,只有一项新的发明可能还不行,必须跟企业家合作,完成一个系统,变成一个产业,才能在历史上有重大的贡献。很难说波音747飞机是谁发明的,因为它是一个集成——把当时喷气发动机的技术、航空材料的技术、导航的技术等等集成起来,适应了当时民用航空市场的需求——寻找一种大运力、经济性较好的洲际交通工具。从严格意义上讲,很难区分究竟是哪一项技术在这当中起了最关键的作用。但它对美国经济和世界文明的战略性贡献,却是不能低估的。
  爱迪生一生有2000多项发明,其中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为人类带来了光明——他发明了白炽灯泡。其实白炽灯不是爱迪生最早发明的,在他之前已经有两个人,但我没有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早就发明了用碳素做白炽灯,可是因为没有形成系统,所以没有得到世界的公认。爱迪生的功劳在于,他不光发明了长寿命的灯泡,开始是碳素后来是钨丝,更重要的是,他意识到要用这种灯泡来代替当时用的煤气灯。而要做到这一点,要建电厂,有变压器,形成输电网络,建立起一个好的供电系统。他组建了一个公司,把这一套市场化的体系都解决了。这是爱迪生最大的贡献。
  由此看来,技术创新最首要的问题,是树立跟市场经济、社会需求、国家需求相一致的理念。技术创新的选择性很强,许多选择不是由技术性因素决定的,而是经济因素决定的,是社会的环境和条件所决定的。有的技术在美国可能已经没有很大的市场价值了,但在中国,却解决了相当部分的市场问题。
  谈到国际科学技术的前沿,我们科学院的专家都是万宝全书,讲得很清楚。但要问他,你这个技术能满足中国市场的什么战略需求,能讲清楚的人不多。作为技术科学的战略专家,不仅要了解科学技术的前沿,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国内国外市场的需求,了解最重要的需求究竟在哪里,然后积极主动地用我们自己的创新,去满足这个市场的需求,甚至去引导新的需求。这才是真正战略性的技术创新。
  讲了这么多适应市场的内容,并不是说原始性的创新不重要。现在我们研究所的课题多数还是从外国人的文章里面找题目,人家有了我们也跟着做,做的也不差,可以接近他们的水平,有的方法上或者方案上还有自己的特色。这当然都很好,都值得鼓励,但我觉得不能满足。科学院的未来,中国的未来,应该做领头的工作。虽然不能什么事都领头,但你总要做领头的事嘛。只有这样,我们的技术创新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第10版(科技)
专栏:科技杂谈

科技新闻不是商业广告
方舟子
  广告与新闻的区别,就在于所有的素材都由当事人提供,不做独立的查证,只有一面之词。在读者的眼中,新闻报道比广告更可靠,所以一些人为了某种目的,极力混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而我们的一些记者朋友,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容易就中了人家的圈套。这种情况,即使在科技报道领域,也不鲜见。
  科技是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我们不可能要求记者本身对科技前沿问题具有分辨真伪、虚实的能力。但只要具有基本的新闻素质和科学素养,基本上也就可以避免充当别人炒作工具的可能。我对此有几点看法,供记者在做科技报道和读者在阅读科技新闻时参考。
  一、要抱着怀疑的态度。“怀疑”是科学精神的一个方面,“越是特别不平常的主张,越需要特别确凿的证据”是科学研究的常规。同样,在报道、阅读科技新闻时,对那些自称重大科学突破的,要多留个心眼,调门越高,越要冷静,不要轻信当事人的说法。
  二、要站在中立的立场。新闻报道的目的是为了让公众了解事实,而不是为了宣传某个人、某项成果,因此记者没有责任只听当事人的一面之词,而应该询问与之没有利害关系的其他专家,尽量获得、报道不同的看法。重大的科学成果在发布之时,是否可信,如何评价,往往会有争议,向竞争对手或中立者打听,不难听到不同的意见。国内的专家如果由于有种种顾虑而不愿公开评论,还可以向海外同一领域的华人专家询问。在当今信息时代,这只要发一封电子邮件、打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
  三、要了解科学界的惯例。一项科学成果要获得承认,首先必须经过几名同行匿名鉴定后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如果是国际水平的成果,就必须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也不等于已获得学术界的承认,还可能有争议、被推翻,但这是要获得承认的必要条件,其他的途径,例如开过鉴定会、研讨会、听证会,参加过学术会议,或申请乃至获得了国家专利,都不足为凭。所以,如果有人声称取得了重大科学成果,首先要追问他的论文发表在什么学术刊物上。按国际上的惯例,只有在论文获得发表后,才能向新闻界发布消息。那些绕过正常的学术渠道,在论文发表之前抢先向新闻界透露制造舆论的,往往有问题。此外,对国外科学教育界是如何授予学位、评定职称、任命职务、确立权威等情况,也应该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受骗上当。
  四、要当心商业炒作和骗局。一位研究者夸大乃至捏造成果的动机,除了欺世盗名外,往往带着商业目的。现在最时髦的“基因技术”、“纳米技术”,很多就都带着商业水分。鼓吹“核酸营养”的专家都在兼任核酸营养品工厂的技术顾问,支持“纳米产品”的研究人员本身就在开生产“纳米产品”的公司。只要做一点基本的调查工作,就不难发现其商业利益关系。在做新闻报道时,也应该把这层关系点明,引起读者的警戒。
  五、要尊重科学界的主流。科学界的主流未必就完全正确,有可能在以后被推翻,现在的主流也都是从以前的支流演变过来的。但是,这种革命、演变,全都是在科学界内部自己完成的。科学有自我完善的能力,任何外来的干涉,都只能起到阻碍、破坏作用。新闻界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到科学界“打抱不平”。在接到挑战科学主流的文章时,应劝其投到学术刊物,通过正常学术渠道发表,而不要力图制造新闻舆论。重要的报刊,不妨请一些科学家担任顾问,随时征求其意见。
  媒体是把双刃剑:它是科学普及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也可以成为伪科学、反科学的帮闲帮凶。科技记者、科学版编辑乃至一切新闻工作者,如果不想不知不觉地被伪科学、反科学所利用,那么提高新闻、科学素质,则是当务之急。(摘自《环球》2001年第十五期,个别文字有调整。)


第10版(科技)
专栏:

对弈时思维模式有别
 大师凭经验新手靠分析
  下国际象棋的时候,棋艺高超的大师与刚开始学棋的新手思考方式有何区别?德国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他们会使用大脑的不同部位来思考。
  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科学家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让20名棋手与计算机下棋,同时用磁成像技术观察棋手们的脑部活动。结果发现,高手们在下棋时,大脑的前额皮层和顶皮层等储存长期记忆信息的区域是活跃部分。而普通棋手的脑部活动集中在颞叶中间瓣,这是分析信息、产生新的长期记忆的区域。
  这一结果为“记忆块”理论提供了依据。根据这一理论,人的长期记忆信息被划分成一些有组织的“记忆块”,存储在大脑的“数据库”里。
  (王艳红)


第10版(科技)
专栏:

少年科考队聚焦海洋
  日前,杭州市少年科学院的50多名成员来到浙江舟山群岛的洋面上,对离大陆不同距离的3个监测点进行了全面的取样和分析,他们在科考报告中将对舟山洋面的海水与生物情况作出自己的分析。海洋的水质状况是队员们关注的焦点。(新华社记者王定昶摄)


第10版(科技)
专栏:

中年高级人才数量太少
现有科研梯队存在断层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近日在新疆说,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的耽误,目前中国人才出现断层,50至60岁的高级人才数量太少。
  近日在新疆举行的中国西部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论坛上,一向关注中国人才成长的周光召院士,谈到他在一些地区考察时看到的现象:许多领域的科学技术带头人要么是“文化大革命”前培养出来的,现在已经60岁以上的老科技工作者,要么是文革中后期成长起来的40岁左右的中青年人才。而50至60岁这一年龄段的大多数人却因为“文化大革命”影响,没有接受到太多的专业教育,在某些方面积累不够。在中国,这个年龄段目前正是发挥重要作用的时期。
  周光召说,50至6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及更年轻的一代,但他们的经验应该受到重视,应该鼓励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李晓玲王一娟)


第10版(科技)
专栏:

“十五”期间我们科技投入将大幅增加熊德;孟丽静;/制作(新华社8月8日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