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萧淑芳从艺七十五周年回顾展在京举行
 李瑞环表示祝贺
  新华社北京八月十四日电(记者张舵)我国当代著名画家萧淑芳教授从艺七十五周年回顾展今天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送来花篮表示祝贺。
  萧淑芳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吴作人艺术馆馆长及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名誉会长。她十八岁举办画展,曾师从徐悲鸿、汪慎生、齐白石、林风眠、黄宾虹等多位著名书画大师。她从艺七十五年,佳作无数,尤以花卉作品最具盛名。
  她为中央美院录制的花卉技法教学片和出版的一系列著述,在中国美术教育中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萧淑芳教授的丈夫为我国已故著名书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吴作人先生。
  回顾展组委会顾问艾中信先生说,萧老探索出将水彩花卉写生和水墨画创作结合之道,把水彩技巧有效地融入水墨丹青之中,丰富了中国传统笔墨,独创自家风采。
  这次举办回顾展之际,又适逢萧淑芳教授九十华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等今天出席开幕式,以示祝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珮云发来贺电。
  本次为期九天的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和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不忘历史警钟长鸣
  1、8月14日下午,南京军区某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了“不忘国耻,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图为战士们在30万亡灵纪念碑前。(本报记者顾兆农摄)
  2、坐落在北京丰台区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自1987年7月7日开放至今已接待国内外观众1200余万人次,先后被评为国家、北京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为抗战胜利56周年前夕来纪念馆参观的人在观看历史文物。
  (本报记者徐烨摄)


第1版(要闻)
专栏:特快专递

北京市定新规:
闲置土地将收回
  本报北京8月14日讯记者颜世贵报道:今天召开的第三十七次北京市政府常务会通过了《北京市闲置土地的处理办法》,规定对土地闲置满2年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市长刘淇强调,要清理一批开发公司,重新审批一下前几年的规划,不符合新规划的都要停下,该作废的作废。
  《北京市闲置土地的处理办法》所称闲置土地是指: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以后,连续满1年或者超过1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土地(不含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项目用地);超过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开工开发日期1年以上(含1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土地;已动工开发建设但开发建设的面积占开发建设总面积不足1/3的,或者已占投资额不足25%且未经批准中止开发建设连续1年以上(含1年)的土地。
  对闲置土地现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举报。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安徽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今年以来,安徽省各级政府整治旅游环境,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和宣传促销力度,取得显著成效。到6月底,全省旅游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接待海外旅游者11.91万人次,同比增长14.18%;旅游外汇收入达2840万美元,同比增长5.19%;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1656.34万人次,同比增长12.17%,国内旅游收入79.50亿元,同比增长12.64%。(蔡小伟)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华建电子建立产业化基地
  日前,华建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产业化基地在济南齐鲁软件园正式挂牌。华建电子是中国科学院的直属企业,它以中科院计算机语言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为技术支撑,在以机器翻译为核心的计算机语言信息处理、网络信息处理集成平台等方面独具特色。(宋光茂)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
  从国家统计局获悉: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下降0.5%,其中城市下降0.6%,农村下降0.3%。国家统计局的分析认为,价格下降的原因是大部分地区鲜菜、鲜果价格继续下降,分别比上月下降了1.2%和20.5%。分类别看,消费品价格比上月下降0.7%,服务项目价格则比上月上涨0.1%。
  (朱剑红)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珠海港吞吐量大幅增长
  珠海港货物吞吐量高速增长,具备了成为华南西部沿海地区主枢纽港的各项条件。今年上半年,珠海港全港的货物吞吐量达到958万吨,同比增长65.6%;货物出港量达到489.6万吨,同比增长1.5倍;集装箱吞吐量也开始回升,达到1..4万个标准箱,同比增长7.1%。珠海港已经成为珠三角和华南地区石化产品和非金属矿石重要的运输中转地。(赵京安)


第1版(要闻)
专栏:

储波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
  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日前,中共中央决定:储波同志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委员、常委、书记,不再担任湖南省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刘明祖同志不再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常委职务。


第1版(要闻)
专栏:

抗洪英雄陈德聪
新华社记者段建勋刘永华新华社通讯员万元张万钧
  哀牢山泣首,红河水呜咽。6月10日,刚刚战胜肆虐洪水的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各族群众沉浸在失去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无比悲痛之中。一大早,数万名干部群众从十里八乡赶来,含泪为抗洪英雄陈德聪送别。
  天幕低垂,细雨霏霏。白花、青纱、花圈簇拥着缓缓移动的灵车,许多人再也控制不住感情的潮水,哭出了声。
  陈德聪是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武部的一名普通职工。在今年夏季的抗洪抢险中,他以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了新平县数万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盛夏,大雨倾盆,哀牢山深处的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洪涝成灾。全县依山而建的447个中、小型水库涨满。由于这些水库大多是五六十年代群众自发投工投劳、肩挑锄挖建成的,几十年泥沙淤积,使泄洪口启不开闸。1.1亿立方米洪水,犹如挂在新平人头上的“悬河”。
  5月30日,县防汛办请求人武部派人实施爆破泄洪,人武部立即成立抗洪抢险爆破小组。当时陈德聪正发高烧,因任务艰巨危险,领导没有安排他参加爆破队。他找到部长、政委说:“我在服役时参加过九江抗洪堵决口战斗,我有经验,一定要去……”部长、政委见陈德聪态度坚决,同意了他的请求。
  一行人头顶滂沱大雨、脚踏泥泞山道向45公里外的鲁迟拉河水库进发。深夜11点,满身泥水的爆破小组来到现场。由于隧洞堵塞,洪水从坝埂上漫出,发出恐怖的吼声。堤坝随时可能垮塌,爆破小组决定立即爆破泄洪。
  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陈德聪一马当先钻进几十米深的洞里实施第一次爆破。由于堵塞物过于坚硬,爆破没有完全成功。此时,部分坝体开始塌陷,情况万分危急。陈德聪又一次冲到了洞口。
  部长孔祥源一把抓住他的衣领:“换一个人进去。”“部长,我干过防化兵,我去!”说着,陈德聪又钻进了洞里。20分钟后,他刚从洞里爬出来,洞内就传来一声闷响。刹那间,滚滚洪水倾泻而出。望着堤内渐渐回落的洪水,满身伤痕的陈德聪露出了笑容。
  由于陈德聪夜以继日地战斗在爆破泄洪第一线,体力严重透支,感冒未好又患了肠炎,高烧持续不退。他悄悄去打针、偷偷地吞药片,以顽强的毅力坚持着。
  6月2日,蓄水18万立方米的新烟水库告急,陈德聪又冒着瓢泼大雨、沿着又溜又滑的山路赶到了水库。
  人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不堪重负的堤坝已开始坍塌,溃堤随时都可能发生。有人感到已无力回天,含泪后撤。陈德聪明白,如果水库垮塌,下游蓄水量256万立方米的立新水库将不保,坐落在平坝里的县城和城里的数万人就会遭受灭顶之灾。
  洪水漫过堤坝,又把堤坝冲开了一道口子。陈德聪一边扛着沙袋奔跑如飞,一边高喊:“乡亲们,快啊!还有希望……”喊声再次激起大家的斗志,人流迅速汇聚到缺口。陈德聪又立即带人到库堤一侧的山体上开辟排洪道。
  隆隆炮声过后,滔天洪水奔流而下……洪魔终于被降伏。
  6月8日,连着坝口坝塘、瓦窑坝塘和团结、纳溪水库的坡脚水库危在旦夕。如决堤,水库下面的10个村寨、万亩良田和1万多群众将被洪水吞噬。关键时刻,已经13次成功爆破泄洪的陈德聪早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拖着疲惫的身体又赶到这里。他背上氧气袋和爆破装置,挤进了只有60厘米宽、80厘米高、65米长的隧洞。
  1米、2米……30多米。
  此时,死神正悄悄逼近这位抗洪英雄。由于这个涵洞低凹潮湿,空气不流通,厚厚的杂物腐烂变质产生有毒气体,虽然带着氧气袋,但陈德聪还是感到呼吸越来越困难。
  生死关头,陈德聪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身后的同志。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对后面的廖海敏说:“前面危险,快往回撤!”廖海敏刚转过身,就听到“扑通”一声,陈德聪倒在了泥水里。
  听见隧洞内情况不正常,部长孔祥源不顾一切钻进洞里营救。坡脚村的老支书、治保主任、农科员、团委书记、村主任等7人也跟着钻了进去……
  被救出的陈德聪已经深度昏迷。急救车载着医生紧急赶来实施救护,然后又迅速将他送到医院。但是由于中毒太深,陈德聪再也没有醒过来。
  人们将永远记住2001年6月8日,这个悲伤的雨天。
  陈德聪牺牲的消息传出,忧伤和悲痛立即笼罩了整个新平县城。3万多人涌向新平大道临时搭就的灵台,去为英雄送别。
  罗秀珍老人扑倒在陈德聪遗体前,老泪纵横:“德聪,你真的走了吗?”一名陈德聪帮助转化的失足少年失声痛哭:“叔叔,你看看我吧,你看看呀,我已经改过自新,重新做人了!”
  “德聪,你帮我致了富,我一定要实现你的心愿,一定帮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村民李开顺泪如泉涌。
  为什么一个普通党员、一位普通职工的离去,会牵动着这么多人的心?为什么一个人的牺牲,会给人如此强烈的震撼?
  建兴中学刘绍山老师捧着一封陈德聪写给他的信,泪水溢出眼眶。信中说:“老师,你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操劳了一辈子,家乡冬天风太寒冷,一般衣服不保暖,穿多了上课不方便,寄上军用绒衣一套,请你保重……”
  退伍军人李开顺未语先悲:“1999年我退伍后,是陈德聪帮我找到致富路子,然后又帮我贷款,一手把我扶上了种烟草和养牛羊的路……”
  承包茶场的柳开荣说:“当年,是陈德聪专门找县里的领导批给我5000元补助金,让农行为我贷款,我才承包了村里分散在各家各户的茶树,办起了茶场。如今,我的260亩茶场兴旺红火,而他却去了!”
  彝族、傣族群众更是沉浸在悲痛之中……陈德聪生前利用节假日为他们开荒试种的鹿砍木、佛手柑和芦荟如今已苗木茁壮,丰收在望……他亲手扶助的21人,已有11人成了山区致富的带头人。
  陈德聪曾是南京军区某部的一名士兵。在1998年那场气吞山河、惊心动魄的抗洪斗争中,担任九江大堤堵决口党员突击队队长的他,73昼夜勇斗惊涛骇浪,两天三夜不下大堤,用血肉之躯堵缺口,把人民子弟兵和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留在了人民群众心中。在那场抗洪中,他不仅荣立二等功,还受到了江泽民主席的接见。
  人们从这位只有5年党龄的年轻共产党员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利益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优秀品质,也看到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感人形象。
  悲痛欲绝的女朋友小易说:“一次,我申办幼儿园的报告要得急,想让他在部里打印,他却拿到街上自己掏钱打印。我不理解,他却认真地说:‘不能占公家的便宜。’”
  人武部领导清楚地记得:一次,部里安排陈德聪陪客人吃饭,花了76元,饭店老板撕了100元发票,请他今后多带客人去。陈德聪坚持要求按76元撕票。老板说:“有人总想多要票,你太认真了。”陈德聪说:“做人就是要忠诚老实……”
  陈德聪去了,他用25岁的年轻生命,向党交了一份合格答卷;他用一腔青春热血,铸就了共产党员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不朽丰碑。
  (据新华社昆明8月14日电)


第1版(要闻)
专栏:“三个代表”与我征文

为了父老乡亲共同富裕
宋作文
  一些前来南山村参观考察工作的领导和群众,了解了我们南山的发展历程,纷纷称赞我们模范地实践了“三个代表”。我琢磨,这是对我们的最高赞誉;同时,也是对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作为党的基层干部,我们有责任带领大伙加快发展步伐,走共同富裕道路,把南山建设得更加美好。
  “三个代表”的核心是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我们在实践中对这点体会得很深。记得80年代中期,生产力还不大发展,全村人日子过得很紧巴。大家一致推选我挑头创业,我便横下一条心:要让父老乡亲尽快富起来。正是凭着这种信念,这种精神,我们开始了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先后办起纺织总厂、电解铝总厂、铝型材总厂、热电厂、精纺呢绒总厂等龙头企业。仅几年时间,这些企业就大都成了全国同行业的“领头羊”。
  事业发展了,我们并没有头脑发热,而是坚持“控制分配、增加积累、立足长远、滚动发展”的原则,用科学的分配机制凝聚人心,增强合力,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引进人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我们还发展了旅游事业,南山被国家评定为4A级的旅游风景区,拥有高尔夫球场、古文化苑、康乐宫等一流场所。
  南山有了经济实力,也就有了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和条件。我们办起了教育中心,设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国家正式承认的大专院校。影剧院、体育场等公共场所设备一流。
  为了让周围村的父老乡亲也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也为了南山富得长久,富得踏实,我们先后吸收附近的南达沟、西马家、后隋、南张家、刁崖等8个村加盟南山,全村由原来的200户,增加到1800户,加上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总人口达到3.6万;土地面积由原来的2平方公里扩展到25平方公里。如今,村民的生活幸福、美满。南山也被国家首批授予“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区”。
  有人问我南山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快,我能数出这样几条:一靠改革开放政策,二靠各级领导支持,三靠班子精诚团结,带领大伙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其实,归根到底,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带头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今后,为了进一步发展先进生产力,满足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我们还要继续拼搏,不负时代的重托。
  (作者系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烟台龙口南山村党委书记、南山集团董事长)


第1版(要闻)
专栏:十五开篇

发挥“生物基因宝库”和“生物资源王国”优势
  云南开发四大新兴生物资源产业
  编辑点评在云南,生物资源开发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过去,人们看到了这方面的资源优势,但如何运用现代化手段使这种资源优势发挥出来,转化为经济优势,却一直未能解决。如今,云南省把生物资源开发中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摆上重要位置,重点发展四大新兴生物资源开发产业,这无疑是一大进步。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云南一定能把生物资源这一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在西部大开发中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本报昆明8月14日电记者汪波报道:素有“生物基因宝库”和“生物资源王国”之称的云南,把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创新作为“十五”期间新的发展目标。省委、省政府决策,要把生物资源的开发从过去注重自然资源的初级开发,转变到广泛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到2005年,云南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总产值要达到1300亿元,新兴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不低于15%。从今年开始,省财政用于扶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专项资金从3000万元增加到1亿元。
  云南确定了重点支持的四大新兴生物资源开发产业:以天然药物为主的现代医药产业、绿色食品及功能食品产业、花卉及观赏园艺产业和生物化工产业。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计划投资31.4亿元,重点发展以防治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为主的天然药物,使以三七、天麻、当归、蛇毒等云南特有中药材为原料的天然药物生产,成为特色优势产业。云南还将重点发展绿色优质米、优质油、魔芋、热带水果、食用菌等,建设一批优质绿色蔬菜、水果商品生产基地。形成一批有经济实力的花卉、绿化园艺生产企业。云南还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支撑绿化种植业的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生化产品。
  云南正在建设“一谷、一库、一批园区”,以推动四大新兴生物资源开发产业的发展。建设中华生物谷,使其成为吸引国内外人才、资金、技术的国际生物高科技研究开发基地。与中科院合作,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建设“中国云南野生种质资源库”,开展生物资源的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证。建好产业示范园区,以优越的资源条件和优惠的政策,为投资者构筑一批低成本的种植、加工和生物技术的“孵化”平台,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使园区成为全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的集约化生产加工区。目前,云南省花卉示范园区、玉溪江川花卉示范园区、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区、文山三七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已启动实施,今年内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大理、楚雄、昆明的医药产业园区,红河葡萄酒产业园区,思茅咖啡产业园区,滇西北球根花卉产业园区也开始建设。


第1版(要闻)
专栏:

浙江经济全线上扬
本报记者袁亚平
  今年上半年,在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减缓的大环境下,浙江省各项经济指标全线上扬:国内生产总值为313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高起点上的高质量增长
  根据浙江省统计局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151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7%,工业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2%。工业经济呈现效益增幅大于销售增幅,销售增幅大于生产增幅的良好运行格局。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20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39.4%,上升之快为近年来少见。
  浙江省委去年确定经济发展的重点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经过一年半的努力,果然亮色一片:
  浙江的农业结构调整进入加速期,今年全省春粮、早稻播种面积大幅度调减,花卉、药材、蔬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分别增长55.1%、19%、15.1%,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今年上半年全省畜牧业产值达到93.93亿元,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
  作为率先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省份,浙江“订单粮食”的比例位居全国前列。今年上半年全省粮食购销、加工企业与99万户农民签订了合同,订单数量高达6.4亿公斤。全省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启动,粮食总成交量已达11亿公斤,其中省外粮源占80%以上。由此,浙江农村大量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目前全省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已下降到总人口的48.9%。今年上半年,全省有150万户农户流转出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278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11.53%。
  目前浙江全省私营企业已达18.53万户,个体私营经济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出现了高速增长势头。今年上半年,全省个私企业总产值达2749.71亿元,销售总额达2246.66亿元。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涉足前沿科技。
  “三驾马车”快速拉动经济
  “投资、出口、消费”被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作用,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使浙江全省投资、出口、消费三大需求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温州电厂二期、珊溪水电站等一批省电力重点建设项目,赶在今年盛夏用电高峰前建成并投入运行。甬台温高速公路一些路段、金丽温高速公路一些路段、杭州绕城高速公路北段一期等重点工程都已基本完成,全省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首次跃居全国第一位。今年上半年,浙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达977亿元。
  浙江固定资产投资连续第三年在高增长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增长,这其中既有政府政策性效应的作用,也有投资环境改善和市场变化使民间和企业投资得到启动的因素。
  今年上半年,在浙江省年销售5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中,非国有企业的投资比重已达80%。
  记者在绍兴县采访时,得知这个县今年上半年实现自营出口4亿美元,同比增长81%,增幅居全省第一。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浙江全省外贸出口106.7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8%,增幅居全国沿海主要省市首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个百分点。
  浙江是个经济外向度较高的省份,省委、省政府去年初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决定》,全省积极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制造业和专业市场向境外拓展。截至今年6月底,省里已累计批准在9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企业774家,涉及建筑工程、机械、电子、纺织、化工、通信、农业开发等10多个领域,成为扩大外贸出口的新途径。
  消费的稳定增长,成为促进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假日消费、旅游消费日趋红火,房子、汽车等消费势头看好。今年上半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3711万人次,旅游创汇2.6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278亿元。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52.1%,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4.1%,城镇居民个人购买房产的热度不断上升。轿车也越来越多地开进了城乡居民的家庭。钱塘江畔的萧山区宁围镇,私人拥有轿车已超过300辆,平均每50户农家便有一辆。
  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社会进步、人民富裕。今年上半年,浙江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记者最关注的是这3个数字:财政总收入为419.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388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2749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