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

《纽约时报》发表社论
 批评美国单边主义外交
  新华社华盛顿7月30日电(记者刘江)美国《纽约时报》日前发表社论,对布什政府执政半年来在外交上推行的一系列单边主义政策提出批评。社论说,布什政府在同国际社会打交道中往往采取一种“敌对态度”,对国际合作表现出一种“傲慢和蔑视”,这种做法终将损害美国自身的利益。
  《纽约时报》的社论说,在去年总统竞选期间,布什曾说过,像美国这样的大国在处理同他国关系时应该“礼让恭谦”,然而布什在入主白宫后,却对一些国际条约和协议采取了“倨傲轻视”的态度,而这些国际条约和协议实际上“为美国同外部世界接触确定了基调”,并且自二战结束以来一直“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得到突出体现”。
  社论说,今年3月,白宫宣布美国拒绝签署有关防止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5月,布什总统宣布美国准备单方面突破《反弹道导弹条约》的限制,以便部署导弹防御系统;7月,美国政府要求“淡化”修改联合国有关减少小型武器非法交易的协议;最近,美国政府又决定拒绝接受经多方磋商而形成的《禁止生物武器公约》议定书草案。与此同时,布什政府还要求参议院“无限期推迟”审批1996年签署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以及美俄两国在1993年达成的有关裁减核军备的条约。
  社论认为,布什政府所反对的上述国际条约和协议“应该得到保留或批准”,至于这些条约和协议中的某些缺陷,则可以通过谈判协商解决。社论说,将近180个国家的代表上周在德国波恩开会,根据美国的意见对《京都议定书》进行了重要修改,“可是美国政府的代表却没有认真参加波恩谈判,而是根据指示置身于事外”。
  社论说,布什政府的所作所为,不符合一个世界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理应发挥的“富有成果”的作用。社论强调说,“对其他国家所关心的事务漠然视之,只能削弱美国的影响”,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小泉面临两大考验
本报驻日本记者管克江
  日本第十九届参议院选举结束,日本自民党、公明党和保守党三党结成的执政联盟获得改选总数121席中的78席,在参议院中占稳定多数,联合执政得以维持。
  本次参议院选举是小泉纯一郎当选首相后的第一次国会选举。小泉内阁提出的“没有禁区的改革”成为竞选争论的焦点。执政党最后获得参院选举胜利,反映了日本民众厌倦旧体制,渴望变革的心理。小泉在选举中稳固了自己的地位,有望在9月份自民党总裁选举中连任。但是舆论认为,小泉政府今后在如何实现改革承诺,如何处理近邻外交关系等问题上面临着严峻考验。
  第一个考验是结构改革的问题。小泉纯一郎多次强调“不改革就不能恢复景气”,呼吁国民与他同担痛苦,甚至忍耐“1—2年的经济负增长”。7月下旬日经平均股价跌落12000日元,一度达到16年来的最低点,与此同时,政府内部也产生了是否考虑采取景气对策、追加政府预算的呼声。小泉提出的经济改革方案包括减少政府资助的特殊法人数量,彻底处理不良债权,削减国家预算、使之维持在30万亿日元以内等。专家认为仅处理不良债权一项将至少导致数十万人失业。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结构改革带来的“阵痛”将日益明显。
  据《日本经济新闻》在选举前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虽然多数选民支持小泉内阁,但只有40%的日本选民对小泉内阁的结构改革表示支持,有56%的人希望政府采取景气对策。日本《产经新闻》27日公布的民意调查表明,32.8%的人希望参院选举后政府首先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14%的人希望政府减税或采取景气刺激政策,13.8%的人支持政府进行经济结构改革。
  改革将触及自民党内根深蒂固的某些议员和政府的利益,因而受到他们的消极抵制。日本财务大臣盐川曾表示,如果秋天(9月份发表第二季度GDP报告)景气还在恶化的话,就应该采取景气刺激政策。尽管自民党依靠“改革”的口号赢得了此次选举,小泉的改革地位也得到巩固,但是改革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如果短时期内经济更加衰退,有可能激化党内派阀政治斗争,阻碍改革的进程。
  亟须小泉政府正视与反思的第二个考验,是如何正确处理同中、韩等亚洲邻国的关系。由于日本政府拒绝修改新历史教科书、小泉执意要正式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日本受到来自中国和韩国等亚洲邻国的强烈批评,邻国关系在恶化。
  据日本自民党进行的民意调查,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抱有同感”的日本市民仅占被访者的33%,46%的市民对其参拜不置可否。日本主要政党党首、包括执政党内也呼吁小泉“慎重考虑”。日本外相田中真纪子7月29日晚会见小泉,表明她不希望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小泉30日表示,将虚心坦诚地听取支持政府的高层人士各方面的意见,深思熟虑后做出决定。
  小泉的最新发言至少表示了他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不再一意孤行,愿意听取不同意见,是值得欢迎的姿态。
  反观此次参议院选举,小泉政府在没有提出任何具体改革措施的情况下获得民众的普遍支持,与其说人们是对改革内容感兴趣,不如说是对改革的承诺抱有期待。日本经济持续了10年不景气,能否通过改革寻找到复苏的新模式,新世纪的日本在政治和外交上往何处去,这不仅是对小泉现政府的考验,也是亚洲邻国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报东京7月30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部分阿拉伯国家呼吁对以实行抵制
  据新华社大马士革7月30日电(记者拱振喜)为期两天的阿拉伯抵制以色列专家级会议30日晚在此间闭幕。会议通过的最后公报强调,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实行抵制是一种合法的和平抵抗形式。
  最后公报说,根据国际法准则,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实行抵制将有助于制止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民的侵略,并可迫使以色列执行联合国有关决议。
  公报认为,只要以色列仍然占领阿拉伯领土,拒绝执行联合国有关决议和枪杀被占领土上的巴勒斯坦人,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经济抵制就将成为合法手段。会议通过了旨在启动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抵制以及实施抵制的具体机制的一些建议。


第3版(国际)
专栏:

梅加瓦蒂呼吁维护稳定
 印尼高法驳回对专业集团党指控
  新华社雅加达7月31日电(记者麦棠源)印度尼西亚新总统梅加瓦蒂日前表示,印尼新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创造稳定和安全的气氛,以便解决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
  她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印尼现在存在着包括暴力冲突在内的很多问题。她表示将通过民主机制、按照宪法和采用非暴力手段的原则来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
  谈到新政府是否要使用武力来解决亚齐和伊里安查亚等省存在的分离主义问题时,梅加瓦蒂说,她的家庭和她领导的印尼民主斗争党对暴力行动都有痛苦的经历。因此,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来解决这些问题。她呼吁人们遵守宪法,维护民族团结。
  关于新政府头100天的施政方针,梅加瓦蒂说,最主要的是要平稳完成这个过渡期。国家和民族现在面临许多重大问题,其中不少问题是前总统苏哈托政府遗留下来的。她认为,经济方面的问题要通过制订全面的解决办法加以解决。
  梅加瓦蒂在接受采访时还对正在美国治病的前总统瓦希德表示问候,祝愿他身体健康,并希望他继续为印尼服务。
  据新华社雅加达7月31日电(记者费列娜、麦棠源)印度尼西亚最高法院31日对专业集团党诉讼案作出判决,驳回原告对专业集团党的所有指控,宣布不支持解散该党或宣布该党非法的要求。
  最高法院的判决指出,两名原告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他们的指控。印尼的一个名为“新秩序受害者协会”组织和一名政治家分别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专业集团党在1999年全国大选中收受贿赂,并与前总统苏哈托领导的“新秩序政府”有牵连,要求解散专业集团党。


第3版(国际)
专栏:

俄一公共汽车被劫持
  本报莫斯科7月31日电记者马剑报道:7月31日上午7时左右,2名身份不明的武装歹徒在俄罗斯南部涅温诺梅斯克市劫持了一辆公共汽车,车上35人成为人质。
  这辆公共汽车是由涅温诺梅斯克开往斯塔夫罗波尔的长途公共汽车。在被劫持后,歹徒挟持所有的乘客开往该地区附近的矿泉水城机场。目前,被劫汽车已被警方包围,双方的谈判仍在进行。据悉,恐怖分子除枪支外,还装备有手榴弹等武器。他们要求释放在押的5名车臣恐怖分子,这5人曾于1994年5月在同一地点劫持了一架飞机。截至记者发稿时为止,已有包括两名妇女和两名儿童及一名受伤的乘客在内的11名人质获释。
  这次公共汽车被劫持事件已引起俄总统普京的高度重视,他正密切关注事件的发展。与此同时,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已经成立了解救人质的行动指挥中心。斯塔夫罗波尔市距莫斯科1500公里,与车臣、达吉斯坦等地相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附近省份曾多次发生劫持人质事件。


第3版(国际)
专栏:述评

澳美联盟走向何处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李学江
  7月30日,澳美两国在堪培拉举行了一年一度的“部长级磋商”,虽说此次磋商是例行的,但澳为套牢同布什新政府的关系,便赋予了它以不同寻常的意义。
  双方磋商阵容堪称“重量级”:美方是国务卿鲍威尔、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加上太平洋地区总司令布莱尔上将;澳方则是外长唐纳、国防部长里斯和国防军总司令巴里将军。磋商重点是东亚地区的安全和推进澳美军事联盟。从联合公报上看,这次磋商取得的成果是:加强情报合作;大力提高两军的协同行动能力,特别是海军协同作战能力;更加注重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转让及后勤保障与支持等。
  在磋商后的记者招待会上透露的信息,一个是在美国完成战略评估后,可能会考虑在澳北部达尔文附近设立军事基地,一旦本地区发生危机,便于人员装备的转运和后勤支援。二是澳方提议建立一个包括美、澳、日、韩四国的安全磋商机制,得到了美方的赞同。美国务卿鲍威尔说,“既然我们有那么多的共同利益,寻找出一种方式作例行性探讨可能是个很聪明的办法”。鉴于这一举动可能会引起本地区其他国家的不安,澳外长唐纳竭力辩解说,这仅是个非正式的、论坛性质的对话,不拟成为类似北约的仿制品。但有评论指出,澳提出的所谓四国安全磋商机制,其矛头所指,用意何在,值得人们关注。
  最近半年来,布什新政府我行我素,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震荡。当澳大利亚跟在美国后面亦步亦趋时,颇有些引人注目。在中美撞机事件和台湾问题上,当布什政府的唐突言行遭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批评时,霍华德总理却对美表示“理解和支持”。在美国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当美国“众叛亲离”之际,又是澳政府站出来表态支持,并宣称愿意将澳中部松树谷的卫星中继站纳入美国导弹防御的预警系统。当布什政府决定抛弃《京都议定书》后,澳也紧随其后表态说,如果美国不参加《京都议定书》,澳大利亚也将不予批准,且至今态度不改。前不久澳新造的柯林斯级潜艇需要更新战斗系统,向欧美招标。从技术水准和价格角度评估,德国厂家都要胜过美国,已胜券稳操。谁知后来德国厂家竟被澳政府否决,澳方抛出的理由是便于澳海军与美国海军保持战略协调,生意只能给美国公司。而事实上是美国军方施了压力。澳的出尔反尔让德国大为恼火。而欧洲舆论颇感不平:既然美国的东西都是宝贝,那欧洲公司今后再也没必要来澳竞标了。
  半年来澳大利亚政府的做法也招致舆论和有识之士的批评。前工党政府总理霍克表示,澳不应成为美国的“代理人”,不能充当美国在本地区的“治安副官”。前工党总理基廷发表演说指出,澳不能以脊背对着自己所在的地区,不应置身于亚洲之外,靠拉拢美国来保证自己的安全,而应在本地区内寻求安全。连霍华德总理自己的前辈、联盟党前总理弗雷泽都撰文指出,在冷战后时代,再强化澳新美联盟是时空错位。他还警告说,澳可不要成为“一个没有信誉的超级大国的一个没有信誉的盟国”。而新西兰早已多年不参加这个联盟的磋商了。(本报堪培拉7月31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通讯

秘鲁 新总统带来新希望
本报驻委内瑞拉记者刘宏
  7月28日是秘鲁独立日,秘鲁当选总统亚历杭德罗·托莱多在议会大厦宣誓就职。主持就职仪式的秘鲁国会主席卡洛斯·费雷罗将总统绶带授予托莱多。
  托莱多是秘鲁历史上第一位具有印第安人血统的国家总统。为纪念其历史性的意义,7月29日,托莱多带领全体内阁成员到秘鲁海拔2280米的高原上的著名印加古城遗址马丘比丘,按照古老的印加文化习俗再次宣誓就职。托莱多从当地印加神甫手中接过象征权力的权杖、斧头和项圈,并点燃了象征生命的装有羊驼胎盘和农作物的口袋。
  现年55岁的托莱多出身于秘鲁中部安卡什省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幼年当过擦鞋童。中学毕业后,托莱多因学习成绩优秀而获得美国旧金山大学奖学金,前往美国研读经济。毕业后,托莱多又进入斯坦福大学,获得人力资源经济学博士学位。
  在国外生活25年之后,托莱多携全家回到秘鲁。1995年,他首次参加竞选秘鲁总统,支持率仅为4%。5年后,托莱多再次参加竞选,成为前总统藤森谋求再次连任的主要竞争对手。与藤森一同进入第二轮投票后,托莱多指责藤森派舞弊而宣布退出,并领导了一系列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其间,秘鲁前总统顾问、国家情报局局长蒙特西诺斯收买反对党议员丑闻曝光,在国内引发严重政治危机。藤森因此宣布提前放弃总统权力,重新举行大选。在今年6月3日举行的第二轮选举中,托莱多击败阿普拉党总统候选人、前总统阿兰·加西亚,当选秘鲁总统。
  托莱多在施政演说中强调,他将“负责地”兑现在竞选时许下的诺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治理腐败。托莱多说,新政府将竭尽全力恢复和发展经济,降低通货膨胀率,积极创造就业机会。他说,秘鲁现有45%的人生活在贫困和极端贫困之中,25%的人口缺电,40%的人口缺水和缺乏最基本的设施。因此,向贫困开战是新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
  托莱多表示,他将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努力推动民主化进程和国家现代化,改组和加强警察和武装力量,任命强有力的人物,加强对贩毒、“洗钱”、贪污腐败等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以维护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他还呼吁其他南美国家政府冻结一切本地区内的武器采购。
  托莱多以自己的经历强调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他说,教育是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愚昧的重要手段。新政府将努力发展教育事业,逐年增加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力争在他5年的任期内将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所占的比例从目前的14%增加到30%。
  来自11个拉美国家的元首和世界上30多个国家的特使和代表参加了托莱多的总统就职典礼。其中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的出席最引人注目。委、秘两国间的关系由于蒙特西诺斯案件而于近期变得比较紧张。此前,委国内许多人一直以双边关系气氛不好为由建议查韦斯不要前往秘鲁。但经过反复权衡,出于对两国关系未来的考虑,并在托莱多本人的邀请下,查韦斯总统最终还是出席了秘鲁新总统的就职仪式。
  托莱多就任秘鲁总统,为秘鲁在“藤森时代”结束后出现的动荡政局画上了一个句号。但新政府前面的道路并不平坦,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如惩治积累多年的腐败,治理萧条的经济,消除占人口一半以上的贫困,审理蒙特西诺斯案件,恢复秘鲁在国际上的形象,妥善处理与委内瑞拉和日本等国间的微妙关系等,任务十分艰巨。
  此间舆论认为,秘鲁新的时代已经开始,秘鲁人民将在托莱多政府的领导下,努力建设新的国家,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本报加拉加斯7月28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美民主党议员致信国防部
 要求取消建立导弹防御试验基地计划
  据新华社华盛顿7月30日电(记者胡晓明)美国民主党三名众议员最近致信国防部,要求取消下月在阿拉斯加州的格里利堡开始清理场地准备动工兴建导弹防御试验基地的计划。
  这三名议员在写给五角大楼弹道导弹防御组织的信中说,本财政年度并无这一笔拨款。布什政府不得利用规定其他用途的拨款来开始兴建导弹防御试验基地。
  这三名议员是艾克·斯凯尔顿、约翰·斯普拉特、诺曼·迪克斯,分别来自密苏里州、南卡罗来纳州和华盛顿州。他们是众议院军事、拨款和预算委员会的资深成员。30日出版的《华盛顿邮报》公布了这封信的内容。
  三位议员认为,如果建立导弹防御试验基地的真正目的在于到2004年之前部署一个“应急的”导弹防御系统,布什政府下月开始在格里利堡清理树木的计划存在更加严重的问题,因为这种做法看起来将与1972年的《反弹道导弹条约》发生冲突。
  他们在信中说:“我们理解《反弹道导弹条约》有进行修改的必要,但(布什)政府在与俄罗斯就修改条约进行真诚谈判之前不应匆忙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据悉,来自加州的民主党参议员、参议院军事建设拨款小组委员会主席黛安娜·范斯坦上周也向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写了一封内容类似的信。她表示,民主党将利用国会控制拨款的权力阻止布什政府的导弹防御系统发展计划。


第3版(国际)
专栏:

阿拉法特强调
 制止以侵犯伊斯兰圣地
 10名巴人被以军打死
  据新华社突尼斯7月30日电(记者顾康、刘上阳)来访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30日在同突尼斯总统本·阿里会晤时强调,巴勒斯坦人民将坚决制止以色列侵犯耶路撒冷的伊斯兰圣地。
  阿拉法特向本·阿里通报了当前巴勒斯坦局势以及以色列极端宗教团体29日在耶路撒冷圣殿山为犹太教“第三圣殿”奠基而引发的巴以流血冲突。阿拉法特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使以色列军队撤出巴勒斯坦领土,他已同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以及美国、俄罗斯、欧盟有关方面进行了联络。
  新华社加沙7月31日电(记者马晓霖)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军队之间的流血冲突31日严重升级。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发生的3起冲突中又有10名巴勒斯坦人被打死,至少3人受伤。
  据巴勒斯坦安全人士称,当天中午,以军轰炸了位于约旦河西岸城市纳布卢斯市中心的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的办公室,造成8人死亡、至少3人受伤。死者中包括3名哈马斯负责人和两名儿童。与此同时,以军还在加沙地带发生的两次枪击事件中各打死一名巴勒斯坦警察和一名哈马斯成员。目前,以军方尚未就上述3起事件作出解释。
  据新华社加沙7月30日电(记者马晓霖)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30日傍晚连续发表3份声明,强烈谴责以色列当天下午对巴警察总部发动的空袭,并呼吁国际机构就此进行调查。
  以军当天下午出动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向加沙市中心的巴警察总部发射4枚导弹,造成7人受伤和部分建筑被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声明说,上述行动显示,以色列政府正持续对巴勒斯坦人民及民族权力机构进行侵犯,是破坏所有和平努力的“国家恐怖主义”危险行为。


第3版(国际)
专栏:

  7月30日,以色列两架直升机袭击了位于加沙市中心的巴勒斯坦警察总部,造成4名警察受伤和3座建筑被毁。图为一名受伤的警察正被从空袭现场抬出。
  新华社记者马晓霖摄


第3版(国际)
专栏:

布莱尔批评欧洲贸易壁垒
  本报巴西利亚7月31日电记者张卫中报道:对巴西进行首次正式访问的英国首相布莱尔昨天在此间批评欧洲的贸易壁垒政策。
  布莱尔在与巴西总统卡多佐会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应该结束欧洲农业保护主义做法,应该通过谈判消除贸易壁垒。他说,改变旧的工作方式,尤其是农业方面的做法非常重要,因为“它为像巴西这样的国家进入我们的市场制造障碍”。
  布莱尔同时也批评了反全球化的抗议活动,他认为消除贫困的办法是实行更加自由的贸易。巴西总统卡多佐指出,世贸组织的谈判应该是广泛的。
  巴西目前正积极开拓欧洲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补贴问题是巴西及南方共同市场国家与欧盟贸易的主要障碍。


第3版(国际)
专栏:

最后一批外国人质在刚果(金)获释
  新华社金沙萨7月30日电据此间媒体30日报道,刚果(金)“马伊马伊抵抗力量”日前无条件释放了最后一批人质。至此,从5月16日被它扣押的26名外国人质已全部获释。
  这次被释放的18名人质包括17名泰国人和1名肯尼亚人。在此之前,7名泰国人和1名瑞典人已先后获释。马伊马伊组织发表的公报说,无条件释放最后一批人质是刚果(金)前总理卢蒙巴的长子弗朗索瓦·卢蒙巴进行调解的结果。
  今年5月16日,在刚果(金)东部同乌干达交界的北基伍省布坦博地区一家木材开发公司工作的24名泰国人、1名瑞典人和1名肯尼亚人突然被马伊马伊组织的人劫走,并扣为人质。
  马伊马伊组织的发言人曾表示,“释放人质的条件是乌干达、卢旺达和布隆迪军队无条件地从刚果(金)领土撤走”。


第3版(国际)
专栏:

  7月29日晚,美国俄亥俄州梅迪纳县集市上一台蒸汽机发生爆炸,造成4人死亡,25人受伤。图为救援人员在抢救伤员。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