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保护基本农田加强生态建设
 宁夏3年净增耕地30万亩
  本报银川7月8日电记者郑有义报道:宁夏扎实开展以保护耕地、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和加强生态建设为重点的土地规范管理,3年来,全区净增耕地面积30万亩。
  宁夏有耕地面积1932.1万亩,人均3.44亩,位列全国第三。从1997年6月开始,自治区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试点。随后,全区19个县(市、区)、300个乡(镇)和15个国有农场的土地总体规划全面展开,为规划确定耕地保护目标和实施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前,宁夏已落实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06.78万公顷,保护率达84.2%;完善并实施了基本农田保护、环保、建设用地及项目计划预审、会审等规划计划审查制度,有效地防止规划计划外用地情况的发生。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广西实施红树林造林工程
红树林面积将从16万余亩增至60万亩
  本报南宁7月8日电记者罗昌爱报道:在我国海洋红树林主要分布省区广西,红树林的保护和培育正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部门将实施红树林造林工程,使广西沿海的红树林面积由目前的16万余亩发展到60万亩,覆盖率占红树林宜林滩涂的50%以上。
  据1999年初步调查,广西目前有红树林面积16.8万亩,是全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区之一。近些年来,由于沿海群众以及外来投资者掀起沿海滩涂养殖热潮,红树林遭到了严重破坏。为此,自治区政府专门召开了北海、钦州、防城港3个沿海城市和自治区林业、水产、环保、土地等5个部门负责人联席办公会,详细研究保护对策,规划了红树林三期造林培育工程。
  自治区政府还作出决定:在加大对已经列入保护区范畴的红树林建设和管理力度的同时,对没有列入保护区但有一定规模的红树林逐一建档,造册登记。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河北启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学活动
  免费向学生发放1100万张门票
  本报石家庄7月8日讯记者陈国琦报道: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巡学活动近日启动,中小学生将在暑假中免费获得50万套、1100万张门票。
  这项活动是由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联合举办的,学生们将参观西柏坡纪念馆、省博物馆、华北烈士陵园、李大钊纪念馆等22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到2002年8月结束,预计参加人数将超过2000万人次。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浙江确保夏季正常供电
  本报杭州7月8日电记者江南报道:高温天气引发用电高峰,浙江省电网用电负荷近日屡创纪录。
  自6月下旬以来,浙江省内连续出现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防暑降温用电随之大幅上升,7月2日的最高网供用电负荷达953.7万千瓦,创历史最高纪录。
  浙江省电力部门重点保证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夏季农业生产用电和重点单位、企业用电。对部分“卡脖子”线路上的用户,适当避峰用电,确保城乡居民连续供电。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社会多棱镜

菜名不能太离谱
苦练内功方是真
  据解放日报报道,一款“青龙过海”的菜肴,端上来的不过是紫菜汤里搭上一根大葱;“金钩挂银条”,其实是黄豆芽炒绿豆芽,它还有个“别名”叫“勾勾搭搭”;所谓“情人的眼泪”据说是肚丝拌姜末,“如胶似漆”则是拔丝苹果……不少饭店在激烈的餐饮业竞争中,挖空心思制造出各种“上天入地”的菜名,着实太离谱。一家小餐馆的经营者抱怨说,不在菜名上标新立异,饭店就站不住脚。
  点评:给美味佳肴取个好名确能招徕顾客,但是过犹不及。用过于玄乎的菜名来哗众取宠,在短期内可能会刺激消费,长此下去,终会让客人倒胃口。奉劝商家,唯有在价格、口味、原料和新鲜度等方面苦练“内功”才是正路。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社会多棱镜

高考咨询家长忙
越俎代庖藏隐忧
  据辽宁日报报道,在沈阳市前不久举办的高考咨询会上,记者发现,参加咨询的考生寥寥无几,簇拥在咨询台周围的多是家长。有的不仅父母来,亲戚们也来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一名牌大学负责高考咨询的老师说,应该让学生直接参加咨询活动,因为综合素质在考分中体现不出来,但通过面谈可以看出来,而且也能让学生加深对报考学校的印象。
  点评:关心孩子的学业和前途是做父母的责任,但是一味越俎代庖,却不利于锻炼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家长们是不是该放开双手,让孩子到台前当回主角呢?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首届中国农副产品网上交易博览会开幕
  本报乌鲁木齐7月8日电记者李忱报道:由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农业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单位主办、新疆华夏益农网络公司承办的第一届中国农副产品网上交易博览会今天在乌鲁木齐市开幕。
  为期40天的本届博览会利用中国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上交易,参展商可直接在博览会信息广场中快速、便捷地发布和查询各类信息,也可直接在博览会交易大厅中直接进行商品交易。
  目前,已有400多个招商合作项目参展,涉及到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林业、环境保护、畜牧业等多个行业领域。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一周视线

本期关注:高校扩大招生对象
今年的夏季高考出现了两件新鲜事:因为教育部出台了新规定,高考考场上首次出现了“爷爷级”、“父亲级”考生;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也坐进了考场。这次非同寻常的“扩招”更引起了社会关注。本报记者在江苏、湖南、北京对此作了专题采访——
高校招生拓宽“大门”
  大龄考生 大学不再是梦想
  这几天,本报曾经报道过的南京一位72岁的退休老人汪侠冒着高温,与该市21319名“孙子辈”的考生们一道,如期参加了今年的高考。由于高龄,老人成为新闻人物,受到特别的关照。考场在中华中学,南京东方出租车公司为老人赴考提供免费车辆服务;南京市秦淮区招生办公室在征得汪老周围考生同意的前提下,为他专门备了一台电扇;此外,还有一辆应急车……
  虽然有了一些“特殊”的待遇,但是汪老笑言,同样是考生,他在体检、收费、评分和录取等环节上,不应该也不奢望受到特殊照顾。他说:“自己这么大年纪,能作为一个考生参加高考,这本身就很有意义。考上考不上,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国家为成人继续学习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
  和汪老这样的高龄求学者相比,大部分大龄考生还是年富力强的青年。南京市招生办公室的数据表明,在南京21319名考生中,25岁以上的有18人,除72岁的汪老外,有一人36岁,其余多为30岁上下或刚过25岁的年轻人。虽然大龄考生的人数很少,但从应考者的勇气、咨询者的热情中,我们仍能感受到那强烈的求学渴望。正如一位大龄考生所言,参加高考,不仅是为了“圆大学梦”,更是为了通过求学,以适应知识更新、科技进步及人才竞争的需要。
  一名教育工作者感慨万千:记得1977年时曾听说过两代人同上考场的事,但那是在特殊时期,带着几分苦涩、无奈和遗憾;如今,高考不限年龄、婚否,是时代的进步。(本报记者顾兆农)
  中职学生 升学有了“立交桥”
  高考前,长沙财经职业中专学校应届毕业生李丽君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因为今年高考放宽了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学生报考大专院校的条件,她不用再像师兄师姐们那样必须等上两年才能参加高考了。
  小李至今还记得3年前的那段“灰色时光”,她在普通高中的考试中“名落孙山”,很悲观地来到财经职业中专,觉得再怎么努力,不过是一个中职生,而且毕业后多数人只能参加工作,在工作时也会感觉低人一等。现在,不仅职业技术高等院校增加了招生名额,而且普通高等院校的大门也敞开了。多了一条成材之路,她的心情豁然开朗,学习上也铆足了劲,每天5点40分就起床学习,晚上要学到11点才就寝。
  在湖南,放宽高考限制受到了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学生的热烈欢迎。据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沈文忠介绍,今年湖南省普通高考职高对口专业报名的人数有18873人,比去年增加1981人,增加了11.72%。就拿小李所在的学校来说,今年报考职业技术高等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就有187名,比去年增加了55名。
  高考放宽限制,职业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长沙财经职业中专学校校长黄一鸣说,过去,进中等职校后深造的机会渺茫,初中毕业生去挤普通高中的“独木桥”,中等职校生源匮乏;现在,中职学生不仅可报考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还能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一样报考普通高校,这就架起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升学有门,就业有路”,愿意上中等职校的初中毕业生会越来越多。过去,中等职校主要培养应用型的初级技术劳动者;现在可以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和大专院校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本报记者吴兴华)
  扩大招生 一石激起千重浪
  自从4月教育部出台放宽普通高校报考条件的规定后,社会反响十分强烈。从各地招生办公室反馈的情况来看,大龄报考者还是少数,如北京市6万余名考生中超过25岁的只有67人,武汉市4万余名考生中仅有4人;而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报考者数量也不是很多,如北京市只有3500多人,占该市考生总数的5%,且包括早已允许报考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北京市高招办的同志分析说,这一方面可能与新政策公布太晚有关,想报考的人因为来不及复习而放弃;另一方面对大龄已婚的人来说,由于工作、家庭、社会等制约因素较多,让他们和十几岁的高中生竞争,难度很大,可能更愿意选择成人教育等其他途径。因此,有人预测明后年会有更多的人报考。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放宽报考条件所带来的学籍、学历管理等问题,很快会出台有关政策,例如学分制、弹性学制等,届时将向社会公布。
  新规定也引起了教育专家的关注。北京师范大学劳凯声教授在前不久北京举行的中国教育论坛上指出,新规定势必对教育系统产生一连串影响:一方面,取消年龄限制,将对过去高校招生对象单一(25岁以下高中毕业生)所对应的一元化教育模式提出挑战,对高校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多元化的要求会日益强烈;招生对象的扩大,会使高考竞争更激烈,使本就困扰社会的学生高考压力问题、应试教育问题以及减负问题等更复杂化,高考复习班也可能被重新激活。另一方面,职教与普通高校沟通渠道的建立,势必会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融合,综合高中会越来越多,从而对包括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等职业教育体系产生一系列影响。
  参加中国教育论坛的专家们评价说,高校招生面向全体公民,从长远看是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同时,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构架方面,将促使各类教育面对挑战,最终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
  (本报记者王淑军)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一周视线

效率、公平和权利
伍莲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每个人提供不间断、可选择的学习机会,已成为当今教育事业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今年教育部出台的两项新规定,正是大势所趋。记者的三篇专题采访反映出的考生和社会对新规定的响应,读来更是意味深长。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其背后反映出的是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效率、公平以及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程度。我国宪法早在1982年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然而,这一权利的实现,受到现实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在以短缺为基本特征的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教育资源供给是有限的,普通高校招生规模30万人左右,高考录取率为25%左右。如何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率,在“效率与公平”的目标无法同时充分实现的情况下,我们强调了前者,对于年龄、婚否等作出了无奈的限制,导致部分人群对于本该享有的权利可望却不可及。
  今天,我们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在高等教育上,政府不断加大投入,推进改革,连年扩招,资源供给逐年扩大,到今年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人数达250万。同时,高校后勤社会化、大学生收费制度和就业制度等改革的深入,也为取消高考报名限制、扩大招生规模奠定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资源的相对丰富,使我们在高校招生政策制定上重新面对“效率与公平”时,不仅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有了保障,也使更好地兼顾公平、把受教育的基本权利还给每位公民成为可能。
  两项新规定的出台,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折射出的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公平和效率”目标得以兼顾,让每位公民基本权利的获得真正成为现实;而相比计划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的工具化特征,也体现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对每个人的日益尊重和人文关怀。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三峡工程首个国产化大件投入安装
  本报成都7月8日电记者梁小琴报道:三峡工程国内制造的首件产品——水轮机座环,已由四川德阳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制造,日前在三峡工地正式投入安装。
  三峡水轮机座环是三峡工程的第一个国产化大件,最大直径15米,高4.86米,重391吨。从2000年3月动工,历时13个月按期完成。经业主和国外总承包商严格检验,产品质量达到优良。三峡水轮机座环的成功制造,使我国在大型水电机组国产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我国水电设备制造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政府拨款委托培训
厦门出台待业人员就业举措
  本报厦门7月8日电记者孙海涛报道:从6月起,厦门市的农村富余劳力可以在首批25个职业培训项目中任选一项,并可获得300元以下的培训费用。这是厦门市劳动部门援助下岗职工及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的又一新举措。
  厦门市目前已有万余名农村富余劳力报名接受职业培训。市、区两级政府已为此拨出100万元专款,今年计划培训2450人,并使就业率达到50%以上。劳动部门选择了27家学校和就业训练中心作为委托培训机构,培训合格后收取费用。下岗人员自选专业,每人可获得500元以下的免费技术培训。
  到目前为止,进入再就业中心的6400多下岗职工,已有5800多人通过学到的新技能重新就业。培训内容与企业用人需要紧密衔接,培训的专业不断增多,档次不断提高,如飞机维修、电脑程序员、实用英语等。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云南大理白族群众用农作物秸秆编织草帽、提篮等旅游工艺品,不仅避免了焚烧秸秆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而且还靠销往东南亚的秸秆工艺品增加了收入。图为赶集的群众在选购秸秆草帽。王贵泉摄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社会多棱镜

健身器材进社区
管理不力遭损毁
  据北京日报报道,如今,京城许多居民小区里有了健身器材。可这些器材往往缺胳膊少腿,不是没有把手,就是掉了螺丝钉。王大妈的老伴前几天在康复机上活动了一下,没想到脚刚蹬上踏板,就摔倒在地,把腿摔伤了。居民们说,健身器遭毁,主要是有些人今天卸个螺母,明儿拆个把手。因为小区健身场对外开放,管住了今天,管不了明天,时间一长,这些健身器便玩不转了。
  点评:健身器材进社区,在家门口就能健身,可好事却偏偏有人破坏。对缺少公德的人,得在管理上下真功夫。居民小区应尽早设立规章制度,派专人管好器材,别让好事半途而废。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社会多棱镜

执行不力须离岗
听证制度促高效
  据福建日报报道,“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拿到判决给我的10万元?”日前,一场执行听证会在福建一法院举行,申请人质问法官,执行法官则认真地质辩……为攻克法律“白条”,杜绝执行不力,该法院今年定期对久拖未执的案件举行听证会,承办法官和申请人分别进行陈述、举证、质证、申辩。若在“听证”中查出有1件人为执行不力的案件,则扣罚执行法官半年岗位津贴;若查出2件,执行法官需离岗。
  点评:判决下来了,可执行却久拖不决,着实令当事人心烦。究其因,有客观因素,也有一些法官官僚主义作风盛行甚至办人情案等主观原因。执行听证制度给法官上了道“紧箍咒”,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维护国家法律尊严。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全国纺织原料信息交流会召开
  本报讯全国纺织原料信息交流会日前在大连召开,全国毛纺生产企业、进出口公司代表及外商共260多名出席了会议。
  会议研讨了中国即将加入WTO对毛纺业发展的影响,分析了下半年国内外羊毛行情走势。这次会议由中国乡镇企业总公司、北京久久久物资贸易公司主办。外经贸部、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到会介绍了情况。(许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