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宝贵财富)
专栏:纪念建党80周年访谈

从政当以民为天
——记武汉市武昌区副区长吴天祥
  龚达发
1996年3月26日,本报推出长篇通讯《优秀信访干部吴天祥》,为全国树立了一个“讲政治、爱人民”的基层干部典型。不久,吴天祥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受到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
  “七一”前夕,记者再次采访吴天祥,深深感到,吴天祥身为武昌区副区长,环境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方向没有变;职务变了,当劳动人民儿子的本色没有变;条件变了,艰苦奋斗的作风没有变。
  为民解危济困的行为没变
  在信访日记的扉页上,吴天祥工工整整地写着:“对群众来访,不认真记清不放过;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认真解决不放过;答应群众的事,群众不满意不放过。”老吴说:“时时天天从小事做起,才能汇成事业的海洋,才能铸就共产党员的形象。”当了“官”的吴天祥,共产党员的本色没有变,依旧是带头跳进粪坑,依旧是捋起袖子便为百姓献血。他说:“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1998年秋天,江南制革厂的化粪池堵了,吴天祥和环卫局的领导一起去察看。井盖一打开,满池臭气扑鼻而来,池内满是砖头石子,机器根本无法作业。在场有的人建议让民工下去疏通,吴天祥没有同意,自己纵身跳进粪池,站在臭气熏天的化粪池中,咬紧牙关,将粪便一桶一桶地舀出来。紧接着,环卫局长跳下去了,其他领导同志一个接一个跳下去了,围观的居民激动地喊:“共产党好,共产党员好!”老吴说:“共产党员图的就是为我们的党树立形象,全心全意、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
  记挂百姓疾苦的情怀没变
  当上副区长的吴天祥,分管的是劳动、社会保障、群众团体等社会性工作,处理不好,往往就会引发不安定因素。可是,几年来,吴天祥分管的各个部门,年年都被评为省市先进单位,尤其是再就业,在武昌区成效尤为显著。
  1997年一个春风尚带寒意的上午,吴天祥家一下子来了30多名下岗工人,床上、椅子上都坐满了。原来,他们都是来找工作的。午饭时,吴天祥为大家下了18斤肉丝面。面对满脸愁容的工人们,吴天祥深知责任重大,深知在再就业工作中政府的担子有多重。他身先士卒,四处出击,多方调研,一到节假日,他就骑着那辆旧自行车,在街上转悠。1998年初,他在汉口开会,看到一家馒头店生意不错,一打听是一位农民做的,便认真向这位农民请教,一口气买了150多个馒头扛回武昌,分给几十名下岗工人,鼓励大家:“下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等靠要,怕的是观念不变!”吴天祥还拿出1000多元钱帮助这些下岗工人开起了馒头店,仅此一项就安排了40多名下岗工人。
  武汉市五色织布厂是家特困企业,吴天祥要了该厂100名最困难职工的名单、住址,利用业余时间一一走访,提出下岗工人进社区的思路,并亲自在积玉桥街砖瓦巷社区试点,100名工人全部就业,进而向全社区推广。仅此一项举措,全区3000多名下岗工人走上了再就业的岗位。
  当上副区长的吴天祥,工作忙了,群众找他确实难了。面对群众的实际困难,吴天祥比谁都着急,上任不久,他便将家里的电话向全区几十万人公布,叮嘱家人,不论谁在家,群众打来的电话都得认真记录。吴天祥说:“联系群众不是做给领导看的,百姓找我,不方便怎么行?”这些年来,吴天祥在帮助百姓过程中发明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其中一条就叫“发动群众帮群众”。在社区再就业培训班上,他请来老师,他自己也讲,鼓励大家、督促大家,社区洗衣店办起来了,红领巾小餐桌办起来了,敬老院、家电维修点办起来了,在武昌,再就业社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记者面前,老吴的话依然是那么朴实:“千变万变,干部都是人民的儿子,我们应该好好地为人民谋利益。因为从我们入党的那一天起,便肩负人民的希望,接受了人民的嘱托。”
  最大的愿望:做个好党员
  吴天祥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捐助出去的钱,都是他的工资及稿费。当了副区长后,他每月都要从工资中固定拿出600元,帮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他说:“我们共产党员,要从‘廉’字入手,固守共产党员的家园;从‘勤’字入手,高唱共产党员的奉献之歌。”
  这些年来,老吴帮助过的百姓有多少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如今,得到老吴帮助的石竹武已办起了自己的工厂。今年春节,他告诉记者:他新年的第一个愿望是等赚了钱为老吴建立扶贫基金;第二个愿望是积蓄资金,办一家敬老院;第三个愿望是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让孩子长大了也像吴天祥那样做人。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罗清泉说:“吴天祥同志地位变了,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公仆本色没有变;职务变了,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思想没有变;权力大了,工作忙了,求实、扎实的工作作风没有变。”
  吴天祥说:“每当我为群众做了点事,群众都称赞共产党好。听了这话,我的心里真舒坦。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真自豪。”面对记者,吴天祥坦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一名淡泊名利的共产党员不容易。他说:“我就是要做这样的共产党员,到了见马克思的那天,只要老百姓说:老吴一生清清白白,是名好党员,我就满足了。”


第7版(宝贵财富)
专栏:新世纪话传统

老区新一代
周志平
  清风村位于河北省平山县西南部的太行山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的老区人民和子弟兵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在那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中表现出来的崇高思想觉悟和舍生忘死的无私奉献精神,几十年来一直被后人作为革命传统而广为传颂。如今仍然激励着老区新一代。
  层峦叠嶂崇山峻岭之中的清风村周围,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有诸如大理石、钟乳石、五花石、紫石等几十种深受建筑市场青睐的石材。清风人日夜守着宝贵的矿石资源却年年过着贫困的日子,巍峨的群山挡住了他们脱贫致富的通道。
  1997年秋天,在一次讨论脱贫思路的支部扩大会议上,支部书记提出了“不等”、“不靠”、“不要”,走自力更生的创业发展思路。他说,50年前咱们的前辈就是靠肩扛、用驴子驮,把附近三十三兵工厂生产的数十万吨枪炮弹药运送到40多公里之外的井陉火车站,源源不断地满足了华北解放战场的军火需要。当年那动人的故事人们早已耳闻,此刻的重忆却引起村里人的强烈共鸣……革命传统激励了他们穷则思变、艰苦创业的英勇斗志。
  支书、村主任、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卖掉家中的耕牛、羊群,捐资修路;普通党员积极跟上,卖掉彩电、摩托。劈山修路的动员大会得到了全体村民的积极响应,他们纷纷献计献策、捐款捐物,老年人更是表现出了当年“支前”的那种精神。全村人拧成了一股劲,经过几个春秋的义务投工投劳,终于在深山峡谷内开出了一条路,为清风村脱贫致富扫除了交通障碍。


第7版(宝贵财富)
专栏:图文并说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北京军区某油料仓库近日组织开展了“党在我心中”系列活动,使广大官兵更深刻地了解了党的辉煌历程和奋斗业绩,强化了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激发了干事业、做奉献的工作热情。
  图为在董存瑞纪念馆,新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言。
康莉青摄


第7版(宝贵财富)
专栏:鲜红的党旗

老外眼里的中国共产党
刘成友
  30年代,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第一次见到共产党人。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他这样评价他们: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绝不承认失败。
  60多年后,在中国一汽集团公司工作的一位德国专家布罗克这样描述他眼里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她前途光明,正在领导人民从事一项非常了不起的事业。”
  还有一个故事:某企业请一位外国专家给职工上课,专家讲课前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四条弯弯曲曲的红线,大家都以为那是某种统计数据的曲线,可专家说这是中国红军长征的路线,这些曲线代表了一个世界奇迹,他们凭借两条腿,在战火硝烟中走过二万五千里,最终取得伟大胜利。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精神。
  这就是外国人眼里的共产党员形象。斯诺在延安时,毛泽东43岁,周恩来只有37岁。正是他们组成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团结向上,百折不挠,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十多年后,这个党果然创造了奇迹,领导人民翻身得解放,建立了新中国。这种蓬勃的生机、不屈的精神延续至今,经过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洗礼变得更加动人。像布罗克身边的党员只是千千万万党员中的普通一员,他们起早睡晚,加班加点,到北京出差只住28元一天的小旅馆,这都给布罗克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甚至说:“谁是共产党员我一眼就能看出来。”
  外国人说话一般直言不讳,实实在在,没有顾忌,都是真心话。他们无须吹捧谁,奉承谁。那些共产党员,无论是战争年代为革命浴血奋战的,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兢兢业业忘我工作的,确实无愧于党员的光荣称号,而不是做样子给谁看的,更无须做样子给外国人看。做样子,是做不来革命胜利的;做样子,是做不来国家富强、民族强盛的;做样子,是解决不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的。党的80年风雨历程,其间付出多少牺牲,历尽多少甘苦,取得多少成就,相信人民的心里是亮堂的。
  改革开放后,我们同外国友人交往越来越多。一些外国工程师在合资企业里做工,一些外国球员在中国球队踢球,数不清的外国人来华旅游。外国人了解中国,了解我们党,有不同的途径。有的老外在中国生活,对此有切身感受,也有理性认识,可以更真实、更具体。那些没来过中国的老外,也可以通过媒体了解,特别是一些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国民生产总值,粮食产量,城乡居民储蓄等等,新中国成立时是多少,改革开放前是多少,现在是多少,一目了然。是谁领导中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共产党!靠的是什么精神?靠的是那位外国专家极力赞扬的长征精神!是斯诺高度评价的延安精神!
  听听外国人怎么认识共产党,是有好处的。尽管他们的认识不一定全面,但比起我们中的个别人因为党风方面存在一点问题就心灰意懒的做法,比起那些对我们党毫无了解就对我们指手画脚的外国人,他们的态度更可取。虽然有个别党员玷污了党的形象,但绝大多数党员清正廉洁,敬业向上,这才是主流。今天,新世纪新长征又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有信心在党的领导下夺取更大胜利。


第7版(宝贵财富)
专栏:长沙杯七一之歌

不朽的预言
何平
  十几个文弱的书生
  秘密地走进这座石库门房子
  仿佛十几束微弱的火焰
  在这里悄悄点燃
  这是漫漫黑夜中的一道闪电
  古老而沉寂的中国
  终于听到如地火般炽热的语言
  它完全不同于
  几千年正襟危坐的方块文字
  它来自遥远的欧罗巴
  是用奔放的拉丁字母组成
  是位留着大胡子的德国人
  用蘸水的鹅毛笔写就
  是从阿芙乐尔巡洋舰上的大炮中
  用火药发出的惊雷般轰鸣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
  于是
  一把铁锤和一把镰刀
  相互支撑着挺立在一起
  定格成一个阶级的图腾
  一个又一个握紧的拳头
  面对它庄严宣誓
  主义——真理——斗争
  革命——流血——牺牲
  一个字眼就是一个信念
  这信念
  是面对绞刑架坦然的微笑
  是南昌城头密集的枪声
  是长征途中磨烂的草鞋
  是杀向鬼子雪亮的大刀
  是黄土坡上一孔孔窑洞
  是渡江木船上被子弹击穿的风帆
  是天安门广场上震天的礼炮
  是人民大会堂用花岗岩石柱托起的神圣誓言
  公元一九二一年
  一个炎热的夏天
  十几个文弱的书生
  聚集在这座石库门房子
  用让统治者发抖的文字
  写下了一个伟大而不朽的预言
  ——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第7版(宝贵财富)
专栏:

让延安精神世代相传
马文瑞
  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向着社会主义强国迈进的时候,迎来了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纪念日。回顾党的历史,抚今思昔,在为党的伟大成就而欢欣鼓舞的同时,我还要说:我们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让“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我是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参加革命的,除了建党初期的几年,我们党的曲折而辉煌的奋斗历程,可以说都经历了。我认为,无论是民主革命阶段,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延安时期,都是我党历史上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它不仅为夺取全国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对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里我不妨举几个小例子。
  1941年6月间一天,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系会议,讨论征粮问题。天下着大雨,会议室遭雷击,参加会议的延川代县长李彩云被雷电击死。消息传出去,一个农民说:老天爷不睁眼,咋不打死毛泽东?此事引起了毛主席的深思。他在制止了保卫部门追查的同时,调查了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到因为这一年公粮征多了,群众负担重,有意见。于是减少了当年公粮征购任务,并决定开展大生产运动,以减轻群众的负担。这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二届一次参议会上,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等就财政困难问题,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提案。毛主席看了十分重视,认为是个好办法,亲自把整个提案抄到自己的本子上。12月中共中央就发出了精兵简政的指示。他以后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中说:“‘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毛主席通过听取各种意见,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即开展大生产运动和精兵简政,克服了当时严重的经济困难,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那时党的干部以身作则,模范带头作用也普遍做得较好。记得在大生产运动中,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副主席等都参加了挖地、种菜、拾粪、纺纱等生产劳动。周恩来、任弼时还被评为纺纱能手,一时传为佳话。广大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工作中能做到冲锋在前。我那时任陇东地委书记兼385旅政委,我除了领导当地大生产运动外,也给自己安排了生产任务。一次我正上山收割庄稼,碰上在家乡务农的大哥来看我,高兴之余,他怕我干不惯农活,提出要替我干。我告诉他:这是我分内的任务,必须自己完成,谁也替不了。我们还组织毛驴运盐队,到三边驮盐,运到西华池一带销售,卖给国民党统治区的商人和百姓,换回边区急需的布匹、棉花、药品和纸张等。这对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很有意义。但这项工作也艰苦,来回往往得十天半个月,一路免不了风餐露宿。许多乡长、区长甚至县长,都积极亲自带队,华池县县长李丕福就曾赶着毛驴带队去运盐。由于干部的积极领导和参加,使这项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在1942年底高干会议期间,中央西北局奖励生产成绩优秀的干部,毛主席亲自题写奖状。王震、习仲勋等22人得到了奖励,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毛主席给我奖状上的题词是“密切联系群众”,这对我是难忘的激励和鞭策。
  为什么那时干部工作作风普遍比较好呢?关键是广大干部,不仅明确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在头脑里也确实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就能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今天,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我们当前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我们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加强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加强党的建设,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能像毛主席所说,“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我们就一定能把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胜利推向前进,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第7版(宝贵财富)
专栏:

光辉的“红色丝绸之路”
张子扬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栏目编排了一期“七一”特别节目,在研究选题与内容时,编导们特地在哈尔滨这个城市“聚焦”,因为在这里曾有过一段华彩的乐章,那就是通过“红色丝绸之路”传播和输送真理的火种。
  1903年7月通车的中东铁路由哈尔滨至西部满洲里出境,赴赤塔上西伯利亚大铁路;另一线路是往东赴绥芬河出境。而内陆是哈尔滨至旅(顺)大(连)的南部线。从1920年起,在这条“红色丝绸之路”往返的有瞿秋白、陈独秀、李大钊、张太雷、张国焘、王荷波、刘清杨、周恩来、李立三、叶剑英、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刘伯承等等。
  1905年,中东铁路哈尔滨临时总工厂(现哈尔滨车辆厂),直接受到俄国革命的影响,在俄国工人中建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工人团的布尔什维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早于全国各地。
  1919年8月,中东铁路中革命的俄国工人组织“俄国罢工干事处”,响应并支持哈尔滨中俄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的罢工。
  1928年在苏联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的近百名代表,大多数是通过这条“红色丝绸之路”前往莫斯科。
  这条“红色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意义,从鲁迅与党的联系上,得到更强有力的印证。
  鲁迅日记和鲁迅的书信都提到过和任国桢的联系,任国桢原是北京大学学俄语的学生,曾听过鲁迅讲课,大革命时期就在北大从事党的工作。当时北方党组织负责人是李大钊同志,为了开辟党在东北的工作,1923年,李大钊派吴丽石和任国桢到哈尔滨筹备建党工作。由于任国桢没有公开身份和固定住址,鲁迅和任国桢的一些书信是由楚图南经手转交的。当时楚图南在哈尔滨第六中学、第三中学、第一女中当教师。
  鲁迅曾写信给任国桢,请他帮忙找一些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书。任国桢在苏联中东铁路附设的图书馆馆长季托夫的帮助下,拟了一个有中文、英文、俄文的书目寄给了鲁迅。鲁迅参照这个书目找来一些书籍,致力于马列主义文化理论的翻译介绍工作,以顽强的韧劲探索救国救民的道理。这个过程也和“红色丝绸之路”有一种联系。


第7版(宝贵财富)
专栏:“党在我心中”

跟随你的队伍越走越长
王志杰朱坚坚
  在喜庆建党80周年的日子里,千千万万人被彭丽媛的新歌《跟随你的队伍越走越长》打动了。这首由刘福波作词、王佑贵作曲,中共深圳罗湖区委、区人民政府组织创作和策划拍摄的MTV,自6月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以来,观众好评如潮。
  作曲家王佑贵几年前曾为《春天的故事》谱曲,迅速唱响神州大地。积蓄了很久后,如今他再谱新篇,确实唱出了人们的心声。这首歌可以说是一首近年来难得的歌颂党的精品力作,歌中包含着浓厚的感情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喊一声你的名字就唤起无限的敬仰,读过你的宣言就有了崇高的理想,镰刀和铁锤依然滚烫,沸腾的热血在旗帜上飞扬……”听着这充满感情的歌词,你不能不深深感动。
  这首歌歌词不到200字,高度概括了我们党80年的光辉历程和艰难曲折。它既有辉煌壮丽的歌颂,也有实事求是、紧跟时代的理性思考。它坚持了唯物主义史观,没有粉饰我们党80年波澜壮阔革命进程中的失误与错误。我们党现今已拥有6350多万党员,是一个中小国家的人口数字,是当今世界最强大最富有生机的政党。并且,跟随她的队伍越走越长,这就是她的伟大之处。这样的巨人会永远立于世界的东方,这样的党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首歌以真情感人,以朴实动人,以希望鼓舞人,人们打心眼里喜欢。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贴近时代,有历史厚重感的主旋律歌曲,文艺工作者要多多谱写人民喜欢的赞歌,真正起到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作用。
  让我们踏着这激越的歌声,再一次为我们伟大的党送去美好的祝愿:愿跟随你的队伍越走越长,愿你的未来更加灿烂辉煌!


第7版(宝贵财富)
专栏:

人民支援永不忘
本报记者龚永泉
  建党80周年前夕,86岁的老干部戴为然,望着即将出齐的75卷《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深吐了一口气:终于实现了萦怀已久的夙愿!
  戴为然1938年参加革命,曾任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省人大副主任,1995年,戴为然与几位老同志向省委建议:征编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对敌斗争的英雄事迹,获得省委赞同,决定全省75个市、县各出一个分卷,每卷收录400至500件事迹,约30万字。丛书采用纪事本末体的写法,以人系事,为凡人立小传,据实载录其革命英雄事迹,并规定要把好史实关、政治关、体例关和文字关,确保真人、真事、真情,使之成为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新史记”。
  戴为然说,革命战争年代,在江苏千百万名不见经传的普通老百姓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沙家浜》中的阿庆嫂、《柳堡的故事》中的二妹子都有其生活原型,如东县在征集史料中发现了17位刘胡兰式的女英烈,她们在敌人的屠刀面前,虽然受尽酷刑和凌辱,但为了保守党的机密和保护革命同志,始终坚贞不屈,直到壮烈牺牲。这些普通老百姓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长期深藏在群众心中,流传在群众口中,我们幸存健在的人们有责任把他们记录下来,传播开去!
  江苏各地依靠当地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农民、老教师,以及中小学的教师们,深入发动群众,进村入户,寻踪访旧。5年多来,全省有20多万人参与了这项工作。目前,已出版了60多卷,年底将全部出齐,还遴选1036篇,出版了100多万字的选编本。“入谱”的主人公或后人都说:“共产党好,至今没有忘记几十年前我们为革命干的一件小事,党没有忘记我们,我们要世世代代跟党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