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莫给罪犯脸上“贴金”
  时下一些国产“公安题材”的影视剧,一扫过去那种把罪犯“脸谱化”、“概念化”公式,而是着意刻画他们复杂多变的心理和性格,甚至还“挖掘”其“闪光”之处,意在更“真实可信”一些。然而这之中有的“真实可信”却有意无意“美化”罪犯。笔者看过一部电视剧,剧中几名罪犯抢劫银行,开枪打死了银行工作人员和无辜群众后逃跑。事后这几名罪犯在唱“庆功酒”时,竟有一名罪犯对被无辜打死的群众表示难过,而另一名主犯却“安慰”说:“这也没办法,我们不是说好了吗,等我们抢了钱干了‘大事业’后,给每位死者家属寄去10万块钱,也算对得起他们了。”好一番“仁慈”的话语,似乎罪犯抢银行是“迫不得已”的,也是“情有可原”的。这样的描写,等于是给罪犯脸上“贴金”,是对观众的误导,并由此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河北省石家庄市卢志英


第11版(周末文艺)
专栏:

  位于小三峡上游的重庆市巫溪县,这些年不仅将大宁河的一湾清流和镶嵌在青山绿水间的吊脚楼变成了风韵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来山外八方来客;同时,群众文化活动也搞得红红火火。图为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正在排练参加全县文艺汇演的节目。 金良铸摄


第11版(周末文艺)
专栏:

明星荟萃《天地七月情》
  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为文学背景,一台融中国传统舞蹈、杂技、京剧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19场大型歌舞娱乐剧《天地七月情》,将作为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文化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保利剧院推出。除了新颖别致的艺术结构外,这台剧目最值得关注的是其强大的主创阵容和以国内艺术院团为班底、海外文化企业投资的开创性的市场运作方式。凭电影《卧虎藏龙》获得2000年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的叶锦添担任该剧美术总监和服装造型设计师。舞蹈编导张建民近年来创作的《秦始皇》、《二泉映月》、《满江红》等佳作不断获好评。作曲侯牧人、崔兰,香港武打影星李赛凤,以及主演这部舞台剧的北京歌舞团和中国杂技团、北京京剧院均排出最强阵容。(南易)


第11版(周末文艺)
专栏:

张海峰喜获金指挥棒奖
  日前,在荷兰克克拉德举行的第十四届世界音乐竞赛指挥比赛中,解放军军乐团青年指挥张海峰以其精湛的指挥技艺,一举夺得该项比赛的最高奖———金指挥棒奖。四年一度的荷兰克克拉德世界音乐竞赛,是唯一以管乐为主的音乐节,在世界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据悉,我国管乐指挥参加该比赛并取得最高奖,尚属首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是我国大型专业管乐艺术团体,为赶超世界管乐艺术的潮流,推动我国管乐艺术的发展,近年来同许多国家的同行进行了交流,受到广泛的赞誉。(赵俊)


第11版(周末文艺)
专栏:闲读偶记

给记忆以美感
王亿
  我国散文创作的现代化追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一个正在行进中的演化,而匡燮的新作《记忆蛛网》是这种追求的一次有益探索。
  综观匡燮的散文,在总的艺术追求上,属于雅的、精致的一类,它因此而在审美风格上与俗的、大众散文有明显的区别。不妨读读《琵琶亭对话》与《浔阳楼意趣》这一组散文。琵琶亭与浔阳楼已不再是纯客体的存在,它们全部进入了创作主体的意向与情绪之中。这才有了匡燮与琵琶女,与白居易,与施耐庵,与宋江的超越时空的对话。空间的阻隔,时间的差距,在匡燮的艺术世界里,是被解构,还是打碎了重组,这些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匡燮与这些历史人物、艺术人物的心灵沟通。
  在对历史的重新解读里,匡燮似乎发现了他的艺术自信心,他的一批历史文化散文因此也就写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匡燮遨游于山水风情。模山范水并非他所长,他也似乎无意于此,他看重的是山水之内在性灵。同时,匡燮也浸淫于友情、亲情之中,写了一系列人物散文。
  以蛛网的记忆的片断,连缀成一片心境,半部人生,匡燮散文结构上的这种奇妙与灵动常常给人以美的惊喜,勾起关于人生、社会的思考。正是这种思考,支撑起了这一座记忆的树林,赋予它以灵魂,以美感,让我联想起了这个世纪初许地山的《缀网劳蛛》:人生如劳蛛,不断补缀着尘世的网。然而到了匡燮眼里,他又有了自己的发现与感悟。当商品经济的大潮惊涛拍岸之际,一些作家,一些人文知识分子的四顾茫然,日暮乡关何处去的迷茫,究竟要持续多久呢?充斥于某些散文中的境界低下、狭小和精神萎缩、卑劣的格局,难道不应该有一个解构后的重建吗?我国新散文要与世界散文展开平等的对话,关键仍然是精神品质与思想意蕴的建构。穿过云层,就是阳光。人类正面临着许多相关的共同困惑。我们的作家,人文知识分子,对此完全可以交出一份自己的答案。


第11版(周末文艺)
专栏:

电影频道吹响“八一”号角
  为纪念“八一”建军节,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在“八一”期间安排了十多部优秀的军事题材影片,在电视银屏上树立起一座座可歌可泣的英雄丰碑。
  电影频道将在8月1日、2日的黄金时间分别推出八一厂摄制的《大转折》(上、下集)《鏖战鲁西南》和《挺进大别山》。《大转折》是继《大决战》之后又一鸿篇巨制。这部纪实性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故事片规模宏大,场面壮观,战争场面惊心动魄。影片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和精神风貌,昭示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战略行动的历史意义。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人类史上的壮举。电影频道将在7月31日的黄金时间播出再现长征历程的大型故事片《长征》。影片《长征》拍摄于3年前,编剧王朝柱,导演翟俊杰。该片第一次完整地全景式地再现了整个长征历程。唐国强在电影《长征》中第一次演毛泽东,并夺得当年华表奖优秀男主角奖。电影频道还将在“八一”期间播出专题片《长征行》,讲述影片《长征》从筹备到拍摄完成中发生的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电影频道用16毫米胶片拍摄的电视电影《大沙暴》将在8月3日19:40的“巨能影院”跟广大观众见面。该片以空军官兵支援大西北开发为背景,讲述空军某部周天机组和军医李珍、实习军医宋扬、汽车连长郑强等人与沙暴搏斗,在号称死亡之海的大漠五号地区抢救遇险石油勘探专家和岩芯标本的故事。这部电视电影在真实的沙暴地区拍摄完成,动用了几架直升机和大量的军事器械,其壮观逼真的场面和跌宕起伏的故事堪与好莱坞大片相媲美。
  “八一”期间电影频道还将播出的故事片有:描写我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消灭日寇的《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反映我军某杂技艺术团严格训练,在国际大赛中多次夺取金牌的《飞越,飞越》;表现八路军烧炭自力更生,冲破敌人的疯狂封锁的《我们是八路军》;讲述边防哨所生活的《天边有一簇圣火》;《骆驼草》则展现了献身祖国国防事业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学生们的精神风貌;《飞行交响乐》讴歌了飞行员的献身精神;《侦察兵》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我侦察兵虎口拔牙,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孤岛情报站》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上海,为营救掌握绝密文件的美国记者,共产党派出的营救小分队与敌伪展开了殊死斗争;《望日莲》讲述了战斗在青纱帐里的游击队员的生活;《征服死亡地带》讴歌了扫雷部队的英雄事迹;《冲上九重天》表现了我国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勇于拼搏的敬业精神。这些影片既展现了战争年代我军将士的威武不屈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又表现了和平时期人民子弟兵的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章文)(附图片)


第11版(周末文艺)
专栏:纪念建党80周年

独具魅力的《毛泽东与斯诺》
苗得雨
  《毛泽东与斯诺》以1936年至1972年毛泽东与斯诺长达36载的真挚友谊为主题,在展现两位伟人思想沟通、交流的绵绵情谊之中,展现了东西方文化在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战争和东西方尖锐对立的冷战期间如何相遇、相撞、相通、相融,同时也折射了新中国外交萌芽、发展和壮大,以及中美从敌对到友好、从互不往来到关系解冻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历程。
  美国电影史家理希克尔曾说过:“令人振奋的主题,远比明星和类型本身重要”。《毛泽东与斯诺》的创作者正是看中了这部影片不凡的主题,倾洒满腔热血来谱写这一曲不凡的壮歌,使伟大的主题产生了巨大的力量。
  《毛泽东与斯诺》是一部独具艺术特色的佳作。影片采用以现实框架与历史回顾交织进行的“平行线”手法。一条主线辉映两个伟人之间友谊开始、发展和高潮的过程,一条辅线写照斯诺晚年生活,使观众在两个时期的对比中不断感受到心灵的撞击,不由得为情所动。影片有来自8个国家的演员加盟,美国小伙子加德纳和加拿大退休外交官庞顺分别出演青、老年斯诺。斯诺夫人等角色分别由加拿大驻华使馆参赞、英国留学生、叙利亚电子工程师、巴勒斯坦的阿拉伯语翻译、法国的电影硕士研究生、明尼苏达大学生、西班牙驻华使馆商务参赞等饰演。来自8个国度的朋友共同谱写了一曲国际友人共同演绎伟人故事的壮歌。影片突破描写伟人的程式,注重于细微处折射伟人内心的变化。影片中毛主席为农民减轻交粮负担、飞马探望红军伤员、红军某干部枪杀无辜妇女被处死刑等小故事、小插曲,于平平淡淡的生活小事中展现了伟人的友情、亲情、夫妻情、同志情。因此影片既展现了气势磅礴的历史场面,如片中黄河长江太行山和黄土高坡的巨幅画卷,又有主席赠斯诺四个银元、斯诺临终前注视着主席戴过的红军八角帽等精到的细节,使人物的形象和思想内涵清晰地映在观众脑海中。
  《毛泽东与斯诺》是中国现代外交史和中美关系史的高度浓缩。影片实际还有第三条线,即新中国外交和中美关系的“暗”线。斯诺的到来为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打开了对外宣传、对外交往的一扇窗户,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最初的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新中国成立至1960年,斯诺多次欲赴华采访受到美当局重重阻隔,正映射了冷战时期太平洋两岸的世界两个大国互相敌视,阻塞往来的“冰封期”。而当斯诺晚年在瑞士接到请他作为尼克松总统访华特约记者的邀请信时,中美关系已现出冰雪消融的转机。影片最后,几行欢快的字幕告诉人们:1979年中美这两个长期相互敌视的伟大国家终于实现了建交。此时此刻,毕生致力于中美友好,把中美建交作为人生最大期盼的斯诺先生却溘然与世长辞,留下了多少遗憾、多少无奈,也引发了观众对中国外交和中美关系的不尽思考……(附图片)


第11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民企党委书记的新形象
  一部表现民营企业的电视连续剧《故事2000——党委书记》,“七一”期间在全国多家电视台热播,不显山不露水地拥有了很高的收视率,引起了热烈反响。该剧塑造了民营企业——“凯凯”集团的党委书记罗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把党建活动和发展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全体员工齐心协力,抵制生产伪劣产品,引导企业走依法经营、以质量取胜之路的良好形象。不仅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有很强的观赏价值,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给人以振奋和力量。江西省宜黄县陈平福


第11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开办一个乡村电视频道如何?
  现阶段,好些农村交通仍然不便,通信依然闭塞,订书订报难,且农民们普遍还不太富裕,大多数人长年生活在本乡本土,很少有机会出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而当今的电视节目多是以城市经济生活为主,很难找到与一个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节目。开办一个以乡村文化为主的电视频道,致力于宣传农村的名人轶事、致富能手、创业经验、科学知识,播放农村题材的影视文艺节目,使农民们不用出门就能学到致富经,就能了解外乡人的生活方式,9亿农民的综合素质将会得到极大提高,于西部大开发也大有裨益。
  实践证明,农民很需要这样一个电视频道,湖南电视台的《乡村发现》栏目脍炙人口,“范长江奖”获得者、《乡村发现》的主持人“兵哥”在湖南农村童叟皆知,就是一个例证。大多数农民需要的不是证券交易、探险旅游和他们认为高不可攀的城市生活、城市休闲等。成都军区联勤部李德全


第11版(周末文艺)
专栏:

长衫孔乙己登上话剧舞台
本报记者刘琼
  今年是鲁迅诞辰120周年,从张广天编演的清唱史诗剧《鲁迅先生》,到近来电影导演古榕触电话剧执导《孔乙己正传》,鲁迅及鲁迅作品成为戏剧舞台的热点。
  《鲁迅先生》号称“多媒体”戏剧,形式新颖,信息量大,但异议不少,批评火力集中在其戏剧内涵上,认为体认浅薄,戏剧形象缺乏足够的舞台震撼力。不管肯定还是否定,《鲁迅先生》显然没有受到冷落。许是因为鲁迅的人格魅力太大,也因为小说《孔乙己》太深入人心,孔乙己的形象太“有戏”,沉寂多时的电影导演古榕也想搭上鲁迅“这班车”,正与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千禧文化公司联合制作大型现代历史话剧《孔乙己》,并计划8月18日在首都剧场首演。
  然而,把一部2600字的小说搬上舞台绝非易事,二度创作的任务很重。主创人员介绍,该剧将以原著为基础,为主人公孔少成编织一个从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到三大悲事——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的人生传奇。作品以中国科举制度为社会背景,以孔少成和丁举人两家的时代恩仇为人生背景,以孔少成大悲大喜传奇婚姻爱情纠葛为生活背景,以江南水乡、杭州西湖、北京故宫等地为自然背景,通过孔少成在科场和婚姻中的大起大落的悲惨命运,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与残酷,透视因这一制度而形成的一系列文化现象。
  为了增加创作分量和票房号召力,孔乙己将由有美国“百老汇华裔演员第一人”之誉的王洛勇扮演。因此可以想见,这个“孔乙己”将不可避免地具有“百老汇”特色,并将打上许多古榕电影的烙印。展现的几个小片段除了证实了我的猜测,还让我嗅到了实验话剧的气息,感受到越剧柔媚之美。长衫孔乙己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画廊里我最喜欢的人物之一,因为喜欢,所以有很多期望,期望话剧孔乙己形象是我理解的孔乙己,又期望“他”有创新,能加深我的认识。但愿话剧出品后,我和众多的“鲁迅迷”都不会感到失望。


第11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万众豪情公益之夜”祝福北京
  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为了增强广大北京市民对北京的热爱,增强公益意识,让北京拥有更多的蓝天白云,更为美丽整洁的环境,北京电视台总编室与京达国际公寓主办,启明东方传播公司策划承办的“祝福欣欣向荣的北京——万众豪情公益之夜”,日前在世纪喷泉广场隆重举行。在活动现场,北京电视台的主持人和幕后的编导们走上台,献上自己对北京的美好祝福,将几千份祝愿北京碧水蓝天的“环保布袋”,祝愿北京美丽缤纷的“美丽花种”,及祝愿北京遍布爱心的“爱心伞”,发放给现场观众。现场搭建的99米长的反映北京日新月异变化的“新北京景观大道”,首都文艺团体演出的“历史的霓裳”、“时代的辉煌”、“世纪的交响”歌舞节目,将活动推向高潮。
  (启轩)


第11版(周末文艺)
专栏:

潘军的流金岁月
一文
  “流金岁月”是电影频道的第一个电影栏目,当初电影频道的领导发动全体工作人员给它起名字,而最终选用的恰好就是潘军起的名字——“流金岁月”,这也算是潘军跟“流金岁月”的缘分吧。
  1996年4月,“流金岁月”跟广大观众正式见面。潘军也成为电影频道推出的第一个节目主持人。作为主持人,潘军爱好广泛,博览群书,对电影既热爱又了解,所以当中国很多电影主持人还局限于背台词的时候,潘军已经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真正地驾驭一个节目了。编导们都喜欢跟潘军合作,因为他不是被动地成为一个传声筒,他是名副其实的主持人,他能把自己真正地融进节目中,他主持的节目也常常有出彩的地方,给他的合作者们意外的惊喜。
  为了采访到更多的老影人,潘军不辞辛苦地奔波于全国各地,让很多多年没有音讯的老影人又鲜活地出现在观众面前,有些比较淡泊的老影人并不乐于接受采访,这时候潘军总是想尽办法说服他们。优秀表演艺术家刘琼疏于在电视节目中露面,潘军以诚意终于打动了他。见面之后,潘军对中国电影的了解令刘琼很愉快,两人聊得颇投缘。刘琼破例接受了采访。广大观众有幸见到了昔日电影皇帝的今日风采。
  很少有主持人愿意坐在编辑机房里一帧一秒地编剪片子,但潘军一直是亲自动手,他总是渴望着在一堆素材中精选出最感人的镜头奉献给观众。时常可以看到潘军坐在对编机前抹眼泪,那些艺术家们对电影事业的执著和热爱常常让他感动得热泪盈眶。而只有感动了自己的作品才有可能感动观众,情真意切的潘军编导出的节目,虽朴实无华,却总能以情动人。
  继主持人和编导之后,潘军又成为“流金岁月”的制片人。与大多数电视制片人相比,出身于主持人和编导的潘军别具风格。在他身上少了一些章法,多了些感性的东西。
  潘军做“流金岁月”已经有五个年头了,做一件事情做长了,难免会有倦怠松懈的时候,而潘军对“流金岁月”却保持着不变的激情。那是他的梦想,他想尽最大的努力记录下那群可爱可亲的老电影人的风采,给中国电影研究留下一份形象生动的图像资料。到目前为止,“流金岁月”已经推出了200多部不同风格、不同年代的优秀经典影片,采访了不同时期的电影人800多人次,这个节目已经成为非常有电影频道特色、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深受观众欢迎的名牌栏目。(附图片)


第11版(周末文艺)
专栏:

《电影通讯》杂志更名为《电影》
  日前,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电影通讯》杂志正式更名为《电影》,并自2001年7月起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面临中国即将加入WTO,面临好莱坞进入中国市场的挑战,由国家广电总局主管、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电影》杂志,将立足中国电影的总体格局,展示新世纪中国电影的新形象新趋势。该杂志负责人表示,《电影》追求资讯评说,直面影事影人,抨击恶俗与虚伪、粗糙与平庸,张扬真诚与深刻、精致与创新;既展示名家明星的人生之旅和星路历程,也为新人新秀的成长提供健康的空间;《电影》杂志立足影坛,将影视剧及舞榭歌台尽收视野,每期有近百幅精美的中外明星生活照及最新影视剧剧照。(文慧)


第11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七月的一叶红枫
王小云
  火红的七月,缤纷的荧屏。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和江西电视台摄制的讴歌方志敏烈士的电视艺术片《红枫礼赞》,让一枚枚“红枫叶”落在了观众心头——“情有千千结”!
  编导们别具慧眼、独运匠心地选择了方志敏,选择了赣东北怀玉山上那高高挺立的红枫树,从这寓意鲜明而深刻的象征中,让我们回味起叶剑英元帅“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的绝唱,又让我们走进了郭老沫若“纵使血痕终化碧,弋阳依旧万株枫”的咏叹。这部艺术片是一组系列TV:其一,MTV《红枫叶绿枫叶》;其二,诗歌TV《清明——复活》;其三,MTV《轻轻地走近你》;其四,故事TV《难忘的一堂课》;其五,MTV《我捧起你的书》;其六,MTV《镰刀斧头》。焦晃、佟铁鑫、杨钰莹、汤灿、谭晶等大家、明星的最新演绎,平添新彩——不难看出,表现后人无限景仰的方志敏烈士这一共产党员的光辉典型,编导们坚决摒弃了干巴的说教和拉洋片式的展览,而是用当代人的视角,采取多侧面、多角度、多样式的电视表现手法,努力发掘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崇高境界和人格魅力。深邃的情思、开阔的视野、变幻的时空,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都紧紧围绕如何着力表现跨时代的现实意义。
  小篇幅、快节奏、多板块、新形式,是编导的手法;亲和、自然、流畅、平实是编导的风格;有情、有景、有人、有物、有趣——有意思,就凭着这些,让这部艺术片贴近了现实,感染了人心,把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融为一体,使当代人的心灵与方志敏烈士的思想、情感沟通、碰撞,产生了新的思想火花与精神亮点!


第11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读书是对话的艺术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耐人寻味的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两人交换之后,每个人手中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智慧,我有一种智慧,因为吸收了别人的智慧,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各有收获。细细品味此言,不也对我们的读书作了最直观最生动最完整的诠释吗?读书人之读书过程,自是能动的过程、对话的过程,他们一方面在谛听作者倾述的思想和观点,另一方面则必然会作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反应——或颔首认同,或心存疑虑,或不敢恭维,从而在磨合、捣碎的过程中,实现读书人自我视野的拓宽、智慧的累积、思想的升华。
  设身处地想,在读书的境遇里,读书人与作者的心理位置显然是平等的。有了这种和谐的氛围,于是读书人便心际坦荡地与作者有了精彩多元的对话。读书人融入作者的情感血脉,在那里尽情地吮吸;读书人将书籍视为矿藏,抡起对话的锤子,叩击思想的火花。步入豁然开朗的意韵,读书人总是失声叫绝,与作者乐在一起;在难以有思想共鸣之时,读书人亦是不慌不忙地,一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妙语对话,一番求同存异的宽松交流,读书人亦自与作者相视而笑,绝无尴尬意。
  读书的对话,该是心理情感的对话,在脉脉温情里,在孜孜不倦中,读书人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思维轨迹、思绪况味,莫不了然于胸、烂熟于心,故而独尽“进得去,出得来”之神韵,在对话的平台上、交流的栈道上,与作者无事不叙、无理不论、无情不抒。
  当情感的宣泄难以自已时,读书人自会油然地将属于自己的那份领悟、那份独白,似雪片般地悠然泻在书山一角,形成读书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留下读书人与作者对话的履痕印记。
  之于那些尚在世的作者们,读书对话自不局限于书籍本身,读书人将那充盈字里行间的神髓、流溢智慧光芒的识见,经过去粗取精的整合、去伪存真的剔择,并伴以精心调制的一封书信、一个电话、一篇文章、一次上网,其相互间的沟通不知会营造出多少说不清的温馨浪漫、道不明的石破天惊。而即便对于那些不幸故世的作者,虽已无缘这般福祉,然而当寄托承续自己灵魂的书籍依然屡屡被人享用、为人开掘之时,这不意味着自己灵魂的再生与永恒吗?而这不是聊以自慰的吗?


第11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荧屏也是课堂
  港台电视剧中,演员驾车的镜头比较多。看久了之后,发现一个现象,每当演员坐进车里准备开车时,总不忘系上安全带。反观内地相类似的镜头,不仅谈不上系安全带之类的事情,连违反交通规则的镜头也有。除了不系安全带外,电视剧中诸如烟雾腾腾、张口骂人、随地乱扔废弃物、男女衣衫不整的镜头也比比皆是。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难道镜头中的艺术仅仅是将生活中不良现象去“高于生活”?
  荧屏也是课堂。它不仅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同时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大量的不良镜头的存在对观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荧屏应当治治这股歪风,让观众感受正气、呼吸新鲜空气。
  江苏盐城市李名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