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1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肯尼亚第二大城市蒙巴萨,东临印度洋,是东非最大港口和著名古城之一。相传早在公元九世纪,阿拉伯人就在这一带定居。目前蒙巴萨是肯尼亚进出口货物的主要集散地,也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出海口。图为一名肯尼亚妇女在海滩出售纺织品。新华社记者徐显辉摄


第7版(国际)
专栏:

艾滋病毒携带者喜得健康宝宝
  据新华社里斯本7月14日电(记者谢鹏)葡萄牙最近诞生首例用从含有艾滋病病毒的精液中“滤出”的精子进行人工受孕的女婴。女婴在出生后没有任何受艾滋病毒感染的迹象。
  婴儿的前期受孕工作是在葡波尔图大学医学系主任阿尔贝托·巴罗斯领导的遗传实验室完成的。该方法是将一名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的男子提供的精子,通过旋压手段把生命力较强的精子从可能含有艾滋病病毒的精液中“过滤”出来,然后将精选的部分精子分装入试管内,再放入液态氮中进行冷冻。科研人员对这些试管进行抽样分析,以确保没有艾滋病病毒。在检验合格后,通过一种“细胞质内微植入”的方法,将一个精细胞植入母体的卵子内让其受孕,结果获得成功。在母亲怀孕过程中,研究人员一直定期对母体和胎儿进行检验,以确保胎儿不被母体遗传传染。


第7版(国际)
专栏:综述

阿拉伯世界的反毒斗争
本报驻埃及记者徐平
  7月6日,约旦海关缉毒巡逻队在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地区经过3小时的围堵,捕获了全部毒贩,并缴获了藏匿在一辆汽车上的塑料桶内的大量海洛因,价值约合50万美元。
  这样的反毒行动对约旦警方来说已不是第一次了。去年,约旦警方也是在约叙边境一辆开往邻国的外国运输车上查获了107千克海洛因,价值约合750万约旦第纳尔(1约旦第纳尔约合1.412美元);另外的三次行动收缴了约价值260万约旦第纳尔的“摇头丸”等毒品,成为去年约旦警方破获的最大宗毒品走私案例。
  约旦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已成为贩毒分子向阿拉伯半岛走私毒品惯用的一条“战略通道”。这条“战略通道”起自约旦的东部和北部边界,穿越约旦国土进入邻近的阿拉伯国家。
  目前,贩毒分子走私毒品的终极目标虽然是海湾富国,约旦还未成为毒品交易和消费的主要市场,但是当地警方人士对国内吸毒人数,特别是在年轻人中有所增长感到忧虑。
  被毒品困扰最严重的阿拉伯国家要数科威特了。有阿拉伯舆论曾经指出,交通事故和吸毒现象是科威特面临的最严重的两大社会问题。科威特毒品问题比较严重,一是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有毒品消费能力;二是由于它对外部世界完全开放,据说全世界约有近130个国籍的人士在这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这为毒品的买卖及泛滥提供了可乘之机,也使科威特成为深受毒品危害的国家之一。为此,最近几年科威特政府和人民加强了对毒品的斗争,并取得良好成效。去年底科威特官方公布的材料表明,不计海陆空海关口岸,单是警方在国内一年内共查获大麻约2000千克、海洛因25千克、鸦片26千克,此外还捕获千余名毒贩。当然,科威特的反毒斗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卡塔尔是阿拉伯国家中抵制毒品侵袭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开罗有的舆论认为,伊斯兰传统的宗教观念及价值观虽然是一个原因,但是卡塔尔政府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及严格的处罚措施则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卡塔尔,吸毒不仅被看作是堕落和不道德行为,更被视为犯罪;贩毒则更是严令禁止的罪恶交易,除反毒机构的人员要制止外,贩毒分子家人和亲戚也会阻止,否则不仅名誉受损,还要受连坐处罚,因此目前卡塔尔国内吸、贩毒现象很少。另外,卡塔尔反毒机构与世界上的许多反毒机构都有联系,定期交换情报,主动掌握毒贩动向,这样最大限度地抵制了毒品对卡塔尔的危害。
  本来绝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世界,连酒都在禁止之列。然而现在的黎巴嫩、叙利亚、沙特阿拉伯、埃及、伊拉克等国,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毒品的侵害;有的阿拉伯国家肃毒和贩毒的斗争还相当尖锐,形势也颇严峻。难怪埃及金字塔报集团的一份刊物的文章里,发出了“毒品正在吞噬阿拉伯灵魂”的警世呐喊。(本报开罗电)


第7版(国际)
专栏:通讯

纯真之地——中国西藏、贵州摄影展在多伦多
本报驻加拿大记者邹德浩
  7月9日下午,由加拿大多伦多华人团体联合总会和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联合举办的汤友新先生“纯真之地——中国西藏、贵州掠影”摄影展,在多伦多市政大厅举行,来自联邦、省政府、市议会的官员,古巴、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国驻多总领事和多伦多文化、艺术、教育、华人华侨代表共3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
  汤友新先生是一位加拿大华裔摄影家,虽然定居大西洋边的哈利法克斯,但对故国的文化传统、山川、人民仍保持着浓厚的依恋之情,对西藏和贵州少数民族的纯朴生活尤为入迷。从1998年起,他多次自费前往中国,拍摄了大量优秀作品,他的摄影展和艺术成就受到加各界人士的喜爱,多幅佳作入选莱卡国际摄影走廊。
  这次在多伦多展出的46幅作品,再现了他“寻找文化和自然中的真实、返璞归真”的创作思想。“藏东农家”、“朝圣”、“喇嘛寺”、“苗家婚礼”等作品结合东西方不同概念,用新颖的构图和简练的色彩,真实地反映了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和云贵高原的黔西南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历史、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
  有的加拿大学者看了西藏高原上美丽的湖泊后指出,有人诬蔑中国政府抽干了羊卓雍湖的淡水,破坏了西藏生态平衡,但从这些照片可以看出,圣湖的水清澈丰盈,山南的霞光普照大地,西藏和贵州的“纯真之美”完全可以和加拿大的自然风景相媲美。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文幼章先生的儿子文忠志、多伦多技术转让与商业发展公司总裁森蒂斯参观影展后表示,这些真实的照片可以让更多的加拿大人了解到,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民,不仅享有宗教和信仰的自由,也享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和保有独特生活习俗的权利,他们与中华民族大家庭其它成员一道,正在为创造幸福的生活而辛勤劳动着,西藏和贵州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多伦多江西同乡会会长岳东云表示,汤友新先生不畏艰险,深入中国西部偏远地区,通过对人物和实体的近距离拍摄,捕捉藏、苗等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珍贵镜头,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和启迪,同时也有助于在加华人加深对西藏和贵州优秀文化传统、丰富多彩生活的了解,有助于加拿大各族裔人士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在“香客的孩子”照片前,一对加拿大夫妇对充满神秘感的建筑和天真儿童的笑容十分欣赏,另外几个女青年则对“梭嘎村妇”中苗族妇女的头饰赞不绝口。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孙淑贤说,正是由于汤友新先生的努力,我们才有机会通过他的镜头看到这些活生生的画面,我相信这个展览一方面能让各界人士了解西藏发生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也向世人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人分裂祖国的企图都永远不会得逞。
  (本报多伦多电)


第7版(国际)
专栏:科技大观

全球防治“世纪瘟疫”
本报驻阿根廷记者李志明
  世界艾滋病研究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但是这一“世纪瘟疫”的蔓延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人类正在打一场征服它的全球战争。这是记者采访最近在此间举行的国际艾滋病学会第一届HIV病原学及治疗方法大会得出的印象。
  这次大会有两个特点:一是规模大。来自世界各国的近3000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交流学术成果,讨论研究方向与未来战略。它是艾滋病研究史上最大的一次学术大会;二是打破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之间的界限,来自这两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切磋,取长补短。在大会上发表学术演讲的有第一个分离出艾滋病病毒的法国女专家巴尔—西诺丝、“鸡尾酒疗法”发明人何大一博士等。
  艾滋病是否能够根治,即HIV阳性的人能否转为阴性?对于这个问题,何大一的回答是肯定的。他承认现有的药物尚不能完全清除病人体内的病毒,但这不等于将来不能做到。目前,何博士正在研究一种四重疗法,即在“鸡尾酒”(三种药物合用)的基础上再添加一种新药物。实验表明,这种疗法的效果令人鼓舞。
  巴尔—西诺丝女士则从另一个途径来探索征服艾滋病的方法。她发现,猴子数百年前就受到HIV的侵袭,当时它们无法抵御这种疾病,但现在非洲有一种猴子体内携带HIV却不发病。揭开猴子与病毒“和平共处”的秘密,这就是巴尔—西诺丝研究的题目,她期望从中找到使人类免除艾滋病痛苦的钥匙。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人类正向着征服艾滋病的目标前进,但这个目标的实现还相当遥远。目前所有的治疗方法都不能根治这种疾病,各种药物只能抑制病毒的增生,因此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长期用药又有三种不利影响:药物的副作用,病人精神疲惫,费用高昂。这次大会上,许多专家发表了关于间歇用药的研究报告。他们的研究表明,用药和停药适当地交替进行,不但不会使病情恶化,反而能让病人的身体和精神都得到休息,还可大大减少费用负担。另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何时用药的问题。他们认为,用药并非像过去人们以为的那样越早越好,而应掌握适当的时机。
  大会也透露了新药研制的一些信息。比如与AZT类似但每天只需服用一次的药物即将上市。有三个厂家正在开发一种新药,其功能不像现有药物那样以抑制病毒为主,而是隔离病毒和免疫细胞,不让病毒接触它们的攻击目标。另外,关于艾滋病疫苗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今后的疫苗将分为两类,一类是预防性的,另一类是治疗性的。
  国际艾滋病学会主席维拉在会上宣布,一个监控艾滋病毒抗药性的全球网络将从今年9月启动。这一网络类似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感冒病毒监控网,它将有助于掌握艾滋病病毒抗药性等问题。
  本届大会主席卡恩指出,就在大会进行的这4天当中,世界上又有6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同时有25000人死于这个疾病。艾滋病的蔓延形势仍然极为严峻,全世界15—49岁的成年人当中有1%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受到艾滋病威胁最严重的是发展中国家。他希望这次大会能促使国际社会所有成员共同承担义务,为战胜艾滋病病魔而不懈努力。(本报布宜诺斯艾利斯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欧洲问题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本报讯记者王芳报道:题为《欧洲问题研究的新趋势与新视野》的国际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
  在为期3天的研讨会上,来自中国、欧洲、美国和日本的100多名欧洲问题研究专家和著名学者主要就两个相关主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一是与欧盟和欧洲一体化的最新发展相关联的历史、文化、政治、法律、经济和社会政策问题,特别是去年12月《尼斯条约》签订后欧盟改革的若干问题;二是与欧洲研究有关的方法论问题,包括各种研究途径、基本取向、理论预设和主要命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欧洲研究在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发展状况以及目前的研究重点和未来发展趋势,等等。
  这次研讨会是由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管理办公室主办的。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是迄今为止中国高校系统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最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也是欧盟在华最大的人力资源开发项目,自1996年5月中欧签署有关协议后开始启动,由欧盟提供相当于1亿多元人民币的资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