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1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推动国民经济发展①

办世界一流企业创世界一流水平
  ——访上海宝钢集团总公司总经理谢企华
本报记者韩国飚
  编者按:江泽民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全面、深刻、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在新世纪继续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纲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党的建设的指导方针,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本报从今天起推出一组对不同类型企业的企业家学习“七一”讲话的专访。这些企业家结合所在企业的发展历程,就如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畅谈学习体会。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宝钢股份公司党委作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代表上台接受了江总书记亲自授予的奖牌。
  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总经理谢企华激动地说,宝钢受到表彰,不仅是对公司党委的肯定,也是对整个宝钢集团的肯定。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站在时代高度,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我们感到非常亲切,深受教育和鼓舞。宝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20多年来,宝钢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在党中央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下,始终按照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改革、不断发展。经过20多年努力奋斗,宝钢已建成了千万吨级现代化钢铁企业。特别是自筹巨资,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地建成了具有当代世界钢铁工业先进水平的宝钢三期工程。三期工程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宝钢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一定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江总书记在建党80周年前夕亲临宝钢视察,是对宝钢全体党员和干部职工的极大鼓励和鞭策。谢企华说,江泽民同志1995年曾为宝钢题词:“办世界一流企业,创世界一流水平。”这次江总书记视察宝钢,又一次强调了两个“世界一流”的要求。我们认为,宝钢按江总书记要求“办世界一流企业,创世界一流水平”,就是具体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就是代表中国钢铁企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体现国有企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对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大贡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谢企华对江总书记“七一”讲话的这段内容有更深的体会。她说,宝钢投产以来,始终坚决贯彻邓小平同志1984年视察宝钢的题词:“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宝钢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现两个“世界一流”,就必须进一步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宝钢的技术装备水平总体上已经达到世界一流,但还必须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自己的品牌和技术,努力形成宝钢的核心技术优势。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现两个“世界一流”,必须坚持改革,不断推进管理创新。谢企华说,我们相信,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就能够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要通过优化管理,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价值不断增长。
  谢企华认为,按照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搞好企业管理,必须搞社会化、专业化协作,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并结合企业的实际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从而使企业管理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目前宝钢股份人均产钢近800吨,劳动生产率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宝钢产品不仅能够替代进口,而且远销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宝钢要成为世界一流的钢铁企业,就要学会主动出击,把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结合起来,实现经营国际化;要发展非钢产业,实施适度多元化经营战略;要加强与国内外企业交流,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要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在国际竞争中形成宝钢的著名品牌。
  宝钢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宝钢人是清醒的。谢企华表示,宝钢要达到江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世界一流”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宝钢人肩负着十分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宝钢既要对实现两个“世界一流”充满信心,又要冷静地分析和对待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考验。要以创新为主旋律,千方百计战胜各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宝钢的各项改革与发展。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灌溉用水总量稳定灌溉面积增加亿亩
  本报北京7月14日讯记者江夏今天从水利部主办的农业节水高级论坛上获悉:由于大力开展农业节水,我国在农业灌溉用水总量连续20年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灌溉面积增加了1亿亩。特别是“九五”期间,全国农业灌溉用水总量继续保持零增长,用节约下来的水增加了灌溉面积6400万亩。
  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在会上说,农业是用水大户,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很大。抓节水,首先要抓农业节水。
  这是我国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对保障国家水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农业节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干旱缺水的严峻形势相比,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要求相比,农业节水工作力度还不够大,发展速度还不够快,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农业节水仍然任重道远。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小麦联合收割机质量稳定
  本报长沙7月15日电记者彭俊报道: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今日在此联合宣布,最新的一次调查显示,我国小麦联合收割机质量基本稳定,略有提高,用户对机器性能质量满意率比去年提高了3.9%。
  据农业部门初步统计,今年参加全国跨区机收小麦大会战的联合收割机达到15万多台。小麦联合收割机的质量水平将直接影响小麦主产区的抢收抢种工作。为此,今年“三夏”期间,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第三次采取联合行动,对跨区收获小麦的联合收割机进行了质量跟踪调查。调查工作在河北、河南、陕西和江苏4个小麦主产区开展。
  在本次调查中,用户根据作业质量及故障发生情况,对联合收割机性能质量的总体评价是:评价优良的占调查总数的14.5%,比去年提高0.5%。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时评

  今年以来,各地继续调整农业结构,迈出了新的步伐——
农业:坚持调整不动摇
夏珺
  据农业部门统计,今年夏收优质专用小麦面积比上年增加2000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优质油菜增加500多万亩,占油菜总面积的57%;优质早稻约占早稻总面积的一半。主要农作物继续向优势产区集中。一批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特色村、特色乡和特色县迅速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区、产业带正在逐步形成。同时,市场机制引导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越来越大,一大批龙头企业成为带动农民调整结构的生力军。“订单农业”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国夏收农作物“订单”面积达5300万亩,比上年增加1800多万亩,增幅达50%多。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应当说农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效,在优化农产品质量、拓宽农业发展的空间和领域、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创新农业经营机制等方面迈出了可喜步伐,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在调整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方面取得的进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动调整粮食种植面积(主要是调减市场竞争力差、比较效益低的品种),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去年,我国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首次达到30.4%,比1998年增加了3.5个百分点。粮食面积的适当调减,为经济作物和饲料饲草作物的发展腾出了巨大的资源空间,使种植业的基本格局由以粮食为核心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饲草作物的“三元结构”迈出了一大步,而且蔬菜、水果、蚕桑、茶叶、花卉、中药材等园艺产品成为农民增收新的亮点。
  二是大力发展养殖业,优化了种养业结构。粮食供应充足为养殖业发展提供了资源空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提供了市场空间。这两大空间使畜牧业和水产业得以快速发展。而养殖业的发展,又促进了粮食转化,提高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反过来又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三是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些生态比较脆弱、粮食生产条件差的地区,主动调减了粮食面积,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占全国的90%以上。这些,都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有关专家指出,尽管两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今年上半年又有新的进展,但仍然是初步的、阶段性的。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农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产品质量不够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低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农业效益不高的问题仍很突出;农产品市场信息和农业技术服务滞后,指导和服务工作不到位,等等。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我们一定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调整不动摇,把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这一中心工作进行到底。因为,这两年多来的调整,已经展现出了它所孕育的巨大的生机和活力,预示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美好前景。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营业额连年递增名优企业加速发展
 餐饮业发展势头猛
  本报北京7月15日讯记者曲哲涵报道: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烹饪协会和中国饭店协会今天联合发布的中国餐饮业经营业绩统计信息显示,2000年,全社会餐饮业营业额达3752.6亿元,比去年增长17.3%,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
  我国餐饮企业日益呈现蓬勃的生机。在营业额连年递增率超过10%的基础上,今年仍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成为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主力军。本次公布的2000年度中国餐饮业前100名企业的营业总额为183.6亿元,占全社会餐饮企业营业额的4.9%。分析这100名企业的经营特点和业绩,可以看到,中国餐饮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私营、三资和个体餐饮企业发展较快,网点不断增加,已占到整个行业的95%左右,同时规模和实力也逐渐增强;国有餐饮企业网点有所减少,但仍以技术、品牌、信誉等优势发挥着示范与骨干作用。
  连锁经营显示出较强的发展势头。前100名中,有49家采取了连锁经营方式,营业额已占百名企业营业总额的58.8%。
  餐饮业在大中城市发展尤为迅速。前100名企业遍布24个大中城市,其中,北京有19家,上海有14家,广州有7家。
  企业的特色和个性化经营更加明显,名优餐饮企业的市场扩展力度加大,餐饮业集团化步伐加快,传统餐饮逐步向现代餐饮方向转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