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真理之光)
专栏:思想纵横

抓住基本最重要
邵景均
  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是一个丰富的宝库,蕴涵着许多宝贵的真理。在新的世纪,要全面推进党的事业,就必须从党的这一丰富宝库中汲取营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那些被称为“基本”的东西,包括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基本路线、基本制度等等。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大地上曾出现过许多政党,可为什么当时仅有几十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能够脱颖而出,不断成长壮大,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由于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不动摇,因而我们党能够自觉地顺应历史潮流,实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在那“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情势下,为什么我们党能砥柱中流,而没有像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那样丧失政权?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我国能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社会长期稳定繁荣?说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一条正确的、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正确,社会的基本关系就协调,广大人民就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也就能够健康地发展。80年来,党所面临的环境和任务一再变化,为什么党的组织却始终坚强?就是因为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体党员,不断提高党员的素质;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靠基本制度凝聚党。从党80年的历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这些“基本”的问题解决得好,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这些“基本”的问题解决得不好,党的事业就会走弯路。
  为什么这些“基本”的东西如此重要?因为它们体现着党的本质,反映了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的规律。抓住了这些“基本”的东西,就为党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毋庸讳言,随着执政日久,我们党增加了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危险性,也增加了腐败的危险性。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战胜腐败,长期执政?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党能不能领导人民战胜各种困难,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这是又一个严峻的考验。要经受住考验,就必须锤炼一个“不坏金身”,着力在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等“基本”方面下功夫。在今天,抓住“基本”的东西,关键是全面理解和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思想是对我们党80年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是对新时期党的先进性的最新概括。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就能够从根本上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6版(真理之光)
专栏:学习通信学习党史系列谈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如何提出来的
张神根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又写进了党章和宪法。这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和新贡献,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对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我们党在八大前后就有所认识。但是,由于指导思想上未能突破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这一框框的束缚,计划经济“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一直没能得到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的倡导下,我们党开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初期,我们破除了把社会主义与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对立起来、把指令性计划等同于计划经济的观念,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党的十二大肯定了这一原则,并在实践中付诸实施。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展开,党对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化。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到了90年代初,计划直接管理的领域显著缩小,市场作用的范围逐步扩大,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已经放开,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大大增强。
  实践证明,凡是市场机制发挥比较好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实践还表明,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实现突破。
  在党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初,他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同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一次讲话中提出,“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江泽民同志的意见得到了全党上下的普遍拥护,从而统一了党内的思想认识。
  党的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接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成为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随后,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经济体制改革在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国有企业改革、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方面,实现了整体的推进和重点的突破。到20世纪末,我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第6版(真理之光)
专栏:纪念建党80周年专论

关键在党希望在党
江西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机遇和希望,充满风险和挑战的世纪。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领导全国人民经受风险考验,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这是一个中国和世界倍加关注的焦点。二十世纪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历程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善于驾驭各种复杂局面、能够应对任何风险考验的党。在新世纪的征途上,中国共产党对肩负的时代重任和面临的风险挑战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具备战胜任何风险挑战的条件、能力和智慧。只要我们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我们党就一定能够经受住任何风险考验,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机遇和希望,充满风险与挑战的世纪,是决定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又一个关键性的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将在二十一世纪完成。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的前途命运如何,关键在党,希望在党。
  中国共产党是善于驾驭各种复杂局面、能够应付任何风险考验的党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进程,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联。中华民族是带着被八国联军侵占首都的深重耻辱进入二十世纪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为全民族的时代主题。这个时代主题是一道历史难题,它给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和派别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更给它们以严峻的考验。任何政党、派别,其最终的地位与命运,决定于它能否经得起考验,能否完成民族和时代的重任。这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和结果是,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成功地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最终结束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掠夺和国家四分五裂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辟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但是,“执政党也不是很容易当的”。概括地说,党执政以后,有“三个必须面对”:一是必须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们党是在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履行执政职能的,而形势常常变幻莫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二是必须面对国家和民族时代主题的变化。从革命到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新的时代主题,也是比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更为艰巨复杂的又一个历史难题。三是必须面对党的自身地位的变化。我们党执政以后,一方面获得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脱离群众以至产生腐败的危险,执政条件下如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这“三个必须面对”,意味着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和挑战。
  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执政党的建设和管理,比没有执政的政党要艰难得多。”50多年来,我们党对于上述“三个必须面对”的处理和应对,不管经历了多大艰难和曲折,但最终处于支配地位的是“三条主线”:一是遵循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观察世界大势,正确把握时代要求,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最先进的思想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结合起来;二是坚持不懈地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三是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不放松,实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正是这“三条主线”,凝聚成应对和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无坚不摧的力量,使我们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谱写了一幅雄伟的历史画卷。
  新中国5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史,实际上是一部党正确应对并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奋斗史。我们党是强大的、有力量的,是经得住任何风浪的。
  中国共产党对肩负的时代重任和面临的风险挑战有着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
  与二十世纪相比,二十一世纪具有许多新特点。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指出,我们不仅着眼于本世纪,更多的是着眼于下一个世纪,要把当前的事情做好,在下个世纪更好地前进;要在二十一世纪前50年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更艰巨,比前两步要困难得多,需要艰苦努力。江泽民同志对中国在新世纪将会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和挑战,也作出了一系列十分深刻的预见。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于在新世纪肩负的时代重任和面临的风险挑战,有着清醒认识和深刻把握。
  这些风险考验和挑战主要有:
  世界发生剧烈变化带来的考验。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新世纪四大趋势将更加突出:一是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二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并将成为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三是世界格局多极化不可逆转并将逐步形成;四是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世界的剧烈变化使人类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使以经济、科技、军事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未来国际局势将更加变化多端,错综复杂。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不会改变。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考验。在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的宏伟目标。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未来很长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靠不断深化改革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新世纪,我们的发展任务很重,这包括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运用科技革命成果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搞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控制人口,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等等。实现这些任务既有难度又有风险,具有很大的艰巨性、挑战性。
  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考验。统一祖国,是中国人民坚如磐石的信念。中国共产党把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历史重任,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并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指导下,实现了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然而,台湾当局逆潮流而动,企图无限期拖延统一进程。国际上的反华势力出于其自身利益的需要,采用各种方式,为中国统一事业设置重重障碍。凡此种种,使我国的统一事业面临巨大风险,我们在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同时,还必须做好应对复杂局面的准备。
  加强自身建设的考验。同党在新世纪肩负的历史重任和面对的新形势、新任务相比,目前党的建设的现状还不完全适应,部分党员干部思想僵化、信念动摇、组织涣散、作风飘浮,甚至经不起改革开放的考验,腐败变质。这些问题的滋生与蔓延,严重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损害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的密切联系,削弱了党的战斗力、凝聚力。怎样使我们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一步巩固,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具备应对任何风险和挑战的条件、能力和智慧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是在成功地带领人民经受考验和挑战中成长、成熟起来的。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对于新世纪将要面对的各种考验和挑战,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应对能力,完全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经受住任何风险的考验和挑战,达到既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开拓创新能力,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任何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理论上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并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在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富有理论创新精神的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成果。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对于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依据这一理论制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就能保证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遇到什么风险和挑战,我们党都有主心骨,能够做到稳住阵脚,冷静观察,沉着应付,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新世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途径。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历史状况,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一条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过艰辛的探索,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生产力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要成果,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为在新世纪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实践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把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全面胜利的道路,是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长期积累的处理复杂国际问题的丰富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应对国际上风险挑战的宝贵财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中国共产党具有宽广的视野、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战略思维能力,具备世界性的历史眼光,能够既从世界看中国,又从中国看世界,审时度势,驾驭全局,正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善于从战略的高度思考和把握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近些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高瞻远瞩,纵横捭阖,带领全国人民先后经受住了来自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自然界的一系列风险考验,显示出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的高超领导能力。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锐利武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继续保持繁荣稳定和持续发展,对解决台湾问题产生了重要示范作用,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然,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性质不同,难度更大。中国共产党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江泽民同志关于“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并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新世纪的三项任务之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就同样也有能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指针。在新世纪,党的建设面临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二是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江泽民同志关于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新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为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我们党在着力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建设,先后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坚决贯彻“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农村干部中开展“三个代表”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等等。这些措施,提高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党就一定能更加巩固和坚强,不断增强应对任何风险考验的能力。
  (执笔:傅伯言尹世洪余品华何友良汪玉奇汤乐毅)


第6版(真理之光)
专栏:

日破云涛万里红何冠智作


第6版(真理之光)
专栏:时代乐章

少奇同志那双眼睛
路海波
  看完八集电视连续剧《少奇同志》,久久难以忘怀的是剧中少奇同志的那双眼睛,以及那个眼神背后吸引你去深究的丰富的含意。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刘少奇的眼神总是蕴含着丝丝严肃的忧郁。应该说,真正的忧郁是高贵者心灵的写照。剧中刘少奇所时时流露出的忧郁,正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是一个时刻为党和人民面临的忧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仍唯恐自己做得不够,心存不安的那种忧郁。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了粉碎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其间,刘少奇在中共中央初掌帅印。这段时间恰逢中国革命的多事之秋。国民党政府依仗其合法地位,利用当时对其相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紧了在全国范围内接受日寇投降及抢占战略要地的活动,阻挠我党抗日武装行使对日冠战败部队的受降。正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少奇同志团结全党,及时对东北战局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与决策,从而对中国革命后来决胜全国具有关键的意义。
  电视剧《少奇同志》正是通过这样的重要史实,让我们看到刘少奇是我们党和民族的良心和脊梁。他一贯将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将维护党和人民的最高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行为准则。如果说揭示鲜为人知的重要历史事实和细节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特征之一的话,那么《少奇同志》一剧中有三个重要情节是特别值得观众关注的。
  其一,正是刘少奇首次在1945年4月23日召开的党的“七大”上,向全党提出了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工作的指针的要求。其后,大会通过的新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思想的提出,是一次重要而伟大的历史事件。四年多之后,伟大的新中国终于诞生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刘少奇提出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工作的指针,是严肃的政治决断,因此,他才会反对将毛泽东思想庸俗化。
  其二,1945年抗战的胜利,也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面临一个艰难的历史考验和难得的机遇:如何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阴谋,建立新的人民共和国,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严峻的历史使命。剧中揭示,在这关键时刻,当毛泽东结束与蒋介石的重庆谈判回到延安病倒后,正是毛泽东亲点刘少奇执掌帅印,从而使伟大的政治家刘少奇还展示了他作为伟大军事战略家的一面。也正是刘少奇在日寇投降后中国出现了重要的地缘政治空白的关键时刻,呕心沥血,果断决策,并在其后瞬息万变的情势下,实施了英明的“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从而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刘少奇的这一战略决断,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
  其三,刘少奇从不居功自傲。东北战局初露胜机后,面对战友们的赞扬,刘少奇仍是以沉思的甚至带有忧郁的目光,诚恳地对朱德说,今后想更多地转向经济工作,转向对新中国的建设的考虑上。刘少奇那总是显得有些忧郁的眼神,实质上显示了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领袖始终关注人民福祉的优良品质。(附图片)
  左图为《少奇同志》剧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