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1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铁面判官”王崇旭
王静琴
  今年“五一”前夕,一位身着金黄色绶带、胸戴大红花的路桥建设者怀着激动之情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接受共和国对劳动者的最高嘉奖。他就是路桥集团二公司二处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王崇旭。在33年的筑路架桥生涯中,他用残疾的双脚坚实地走遍了华夏大地,以其执着的追求和“较真儿”的韧劲在祖国的大江大河上修筑了座座精美的彩虹。
  “筑路架桥造福人民,我们的目标是精品工程,不是为了应付,要为国家负责,为人民负责。”这是王崇旭常对年轻技术人员讲的话,也是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他先后参与、主持、组织建造了大、中型桥梁35座,承建公路100公里、高速公路27公里。承建的广珠公路容奇大桥获国家质量银质奖,他是质检科长兼实验室主任;珠海南屏大桥获广东省优质工程,他是项目主任工程师;扬州芒稻河大桥获江苏省优质工程,他任质检科长;“南粤第一桥”珠海大桥施工,他任项目总工程师;世纪之桥厦门海沧大桥修建,他任项目副总工程师和质量总监。33个春秋,他视工程质量为第一生命,任何违反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质量问题都难逃过他这一关;无数个日日夜夜,他坚持对技术工艺、质量标准、关键工序、现场勘测、质量验收“一盯到底”。大家称他是“铁面无私的质量判官”。甲方说:“他把质量刻在了心里,让他搞工程,我们放心。”
  广西南北高速路施工,他任项目总工,发现实测出的路基横断面土石方数量与图纸不符,部分差距较大,他请求工程指挥部复测确认。有人劝他何必得罪人,但一向“较真儿”的王崇旭认为,设计与实测有差距,若不纠正,将会影响工程质量,决不能不管不问。后经业主、监理、施工单位联合复测,一致认可了他的意见,追加土石方。
  厦门海沧大桥是国家“九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他任总经理部副总工程师兼质量总监工程师。浇注大桥锚碇17层时,质量和进度有了冲突,混凝土公司征得有关方面同意,把入模温度放宽到24.5℃。王崇旭据理力争,分析了增加1.5℃对砼质量产生的危害性,经过5小时的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入模温度不变,保证了锚碇的工程质量。


第12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公正无私刘清华
张克明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第十三工程局三处十队党支部书记刘清华常说:“党员干部要珍惜自己在职工中的形象。”
  刘清华的爱人李华英没工作,孩子都上学,家境清贫。1991年华英刚从湖南澧县随队来到盘锦时,作为刘清华直接领导的原党委书记任成富就对刘清华说:“华英可以到你们队里干些零活,挣点饭钱。”当时的确有几位干部和职工家属在队里打零工。但刘清华想,一个小小的工程队,不需要那么多勤杂工,自己作为一队之长,不能做让工人看不起的事情,他坚决不同意。为了挣钱补贴家用,患有严重腰椎病和类风湿病的李华英,走街串巷卖过雪糕,到郊区给农民插过稻秧。
  1992年4月,经上级批准,队里需要招收一批合同工人,任成富专门为此事主持召开党委会,决定安排李华英等6位职工家属为十队工人。李华英高高兴兴地去上班了,这位要强的女人唯恐给丈夫丢脸,工作干得十分出色。然而,只过了一年,队里的6名家属工要精简4名。刘清华动员妻子带头下岗。华英不干了:“我首先是你的工人,其次才是你的老婆,要我下岗,你得讲出道理来。”刘清华对华英说:“论工作,你是优秀工人,但下岗你要带头,就因为你是队长的老婆,你不下岗,我能叫谁下呀?”李华英闷在家里哭了一天,还是想通了。第二天她头一个表态要愉快地下岗。最后,大家看到那两位没下岗的姐妹都是工人家属,无不心服口服。
  刘清华就是这样公正无私,心里处处装着工人。面对社会上眼花缭乱的诱惑,他严格自律,一尘不染。珠宝隧道工地离抚松县城很近,有的同志对刘清华说:“我们跟你在工地苦了这么多年,还不知道舞厅的门朝哪儿开,咱们也应该到县城里潇洒一把。”一向和蔼的刘清华立刻严肃起来:“不是我不开化,当干部的去灯红酒绿地‘潇洒’,会让隧道里吃苦流汗的工人们寒心,我们要珍惜自己在工人中的形象,要人前人后一个样,不要让人从背后戳脊梁!”
  后来,他曾多次在党员干部会上敲警钟:“改革开放,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行,但绝不能丢掉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群众最看不起吃喝玩乐的干部,保持艰苦奋斗作风,我们的精神才能不塌方,才能经得起考验,完成好重点工程的建设任务。”他在队里积极组织和带领职工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潇洒得像个“王子”。
  职工们说:“党员干部就该像刘清华这样。”单位组织干部民主测评,刘清华的信任票多年来在班子成员中都是最高的。他是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党员干部塑造了良好的形象。


第12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真心无悔刘继祥
杨原张子华
  1993年初,刘继祥从红红火火的木材加工厂的党委书记平调到亏损严重的中国新兴保信建总三公司当书记。上任那天他向全体职工庄严承诺:“要下面做到的事,我保证首先做到。”
  他和一块搭班子的经理杨文德从职工反映最强烈的建筑材料和施工队伍抓起,规定材料一律招标,领导不得推荐施工队伍。那年他在乡镇企业搞石材生意的弟弟听说哥哥当了建筑公司的书记,专程从山东老家找他来推销产品,“咱家的石材天下闻名,照顾一下家乡吧!”“你说的我当然知道,但我不能答应。”
  刘继祥的独生女儿刘燕得了白血病,一病就是5年,每年住院时间少说也有半年。长期的化疗使刘燕吃不下饭。刘继祥爱女心切,每天下班骑自行车给女儿送饭,从不用公家的车。公司经理杨文德心疼刘书记,要求司机什么时候用车什么时候动,保证刘继祥用车。可刘继祥不论刮风下雨,一辆旧自行车,独来独往。杨文德把车给他派过去,让他撵回来,又派过去,又撵回来,就是不破规矩。
  这一切职工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人格魅力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三公司当年实现扭亏为赢还上交利润近百万元,去年实现利税达千万元,企业连年被评为经济效益先进单位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第12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在中国共产党80岁生日之际,中央企业工委召开中央企业党建工作表彰大会,表彰了5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62名优秀共产党员和3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这里选取部分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献给读者。
  他们都是活跃在基层的普通共产党员,虽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们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为我们每一个党员做出了榜样。
  ——编者
勇攀高峰刘之义
张立明
  在全国著名的百年老厂山海关桥梁厂,一提起高级工人技师刘之义,干部职工无不交口称赞。30多年来,他不懈追求知识,不断攻克技术难关,敢于攀登技术高峰,为百年老厂的技术进步、工艺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山桥厂道岔生产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刘之义始终是技术改造的重要骨干。道岔生产设备更新了,硬件改善了,传统的生产工艺迫切需要改进创新。
  其中道岔释放内部残余应力的方法被沿袭了几十年,不仅工效低、周期长、工人劳动强度大,而且产品质量难保证,刘之义下决心要改进它。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大连理工大学有位专门从事振动时效研究的教授,他先后四次登门求教。老教授被他学习先进技术、敢于攀登技术高峰的精神和勇气所感动,毫无保留地把他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有关资料送给他。
  没有工艺参数,他自己一项一项地试验摸索;没有振动时效测试设备,他就到外面租来一台振动器,经过8个多月的艰苦探索,积累了上千个技术数据,终于获得了成功。
  1993年,国家振动时效推广中心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刘之义这一技术成果进行鉴定时,认为“这一工艺上的重大突破,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节约了多少时间,创造了多少价值,而在于他为我国振动时效这一高新技术在更广泛的领域上应用,闯出了一条新路”。
  这一道岔制造工艺上的重大突破,为我国铁路三次大规模提速赢得了时间,也为工厂扭亏增盈,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12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赤子丹心薛继连
吴艳玲
  1999年4月,薛继连受董事会聘任出任朔黄铁路公司总经理,从首都北京到了石家庄。当时,朔黄铁路正处于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
  神肃段421公里铁路线上,有77座隧道,23座特大桥和150余座大、中、小桥,近1300座涵洞和大量的土石方,工程量浩大。特别是长梁山、寺铺尖、东风隧道和横跨太行山区滹沱河峡谷的三座墩高在40米以上的悬灌连续梁大桥为重点的“三桥三隧”控制工程,工期十分紧张。根据测算,朔黄线如提前一年建成开通,按年运量1000万吨计算,神华集团可节省运费3亿多元。为了确保朔黄铁路提前开通,尽快发挥投资效益,薛继连不顾自己手术后伤口未愈,一出院就深入到工地,组织专家会诊,现场研究处理方案,为加快工程进度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神肃段开通运营之后的朔黄铁路建设是一场全面的立体攻坚战。东西两段全面展开,站前站后相互交织,基建运输同时并进,规模大,工期紧,矛盾多,干扰大。作为公司总经理,薛继连的工作千头万绪。神肃段运输与“四电”施工交叉干扰,他要协调;肃黄段建设征地、黄骅炮兵靶场搬迁建设,他要协调;运输上保安全、保运量、控成本的任务艰巨,各方面关系他要协调;朔黄铁路运输的体制与模式他要尽快拟定……连绵588公里的铁路线上,处处留下他劳苦奔波的身影。
  去年7—8月间,朔黄沿线普降大雨,不少路基、桥涵处于洪水之中,他冒雨查看线路,指挥处理险情,和一线职工一起,一身泥一身水地坚守在第一线。他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发出振人心魄的最强音。正是靠着这种精神,他与公司全体同志一道,创造了神肃段2000年当年铺通,当年运营,当年收益超亿元;肃黄段163公里新建铁路当年开工、当年完成铺轨40公里,并将于今年7月1日铺通,比原定目标提前两年完工的好成绩。


第12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博士矿长阎少宏
郝栋周华群
  阎少宏,一个共产党员,科研院的文静博士,当起了陕西省彬县下沟煤矿的副矿长,在重重困难和挑战中塑造了一个知难而进的新时期年轻共产党员的形象。
  2000年的春天,刚刚转制为中央直属企业的煤科总院传出了一个轰动消息,在西部大开发中,昔日吃“皇粮”的科研院要与陕西彬县下沟煤矿联姻,第一次从科研人员中选拔矿长。
  谁敢吃这个螃蟹?经济、技术水平都相对落后的下沟煤矿,实现技术和产量跨越发展,谈何容易?关键的时候,年轻的博士阎少宏站了出来。
  其实,大家早就熟悉这位年轻博士知难而进的作风。1996年,刚博士毕业的他,接受了赴邯郸矿务局“科技扶贫”的重任。他在当时全国尚无先例的情况下,大胆提出了在4.0米左右煤层采用综放开采技术,经过一个多月的现场观测和3吨岩样的试验室试验,使邯郸矿务局最终突破了多年来不能实施的“禁区”,被誉为为邯郸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地专家。
  困难比他预想的要大得的多。2000年5月,刚一进矿,就遇到了下沟煤矿突发火灾,矿井全面停产。关键时刻阎少宏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有时一天要下两次井,坚持在灭火第一线。有一次,在灭火现场他不幸中毒引起呕吐,而距离他3米处的救护队员中毒已昏迷了过去,他顾不得多想,稍作休息后又马上投入到抢险中。他们从火魔中夺回下沟煤矿的安全,保证煤矿计划如期进行。
  作为技术矿长,阎少宏没有只考虑煤矿的技术升级,他心里装的是整个煤矿的全面改造。他在矿上推行培训、参观学习、引进相结合的全面素质教育。在工人中开办培训班和技术学习班,带领技术骨干到许多采煤技术先进的煤矿现场参观和跟班学习,从其它矿务局引进技术骨干,提高了矿工的整体素质。
  作为博士矿长,他还有以理服人、以数字说话的干练作风。每遇到技术与管理中的困惑,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现场了解情况,甚至连打一个炮眼的时间他都具体测定过,尽管他从不随意去指责工人,但是工人最怕的却是他那无可争辩的数据。
  阎少宏是个工作很拼命的人。他一年中有近200天时间在现场,连续数月没有离开过下沟煤矿。他新婚不到一周就奔赴矿井生产一线主持项目,妻子生产前一天他还坚守在矿井下组织施工。在云驾岭矿,煤壁片帮造成冒顶达200平方米,工作空间几乎被冒落的矿石堵死,连作业的工人都非常害怕,阎少宏没想个人的安危,挺身站出来组织施工。2000年,阎少宏荣获了“孙越琦青年科技奖”。
  这就是阎少宏,一个博士矿长,一个站在社会主义建设潮头的年轻共产党员。


第12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铁打的脊梁李俊杰
林松任永新
  李俊杰是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秦皇岛港杂货港务公司装卸队副队长。20年前,李俊杰卸去一身戎装,从部队来到港口。面对蔚蓝色的大海,23岁的棒小伙儿从师傅手里接过锹把子,更接过“老码头”对港口那份赤诚与纯朴的感情。
  装卸工,是集“苦、脏、累、险”于一身的工种,特别是在过去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
  在艰苦的工作面前,李俊杰是条真正的硬汉子。在危急时刻,李俊杰始终保持军人的本色。有一年夏天,一艘外轮满载秘鲁鱼粉停靠港口。由于通风不畅,气温过高,在航行中鱼粉自燃起火。船靠泊码头、打开舱口时,浓烟滚滚,一股恶臭迎面扑来,如不采取紧急措施,不仅鱼粉会全部烧掉,外轮也保不住,货主着急,船方更是着急。消防队赶到,把表面燃烧的鱼粉浇灭了,但深层的鱼粉仍在冒烟。公司领导当即决定,下舱抢卸。可当时舱里的温度达50多摄氏度,工人们你瞅我,我瞅你,谁也不愿下舱。此时已是副队长的李俊杰想,关键时刻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自己不能看着国家财产受损失!他不再犹豫,拿起铁锹,下到舱里,工友们见状也纷纷跟在他的身后干了起来。经过10个小时的奋战,300多吨鱼粉被抢卸下来,万吨鱼粉保住了,货轮也保住了。
  李俊杰在装卸岗位上,尽职尽责,无私奉献了20年。无论是当队长、全国劳模,他始终奋战在港口装卸生产第一线,码头上哪里最脏,哪里最险、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20年来他为工作主动放弃了600多个假日,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他的事迹被全港18000名职工所传诵。他参加工作20年,年年是先进工作者,15次被局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7次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


第12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洋机神医”刁培松
陆世光陆志光
  在大连机车车辆厂,没有谁不知道共产党员刁培松,因为他是远近闻名的“洋机神医”。
  1996年11月,这个厂开始试制东风4D型客运机车,一开始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加工凸轮辆部件需在一台进口数控机床上进行,由于没有现成资料,无法编制程序,别的机床又无法替代,这一道工序衔接不上,整个进度就要受影响!关键时刻,厂领导找到刁培松。刁培松二话没说,马上投入到破译机床指令工作中——
  试验时,在场的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一旦搞“砸”了,废几根轴是小事,若机床报废后果不堪设想。
  刁培松重新编排的8项加工程序顺利实现了,一根轴也没报废,一次试验成功!
  关键时刻显身手,类似这样的事对刁培松来讲屡见不鲜。一次,工厂投资260万元引进一台激光发生器,由于循环水流量系统故障,两位外国专家调试了3天仍无结果。一旁的刁培松说:“能否让我试试?”两位外国专家也乐得个顺水推舟。等他们第二天到现场时,故障已被刁培松连夜“拿下”。
  此事在全厂很快传开,“洋机神医”的绰号不胫而走。1997年初,工厂正加紧生产东风4D型机车,其中的关键部件——抱轴箱体加工要在一台从俄罗斯进口的机床上进行。但由于运输不当,造成俄方机床多块电路板损坏,又没有备件替换。机床调试不了,无法投入使用。正当专家束手无策时,刁培松提出:修板。要在那密密麻麻、布满各种电子元件的板上找出毛病,再修复“治愈”,不亚于神经外科大夫给病人做一个复杂的脑手术,谈何容易。但刁培松成功了。
  绝活儿全靠勤奋。刁培松刚刚进厂时才仅有初中文化,文化水平低、技术要求高的反差,激起他强烈的求知欲。他放弃了多少同亲朋好友相聚的机会,精彩的电视节目对他也失去了吸引力。每天工作之余,他都在家关起门来,坚持自学至深夜。他用了整整7年的时间,取得了大专文凭,掌握了诸如高等数学、科技英语等基础知识以及电路分析、计算机软硬件应用等电子技术,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刁培松没有把技术当成个人的私利,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感,促使他自觉传授技术。平时只要活儿不多,他就把班组工友集中起来搞技术培训,把自己日常整理出的大量读书笔记、技术记录给工友传阅。工厂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他先后带了4名徒弟。浓郁的学习风气,带来班组整体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


第12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工作狂”余少华
刘毅
  2000年3月31日,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电信联盟数据网和开放系统通信研究组全体会议上,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余少华博士代表中国提出的IPoverSDH提案,被正式批准为国际电联标准,这是中国在国际电联通过的第一个重大提案。时隔一年,他代表中国提出的又一项提案——EthernetoverSDH再次为国际电联获准。两项提案的通过,标志着我国在制定和掌握核心技术标准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
  作为一名通信专家,余少华博士以其卓越不凡的学术成果,为我国民族通信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更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严谨的工作态度、忘我的奉献精神,赢得了组织的信任和大家的尊重。
  1993年,余少华获得通信专业博士学位后,放弃了一著名民营企业的高薪聘用,毅然来到武汉邮科院。
  在筹建IP研发部期间,从员工招聘到经费落实,从技术方案制定到关键器件的选取与软件平台的考察,从房屋装修到内部计算机网的建立和管理,余少华都费尽了心思。经过近一年的筹划和拼搏,IP研发部已由开始时的孤军奋战发展成近60人的专业技术队伍,为将IP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走产业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任在肩,余少华不得不采取“立体作业”的方式。几年来,为了工作,他几乎从未独享过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周末。面对同事们“工作狂”的戏称,余少华含笑不语。这之后,一股拼干劲、讲奉献、求效益、比发展的工作激情在公司上下蔚然成风。
  身为共产党员的余少华常说:“国家耗费巨大代价培养了我们,我们理当倾尽所能、毫无保留地予以回报。”正是凭着这份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他一次次拒绝了国外多家公司的高薪诱惑,乐于在民族通信产业这方天地纵情驰骋、屡创佳绩。


第12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捐献无价收藏的金岚
王文滇
  离休老党员金岚1937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3月入党。30多年来,她和丈夫陈英在自家画室“积翠园”中,共收藏了唐宋以来名家古画及当代大师的书画墨宝624件。在20世纪90年代初,他们把这些书画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为此,国家文物局为他们发了24万元奖金,福建省政府为他们颁发了150万元奖金,他们再次把这174万元奖金献给人民。
  金岚和陈英的高风亮节,被广为传颂,金岚被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受到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建党80周年前夕,我采访了金岚同志,再次感受到了身边共产党员的风采。
  他们没有祖传书画,这130多幅唐、宋、元、明、清历代古画和近500幅当代墨宝是怎样收集来的?
  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环境下创造的奇迹。金岚的爱人陈英在20世纪60年代就得了心脏病,医生让他半天工作,半天休息。当时,陈英才40多岁。为了照顾陈英的身体,组织上调他到北京军区后勤部任副政委。医生对金岚同志说,他活不长了,他爱好书画就让他搞搞书画活动。
  他们的生活十分俭仆,一生的积蓄,除维持家庭生活外,全部用于了收藏古今字画。“文革”期间,社会上“破四旧”,画店不敢公开卖古画。当时,很多著名画家遭难,他们就去看望,并请到家里来,结成了很好的朋友。
  在“文革”中,中国画出现了断层,但在“积翠园”,保留了“文革”时期中国画的艺术奇葩。“文革”中“造反派”批斗这些画家,可是“积翠园”却成了这些画家的活动场所,无形中起到了保护作用。现在保存下来的合作画有四五十幅。可以这样说,这些合作画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这是特殊年代形成的绝后的佳作。同时,也反映了在百花凋零时,“积翠园”的“一时之盛”。
  这批价值连城的字画他们非常珍惜,为什么全部捐献出来呢?
  有人说:“你们真傻,把这些作品分给孩子们多好!”金岚和陈英却认为,人生有涯,这些藏品要有个归宿。这些珍贵的艺术品来自人民,应该归还人民。它们的归属,一要对得起国家,二要对得起画家。


第12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焊接专家关桥
董宝珠
  2000年7月9日,在国际焊接学会第五十三届年会开幕式上,国际焊接学会主席贝文·布雷斯韦特亲自把国际焊接学会终身成就奖——1999年荒田吉明奖授予6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六二五所研究员关桥。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这一国际大奖。
  “科技战线的共产党员,应是攀登科学高峰的尖兵。我一定要攻克难关!”
  关桥说的“难关”,是指薄壁结构焊接应力与变形,它直接危及航空航天飞行器结构的安全与可靠性。关桥率领着他的课题组向这个世界性难题宣战了。一次次的失败与挫折,一次次的研究与试验,关桥终于成功了。他成为“低应力无变形焊接理论”的创始人,他与课题组发明了“薄壁结构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方法及装置”,并成功地应用于航空涡喷系列发动机型号的生产。
  1986年,关桥了解到航天重点型号“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燃料贮箱的研制遇到了焊接变形的难题,便主动请缨。技术协议书十分“苛刻”。关桥带领课题组与“长三甲”攻关组通力合作,争分夺秒进行工艺研究与现场调试。看着关桥那忙碌的身影,一位学生说:“老师,您出主意就行,我们动手。”关桥笑了:“我不动手,说不到点子上;你不动脑筋,学不到真本事。”
  1982年,刚考取关桥硕士生的郭德伦把指导老师已通过的一篇论文交给关桥,请老师看一看。关桥认真看过后,要求重新改写一遍。毫无思想准备的小郭望着已晚的天色和次日离京的火车票,似乎想解释一下,但抬头一看老师的目光,他默默接过论文。这个“下马威”,是老师给弟子的见面礼。随后,关桥吸收小郭进课题组,尚未毕业的小伙子不安地问:“我行吗?”“只要用心,一定行。”果然,在老师的指导下,小郭崭露头角,成为“薄壁结构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方法及装置”的第二发明人,并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人,最近又荣获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在座谈会上,小郭真诚地说:“关老师始终用心血培养我,不仅教知识传技术,还作介绍人培养我入党。从老师身上,我知道了什么叫无私,什么是党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