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新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出版
  《新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四川辞书出版社组织在国内有影响、在编著少年儿童读物方面卓有成就的科普和儿童文学作家多年精心准备而编写出来的一套精品图书。这套书打破了目前国内外百科全书厚重、呆板、内容成人化的现状,首次采用三百六十六天讲故事的形式,以日期为线索,以故事为主体带出相关的百科知识条目,全书分春、夏、秋、冬四卷,收条目三千五百余条,知识内容涵盖地理、历史、生物、民族宗教、哲学、高新科技等各个学科领域。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辛亥革命史》
朱育和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辛亥革命发生迄今已近九十年。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二十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深远历史变革。尽管新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脆弱粗糙,有诸多名实不符,革命成果又很快为帝心不死的袁世凯篡夺,但其结束封建王朝、开启民主共和理想和制度之功不可磨灭。本书作者认真利用几代人努力收集、整理的丰富史料,开明吸纳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把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特别注重从维新与革命、文化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来研究辛亥革命,认为辛亥革命是晚清最后十几年间,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维新运动、社会化趋势与民族主义建国思潮相激荡的产物。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外国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东方出版社出版收入本丛书的作品均选自近年来国外出版的各类人物传记。丛书意在以“文化名人”为标准,将传主曾对世界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作者写作角度独特的人物传记汇为系列,以见证缤纷多彩的世界历史和文化。其中所选传主有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美国精神的哲学代言人威廉·詹姆斯,俄罗斯风格的芭蕾舞创始人佳季列夫等。这些传记或为自撰的回忆录,或为身边亲人的记述,提供了旁人所不能知的独特视角,无不反映了传主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折射出同时代人物、社会风貌。目前已出版的有《我的父亲———托马斯·曼》(【德】艾丽卡·曼著、潘海峰译),《海因里希·海涅传》(【德】弗里茨约·拉达莫著、胡其鼎译),《就这样,他成了威廉·詹姆斯》(【美】霍华德·范斯坦著、季广茂译)。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长篇小说《商海》在京首发
  “王君作品研讨会暨长篇小说《商海》首发式”近日在北京举行。王君是近年来陕西文坛较为活跃的作家,其幽默、冷峻、犀利的笔法使作品真切感人,颇具特色。《商海》是作者倾心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描绘了市场经济下社会生活的变迁和人的心灵的变化。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新书拾零
  ▲李城外编写的《向阳情节——文化名人与咸宁》(下)和《向阳湖文化人采风》(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胡芝风的专著《戏曲艺术二度创作论》最近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书中阐述了戏曲舞台二度创作理论。
  ▲《回归温柔》是军旅青年女诗人海田新近创作的又一部诗文作品集。作者将歌词、新诗、游记和随笔划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以“唱”、“吟”、“游”、“思”引首领篇。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论著简评

  新视野中的中国美学史
  蔡永海
  任何一种文化均包含审美现象,中国文化亦讨论了西方美学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差别只在于没有像西方那样去把握理论,故国人形成一种说法:中国古代没有美“学”,即中国是“有美无学的美学”。眼下,中国文化现代化要求我们按世界学术体系重建现代中国文化,即给中国古代的美以一个“学”,并为其总结出一个“美学史”来。此项工作一开始便存在一个内在的困难,即中国美学史的体系既要满足世界学术体系的规范和要求,又要尊重中国古代文化的固定存在形式和本有精神。其尝试性的体系性著述于1980年以后才陆续问世。可这种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建立”工作仅仅是个开始,面对的问题仍很多,如选择什么样的世界学术标准?世界学术标准本身的变化也必将改变我们对中国美学史的理解。可以说,中国美学史仍处在远未定型的状态之中。2000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学史》(张法著),在注意到上述困难的前提下,从新的历史视野去考察中国美学史,其观点独到之处富有启发性,其体系具有发展性和开创性。
  著者认为:重写《中国美学史》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要求,鉴于中国美学史尚处在未定型的状态之中,解决问题的重点应放在解决语境的断裂和内容与方法的定位上。他指出,在当代世界学术视野中重写中国美学史是必要的,但这不该成为中国美学的出发点,因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警惕我们的历史局限性和从学理上避免“六经注我”,而要像现象学那样直接面对中国古代的事实本身。只有以不为当代所用的心灵去研究的中国美学史,才能真正为当代所利用。同时指出,中国美学史指的是从远古到清代末期的审美理论史。其定位在中国进入统一世界史之前,不仅强调一种中国史的不同历史阶段,更是要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趣旨。即呈示中国美学产生的基础;中国审美的独特风貌;中国思维在审美上的独特把握方式和理论形态。为此,梳理中国美学史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应为:一、文化大线,即中国文化分为三大段。从远古到先秦的文化独特性定型期;从秦到唐的文化前期的由定型发展到高峰期;从宋到清的文化后期向新形态转变到西方文化侵入而未完成期。三个时期既可断开又相联系,自成浑然整体,使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显得很复杂。二、美学分期,即中国美学的九个重要分期。这本新著抛开了朝代、人物、论著的排列,而着重说明中国美学史的整体逻辑、其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各个历史时期中的审美趣味核心。三、讲述方式。以现代美学学科的胸怀和眼光去看待古代的材料,既不把现代美学的术语和概念强加给古代,又使古代的材料以一种现代的组织方式显现出来。也就是说,既呈现了古代艺术的统一性,又是按历史自身的方式呈现的这种统一性。
  该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对中国古代美学整体结构的讨论,开拓的新视角是著者率先走出的一条道路。他把人类世界史分为由原始文化、高级文化和轴心文化的分散世界史阶段;十七世纪后,非西方文化被西方文化拖入统一的世界史,为第四阶段。这一粗略的简图告知我们中国1840年前后为两个不同的时代,1840年前分散世界史中的中国史,中国文化有其自己的运转规律;而1840年后,中国先被动后主动地被拖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世界史规律而运转。所以从世界史角度看,中国史从古至今的断裂非常明显,古与今是两套完全不同的哲学、理论、逻辑话语,这决定了中国美学要由属于轴心时代的文化及其衍化来说明,并呈示中国古代美学与世界其他文化和中国现代美学的相对整体性。至此著者指出,中国美学体系的主干是以朝廷、士人、民间和市民美学为背景的儒、道、屈、禅、明清思想,其统一的社会基础为国。进而创造性地揭示了中国美学体系的五大范畴,即审美对象的结构与类型范畴、审美创造与欣赏范畴,及中国美学范畴的整体性,其运用于各大范畴系列,显示出中国美“学”的内在统一,以及中国古代美学与中国现代美学的区别。
  这是一部在西方学术意义上书写中国美学史的尝试性著作,既是美学史,又是文化史,作为一部学术著作,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学界的一件大喜事。它对于让世界学界认识中国古代美学的成就、特色和意义具有重要作用,也对当代中国的美学原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七一之歌

  纪念邓拓
  ——《邓拓全集》序
  萧克
  邓拓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三十年前,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平地而起,他作为最早的受害者,被江青、姚文元一伙诬为“叛徒”、“反党黑帮”,含冤而逝。记得当时“文革”灾难起于青萍之末,因为邓拓写了大量针砭时弊,敢说真话,深受读者欢迎的《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杂文,遭到莫须有的攻击。在江青之流的导演下,全国开展了一场批判所谓“三家村黑帮”、“三家村反党反社会主义黑线”的运动,并由此开刀,实现了他们搞乱全党全国的阴谋。回想起来,恍如昨昔。邓拓同志惨遭不白之冤,英年早逝,令人痛心。
  邓拓是一位杂家,知识广博,在政论时评、经济历史、诗歌词章、书法绘画、文物考古、杂文随笔等方面,都有造诣。但首先他是一名革命战士,他很早就投身于党领导的文化运动。早在上海读书期间,他加入共产党,参加了党的地下工作。三十年代初期,他开始了关于哲学、经济和历史等学术问题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经济历史的论文,并写出了专著《中国救荒史》。抗战爆发不久,他到晋察冀边区,1938年春担任了《抗敌报》(后改为边区党的机关报《晋察冀日报》)的社长。这以后一直到他离开人民日报社领导岗位,先后在新闻工作岗位上“笔走龙蛇二十年”,写了大量的社论和评论。他在从事新闻工作之余,写诗填词,也写了一些散文和随笔。他是一个勤奋的人,战争年代,“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文才武略,相得益彰。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除了完成报纸宣传任务外,仍然写有不少见解深透、思想敏锐、隽永蕴藉、独具个性的文章。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领导者,邓拓倾心为报纸撰写社论政论、时事评论,并对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和实践,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真诚。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晋察冀日报》曾有过三天就要发表一篇社论或时评的历史。这些有影响的社论和评论,大都是邓拓的手笔。在他的领导下,报社的同志们一手握笔,一手拿枪,创造了在游击战争的艰苦条件下办报的奇迹,成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史上光辉的一页。
  邓拓同志是党培养成长的新闻工作者,经过边区革命战争的考验和锻炼,出于对党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出于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忠诚,他的新闻工作实践,体现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开创时期老一代新闻人士优秀的精神品质,这就是坚定执著,顽强进取,一丝不苟,求实求真。从他所写的社论和评论中可以看到,邓拓在新闻工作和办报实践中,紧密依靠党的领导,结合实际,热情地宣传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切实地当好了党的喉舌,发挥了新闻工作团结群众、鼓舞群众的桥梁作用。他在办报过程中,摸索和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做法。结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他认真研究党报工作的规律,研究新闻通讯的特点,总结出无产阶级新闻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丰富了党的新闻工作理论。
  邓拓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新闻工作领导者,是办报的内行。他在办报实践和新闻工作中,得心应手,写作各类文章,出手不凡,得益于他家学渊源,加上勤奋好学,善于研究。这对我们青年新闻工作者是一个有益的启示。新闻工作接触社会广泛,除了热忱和端正的态度、求实的作风外,还要有广博的学识,敏锐的思想,勤于思考,勤于写作。邓拓同志是一位多面手,他在各个领域都称得上是行家。无论是明、清历史的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考察;无论是古代绘画史的研究,传统诗词的运用借鉴;也无论是他写作具有广泛影响的杂文随笔,或是他的一些新闻工作的研究文章,读之都令人叹服,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今天,时代和人民呼唤,需要新闻工作有一批学有专长、积极进取的人才。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需要有更多的邓拓式的新闻工作者,需要有更多的既是杂家、又是专门家、学问家式的新闻人才。
  当年在敌后抗战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时期,我与邓拓同志因战争中的宣传事宜有过接触。当时边区的主要领导人聂荣臻同志曾赞扬过邓拓同志的思想和工作作风。从邓拓几十年办报经历和写作经历中,我感到他是一位党性强、作风踏实、工作负责的人,也是一位善于团结同志,接触实际的人。作为新闻工作者,他注意调查研究,向实际学习,使他写起文章来,下笔千言,倚马可待,言之有物,亲切感人。在紧张繁忙的编报之余,他还能留给我们几百万字的文章,这表明一个新闻工作者和文化人的卓著业绩。由于“文革”一场浩劫的不幸,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好在这套《邓拓全集》把他一生的心血结晶集中起来,让我们学习和纪念他,让九泉之下的邓拓同志得到安慰。感谢广东花城出版社做了一件大好事。
  (《邓拓全集》共五卷,为“三家村文库”之一种,“三家村文库”包括邓拓、吴晗、廖沫沙三人的全集,共二十卷,花城出版社出版。)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厚重的《中国思想史》
黄海
读者期待阅读已久的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第二卷,经过复旦大学出版社精心编辑、印刷,已与读者见面了。
  这卷名为《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专著,叙述了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与逐渐瓦解过程。作者认为,中国的古代知识思想与信仰系统,其实并不是秦汉时代奠基的那种古代中国思想,而是经过唐宋两代相当长时间才逐渐建构起来的新传统。书中分析,在八世纪的社会变乱之后,由于一统而变得平庸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再一次重新调整自己的思路,重新发掘历史资源,围绕着重建国家权威和思想秩序,人们借助旧学开出新知,提出了种种问题,在传统中求新变,在宋代形成了以“理学”和“心学”为代表的新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书中还分析,经过元明两代,当十六世纪的中国开始从“天下中心”的朝贡想象中逐渐进入“万国”的时代,这种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却渐渐出现了深刻的裂缝,尽管明清嬗代,曾经有一度在表面上弥合了这种裂缝,但是,这种公与私的领域之间已经分裂的传统,终于在坚船利炮的压力下和诱惑中开始瓦解,特别是1895年中国被日本所败,在愤激的心情和屈辱的感觉下,中国开始按照西方的样式追求富强,并激荡出现代中国的种种思想。作者指出,1895年在本卷中只是一个“象征”着古典心情结束的年份,因此选择了1895年作为全书最终断限。
  这一卷比第一卷更多地使用过去思想史比较少用的一些资料。据葛兆光先生介绍,他特别注重考古发现与文物对体验思想所在的历史语境的意义。善于发现过去思想史著作中空白处的思想史印迹,是本卷的又一特点。在叙述方法上,作者对过去思想史习惯使用的各种叙述思想,如否定之否定、冲击和回应、单纯的内在线索等叙述方法作一定的修正和补充,用“资源”、“契机”、“忘记”、“诠释”的思路,把一个思想史事件的过去资源、当下契机、诠释中的变异,以及建构新的话语并对未来发生的影响联系在一起。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丁玲
王增如
在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上,丁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如果没有她,文学史肯定平淡乏味了许多。
  丁玲是一个不断发生着故事、不断惹来是非麻烦的人,不知道是不善于还是不肯,总之她不大总结经验教训,因而才有这个“不断”,才有了一而再再而三,罹难过后是光环,光环未散尽又是罹难,她总是身不由己地陷入纠纷麻烦之中。中年如此,晚年亦如此。二十年代瞿秋白就说过,冰之是“飞蛾扑火,非死不止”。这位天赋极高浑身浸透着文人气息的早期共产党人,真是眼力非凡,一语中的。八个字,比任何长篇大论都更简洁精辟更入木三分地概括了丁玲的性格,天才地预见到当时刚刚二十出头的天资少女的一生。真是“性格即命运”。
  火是什么?火是政治,是真理,是信念,是共产党,是革命,是斗争。在极左路线笼罩下的政治,是烫手的火球。扑火的飞蛾在火中折翅。
  四十年代在延安,为了一篇杂文和一段南京幽禁三年的经历,丁玲受到严肃批评和严厉的审查,几近销声一年有余。五十年代初她有过短暂的辉煌,很快噩运纷至沓来。先是1955年八九月间中国作家协会的十几次党组扩大会,给她戴上“反党集团”的帽子,紧接着1957年7至9月间中国作家协会的二十几次党组扩大会,又给她加了一顶右派分子的帽子,成为全国文艺界头号大右派!从峰顶到谷底,跌宕起伏可谓大矣。从此销声匿迹二十余年。
  1979年重回北京重返文坛,飞蛾已是垂暮之年,七十有五,况且多病在身,伤痕累累,但扑火之心之性依然不改。她依然关心政治,关注文坛,忧国忧民,抑制不住地要投身其中,要站出来发言。她要歌颂,要怀念,要吟哦,要指点评论,要臧否褒贬。她笔下的文字,依然是色彩浓烈,激情似火,滔滔荡荡,如同她那刚烈的性格。她写不出那种恬淡闲适、怡然自得的“性灵”文字,因为她难有那种平和中庸的心态。性格使然,性格即命运,结果她又陷入了麻烦之中。她费了几十年的努力终于使自己的历史问题得以澄清,得到了党中央一个公正准确的评价。而她与文坛个别老人之间的恩怨关系又成为文坛内外研究者、热心者、好事者的话题或课题,沸沸扬扬,热闹一时。于是,刚刚看清面目的丁玲又变得扑朔迷离,评说不一,众口纷纭。
  收在《左右说丁玲》这本集子里的二十几篇文章,基本是近十年来发表的,绝大部分是熟识丁玲者的回忆录,按文章所述事件的年代顺序排列。其中一些篇章系首次发表,第一次披露了丁玲在特殊年代里一些罕为人知的际遇。它们记录了丁玲从1926年起至1986年止,六十年间工作、生活、写作的片断,基本上涵盖了丁玲一生的重要阶段与重要事件。由于所述内容大都是作者亲身所历,因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书中未收评论丁玲作品的论文,但收有分析她思想性格的代表性论文。此外,辑录内容对丁玲与周扬、沈从文等的交往,也有所涉及。编者的用意,就是通过多视角的文字,给读者展示一个尽可能全面的丁玲。(《左右说丁玲》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静态瞬间的动态历史
  ——读《文图并说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大事聚焦》
  徐贵祥
  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是八十多年前的一位拍摄者偶尔捕捉到的一个瞬间。不难想象,他当时可能正被潮水般的人群挤在外面,踮起脚尖或者站在凳子上,甚至还有可能骑在树枝上——为了理想的角度,担点风险是可能的。于是,在八十多年后,我们仍然得以目睹当时的情景:一幅黑白照片,左上方是一个慷慨激昂正在演讲的青年,面向人群,左下方近处则是一个赤裸上身满脸苦难表情的少年,正茫然地看着镜头。人群形象已经模糊,依稀能够辨别出左顾右盼的表情。其中有一把阳伞,连同光着膀子的少年,显示这张照片诞生在一个炎热的天气里——现在我们知道了,这张照片拍摄于风起云涌的1919年5月4日,即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前夜。
  这是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文图并说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大事聚焦》一书中的一张照片,它向八十年后的人们传递了具有深刻象征意味的信息:贫困的茫然,备受欺凌的困惑,而站在高处的是抗争的姿态和那位青年头顶上的阳光……历史,就这样留下了它的一个可视的断面。
  自从有了文字,它的重要功能就是传播和积累文化,也就同时承担起了记载历史的功能。我们所读过的史书,除了结绳记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由文字组合而成的。近年,各种新老照片组成的书在出版业异军突起,颇为走俏,在一定程度上对出版业传统的观念和运作方式提出了挑战。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我们才格外关注“大事聚焦”。此书从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历史中精选出一百个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并配以千余幅图片,这种叙事方式打破了教科书式的沉闷与宏大叙事的空洞,进行了可视的历史回放,使一部厚重的史书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上千幅图片构成了这部书的最大特色:从“五四运动”到长征途中,从遵义会议到陕北会师,从抗日战争到饮马长江,从开国大典到改革开放,静止的照片的有机组合,汇成了一条动态的历史长河。影像技术在史学领域的运用,文图并说历史,照片和文字相辅相成,使沉睡的往事有了动感质感,似乎可触可摸,更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照片传递着几十年前的苍凉、悲壮、火热和抗争、胜利的情绪,朴实的、原生态的瞬间形象放大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又让我们从照片的四周和背后即没能入镜的外围,隐约感觉到了更为广阔和神秘的领域,图书的蕴含因而也随之大大拓展。读八十万字的书,会产生八千万条思路,看一千幅图,会随之涌现出千万个过去的场景。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科学巨著和文学经典
《昆虫记》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1823—1919)耗费毕生心血著成的一部昆虫学巨著。法布尔怀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用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将纷繁复杂的昆虫世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在其笔下,昆虫灵性栩栩如生,昆虫世界成了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昆虫记》既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经典,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经历百年的淘洗,至今仍是一座无人逾越的丰碑,不愧有“昆虫的史诗”之美誉。
  法布尔精神烛照世界一个世纪后,新世纪初年,花城出版社推出了译自法文原著的第一部中文全译本。译本共十卷,已在全国各地发行。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报告文学《智慧风暴》研讨会召开
  由中国作协主办的“长篇报告文学《智慧风暴》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由王宏甲撰写、新华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智慧风暴》,描绘了王选等一大批科教界知识分子在中国传统企业遭遇重重困境的时期,毅然登上高科技产业的舞台,成为中国当代新兴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的全过程。作品描述了中关村作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前沿的风云变幻,再现了代表着中国教育改革走向的北大的变迁。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三联新书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黄仁宇著
这部写于1983年的回忆录,作者要求在其去世后发表。书中记述了他早年从军经历,壮年在美国打工、求学的历程。作者反思中国近代革命的艰难旅程,同时着眼于中国历史、个人经验和中国文化,形成内容丰富壮阔的“大历史”观。
《魔幻·达利》蒋勋著
台湾著名文化艺术学者蒋勋在这本图文并茂的书中,以不拘一格的散文笔法分题赏析三十余幅达利画作,连带介绍画家生平和创作观念。
《生命的壮阔——古尔德论生物大历史》古尔德著范昱峰译
作者是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科学散文作家,他在书中对人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普遍进化趋势的必然产物的成见提出挑战,并以浅显通俗的例子论证了他的观点。坚信进化论的读者尤其应看一看。
《制脑者:创造堪与人脑匹敌的智能》戴维·弗里德曼著张陌王芳博译
这里记述了人工智能创造者们在生物、物理、计算机等科技领域进行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是科技新学科发展和人们对自身智能再认识过程的真实记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