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7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纪念建党80周年专论

  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李文海温乐群
  ●从1840年到1920年,近代中国经历了八十年的屈辱、八十年的求索、八十年的失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改革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未能完成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任务,全部为中国共产党所承担下来。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掀开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进行了八十年的不懈奋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为中国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中确立和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的。
  ●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就没有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正因为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她理所当然地受到全中国人民的衷心爱戴与拥护,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八十周年。从中共一大召开的1921年上溯八十一年,正是标志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于是,我们可以把1921年作为一个历史的坐标:1840年到1920年的八十年,近代中国在被侵略被奴役的道路上蹒跚行进,其间从洪秀全到孙中山,近代中国的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但终究无法改变近代中国的命运;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2001年的八十年,近代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以昂扬奋进的姿态胜利迈进了二十一世纪。如此深刻的历史性巨变,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中国共产党以她巨大的牺牲和杰出的贡献,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从此,古老的中华帝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渐深重。一方面,东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战争和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大肆掠夺中国的领土,践踏中国的主权,通过勒索“赔款”,强占租界,攫取治外法权,控制通商口岸和海关,垄断中国的经济命脉,直至划分势力范围等等,完全把中国变成了俎上之肉,近代中国被推向了亡国灭种的边缘。正如十九世纪末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指出的,中国正面临着“强邻环列,虎视鹰瞵”,“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的危急状况。另一方面,民族危机的加深不断加剧着社会矛盾,从而引发更为深刻的社会危机。鸦片战争前,人口剧增、农村凋敝、吏治败坏、贿赂公行、财政匮乏、土地兼并加剧和阶级矛盾深化等等,无不表明大清帝国已处于封建末世的危机之中。东西方列强的侵略,使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剧。首先,导致工场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衰落。“外国用机制,故工致而价廉,且成功亦易;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费,且成功亦难。民生之计,皆为所夺矣!”在这种情况下,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成为游民。另外,列强的经济侵略使中国人很难从投资近代工商业中获利,因而许多货币持有者热衷于购买土地,从事封建剥削。这就加剧了本已十分严重的土地兼并,加大了人口与土地比例的失调,加深了社会矛盾,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加之,大量的鸦片输入导致白银外流,“赔款”和军费剧增,清政府财政难以为继,于是拼命地把危机转嫁到广大劳动人民身上,各种苛捐杂税日重一日,以至“凡肩挑背负,日用寻常个人饮食之物,莫不有捐”。1895年康有为在给光绪帝上书中不无忧虑地指出:“吾民精华已竭,膏血俱尽,坐而垂毙,弱者转于沟壑,强者流为盗贼”。总之,晚清社会冲突层出不穷,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在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双重压力之下的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近代中国的时代性主题。为此,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尝试了种种变革之法。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和政治集团也都在这一历史剧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接受历史的选择。
  率先奋起的是中国的农民阶级。1851年开始的太平天国运动,不仅在南京建立了农民政权,而且制定了前所未有的农民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历时十四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但终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超越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和皇权主义的束缚,不可能找到一条新的救国之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作为近代中国现代化起步标志的洋务运动,是由晚清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掀起的一场“自救”运动。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内,它企图通过引进西方的军事工业、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来解决当时的危机和困局。但是,洋务运动既不能越封建专制制度的雷池,又不能摆脱对西方先进技术和资金的依赖,无法在封建制度内找到自救之路,其最终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一种新的社会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改良派和革命派相继登上了历史舞台,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进行了戊戌维新的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最后也还是失败了。其中,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和性格的软弱,他们没有能够代表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已经历了八十年的风雨飘摇,军阀混战,百业凋零,人民困苦,精神沉沦。孙中山先生曾沉痛地说:“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恰在此时,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华民族有了新的希望,新的前途,山穷水尽的中国出现了新的转机。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日益发展壮大的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对五四运动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五四运动后,作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在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已经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婴儿,马上就要呱呱坠地了。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在古老的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从1840年到1920年,近代中国经历了八十年的屈辱、八十年的求索、八十年的失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改革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未能完成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任务,全部为中国共产党所承担下来。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掀开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
  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中华民族提出了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进行了八十年的不懈奋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为中国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中确立和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的。
  早在中共二大制定的党的纲领中就明确规定: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在完成民主革命后,再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即“建立工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个纲领确定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解决了中国近代以来革命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毛泽东也曾明确指出:“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到达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不论是资产阶级的政党或小资产阶级的政党)能够担负的。而中国共产党则从自己建党的那天起,就把这样的两重任务放在自己的双肩之上了”。
  为了完成历史赋予的双重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几个历史阶段,经过二十八年的奋斗,克服了“左”的右的错误干扰,坚持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坚强有力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最终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帝国主义和有着美国的支持并拥有先进武器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历史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适时地提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这条总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并举,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并举。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到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到1957年,以建立中国工业化基础为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为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然而,要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何其难也。我们既无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冷战时代的国际环境使我们也无法从西方发达国家获得先进的技术和资金,更重要的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的认识,需要有一个逐步积累和不断深化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旧中国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上初步实现了工业化,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又出现了一系列失误,包括“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走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古今中外,任何个人、团体或政党,完全不犯错误是从来没有的。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党也犯过严重错误,但是错误总还是由我们党自己纠正的,不是别的力量来纠正的。就是粉碎‘四人帮’,也是由我们党代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来实现的。”
  正是在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认真分析和反思失误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二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巨大成就,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中华大地上展现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巨大成功,引起全世界的瞩目。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光辉历程,就是为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就没有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正因为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她理所当然地受到全中国人民的衷心爱戴与拥护,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与巩固,是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
  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新的世纪。抚今追昔,历史已经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我们相信,在二十世纪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不朽业绩的中国共产党,必将在二十一世纪领导中国人民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未来。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普及社科知识刻不容缓
刘占锋
科普,顾名思义,就是普及科学知识。科普对于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科普的内容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包括社会科学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就是对于科普理所当然地包括社会科学知识这一点,长期来人们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因此,加强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新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规律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丰富的思想理论成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积极的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然而,不能忽视的是,我们在用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帮助人们去科学理解、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实问题方面,则做得还很不够。当人们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时,如果思想观念不能及时更新,就难免产生疑惑、彷徨。近些年来,“法轮功”邪教的滋生蔓延,封建迷信的沉渣泛起,就与一些人缺乏必要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正确观察、分析和认识改革开放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着很大的关系。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宏大的知识体系,其中包含着有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根本问题的内容,是人们掌握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钥匙。我们常说,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而这个“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哲学社会科学,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那么,哲学社会科学就是使这个强大推动力朝着正确方向顺利发展的有力保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自然科学的落后,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来弥补;而哲学社会科学一旦出了问题,则很可能把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成果破坏殆尽,给社会造成灾难性后果。
哲学社会科学的“科普”,其意义决不仅仅在于进行某种知识的教育与普及,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塑造和培育人们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具有为自然科学和各种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规范方向、激发动力,进而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作用。没有正确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任何学习教育活动都可能因为缺乏强大的内在动力而事倍功半;没有科学认识客观世界、区分是非曲直的方法论,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客观评价自己,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就难免走弯路;没有强大的科学精神作支撑,人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就难免迷失方向。所以,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科普”工作,鼓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走出“象牙塔”,使丰厚深刻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入寻常百姓家,给人们提供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真正达到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和呼唤,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前提。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努力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它需要掌握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拥有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社科“科普”工作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培育和造就这样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社科“科普”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工作。只要全党全社会都来重视这项工作,持之以恒,积久为功,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就一定会有更大的提高,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就能够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创新参与载体,健全组织网络
■创新参与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创新参与方式,提高活动效果
■创新宣传手段,培育社区理念
加强社区党建促进社区参与
  侯玉兰
  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健康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社区建设的主体是社区居民,核心是社区参与。社区居民和单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参加社区管理、服务、文体、教育、卫生、治安等各项活动,是社区建设的保证。可以说,居民的态度和参与程度,决定着社区建设的成功与否。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和企业包办一切的传统观念影响,社区居民和社会单位的社区参与意识淡薄。许多居民把社区建设视作政府、街道和居委会的事,认为与己无关。大量的经济组织、科学教育文化等社会组织与所在社区存在着严重的疏离状况,缺乏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的责任意识;各类在职职业人群很少参与社区活动,由此造成社区人力、智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一方面,社区居民活动设施和场地匮乏,社区工作者队伍薄弱、素质偏低,社区建设投资渠道单一;另一方面,社区单位的教育、体育、文化、卫生设施利用不足,各类人才的优势和潜力难以发挥。可见,如何培育社区意识,促进社区参与,让更多的居民和社会单位参与到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教育中来,已成为进一步深化社区建设的关键。
  那么,怎样才能促进社区参与呢?近年来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表明,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建立社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机制,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带头作用,是促进社区参与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根据北京市石景山区近几年来在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区参与方面所进行的探索,我们认为,加强社区党建,促进社区参与,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好社区建设的创新文章。一是创新参与载体,健全组织网络。通过普遍建立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居民区社区党建协调会和楼门党员联络组,将居住在同一社区的中央、市、区的不同单位、不同隶属关系的党组织联系在一起,初步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居民区党支部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条块结合、良性互动的新型组织形式。社区党组织根据党员特长,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者服务队,初步形成覆盖全区的组织网络。二是创新参与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区委把区直机关党组织和社会单位参与社区共建的情况作为评选文明单位、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条件,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发动和鼓励社区单位的党组织参加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三是创新参与方式,提高活动效果。全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在服务群众、建设社区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出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参与形式。如在社区党员中广泛开展走出家门、奉献社区的“固定奉献日”活动和以认领社区公益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做党的政策宣传员、治安巡逻员、卫生保健员、法制讲解员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树立了共产党员在社区的良好形象,带动更多的居民群众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四是创新宣传手段,培育社区理念。为培育社区居民和社会单位的社区理念与参与意识,石景山区通过为各街道社区党建协调会举办社区建设专题讲座,开办由专家、学者授课的各种形式的社区干部培训班,以及发放《致社区共产党员的一封信》和组织社区党建宣传周等活动,大力营造加强社区党建的良好氛围。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党政机关、社会单位和全体社区成员对社区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意识,形成了浓厚的社区参与氛围。社区工作从过去仅仅依靠街道和居委会自身力量发展为上下结合、人人参与,由“一头热”变成了“两头热”。
  从实践来看,石景山区围绕社区建设所进行的创新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起到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加强社区党建,建立社区各类党组织及其党员、广大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机制,可以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在社区实践宗旨、施展才华、服务群众提供舞台,使社区党组织在协调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动员社区群众、促进社区参与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社区党建工作的渗透力、影响力,巩固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社区党组织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活动中丰富和拓展党的群众工作,可以进一步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使社区的群众动员、民主参与、社会整合得以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而广泛的社区参与又有利于带动社区建设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是广大社区居民通过参与社区各类服务性、教育性、娱乐性、公益性活动,分担社区责任,分享社区成果,使社区中潜在的静态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动态资源,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浓厚社区氛围,从而增进人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的文明程度。三是大量社区单位通过社区参与,可以把单位内部的人才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社区的服务优势,把社区场地、资金优势转化为社区建设优势,从而在共同开发利用社区单位资源的过程中,使社区单位和社区整体均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改善社区的服务水平,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四是通过社区参与,可以在居民中建立起日益增多的、网络化的社会化联系,并逐渐培育出大量新型的自愿者组织和社会化社区组织。这些社区组织将在组织、管理、吸引、服务居民和动员社会资源参与社区建设,扩大基层民主,发展居民自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9版(理论)
专栏:

  德法兼治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王建忠
江泽民同志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思想,是对我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的运用和发展,也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认真贯彻这一思想,对于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强劲的活力。但是,由于市场自身的弱点,加上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见利忘义、坑蒙拐骗、假冒伪劣、制黄贩毒等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领域的泛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无论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全面进步,都离不开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需要道德规范作保证。如果社会成员素质低下,不遵守社会公德,社会秩序混乱,我们的民族就不可能振兴。因此,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法治与德治,作为治理国家的两种手段,对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劝导力及社会舆论的引导来规范、引导人们的行为。因此,在讲法治的同时,也要讲德治;在加强道德建设的同时,法制建设也必须进一步加强。如果德治不举,人心不稳,法治就难以实施。如果法治不力,丑恶横行,德治也会软弱无力。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法治和德治并举,从而实现经济健康发展、政府廉洁高效、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政治稳定的目标。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也是治理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重要方略。当前,要特别注意结合社会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着力从道德教育和实践的需要出发,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应该以创建工作促道德建设,以道德建设促创建工作。要大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活动,大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和青年志愿者活动,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融入各类创建活动之中,使各类创建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在加强道德建设过程中,必须突出搞好对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党员干部在治理国家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所起的关键作用,决定了我们贯彻“以德治国”方略必须从党员干部抓起。古人云:“官德降,民德毁”,就是强调为官之德至关重要。要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实践社会公德,做一个好公民;实践职业道德,做一个好职工;实践家庭美德,做一个家庭的好成员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履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道德规范,逐步形成有利于加强党性修养、提高道德素质的良好机制。青少年正处在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搞好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关系国家的未来。要认真研究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及其对策措施,真正发挥好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合力作用,努力把广大青少年培育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