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6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港澳台侨)
专栏:

  以维护保存完整的岛屿和海洋生态环境为宗旨,建于台湾岛南部的垦丁海洋生物博物馆活灵活现地将海洋景观和生物展现在观众面前。馆前是一只巨大的海豚跃起于水中的雕塑。图为小朋友在海豚旁嬉戏。雷小峰摄


第12版(港澳台侨)
专栏:

  台奥委会委员表示将投票给北京
  本报台北电记者郑固固、吴亚明报道:“我想,我的票绝对会投给北京,支持北京是无庸置疑的。我已经很多次宣布,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一定要帮中国人,而且是要把此事当作自己人的事来办。”中国台北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先生对本报记者如是说。
  吴先生表示,作为中国人的一分子,在许多场合他也尽量用这个理由去说服其他的委员。如果把主办权交给了北京,全世界的中国人,包括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都会欢欣鼓舞来庆祝,因为这是全体中国人的一届奥运会。


第12版(港澳台侨)
专栏:

台湾首季经济增长降至百分之一点零六
本报台北电记者郑固固、吴亚明报道:台湾经济部门日前公布,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仅有1.06%。
台湾经济部门2月曾预测,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可达4.02%,全年则为5.25%。今天公布的1.06%远远低于预测,对全年的经济增长预测也大幅下调至4.02%。
同一天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表明,台湾企业家对未来经济和政治发展乐观度以及经济表现满意度都创下5年来的新低点。台湾《天下》杂志连续5年对台湾企业家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经济的满意度已由去年的67.9%下降到现在的13.29%,而对“未来经济情势”表示“乐观”的更少,仅有10.6%。


第12版(港澳台侨)
专栏:

香港推出新标志
本报香港电2000年《财富》全球论坛一顿简单的闭幕午宴后,当着500多位在全球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和政治家告别香港的时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宣布:从当天起,香港的新品牌形象将是一只飞龙。这是一条活灵活现的红色飞龙,中文“香港”两字和香港的英文缩写H、K融汇在图案中,象征香港是一个东西文化荟萃的地方;飞龙上附有“亚洲国际都会”的主题字眼。(遥言)


第12版(港澳台侨)
专栏:

赴港招商:花香更待果实香
本报记者王尧
“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用这句话来形容目前香港和内地之间频繁的招商引资和投资考察活动,虽然不尽恰当,却十分形象。5月20日,由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率领的香港商界巨头西部访问团,大举北上,将去年以来香港商界兴起的“西部考察热”推上了又一高峰。差不多同时,辽宁省组成500人的招商团赴港举办的“辽宁省(香港)经贸洽谈会”,规模之大成为赴港招商中的新高潮。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内地赴港举办的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平均每月一次以上。今年1—5月,已先后有贵阳、天津、甘肃、辽宁等地赴港举办大型经贸洽谈活动。可谓后浪推前浪,一浪接一浪。
满怀希望赴香江
正如香港回归时许多人所预见的,香港回归以后,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往来将日益密切。事实上,随着内地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开发大西北战略的实施,两地间的经济贸易合作的确上了一个台阶。与此同时,赴港招商也越来越热。除了东部沿海省份和北京、上海等“常客”外,“西路军”也异军突起,以不同名义赴港招商办展。去年2月,陕西省代表团来到香港,向工商界介绍自己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比较优势和招商项目,占中国1/6国土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紧随其后,5月底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展示了中国西北边疆的神奇魅力,云南、西藏、内蒙古、贵阳纷至沓来,在香港掀起一阵又一阵“西部旋风”。
西部热起来,东北部省份也不甘落后,明显加大了来港招商引资的力度。去年7月,黑龙江省政府在香港举行经贸合作恳谈会,介绍黑龙江的投资环境,推出150个招商项目。今年5月,由14位市长和500多位代表参加的辽宁省经贸代表团,共带来100多个招商项目,为辽宁省海外招商史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
改革开放以来,香港投放在内地的资金已达1700多亿美元,占我国直接外来投资总额的一半左右,我国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东部沿海的投资成本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香港工商界对西部大开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走西口”,寻找商机。而西部更希望借助香港这个国际大都会向世界推介自己。东北人也意识到,在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时候,东北人也该及时地走出来推销自己!从吸引外资的角度来说,首先吸引港资应该是比较好的选择。
万紫千红竞芬芳
就每家公布的数字看,招商是富有成果的。去年,广东省在港举办经贸洽谈会合同吸收外资达77.2亿美元,贸易成交额13.2亿美元;去年11月在港举行的“京港经济合作洽谈会”上,北京大获丰收,取得了合同吸收外资48亿美元的好成绩。西藏自治区去年10月在香港举行投资经贸洽谈会,推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138个招商项目,获协议总投资4.1亿美元。
经济合同之外,文化精神收获更加丰富。西藏的洽谈会开幕后,参观者络绎不绝,仅观看西藏歌舞表演的就达1万多人。通过展示、推介和表演等活动,人们看到了西藏所经历的历史性跨越,看到了西藏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开发前景,看到了西藏250万各族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
招商会为内地了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提供了良机。各省市的有关部门、企业代表与香港工商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认识了新朋友,巩固了老关系,了解到香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世界经济的最新信息。西藏自治区常务副主席徐明阳说,香港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特别是香港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有着宝贵的借鉴作用。
招商会是内地企业和产品走向更广阔空间的演练场。去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在港举办经贸洽谈会,美国、日本、加拿大、菲律宾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的140多位客商到会,参加了项目洽谈和草原兴发集团的肉食品现场品尝活动。展出的肉食品引起了与会客商的极大兴趣。通过现场品尝,客商真正了解到草原“绿色”肉食品的鲜嫩味美,为内蒙古自治区肉食品进入香港乃至国际市场作了极为有力的宣传。
招商会也是各省市展示自己独特文化的舞台。去年5月底,“中国云南民族旅游艺术节”吸引了众多的香港同胞。艺术节上展出了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食品、工艺品、图书字画和服饰等,并生动地再现云南各少数民族的节日,为云南的旅游资源做了活广告。最近,甘肃经贸代表团带来的歌舞剧《大梦敦煌》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歌舞艺术和神秘的西部风情,在香港引起轰动。
更待果实大又香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波波的招商活动,不仅仅有鲜花、彩旗和掌声,有热闹的场面、喜人的数字和兴奋的期待,也有巨大的成本、难言的苦衷和虚假的泡沫。
赴港招商目的是招商者将自己的投资需求和优势在香港人面前作一次集中展示,以吸引资本投入,最后收到花香结硕果的效应。当然,其间也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有的赴港招商者往往以我为主发表讲话只顾自己讲,而且多操各省方言,就是讲普通话也有口音,很少讲普通话的香港人往往听得一头雾水。文字材料又多是简体字,习惯繁体的香港人读起来只好连蒙带猜。而且很多招商项目的资料,只有项目名称、建设规模和投资金额,其他一概没有。问到一些项目的具体数据,也多是估计,叫人很不放心。
也有一些地方做得不错。辽宁鞍山市就是一个。他们考虑到香港同胞的阅读习惯,所有材料都用繁体字印刷,市长的讲话还有英文对照。为了让香港人听得懂,听进去,市长特意放慢了语速。为了更有说服力,他们还请来了在鞍山投资多年的商人现身说法,效果显然不同。
更有甚者,少数地方或少数人赴港招商是名,利用公款游玩是实。招商纯属走过场,根本无心谈生意,到香港后把原来谈好的一些协议一签,就忙着四处游览、购物、应酬去了,偶尔到会场点个卯,别人问他什么问题,多是一问三不知。有的团人员众多,光随团记者就有好几十。仅以电视台论,来多少个省长、市长就有多少个台。一个台至少两个人,一人扛机子,一人拿话筒。
昂贵的成本当然需要巨大的成绩来说话。于是每一次招商盛会都毫无例外“非常成功”,都有成千上亿的“投资意向协议”作证明。然而一些招商会反以“泡沫”合同充数,至于落实的有多少只有招商者心里有数。对此有些研究的一位经济学家说,各种招商洽谈最后真正能够到位的项目和投资协议,能达到1/3就已经是好成绩了。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为了吸引外资,走出去招商固然有必要,但扎扎实实地改善本地的投资环境才是根本。只要拿出来的项目有竞争力,投资软硬环境都具有吸引力,外商自会“招之即来”,甚至“不请自来”。


第12版(港澳台侨)
专栏:人物专访

  放眼内地市场宽
——访香港斯尔丽服饰公司董事长邵联勤
黄栋华
在今年的北京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香港斯尔丽服饰有限公司以全馆展台面积第一的参展商,再次给参观者和各界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笔者采访了这个公司年轻的董事长邵联勤。
邵联勤看上去貌不惊人,也不张扬,如果不深入交谈,绝不会相信他领导的公司在大陆市场年销售近4000万美元。邵联勤介绍说,他的公司注册仅6年时间,大发展的年头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以后,在国际上,香港历来以服装转口贸易闻名于世,每年由大陆经香港出口的服装约200万箱,的确给香港带来了繁荣。但香港回归以后,内地为港商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斯尔丽就是抓住了这个机遇,经过5年的发展,成为内地市场上最大的大衣制造与销售公司,仅专卖店(厅)就有702家。
回顾5年的市场发展,邵联勤说,大陆目前的市场环境是最好的,开放度高,鼓励竞争,政府为企业服务意识在不断加强。斯尔丽的制造工厂注册在上海,香港公司根据国际市场的信息、流行趋势,结合内地市场的特点,每年为工厂设计300款各式时尚的大衣,然后“筛选”出100个款式,批量生产后投放市场。前3年,基本处于投石问路阶段,工厂规模也小,仅200台缝纫机。在营销策略上,斯尔丽采用国际市场最常规的方式,大批量、薄利多销,季节转换时打折让利。这一招在内地市场很见效,生意从小到大,3年跨了三大步,到1998年已达1.9亿元人民币。到1999年底,邵联勤毫不犹豫追加投资380万美元,在上海新建了一座现代化的成衣制造工厂,厂房面积达25000平方米,设备主要从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进口,一举奠定了斯尔丽在内地的雄厚实力。短短5年,斯尔丽的大衣目前年销量达60万件,从1999年开始,已进入日本、美国、加拿大的市场,去年又在纽约开设海外第一家斯尔丽的专卖店。
最后,邵联勤深有体会地对记者说,处于发展中的港商,先在大陆投资,然后再到海外去发展,这是一条成功的捷径。


第12版(港澳台侨)
专栏:

  讲实际重实效
伊珊
香港是一个国际性金融城市,香港富商大贾云集,信息资金比较集中,对于大力发展经济的内地确实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内地的一些省份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为了吸引外来资本,纷纷赴港展示自己的优势,宣传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的特色,应当说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
但是,一如《赴港招商:花香更待果实香》所报道的,在这些招商活动中,一些地方只满足于热热闹闹来,高高兴兴去,只满足于场面壮观、自己满意和投资意向,只满足于做了件工作,开了回眼界,长了些见识。至于到底引到多少资、招到多少商,则关注不够,落实不力。这是有违招商本来主题的。
说到底,招商活动是一种宣传活动,是要通过各种宣传交往形式,让投资者相信到自己这里来投资有什么好处和益处,有什么发展和前景,最终吸引资本流入。这种工作,首要的前提,就是要清楚地了解投资者的需求和意向,爱好和习惯,就要依投资者喜闻乐见的形式亮出自己的金苹果,就是要看投资者的感觉和评价。也就是要从投资者这个实际出发搞活动,作宣传。否则,招商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
一次招商,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这些人要吃要住要行,活动本身又要准备宣传材料,租用场地,大请宾客,以香港的消费水平,花费少则百万多则千万。如此高昂的成本和代价,就不能以拿回一些风风光光的录相带、拿回一些意向协议书为满足,而要抓好后绪工作,抓好落实,要让纸上的东西变成现实的成果。否则,招商招商,招是招了,商却没来,或来的不多,跟意向协议中那成千上亿的数字根本就不成比例,那就要总结一下这商该怎么招才有效了,就要试试看还有没有既省事又省力还省钱的法子了,就要找找投资者为什么少来或不来的根本原因了。
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赴港招商,用好香港这块风水宝地固然必要,但没有好酒,再多急功近利、不讲实际、不求实效的“招”式,商也敢望而不敢来,即或来了也会离去。反之,有了好酒,不仅客人闻香而来,牧童都会遥指。况且,如今还有将整个地球联为一体的网络技术。所以,只要酒香,“巷子”再深也深不到哪儿去,酒香才是吸引客人的最大本钱。而要酒香,根本问题还是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讲求实际,注重实效,在改善投资环境上下功夫,在培育市场上做文章。投资环境中最要紧的,则是管理效能的提高、管理规则的公平合理,尤其是政府机关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的全面到位。说到底,要培本固基,而不要舍本逐末。


第12版(港澳台侨)
专栏:

  澳门与内地就首个司法合作协议达成共识
新华社澳门电(记者李鲲)澳门特区行政法务司司长陈丽敏今天与到访的最高人民法院代表团就《关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法院对民商事案件相互委托送达司法文书和调查取证的安排》进行了第三轮磋商。陈丽敏会后宣布,双方已就协议文本及一些技术性的修订达成共识。
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杨润时为团长的最高人民法院代表团5月22日开始对澳门特别行政区司法机构进行访问,同澳门特区的各级法院、检察院、行政法务司、保安司负责人进行了会谈,并与澳门特区司法协助小组就《关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法院对民商事案件相互委托送达司法文书和调查取证的安排》进行磋商。
杨润时表示,根据澳门基本法第九十三条的规定,内地与澳门在司法方面相互联系和提供协助,这次关于合作协议的磋商取得了积极成果,签署协议的筹备工作已经完成。


第12版(港澳台侨)
专栏:

  第四届全国优秀对台宣传品评选结果揭晓
本报六篇文章获奖
本报讯第四届全国优秀对台宣传品评选结果日前揭晓。获奖作品共127件。其中报刊文章51篇、广播音像作品36件、图书画册22种。参评作品共291件。评奖工作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
本报共推荐6篇文章参评。本报编发、撰写的《警惕台湾有人利用语言文字分裂祖国》、《一个中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两篇作品获报刊文章特别奖,《要害是李登辉顽固坚持“两国论”》、《浊浪起苍黄统一势难当》、《吕秀莲数典忘祖》、《一个中国原则的挑衅者——评李登辉及其“两国论”》分获一、二、三等奖。(罗英春)


第12版(港澳台侨)
专栏:台岛透析

  台湾经济阴霾不散
本报记者郑固固吴亚明
在台湾当局新领导人上台一周年的时候,虽然他又是上街捡垃圾,又是为路人洗车,摆出一副亲民的姿态,但是台湾民众真正关心的是台湾的经济何时能够阴霾散尽,再见艳阳天,而普通的劳工则希望早日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来养家糊口。因为一年来,台湾民众深受“失业率高、犯罪率高和痛苦指数高”,以及“经济成长率低、股市加权指数低、利率低和收入低”这三高四低之苦。
最新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有53%的受访者不满意当局的施政,其中又以劳工、金融、财经与失业救助等四项政策为甚。而台湾“行政院主计处”最近公布的数字说,4月份失业率已突破4%关口,失业者估计突破40万,而受波及者更在90万以上。另一项民调则显示,岛内55%的民众对未来一年的前景感到悲观。
施政一年,没有亮色,只有惨绿,难怪连日来台北街头不见喜气,倒是可以经常听到民众的抗议以及社会各界对当局的批评和追问。与此同时,也有社会各界对如何摆脱经济困境出谋划策,呼吁当局摒弃“戒急用忍”政策,早日开放“三通”,以两岸的交流和合作来济台湾经济发展之急。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殷乃平认为,就当前台湾的经济、财政、金融的困境而言,固然有一些因素是不能控制的,譬如国际经济景气的衰退、过去遗留下来的包袱等,但不可讳言的是,当局执政能力不足,不但横生枝节,而且对旧有问题处理失当,为台湾经济带来更进一步的痛楚。这位教授不禁发问“未来的3/4执政期间,当局能许台湾人民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中时晚报》登载的一篇文章中也有这样的疑问“把股市不振推给国际大势,那是不负责任的遁词,为什么美国道琼斯指数始终能维持在万点以上?为什么香港恒生指数还在一万四左右?”
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在出席“突破当前经济困境”系列座谈会时,批评台湾当局太不用功,造成台湾百业萧条。王永庆说,一个人不舒服,要找出病源在哪儿,台湾陷入经济困境,除了全球经济不景气之外,更要找出自己病在什么地方。他指出,10多年来为什么有十几万家台商去大陆,大家很清楚,大陆人力资源丰富,工资低廉,台湾企业的薪资负担在大陆的十倍以上,如何生存。王永庆认为,台湾当前百业萧条有三个原因,一是制度没有做好;其次是管理未上轨道,造成社会乱象;第三是当局提倡的很多措施不实在。他要求台湾当局开放两岸政策,并为台商提供两岸经贸资讯。统一集团总裁高清愿则表示,两岸经贸方面长期缺乏制度化的规划,当局对企业对外投资不应过度管制,“戒急用忍”政策实施以来引起不少抱怨,应该予以取消。至于要求大陆台商把获得汇回台湾的资金回流机制,高清愿认为,目前是大陆成为全球企业必争之地的关键时刻,台商若把获得汇出而不再投资,无异于把市场拱手让人,失去大好商机,因此强迫台商资金回流,并不是好办法。
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最近在出席一个经济座谈会时认为,要解决台湾目前面临的经济困境,除改善投资环境、删减防备预算、有效利用资源、积极协助产业转型之外,在两岸交流上彻底开放,是最简单有效的药方。许信良说,近年台湾在政治、经济上远比大陆保守,例如过去10年来有1500万人次的台湾游客到大陆消费,不少台商到大陆投资,但台湾却在两岸交流上采取不少限制,实际上限制了台湾从大陆繁荣、台商成功中受益。许信良说,如果台湾采取彻底开放的政策,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如一年若有三四百万大陆游客到台湾观光,相信台湾中南部的经济不景气、失业问题立刻可以减缓。又如开放直接“三通”,两岸人员、物资来往方便,台商才有可能根留台湾,并使台湾从大陆的发展和台商的成功中受益。目前台湾限制到大陆投资的台商在台募集资金,台商只好到香港、海外想办法。许信良说,如果让这些成功台商回台上市,起码可以增加一些证券交易税。他指出,“戒急用忍”政策实际上无法阻止资金外流,却限制了利益内流。许信良表示,在两岸交流上彻底开放只有好处,看不到有什么坏处;只有彻底开放,才能充分利用大陆的发展,掌握商机,使台湾受益于大陆的繁荣。例如台湾不少产业竞争力领先于大陆,像“统一”、“康师傅”到大陆10来年,在速食面市场占有率超过50%。开放就有机会,这就是挽救台湾经济困境最有效的药方。(本报台北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