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5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强化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杨达才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要把这一重要思想落到实处,必须结合实际,强化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高度重视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强化基层组织的战斗力,离不开基层干部队伍的建设。在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上,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决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思想,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要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把政治坚定、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群众拥护作为选拔年轻干部的基本条件,又要严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把那些能够热心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党员干部,选进基层领导班子。在干部培养上,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致力于改善党员结构,加大乡村后备干部培养选拔的力度,始终保持基层党组织的活力。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直接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处于各项工作的第一线。基层组织战斗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就当前来说,工业化、城市化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加速推进,带来了人口、产业和各类组织的变迁,而有的地方和单位,基层党组织建设却显得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有的地方基层组织涣散,党员外出经商、打工后,顾不上或不愿做党的工作;有的企业党组织的作用不明显;等等。因此,必须顺应社会结构的变化,切实加强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在农村,要适应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发展的要求,加强乡村党组织的建设,通过完善农村党支部的考核、选举以及对党员的考评和管理办法,保证进口、出口畅通,增添党组织的新鲜血液;在城市,继续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把党的建设工作延伸到社会各个层面。同时,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从严治党,对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班子和干部予以表彰奖励;对不称职或群众不满意的,及时进行调整和处理;对丧失党性、违法违纪的,则严肃查处。
  坚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要使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得到增强,就必须坚持为群众办实事,以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准,从能使多数人受益的事情抓起。坚持“送下去”和“带上来”并重的工作方法,在给群众送温暖、送服务的同时,把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带上来,使“送下去”和“带上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发展意识,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精神同本地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延安整风运动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李颖
  学习党史系列谈(4)
  从1942年春到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因为这次整风运动从延安开始,并以延安为中心扩展到其他根据地,所以党史上称之为“延安整风运动”。
  整风运动的开展,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革命曾取得很大胜利,也经历过严重挫折。在这个过程中,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给中国革命事业带来的危害最大。遵义会议虽然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但还没有来得及对这种错误从思想上进行彻底清算。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党长期处在农村的环境中,党员中的绝大多数出身于农民,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党的队伍迅速扩大,到1942年已增加到八十万人。对于他们,还没有来得及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为解决这些问题,从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等方面加强党的建设,使党能够担负起领导全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历史重任,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发动了这次整风运动。它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第一,用大规模整风运动的形式解决党内问题。整风学习在全体干部中普遍进行,是从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这两篇讲演开始的。学习共分发动、学风学习、党风学习、文风学习、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五个阶段。全党普遍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宣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这次整风的主要内容。延安整风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全党范围的大规模整风运动。历史证明,用整风的形式解决党内思想、作风方面的问题,正确解决党内矛盾,积极开展党内斗争,是成功和有效的。
  第二,创造性地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在此前党的历史上,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实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把党内斗争同敌我矛盾混为一谈,给革命事业造成很大损失。毛泽东总结这方面的教训,在整风运动中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全党同志通过认真阅读整风文件,联系个人的思想、工作、历史以及所在地区或部门的工作进行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犯错误的同志,强调弄清犯错误的环境、性质和原因,着重于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努力方向,而对人的组织处理则既严肃又慎重。通过实行这种方针,达到了既弄清问题又团结同志一道前进的目的。
  第三,在党的建设史上第一次把思想教育同总结历史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次整风运动,既是一次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又是一次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成功实践。在此基础上,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历史上若干重大问题作出正式结论,集中体现了整风运动的伟大成果。其中最重要的是破除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使全党同志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个重要原则,以及这个结合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这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党内出现朝气蓬勃的局面,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进行,从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上、政治上的坚实基础。


第9版(理论)
专栏:纪念建党80周年专论

  为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八十年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编者的话:肩负着近代中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走过了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在八十年的艰辛奋斗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胜利。本版自今日起开辟“纪念建党80周年专论”专栏,陆续发表有关文章,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阐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意义和根本指导作用;阐述只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让理论之光永远照耀前进的道路,我们才能在不断开拓进取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途上,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八十周年诞辰。八十年前,当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的时候,她只有五十多名党员;八十年后的今天,作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她已拥有六千四百多万党员。八十年来,为着民族解放、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前仆后继的英勇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出一曲又一曲凯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地上成长壮大,这片古老的土地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生机勃勃,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华民族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昂首屹立在世界东方。
  开天辟地: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十世纪初叶,中国正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重苦难之中。为了把祖国从危亡中挽救出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社会历史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但这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未能改变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把中国从困境中解救出来。路在何方?这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志士仁人和先进知识分子苦苦求索的问题。
  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鼓舞着西方的无产阶级,也唤醒了东方的被压迫民族。经过反复比较,中国先进的革命者发现,在各种思想和理论中,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中国所迫切需要的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以阶级斗争为武器进行社会革命的理论,提供了组织革命政党的正确方法。于是,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十月革命的道路。
  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上海成立。虽然当时没有任何消息见诸报端,但这却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庄严宣布,自己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全国人民面前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郑重申明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使中国无产阶级得以迅速组织起来,成为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从一九二一年至一九四九年,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历史篇章。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最有活力的新生力量,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党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创建了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掀起了土地革命的风暴。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党所领导的人民力量空前壮大,成为决定中国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和平意愿,悍然发动内战。在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以扭转乾坤的气魄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没有过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我们党遇到过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正是毛泽东深刻把握国情,善于集中集体智慧,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带领全党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们党终于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依据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及其切身体会所确认的伟大真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不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是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艰辛开拓: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范围执政的党,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新生活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复杂局面和种种困难,在党的领导下,经过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实现了国内各民族的空前团结。新中国迅速得到巩固。
  由于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带有过渡性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新中国的前途是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到社会主义国家。一九五二年底,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这个改造于一九五六年基本完成。从此,在我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如何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新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从未遇到过的新课题。一九五六年四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同年九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强调,在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一九五七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为国家工业化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需要艰辛的探索,需要通过实践积累经验。从一九五六年起,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实现了很大增长,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初步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科学技术特别是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国防尖端技术成果显著。这些成就为我国后来改革开放的起步准备了物质基础。这中间,我们党在探索中出现过失误,也郑重地纠正了失误。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我们走过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
  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进行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评价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新时期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在一九八二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命题。这次大会确定了分两步走,在二十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随后,我们党又提出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党所提出的宏伟目标凝聚和鼓舞着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一九九二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科学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这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在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从经济体制改革到科技、教育等各方面体制改革的过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党又进一步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改革开放如同波澜壮阔的大潮,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这是世界经济史上了不起的奇迹。西方一些政治家曾断言:中国遇到的一个长期问题,就是养活不了众多的人口。现在,中国人民不仅已经解决了吃饭问题、穿衣问题,而且逐步过上了小康生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迅速变得丰富多彩。
  回顾党八十年的奋斗历程,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就是邓小平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
  经过我们党的艰辛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终于成功地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和清醒的认识。这就是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以一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已经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胜利。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完成这个任务只经过一代、两代人的努力是不行的,而要经过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
  再创辉煌: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经历苏东剧变后遭受严重挫折,西方敌对势力针对我国的“西化”、“分化”图谋也从未停止。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加剧着国际竞争,给我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十年中,我国国内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经济利益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呈现多样化,思想领域出现许多值得注意的新情况。处理这些新问题、新情况,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新考验。
  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勇敢地承担起历史的重任,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实现了经济体制改革中最深刻的变革;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制定和实施了促进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强宏观调控,成功地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的侵扰,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提出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方略,并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法轮功”邪教组织进行坚决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加强民族和宗教工作,保持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提出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全面推进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一国两制”方针,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祖国,在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互利合作关系,冷静应对突发事件,坚定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随着“九五”计划的胜利完成,我国提前实现翻两番的目标,人民生活从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这些年来,按照邓小平关于要聚精会神抓好党的建设的要求,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党的干部制度和组织制度的改革;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反腐倡廉,纯洁党的队伍,从而全面加强了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干部和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特别是历时两年的、在全党深入开展的“三讲”集中教育,对于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改进思想作风,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事非经过不知难。经过不懈的奋斗,我们终于可以在告别二十世纪时自豪地说,中国共产党旗帜鲜红,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常青。面对新世纪和新变化,中国共产党应如何实现自己的使命?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于大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一直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悉心思索和努力实践的问题。为此,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以宽广的世界视角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党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从而领导人民群众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创辉煌的根本保证。
  八十年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的,富有革命创新精神的党;是密切联系群众,具有严格纪律和优良作风,为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并作出最大牺牲的党;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经得起胜利和挫折、高潮和低潮、顺境和逆境的考验,任何敌人和困难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党;是与时俱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肩负着人民的希望的党。历经磨难,斗志弥坚,千锤百炼,更加坚强。我们党不愧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一九五六年,毛泽东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他因此断言,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四十五年过去了,毛泽东预言的“大变”正在成为现实。站在新世纪的起点,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再经过四十五年至五十年的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定能够实现。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创新须防认识误区
荀振江
  重视创新、善于创新,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使我们的各项工作充满活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要使创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澄清有关创新的认识误区,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
  “按中央精神去做就行了,搞创新不是走样了吗?”当然,创新的前提是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精神,否则就会产生错误的思想和方法,甚至迷失方向。但是,中央精神主要强调的是共性,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普遍的、一般的规律,提供的是做好某项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要贯彻落实好中央精神,还需要把它和本单位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努力形成适合自身情况和特点的具体思路、措施与办法。而工作上的创新就是要努力实现这种结合。如果脱离本单位实际,对中央精神“依样画葫芦”,甘做“收发室”、“传声筒”,那就如毛泽东批评过的那样,等于对上级指示的消极“怠工”,结果只能贻误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工作上敢于创新,正是很好地落实中央精神;缺乏创新,总是老和尚的帽子——平平塌塌,才是真正“走样”了呢!
  “创新风险太大,不如稳稳当当好。”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观点,很为一些同志在实际工作中所尊奉。是的,创新意味着选择,意味着舍弃,意味着打破。创新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前进路上有狂风,有巨浪,有暗礁,有冰山,其结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失败时,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损失,甚至会挨批评、失名利。即使获得了成功,也有可能被误解、嫉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嘛。因此,要创新就得具有胆识和勇气,就得摒弃私心杂念。党员干部应该以党的事业为重,只要对工作有好处,就应该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哪怕个人利益受到一些损失,也在所不惜。在这个问题上,是不怕风险还是躲避风险,可以检验出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如何及其素质和境界的高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战战兢兢,墨守陈规,像小脚女人,像老牛拉车,没有生气,缺少朝气,丧失锐气,怎么能跟上时代步伐、干出一番事业呢?
  “我也想创新,可是条件不具备呀!”创新,确实需要条件。但是,任何时候搞创新,都不可能一起步就万事俱备。因为,创新是挑战性的工作,是在新的观念指导下,运用新方法,开辟新途径,实现新目标的实践活动。面对这些“新”,困难肯定少不了。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有些条件是创造出来的,不是“等、靠、要”得来的。而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就离不开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的胆识与智慧。
  “创新就是把过去的都扔掉,一律搞新的。”创新,是弃旧图新。但是,这里说的“旧”,并不是指过去的一切事物,而是指那些已经不符合当前实际的、没有价值的东西。创新不是把以前的东西全部推倒重来,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接力”式的创新。一句话,创新就是扬弃。党的事业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持续奋斗来完成的,一个单位的发展是靠一茬又一茬班子的“接力”创业来实现的。每届领导班子只有在前任打下的基础上有所作为,环环相扣,才能达到层层递进的效果。单靠哪一个人或哪一届班子的力量,是难有大作为的。至于那种认为凡是搞“新”的就是创新,于是不管对工作有没有益,不管能不能做到,一味求“新”求“异”的做法,是片面的,是不能称之为创新的。只有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坚持实事求是,紧紧依靠群众,遵循科学规律,才能真正推进创新,有所前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