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4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贵州达秧乡专业合作社受农民欢迎
  周丽平
  我国是桐油出口大国,贵州是全国四大桐油生产省之一。但桐油受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的影响,时而价高好卖,时而价低难卖,影响农民发展油桐的积极性。为了组织农民进入市场,贵州册亨县成立了达秧油桐专业合作社,走油桐产业化经营的新路。
  专业合作社从事油桐生产、加工和经营,实行“合作社加基地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并制定了章程。合作社按当地当年市场价收购或赊购社员生产的桐籽,加工后销售。销售渠道有二:一是由专业合作社销往广西和湖南;二是省供销社土产公司帮助上调销售。由于有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维护了专业合作社的农民的利润。加工经营所获得的利润,按每个社员当年交售给专业合作社桐籽的数量,以奖励磷肥、硫酸铵、尿素、复合肥等形式进行二次分配。两年来,达秧油桐专业合作社已由38户发展到225户。社员先后向合作社交售桐籽69万公斤,合作社以奖励化肥的形式返利近2万元。对此,社员满意地说,“合作社服务周到,随时交随时收。评级合理公平,还奖励化肥。我们今后把桐籽统统交给合作社。”
  由于专业合作社收购桐籽,加工桐油销售,实行财政、税务部门与合作社结算,农业特产税、加工增值税能如实征收,乡财政收入成倍增长。
  达秧乡是冰雹高发区。桐油专业合作社在省供销社的支持下,安装了防雹高炮。册亨县曾遭两次大雨冰雹袭击,但由于有这些装置,未受雹灾,油桐和夏季作物未受损失。
  针对目前桐油价格不断下跌的情况,达秧油桐专业合作社为保护农民利益,把重点放在大力为社员销售桐籽和扶持社员发展桐树上。
  贵州是我国西南贫困山区省,农村发展缺少资金、技术和人才。册亨达秧乡油桐专业合作社的做法说明,专业合作社可以发挥新组织、新体制、新机制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选择专项生产经营项目,推进产业化经营,形成新的生产力。可根据农民意愿选择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或合同制。它既可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也可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江苏省大丰市建立了以农科所、新团、草堰三个科技示范园区为龙头的花卉生产及制种基地。20多个花卉品种年产30多万盆销往大中城市,其中瓜叶菊制种销售量居全国之首。
  图为草堰镇农业科技示范园花卉生产基地的花农在养护即将上市的蒲包花。 周古凯单金德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江苏富安镇茧丝绸公司
着力提高服务水平
  胥爱贵申斯春余涛
  “中国茧都”江苏省富安镇的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以科技支撑产业,以质量拓展市场,提高服务水平,带动了茧丝绸产业及加工企业的迅猛发展。2000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利税超过2000万元。蚕农增收,工厂增效,经受了市场风浪。
  在推进茧丝绸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公司常年以桑为本抓服务,着力在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上下功夫。
  一是健全服务网络。富安镇以蚕桑技术推广服务站为核心,村以专职蚕桑技术员为主体,组以科技示范户为骨干,村技术员包村到组,抓好对养蚕大户和缺劳力的困难户的技术指导与服务。
  二是充实服务内容。坚持做到常规技术印发资料,先进技术示范指导,应变措施技术广播讲座。生产前期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蚕桑技术员和养蚕大户培训班。生产期间开通服务热线,开展24小时跟踪服务,隔日举办广播技术讲座。同时组织公司和茧站技术骨干充实到农村生产第一线,现场为蚕农释疑解难。
  三是强化服务责任。每年初,公司都与技术人员签订服务合同,分解细化并公布各季、各环节的技术服务指标。
  茧丝绸公司一方面依托“科技靠山”,提高产品质量,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科技密集型的茧丝绸加工企业建立联系,及时掌握新信息,积极实施新产品开发,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另一方面依托“市场导向”,提高茧丝绸一条龙效益。茧丝绸公司80%以上产品出口,带动了农民收入和农民效益的同步提高。全镇蚕农年养蚕收入已超过5500万元,亩桑效益在3000元至3500元之间。桑园面积3万亩左右,养蚕承包户近1.5万户。年产优质蚕茧6万组,总产量蝉联全国乡镇蚕茧企业“十二连冠”。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山西屯玉种业有限公司
抢占育种科技制高点
  王矛盾
  山西省屯玉种业有限公司是国家种子产业化试点单位。这个企业通过10年的不断创新发展,目前已拥有总资产1.2亿元;制种基地10万亩,遍及屯留县18个乡镇148个行政村15000多个农户;年生产经营各类种子2700多万公斤;玉米种子销往全国26个省市240多个县区,蔬菜种子远销美国、法国、荷兰以及东南亚等6个国家和地区。10年来,公司已经形成了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格局。
  屯玉种业公司以改革的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础,逐渐扩大制种规模,创建了“公司加农户”模式。公司起步之初,只有1400亩制种基地。1990年初,屯留县原种场与种子公司合并,组建了这家公司。2000年初又改组为山西屯玉种业有限公司,为种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制种已成为屯留县一项支柱产业。
  公司现有四大体系:一是组织保证体系。近年来,县里把玉米制种作为全县七大主导产业之一,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科技规划,建立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体系,使玉米制种得到迅速发展。公司成为全县的主要利税大户。二是服务保障体系。公司从产前、产中到产后都为制种户提供全程服务,并保证全部收购合格的种子,提高了农民育种积极性。三是技术把关体系。建立了一支过硬的技术员队伍,层层签订生产承包合同,严格把关。连续四年抽检,合格率为100%。四是执法监督体系。公司会同种子站,成立了种子法规执行室、种子质量稽查队,做到两级合同三方管理。
  公司以全新的观念,完善推广良种服务网络。目前,屯玉种业集团年产“屯玉”优质种子2700多万公斤。为了建立稳定的销售市场,公司把用户的满意作为自己的宗旨,对所有客户热情接待,提供各种优质服务。他们还与全国15家实力雄厚的种子公司建立了完善的销售网络,实行利益分成,开辟了东北、西南、黄淮、晋陕四大市场,营销量占到生产总量的90%,销售额达1.2亿元,纯利实现1200多万元。
  屯玉公司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在抢占育种科技制高点过程中,先后聘请37名著名专家作技术顾问,还招聘了5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参加科技工作。目前公司有自交系材料5000多个,已选育出1—18号系列玉米新品种。有的在国家区试中排名第一。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编者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今年正式写进“十五”计划纲要。在实践中,各地已经成长起一批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户、开拓市场、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央有关部门推荐的这8家龙头企业和组织,分布在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东、中、西部地区,有的是加工企业,有的是流通组织,所有制不同,所从事的行当不同,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把农民增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存在着命运与共的天然联系。为了实现“双赢”的目标,各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招数。希望他们的做法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陕西兴昌牧工商公司
生态建设:龙头企业有作为
  郑梦熊李俊峰
  陕西西安兴昌牧工商公司实行“公司+农户”的机制,把退耕还林还草与农林牧综合开发紧密结合,取得了明显效果。
  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退耕还林还草”指示过程中,兴昌牧工商公司创造性地提出“以粮(面粉)换地”的思路。他们提出,公司为村民提供三年的口粮,代交全村的农业税和“三提五统”,以此换来1.5万亩山坡地30年的使用权。之后,公司加农户,实行产业化经营,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生态环境建设的新机制。
  具体办法是“三统一挂”:即为农户统一技术规范,统一提供草种、果苗和农用物资,统一购销产品;与农民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譬如,农民每种一亩草,付100元劳务费。出苗率不足70%返工。所养羊羔,交公司统一销售,所得收益由公司与农户按比例分成。
  由于公司与农户紧密结合,生态环境大大改善。五年来,兴昌公司组织农民完成治理面积1.4万亩,占所联系村庄土地总面积的82.4%。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11.4%提高到66.9%。昔日的荒山秃岭已经是“山顶戴草帽,山腰果林带,山脚瓜果菜”。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在退耕还林、种植结构调整工作中,农民富裕了,收入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1995年刘马家圪塔村人均纯收入只有380元,2000年达到2164元。粮食收入比重大幅度下降,二、三产业收入大幅度增加,占70%以上。现金收入成倍增长。这个村现在已经是延川有名的富村,村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退耕后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必须开辟新的致富门路。兴昌公司通过付给农民植树种草的劳务费,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促进了二、三产业发展。1995年刘马家圪塔村外出打工的只有十来个石匠。到2000年,全村外出打工人数增多,村砖瓦厂还安置了外村30多名劳动力。现在全村260名劳力中,从事二、三产业的150人,占近60%。
  西安兴昌牧工商公司的实践表明,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培育新的带动农民致富的产业,依靠经济纽带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生态建设的主体,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河南科迪集团
富裕一方农民
朱树华李文光王爱民
  河南省科迪集团多年来围绕“农”字做文章,创造了五种模式,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助推器。
  承租返包模式。集团以每亩500公斤/年粮食(夏秋各半)承租农民土地,由集团合理规划布局,投资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后,再返包给种田能手,并提供技术服务。农民按要求种植特种蔬菜和其他高附加值作物,集团负责收购农产品。
  订单农业模式。以高效农业园区为中心,带动周边农户从事种植业生产。集团与农户签订合同,实行“三供一补五保”:即集团提供特种稀有良种、技术制度和专用植保物资;对种植特种作物的农户适当补助;农户保证提供土地和劳力,保证按集团提供的良种种植,保证按技术要求管理生产,保证按质量要求交售科迪集团,集团保证按市场价或保护价收购产品。2000年科迪集团带动8000多个农户从事种植业生产,并向这些农户提供种子28吨,各种专用植保物资4.5吨,发放生产补助金69.2万元。
  基地辐射模式。集团以现代化奶牛养殖中心为基地,采取“基地加农户”的形式,辐射周边农户从事养殖业生产。一是在基地集中养殖。由所在地乡政府提供土地90亩,集团出资300多万元,建成两个奶牛养殖基地。农户进入基地按牛舍承包饲养。二是农户按集团要求的技术指标在家中庭院养殖。2000年已辐射300家奶牛养殖户,奶牛存栏发展到3000头,养殖户向集团提供鲜奶1万多吨,得到纯收入1300万元。
  高科技农业示范模式。目前集团正投资2亿元,用于胚胎生物技术繁育良种奶牛示范工程,建立良种奶牛繁育基地,提高奶牛群体品种和产奶量。
  种养加模式。建设种养加为一体的相互依存、相互增益、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工程。2000年科迪集团加工农副产品15万吨,农副产品加工值为6亿多元。
  科迪集团还实施了“4156”工程:即开发4万亩高效农业园区,1万头奶牛养殖基地,5万吨冻蔬菜和6万吨鲜奶的系列加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格局。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安徽霞珍集团让农民成为赢家
  胡训发
  安徽霞珍集团位于桐城市兴店镇。这里属丘陵地带,历史上一直是农业产区,家家务农,户户养禽。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粮食由国家统购,畜产品只能就地消化,一般把羽毛绒当作废品卖掉。1997年以桐城市羽绒一厂为核心企业的安徽霞珍集团成立。从此,集团发展走上了“企业加农户”的产业化之路。
  目前,集团拥有主体成员企业8家,养殖大户210家,分布于8个乡镇。产业配置有种禽养育、苗禽孵化、试验示范基地、饲料供给、畜禽防疫、禽体加工制品、羽毛绒加工制品、塑胶包装等。
  走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主攻开拓国际市场。近年来,集团成功跨越了由供货出口向自营出口转变。目前产品质量、企业形象、服务承诺都赢得了外商信赖。年年愁产不愁销,新生产的羽绒系列产品全部通过自营出口直销到30多个国家。1999年,集团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
  不断扩大规模,强力拉动养殖业发展。这些年,集团建成了鸭体宰杀、加工制品系列生产流水线。密度较大的养殖基地大关镇,从1997年依托霞珍集团,大力发展蛋鸭养殖,现在棚养蛋鸭户210多户,蛋鸭总量达100万只,已成为安徽蛋鸭第一镇。目前本地区域养殖农户5.95万户,约占总农户的98%左右,养殖量约400万只。
  霞珍集团在销售收入年年增长的同时,让农民得到实惠。在扶持养殖户的方法上,公司采取“四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收购产品。集团最大限度减少农民后顾之忧,促使养殖由个体化向群体化发展,由原始饲养向讲科学、高水平、规模型推进。产业化商品基地与自然松散个体养殖相比,区别在于规模大小。规模出效益,养殖户从商品率、附加值上得到实惠。成群养与少量家养相比,每一只家禽的利润率要高出15%—30%。养量越多,利润越大。养殖专业大户大多数都尝到了甜头。
  霞珍集团加大服务力度,组织专业技术部门与养殖户签订合同,确保养殖户从养殖中获益,让农民成为百分之百的赢家。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湖北万宝粮油公司
开发粮油资源多层加工增值
  谢光国
  湖北省万宝粮油股份有限公司紧紧依托襄阳县粮油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订单农业,粮油资源得到了综合利用开发,连续多年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现已发展成为拥有总资产1.36亿元的国家中型企业,跨入了全国食品工业五十强行列,年可加工稻谷0.6亿公斤、小麦1亿公斤、油料0.9亿公斤。年加工经营总量可达5亿公斤以上。
  联合兼并企业,形成龙头优势。万宝公司联合襄阳县内21家粮食企业组建起粮油大集团,把全县的粮食企业全部纳入了公司的生产经营网络,带动了全县的生产加工,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的加工转化。通过联合,不但盘活了中小粮食企业,而且使万宝年加工能力由2.5亿公斤提高到18.5亿公斤,壮大了实力,形成了龙头优势。
  用订单联结农户,架起连接市场的金桥。万宝公司与襄阳县7万多农户签订了30万亩优质油菜种植收购合同。采取包种子、包技术、包产量、包收购、包优价、包赔偿的“六包”模式,与县里17个乡镇签订了35.7万亩优质稻和950万公斤优质白色硬质冬小麦种植收购合同。通过签订农业订单合同,联结起15万多农户。
  多层加工增值,充分发挥转化优势。万宝公司立足产粮大县的比较优势,变粗加工为精加工,变产品优势为商品优势,有力地调整了产品结构,提高了经济效益。每一个加工环节都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仅加工一项,就为企业盈利1000多万元。在企业获取利润时,回报于民,让利于民,收到了互联互动,共同发展的效果。
  由于产前有订单,产中有增值,产后有服务,公司与农民的利益非常紧密,市场也因此拓展起来。现在公司不仅活跃在鄂西北地区的粮油市场,在陕西商洛地区以及四川等省市也保持着较大的市场份额,而且拓展到国际市场。今年2月,公司就一次性向俄罗斯销售优质大米25万公斤。4月,又与湖北省粮油进出口公司签订了500万公斤优质大米的出口合同。实行订单农业的结果,生产者向企业保证质量和数量,企业向农民保证价格和销路。农民增收成为现实。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内蒙古宏桥集团
给养鸡户吃定心丸
侯全福
内蒙古通辽市宏桥集团几年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走出了一条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发挥资源优势,选准产业化路子。集团所在的通辽市育新乡生产玉米、大豆,有饲料优势;公路、铁路、机场便利,有交通优势;农民养鸡多年,有技术优势;市内外肉鸡需求量较大,有市场优势。为发展肉鸡饲养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依托这些优势,宏桥集团建起了种鸡场、雏鸡孵化厂、饲料加工厂、现代化肉鸡屠宰加工厂、速冻能力为70吨的冷库和熟食制品厂。
  壮大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宏桥集团建立鸡场和孵化厂,引进国内外优良种鸡和现代化的孵化设备,集种蛋生产和鸡雏孵化于一身,保证肉鸡质量;改建了饲料场,按出口标准专门生产肉鸡饲料;成立技术服务中心,为养殖户提供疫病防治、系列化服务;搞产品精深加工,创宏桥品牌,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使企业立稳脚跟;组建集团公司,使企业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加工布局区域合理,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培植养殖基地,带动农民共同致富。积极扶持发展以育新乡为中心、周围乡镇为辐射的养鸡基地。他们制定了发展肉鸡生产的优惠措施:一是对饲养量达到2000只的农户,给予协调贷款。三年来已累计投入200万元。二是建鸡舍的土地由村里统一划拨,多数利用村外的四荒地规划养殖小区。三是对建鸡舍所调用砖瓦、木料,由乡村两级负责协调和赊销解决。
  为使肉鸡产业健康发展,公司出台了“四到门一结算”的优质服务办法,即“鸡雏赊销送到门,饲料赊销运到门,疫病防治找上门,成鸡回收车到门”,“与农户统一结算”。为了保护农户的养殖积极性,给养鸡户吃定心丸,公司还制定了收购保护价措施,与养鸡户签订收购合同。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最低收购价为每500克3.8元。1997年由于市价下滑,为保护农户积极性,公司拿出近30万元补给农户,从而巩固了养殖基地。到目前为止,基地已有15个集中养殖小区,年饲养量由过去的60万只,增加到现在的170多万只。公司所在地农民仅养鸡一项,就获纯收入300万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