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3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特刊)
专栏:奋斗业绩

  党领导中国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吴绮敏
  1840年后的百余年,在中国的外交史册上留下了一页屈辱与黑暗、悲愤与抗争相交织的记录。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掠夺、任人宰割之苦,纵有虎门销烟的义举,甲午海战的壮烈,三元里人民、义和团等的反抗……却如何抵挡旧中国历届反动政府“跪倒在地办外交”,与列强签订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所带来的厄运?
  80年前,诞生于民族危难之时的中国共产党,在黑暗中点亮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自成立之日起,她就开始为彻底结束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媚外外交”,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早在1922年,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就明确指出,中国人民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
  独立自主开辟和平外交
  独立自主,作为新中国外交最鲜明的特征,彻底取代了近代中国外交的面貌。建国初期,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全方位封锁和威胁,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从而使新中国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势力,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边,联合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维护和平,在新中国外交历程中展示着壮丽。抗美援朝、援越抗法斗争的胜利表明,新中国从建国初期开始就已成为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1954年4月,我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关于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周恩来总理率领的中国代表团以整齐、威武的面貌轰动了世界,人们称之为“一个年轻的红色外交家率领了一批更年轻的红色外交家”。从此,新中国以令人耳目一新的爱好和平的外交形象登上了国际舞台。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旧国际关系秩序的全面否定,是新中国外交对世界人民的重要贡献。它是周恩来1953年底首先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两国正式倡导的。在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中国又积极推动会议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达成万隆十项原则。如今,这些原则已深入人心,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非凡智慧书写亮丽篇章
  面对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中国三代领导集体以非凡的远见卓识和创造性的外交实践,在新中国外交史册上留下了亮丽的篇章。
  20世纪50年代后期,各种国际力量分化重组。中国
  的南面是美国在台湾保持军事存在、对越南发动侵略战争所造成的威胁;北面有苏联不断向中苏边境和蒙古增派重兵,甚至挑起边界流血冲突,中苏关系全面恶化。毛泽东同志冷静分析形势,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通过依靠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迎来了第二次建交高潮,并使中国成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一支重要力量。
  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以对付苏联的威胁。这一时期,我国抓住美国不断发出改善关系的信息,调整对美政策,从恢复中美大使级谈判,“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直到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取得突破。1971年10月,在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标志着帝国主义孤立中国的政策彻底失败。此后,我国同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建交,实现第三次建交高潮。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提出世界战争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精辟论断,并对我国外交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他主张在国际事务中一切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关系进入新旧格局交替的历史大变动时期。邓小平同志以其非凡的洞察力,驾驭全局,适时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广交朋友、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等一系列指导方针,为中国外交顶住逆流指明了航向。
  全方位外交成就辉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并创造性地贯彻邓小平外交思想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积极谋求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空前活跃的新时期外交,开创了中国外交全新的辉煌局面:进一步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构筑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积极开展多边外交,促进区域合作,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越来越有利的国际环境,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中国共产党80年的追求与奋斗,终于使中华民族彻底洗刷了近代外交史上的斑斑血泪,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三代领导人的领导下,中国走出了一条曲折坎坷、可敬可赞的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求和平、促发展的外交之路。
  跨入21世纪,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国正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进一步融入世界。在双边、多边领域,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上海合作组织等众多国际舞台上,中国正以卓有成效的外交实践,被国际社会公认为一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5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特刊)
专栏:部长访谈录

  为完成“三大任务”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访中共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李铁林
本报记者张严
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21世纪,如何抓好党的组织建设?日前,记者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李铁林。
  记者: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请您简要回顾一下我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抓好党的组织建设的?
  李铁林:80年来,党的组织建设始终与党的巩固、发展、壮大密切相关,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革命战争初期开始就十分重视党组织的巩固与发展,重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重视培养造就成千上万德才兼备的干部,建设了一支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工人阶级先锋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领导全党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并为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把解决组织路线问题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提出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顺利实现了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普遍提高了各级领导班子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整个干部队伍呈现出生机勃勃、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在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把党的组织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特别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指导方针和行动指南。
  记者: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新的伟大工程提到全党的面前,要求各级党组织聚精会神抓好党的自身建设。您如何评价近些年来党的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李铁林: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以来,全国各地按照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聚精会神抓好党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企业、街道社区和各级党政机关党建工作,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建设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二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围绕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目标,经过多年努力,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结构不断改善。到2000年底,全国各级各类干部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已达51%,35岁以下的占46%。省地县三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均达到90%以上,且年轻化程度有了很大改善。三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1995年以来,全国公开选拔副厅级以上领导干部1000多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1万多名,科级干部数万名。交流中央管理的干部500多人,地厅级干部1万多人,县处级干部达到16万人以上,大大增强了干部队伍的活力。
  记者:进入新世纪,我们面临着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大任务。要顺利完成这三大任务,加强党的建设是根本保证。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组织部门肩负着哪些任务?
  李铁林:做好新时期党建工作,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组织工作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指导思想。要继续抓好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深入学习、研究、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要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抓紧做好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造就大批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能够担当重任的年轻干部。特别是要把那些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带领群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能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的干部选进班子。要以扩大民主和加强监督为着力点,以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真正形成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要以农村、国有企业和街道社区为重点,以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为重要任务,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


第5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特刊)
专栏:七一漫笔

  黄土地上铸丰碑
江绍高
喀麦隆一位教授前不久在他的著作《世界之书——中国探访》中写道:“由于进行了农村改革,中国创造了奇迹,仅以7%的世界耕地养活了13亿人口,即20%的世界人口。”
  一个外国人看中国,由衷地发出赞叹。在黄土地上铸造出如此丰碑,这的确是一个奇迹!
  试想,这么少的耕地,这么多的人口,光养活就是一道世界级的难题。然而共产党领导人民,一心救中国。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核心的带领下,把一个“极贫”、“极弱”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今天这样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的国家,广大农民走上全面建设小康的道路,这不是人间奇迹么!
  其实,早在井冈山斗争掀起土地革命风暴时,中国共产党人就和“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1928年井冈山的《土地法》是我们党领导农民实行土地改革的第一次尝试,说明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革命是分不开的。到了1947年,中共中央批准公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则是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对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有着重要意义。
  新中国所继承的是一个十分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生产萎缩,民生困苦。1949年粮食产量1亿1千万吨。农业的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没有饭吃,何谈其他?1950年6月,共和国颁布了《土地改革法》,总则就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土地改革使农业生产力大解放,做梦都想着土地的雇农和贫下中农,如今有了土地,谁不欢天喜地!他们买家畜,添农具,修水利,掀起农业生产的高潮。农业合作化后,在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农业生产力有了相当的提高。但由于人民公社的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比较缓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伟大的转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受到极大的重视。党中央总结了凤阳小岗村的经验和各地农民的创造,在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大调整,受到农民的由衷拥护,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见效之快是人们没有预想到的,许多地方一年见效,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甚至翻番。到1999年,粮食产量突破5亿吨。
  如今的农村,土地的文章越做越新。广大农民生产的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出来,于是就有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农工贸一条龙,农科教一体化,公司+基地+农户,形成规模,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
  在革命战争年代,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革命事业的成败;今天,我们党进一步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坚信,有党中央高瞻远瞩和正确决策,在中国的黄土地上,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第5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特刊)
专栏:时代强音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
  这是邓小平同志1982年9月1日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所致的开幕词中的一段话,讲话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概念,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标志。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评价,确立了这一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了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


第5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特刊)
专栏:经典时刻

  升旗与握手
  1972年2月21日上午,尼克松的专机降落在北京机场上。舱门打开,尼克松满面笑容地第一个出现在门口,他步子很快,一会儿招手,一会儿鼓掌,一只脚刚落地,手就笔直地伸向两三米开外的中国总理周恩来。周总理不卑不亢,面带笑容,等待着这只从太平洋彼岸伸过来的手。就在双手即将握住的刹那,摄影家杜修贤在20米以外的架子上按下了相机快门,记录下一个历史性的握手场面(左图)。这次访问中,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从而实现了中美关系的历史性突破。
  这一时期更值得一提的是,1971年10月,在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1年11月1日在联合国广场,两位美国黑人青年在新闻记者们的镜头面前,将一面五星红旗升上广场自北端起的第二十三根旗杆。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上空飘扬(左上图),它标志着历史由此掀开新的一页。


第5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特刊)
专栏:

  80年80事
  ●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揭露和批判了高岗、饶漱石的反党分裂活动,一致通过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反对高、饶的斗争,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受到教育。
  ●1956年1月14日至20日,党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在会上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1956年初,毛泽东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听取了中央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经政治局几次讨论,他将汇报的问题概括为十大关系。5月2日,毛泽东向最高国务会议作了报告,对十大关系作了进一步阐述。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的基本任务是:总结党的七大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1960年冬,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大跃进”被停止。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县委以上的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7000人,因此这次大会又称“七千人大会”。大会对建国以来12年的工作,特别是“大跃进”以来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
  ●1964年10月16日,在罗布泊上空成功试爆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我国国防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标志着我国的核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1966年5月,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党和国家、人民遭受极大损失。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发动反革命政变的阴谋失败,林彪等于9月13日外逃途中机毁人亡。1976年10月6日,中央采取断然措施,将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实行隔离审查。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胜利,标志着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内乱从此结束。(待续)(中国革命博物馆研究室刘建美整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