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2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民族希望)
专栏:

  奉献在基层
在西部大峡谷内昆铁路建设工地上,到处可见胸前挂着“红牌”的中铁二局共产党员。他们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以巧干苦干实干精神,树立了共产党员的光辉榜样,被群众誉为“一个党员一面旗”。
  在他们的带动下,中铁二局在铁路、公路建设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优质精品工程。图为内昆建设“质量标兵”、中铁二局新运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砼班长梁茂祥正在预制桥梁。
  刘前刚摄


第8版(宝贵财富)
专栏:因为我是共产党员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斯壮
上大学时,班里的学生党员很有热情,同学们也积极配合,班级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大家都对这种家庭式的集体气氛很满意。过组织生活的时候,系党总支书记在充分肯定党员工作的同时,也给大家“泼冷水”:大学生毕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走上社会以后,环境会复杂得多,党员们既要善于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也要引导大家学会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
  听了这话,我们几个党员心里颇不以为然,甚至觉得老同志太世故,影响大家的积极性。毕业10年之后,班里同学聚会。说起这些年的进步与挫折,对书记当年说的那段话感触很深。人不能没有理想和热情,但这种理想和热情,需要和现实相结合,以理性为基础。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实事求是,知易而行难。翻开我们党80年成长的历史,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至为深刻。从大革命时期的“城市中心论”、中央苏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些思想和运动的初衷想必都是善良的,可一旦理想与现实相脱节,欲速则不达,甚至给革命造成巨大的损失。
  实事求是,需要正视现实和坚持真理的勇气。无论是当年坚持从实际出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还是拨乱反正时期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行改革开放,都必须突破“禁区”,摆脱传统观念对思想的束缚,甚至展开激烈的斗争。一批优秀的共产党人表现了大无畏精神。
  实事求是,并不意味着放弃理想。在和平时期,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每一位共产党员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党员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感情的牵绊,利益的诱惑,对原则的坚定性和对策略的灵活性如何统一……各种十分现实的问题时时刻刻摆在我们的面前,分寸把握稍有差池,就有可能发生偏差。要保持旺盛的激情和斗志,只有不断加强修养,提高眼界,坚定入党时的信念。
  没有理想牵引的实践是失去了方向的舢板,没有现实基础的理想是断线的风筝,在纷繁复杂的“实事”中把握“是”的精髓,是党员们提高自身素养时必做的“功课”。


第8版(宝贵财富)
专栏:向党说说心里话

  功劳归于党
  我叫莫崇碧,是井冈山老区吉安县油田乡大园村农民,今年72岁,党龄50年。
  1951年6月,我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1953年7月13日夜晚的金城阻击战中,我用身躯趴在敌人的铁丝网上架起“人桥”,让战友们踩着我的身体冲锋,战斗取得胜利。我本人立二等功。1956年1月,我退伍返乡听说井冈山老区正在大搞建设需要人手,便于1957年7月携妻直奔井冈山老区,隐功务农40多年。
  1997年,我的两位老战友两次向湖南湘潭县去信访问我的近况,被县民政部门发现我就是当年的“人桥”英雄。1999年我光荣出席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国庆观礼,受到江泽民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去年国庆节作为老英模代表,参加了“重阳北京观光”活动;日前又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我所取得的这些成绩与荣誉,都应归功于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
  江西井冈山老区吉安县油田乡莫崇碧口述温振春整理


第8版(宝贵财富)
专栏:向党说说心里话

  致富思源不忘党
  记得儿时家乡的父老乡亲都在饥饿线上挣扎着,吃的是槐花、高粱所做的馍馍,且上顿不接下顿。吃一小碗槐花,喝三大碗凉水。住的是又潮又湿的破天露洞的危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家乡的每一角落。如今的家乡,踏上了富裕之路,吃的顿顿是白馍细面,住的普遍是宽敞舒适的大瓦房和平房,夏穿短衣短裙,冬穿毛皮大衣,交通工具极为发达,摩托车很为普遍,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吹到了贫困的西部地区,去年山村的家乡还被咸阳市委评为“市级小康村”,县上也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是党给了家乡人民改变命运的机遇,是党给家乡人民带来了文明与发展,我们只有跟党走,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陕西省彬县永乐镇高辉村村民邹泽鹏


第8版(宝贵财富)
专栏:向党说说心里话

今昔不同六盘路
最早,六盘山上只有森林没有路。后来,探险家翻越了六盘山,便有了路。民国时山上开了公路,但窄陡弯急车祸多,车毁人亡不计其数,故过往司机多在山下烧香叩头求保佑。红军长征翻越此山时,蒋介石、马鸿逵调兵遣将,想把红军消灭在六盘路上,毛主席避实就虚,顺利翻越六盘山,并写下了壮丽诗篇《清平乐·六盘山》。解放后共产党炸石开山修出了宽阔的312国道,六盘路成了东西交通的大动脉。但一遇雨雪,汽车只好望山兴叹!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派出队伍凿通了六盘山公路隧道,过去翻山一小时,现在只需几分钟。随后中(卫)宝(鸡)铁路又从六盘山谷经过,现在有纵贯六盘山的山上大道和山里隧道,有横穿六盘山的中宝铁路。过去的六盘路是“关山”、“锁钥”,如今的六盘山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同是六盘路,往昔见阎王,今日通天堂。
  宁夏六盘山电视台江波


第8版(宝贵财富)
专栏:身体力行“三个代表”新世纪共产党员风采征文

  石山上劈出致富路
——记湖南省保靖县他沙村党支部书记彭图松
本报记者吴兴华
  坐落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酉水河畔的一片石山上的保靖县梅花乡他沙村,山上是石头垒起的层层梯田,山顶是茶园,山腰是果园,山脚是蔬菜、西瓜园。绿树翠竹掩映着的幢幢砖瓦新农舍逶迤分布在山间峡谷,村落里银灰色的电视接收器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山谷里不时回响起豪放的土家族山歌。去年,这个土家族人聚居的山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多元。而在1978年,这个村人均产粮150多公斤,纯收入只有48.8元。
  带领群众创造这一辉煌业绩的人,就是村党支部书记彭图松。
  垒石造田,在光秃秃的石头山上,彭图松种下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
  彭图松,今年61岁,1972年入党,1973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沙村田土少,只有547亩耕地,4000多亩石山。当时,村民一年的生计全靠人均不到8分的薄地,劳动日值最高的只有1角1分钱,低的只有9分钱,村民吃粮靠统销,买粮靠贷款,连买盐的钱都没有。彭图松一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就寻找他沙村脱贫致富的路子:村里田土少,生产稻谷、玉米,产量低,村里有石山,能不能种柑桔,种经济作物,增加群众的收入?全体支委会成员支持他的探索。
  村党支部提出:念好“山”字经,向山上要钱。山是石头山,从哪里起步?不少人摇头。彭图松提出:在山上垒石砌坎,从山下挑泥土上山,把石山变成梯田,栽果树。有的人说:垒石砌坎造梯田,谈何容易!彭图松想,讲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他扛起钢钎,抡起锤子,爬上自留山,开山凿石,将开凿的石块一块一块地搬来垒成四五米高的石坎,从房前屋后、河边、水塘,将泥土一担一担挑到几十米的山上,大年三十也砌坎挑土。彭图松的行动感动了群众,群众纷纷上山,垒坎造田。
  为了给贫困户解决发展柑桔生产的资金,彭图松四处奔走。1983年,他多次跑县农业局、县民政局、乡政府,给徐长林等15户村民借来贷款1万多元。如今,这15户村民成了村里的柑桔大户。彭图松先后将自己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已经挂果的2.4亩柑桔园分别与困难户杨发清、杨发顺、杨启周等村民换荒山。
  1980年至1984年,全村在石山上开出梯田400多亩,1984年,柑桔开始挂果,全村产柑桔2万多公斤,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300元以上的就有99户。
  造梯田种柑桔的成功,使他沙村人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在彭图松的带领下,村里掀起了垒石造梯田的热潮。到去年,全村152户垒起的岩坎有216公里长,开出梯田3500多台、1362亩,全部种上了果树和茶叶树,全村户均7.46亩,人均2亩。
  植树种果闯市场,光靠蛮力不行。学习种植技术、研究市场需求,彭图松引导村民从头学起,做“知识型”的新农民
  1992年12月,他沙村的20多万公斤柑桔运到罗衣溪火车站,竟然被拒收,原因是柑桔的斑点太多,也没有分级。彭图松痛定思痛,说:“种柑桔要技术。要想靠柑桔脱贫致富,就要学技术。”
  村党支部派出45名农民赴邵阳、龙山、怀化、长沙等地参加柑桔培训班,在村里办起了农业技术学校。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晚上上课,最多的一次来了106人。彭图松带头学技术,他订阅了《湖南农业》、《湖南科技报》、《湘西科技》等农业、科技报刊,边学边实践。去年12月,彭图松获得了果树“农民技师”的职称证书。现在,全村已拿到农民技师证书的有3人,108名农民成了栽培柑桔的行家里手。他沙村的水果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1996年9月,他沙村有10多万公斤西瓜因周围村种的西瓜多,卖不出去,烂在山上。彭图松认识到,只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彭图松钻研市场行情,派人打探种植动向,不断研究市场的需求,引进、开发名优新特水果和蔬菜,并使产品上档次,上级别。现在,他沙村形成了以柑桔为主,同时种植无核蜜桔、南丰蜜桔、沙田柚、柰李、布朗李、水晶梨、葡萄、茶叶、西瓜、蔬菜等产品多样化的格局。几年来,市场变化无穷,但他沙村一品为主,多品经营,东方不亮西方亮,确保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今年,全村种西瓜300多亩。
  他沙村能有今天,是集体奋斗的结果。彭图松把走上富裕路的村民凝聚起来,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堆积如山的金色的桔子和其他水果、蔬菜,给他沙村人换来了大把大把的钞票。1995年,柑桔价格好,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076元,他沙村人走上了富裕路,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早已进入了这个土家山寨,大部分农户住上了新房。
  彭图松带领村民办起了村里的绿色企业柑桔园,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里的小学盖起了新校舍,办起了村图书馆,1994年起,村里的“五保户”由村上统一安排食宿。去年,他沙村修通了到外面的9.8公里公路,结束了他沙村人肩挑背驮的历史。
  彭图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事迹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肯定。去年,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第8版(宝贵财富)
专栏: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阐明了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方针;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和政治欺骗连遭失败。人民解放军实现了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大转折——
解放中国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方针已经确定,加紧篡夺抗战胜利果实。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阐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方针。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到达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代表在重庆签署了《双十协定》。以后,国民党政府出尔反尔,违背协定条款,派遣几十万大军,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等铁路线北上,妄图进占解放区。解放区军民采取了坚决的军事行动,沉重打击来犯之国民党军队,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和政治欺骗连遭失败。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消灭封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至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2/3的地方基本解决了土地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支援革命战争的积极性。
  1947年7月,中共中央靖边县小河村军事会议以后,中央军委制订的“中央突破,两翼牵制,三军挺进,互为犄角”的战略部署,在人民解放军进攻的发展趋势中逐步实现。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陈(赓)谢(富治)3支大军在中原形成“品”字阵势。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解放军不仅在战略上由防御转入进攻,而且在数量上也由长期的劣势转为优势。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令。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附图片)
  淮海战役前敌委员(左起):
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解放军在行军中宣传执行群众纪律
  徐向前
刘少奇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讲话
  彭德怀向部队作动员报告


第8版(宝贵财富)
专栏:党旗在召唤

  永远忘不了那位“老”党员
  王柳根
  我的入党经历很简单,没有那么多的曲折、没有那么多的难忘,但有一位“老”党员的入党经历却令我终身难忘,激我奋进,让我时刻提醒自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党分忧,把自己的一切默默奉献给党的事业。
  入伍之前,我在一所乡村小学教书。整个学校,只有校长一人是党员。学校里除了少先队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外,党员工作、团员工作、群众工作都搞得不怎么样,因为成员少呗。几名年轻人在一起,要么打牌,要么聊天,谁也没有心思去考虑向党组织靠拢的问题。
  那年教师节,镇上召开了一次非常隆重的教师大会,其中有一项仪式就是党员宣誓。在新党员宣誓的行列里,有一位白发斑斑的老人特别引人注目,论他的年纪,完全可以做我的爷爷了。正是他,令我当时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从那一刻开始,我就暗暗发誓:我要像他一样,终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当他庄严地举起右手的时候,我分明看见他眼眶里噙着晶莹的泪花。也就是那一天,他将永远告别讲台退休了,而那记录着从18岁参加工作就开始向党组织靠拢的62份入党申请书也将永久地存入他的档案。
  那年年底,我光荣地入伍了。部队这座革命大熔炉里的火热生活使我的信仰更加坚定。在党员和战友们的关心培养下,两年后的6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的第二年,我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还被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联合表彰为“全军带兵爱兵优秀班长”。
  去年探家,从过去的同事中得知,那位“老”党员逝世了,是在一次接送学生的途中跌入水流湍急的河里……他退休后义务担任了学校的课外辅导员,享年67岁,党龄7年。


第8版(宝贵财富)
专栏:旗帜永飘扬

  战斗的堡垒
  ——记北京市公用设施抢险大队党支部
  殷丽娟孙晓胜
  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个无私奉献的战斗集体,一支永远冲在最前面的抢险突击队——这就是北京市公用设施抢险大队党支部。
  1989年,第一次参加热电厂输油管线爆裂抢险任务的北京城建集团三公司管道分公司,因表现出色,被北京市政府命名为“北京市公用设施抢险大队”。12年来,北京市公用设施抢险大队先后136次出色地完成了上水、煤气、输油、热力等管线爆裂及道路塌陷、山体滑坡、巨型广告牌倒塌、烟囱倾斜等抢险工作。京城百姓亲切地称他们是“平安保护神”。
  抢险工作往往任务紧、难度大,而且随时会遇到生命危险,没有一个坚强有力、以身作则的领导班子,工作就没办法开展。
  1998年,人民大会堂西侧的煤气管道爆裂。在现场的原经理李振民为便于观察,组织抢险,站到一堵墙上指挥,不慎摔了下来,被送往医院。简单进行包扎后,李振民不顾医生的劝阻,马上返回现场指挥抢险。在场的抢险队员看到此情此景,都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连续抢险几十个小时,终于以最快的速度排除了险情。
  还有一次,位于六里桥三环路边的煤气管道爆裂,煤气“哧哧”往外窜,一名职工不慎把铁镐刨到水泥管上,撞出火花,引着了煤气。围观的群众,见此情景吓得直往后退。正在组织抢险的经理周文法、书记申方良看见火团里还有3名抢险队员,就拼命往里跑,不顾一切冲上去将他们拉出火海,自己的衣服却被烧得面目全非。事后,参加抢险的队员无不激动地说:“跟着这样的领导干,再苦再累我们也心甘。”
  险情就是命令。对于抢险大队的队员们来说,每一次任务就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
  数九寒天,东华门煤气管道破裂时,党员高启文带头甩掉棉衣苦干10多小时,将泄漏的煤气堵住;当大钟寺附近高50多米的铁烟囱严重倾斜时,党员王佩贤不顾生命安危,摸黑爬上去将其拦腰切断,排除了威胁居民安全的险情;当职工家属重病住院无力支付药费时,党员们带头解囊相助……这一切,广大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都说:“关键时刻,总是共产党员冲在最前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