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2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宝贵财富)
专栏:鲜红的党旗

重温入党志愿书
里程
  建党80周年到来之际,一些地方和单位开展了重温入党志愿书的活动,这种做法值得提倡。
  尽管党员党龄长短不一样,可是有一条是共同的,都是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和组织的关心帮助,才迈进了党的大门。重温入党志愿书,回顾入党后走过的人生历程,看看自己是不是真正实践了入党誓言,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辜负党组织的殷切希望,特别是结合“三个代表”的要求,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工作奉献等方面对照一下,还存在哪些不足和问题,是很有好处的。
  每个人在不同时刻都免不了要回顾一下自己走过的路,做过的事。这种回顾,最切合个人实际,而且能够触摸到内心深处。它既是过去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为今后所作所为确定一个新的立脚点和出发点。当然,不同的回顾有不同的意义,有的是积极的,有的就不免带有消极成分。重温入党志愿书,是从积极方面入手,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开展这个活动,实际上是党员的一次再学习,是先进性教育的深化和提高。
  毫无疑问,大多数党员入党之后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努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赢得了群众的赞许。但也有少数人,入党时间久了,渐渐忘记了在党旗下宣誓的激动,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人觉得入党也就是那么回事,不过按时交党费开开会而已,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人入了党,左攀右比,总觉得自己提得慢,于是察言观色,勤于跑官,一切以是否有利于自己升迁为标准,至于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对不起,往后放一放。有人入党之后掌了权,私欲膨胀,当面说得好听,背地里干些见不得人的腐败勾当。还有的人看到党内存在不正之风,觉得无力又无奈,心里先泄了气。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问题林林总总,自然应当区别对待,但病源大体都是一个,就是世界观和信念发生了问题。世界观和信念是管总的,这里出了毛病,必然要反映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问题不解决,思想就会一天天滑坡,轻的问题也会演化成为重的问题。我们重温入党志愿书,最重要的,就是要在世界观和信念方面进行一番严肃的对照和反思。看看一事当前,是从人民大众的利益出发,还是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看看自己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的信心是否发生了动摇。“生活像一条路,也有那坑坑洼洼;生活像一团麻,也有那解不开的疙瘩。”只要我们下功夫解决了总的问题,自然能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阴晴圆缺,不怕前进路上的困难,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为实现伟大理想不懈追求。
  重温入党志愿书,就是要抖擞精神,重新唤起入党时的激情,唤起上进的要求,永葆革命青春,为人民的利益贡献力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第7版(宝贵财富)
专栏:巨大动力永久财富

“老西藏精神”在高原
李潮明
  踏上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整整26年了。凡关心我的人总要问及这么多年是怎么过来的。回首往事,心情难以平静,26个春夏秋冬,26年风霜雪雨,没有一种精神支撑是很难有所作为的。正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激励着我们这些高原边防军人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壮丽的诗篇。
  记得第一次告诉我“老西藏精神”的是老团长柳景义。柳团长是哈尔滨人,参加过辽沈战役、解放海南岛的作战,转战南北,又来到西藏高原。我来西藏时,他已在这里战斗了二十多个春秋,见他第一面时,就从他的脸上看到了高原风雪的残酷。在欢迎新兵大会上,他最后讲的几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环境越是艰苦,越需要吃苦精神,吃得下这份苦才算是一名合格的高原边防军人。在后来的生活中,艰苦两个字确实一直伴随着我。
  第一次行军,指导员带着我们30多个新兵从团部到连队,三十多公里山路走得人精疲力竭,脚打了泡,我和其他两个战友没有经验还得了雪盲,一连几天疼痛难忍,看不见光、睡不着觉。第一次参加巡逻,是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山上,连续三天的负重行军,高山缺氧,体力消耗大,胸部痛得像要炸裂,真想再从喉咙上开一个口来呼吸,双肩红肿痛了半个月。那时的生活条件非常差,大部分班住的是帐篷和活动木房,睡的是地铺。刚到连队正值冬天,脱水干菜和罐头是主要食品,几乎吃不到鲜肉和鲜菜。没有电,煤油灯也只能保证每个班一盏。每当遇到困难时,我就想起老团长讲的“老西藏精神”,想起他给我们那些叮嘱,于是咬紧牙关,挺了过来,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我和我很多战友一样,20多年来尽管遇到了不少艰难险阻,但都能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去克服。
  前些天,陪同十八军后代重走父辈路小分队去烈士陵园凭悼革命先烈,在烈士墓前我沉思了许久。为了西藏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多少同志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进军西藏的路上,每一公里就有一名烈士倒下,筑路英雄张福林班,一个班的同志被泥石流吞没了。我们团的团长高明诚更是死得悲壮。十五年前的建党前夕,我随高团长率领部队执行边境控制任务。6月30日,为勘探出一条后方补给线,他带领小分队又穿越在悬崖峭壁间。他已连续翻山越岭好几天了,由于劳累过度,得了重感冒并引起了肺水肿、脑水肿,就在党的生日这一天,他永远离开了我们,成都军区为他追记了一等功并追认为革命烈士。长眠在高原的英烈们,使我进一步懂得了“老西藏精神”也是一种勇于牺牲的精神。
  我们分区75医院护士尹贻蓉是去年从军校毕业分配进藏的,她的爷爷尹燕松,在西藏工作了三十多年,从山南分区副参谋长岗位上离休,老人家今年初离开了人世。她爸爸尹逊国28年前参军进藏,前年从山南分区副参谋长的岗位上转业到了拉萨,祖孙三代与西藏高原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这种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高原边防军人扎根边疆,安心边防,为祖国的安宁,为西藏的发展,为人民的幸福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在建党80周年来临时,感慨颇多。但我为自己身为一名西藏边防军人感到自豪,我为我们高原边防军人没有愧对我们的党而感到欣慰。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肩上担负的任务重大,但无论困难有多大,请党和人民放心,我们会将“老西藏精神”永远发扬光大,为戍边卫国建立新功。


第7版(宝贵财富)
专栏:纪念建党80周年访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生命线
  ——访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逄先知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之一。结合中国共产党80年的奋斗历程,如何更深刻地领会其实质、更准确地把握其内涵,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逄先知同志。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最宝贵的财富
  逄先知说,学习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首先了解一下它的形成过程是很有必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精神,是作风,更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它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同党内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进行斗争的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就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找到了革命真理。但是仅仅有马列主义的一般原理,还不能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还必须把马列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中国的国情,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加以具体地运用。在建党初期,我们党就有一些领导人在努力地去做这项工作,做得最出色的是毛泽东。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在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新道路。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形成的标志是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他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重要论断。后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中,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分析和批评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做了深刻论述。他在1938年,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重要指导原则,1939年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提出“马克思列宁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完整的概念,标志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已经形成。经过延安整风,这一思想路线在全党完全确立。
  在回顾了革命时期之后,逄先知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全党在邓小平指导下,恢复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对它有了一个更为完整的表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此,逄先知强调指出,这个提法同“实事求是”是一致的,是一个内容,没有本质区别。加上“解放思想”四个字,赋予了这一思想路线以更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更强的现实针对性。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事业取得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谈到如何坚持和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时,逄先知说,对此,我们必须反对和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放弃和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一种是教条主义,一切从书本出发,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这两种倾向都会使我们损害社会主义事业,甚至葬送我们的事业。
  回顾党的80年历史,逄先知说,实事求是是同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相对立的。一个是从实际出发,一个是从书本出发。毛泽东也好,邓小平也好,他们在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问题时,都是从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去寻找答案,教条主义者则是从书本中去寻找答案。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农村包围城市这一崭新的革命道路,教条主义者说,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中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他们都说是要经过城市的工人暴动而夺取政权,因而反对毛泽东的革命道路。实践证明,毛泽东是正确的,教条主义者是错误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脱离实际情况的错误指导思想,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中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的基本路线,因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了空前繁荣发展的局面。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当记者问到如何认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时,逄先知说,只有解放思想,使人们的思想从错误的观念甚至不合时代要求的旧观念中解放出来,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当年,毛泽东如果不能从书本中,不从俄国革命的具体模式中解放出来,就不可能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同样,邓小平如果不从“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中,不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中解放出来,就不可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基础,脱离实际情况的所谓解放思想,必然导致错误。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只讲解放思想,不讲实事求是,就是一个教训。总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要解放思想,必须实事求是。
  逄先知最后说,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客观形势在不断变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开拓、创新,正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附图片)


第7版(宝贵财富)
专栏:“党在我心中”

书香里的毛泽东
张兴武
  来到韶山冲,伫立于毛泽东遗物展前,我的眼前总浮动着书香里的毛泽东的身影。
  一盏已有锈迹的小铜油灯,是毛泽东十三四岁用过的。在这盏灯下,毛泽东读《诗经》,读《论语》,也读《三国演义》、《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微弱的灯光里,毛泽东发现书中叙述的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从没有种田的农民当书中的主人公。他疑惑,他询问,他不平。于是暗暗发誓自己长大了也要写书,写农民的书,写穷苦人的书。
  一个特制的放大镜和两副特制的单腿眼镜,那是毛泽东晚年用过的。虽然晚年身体衰老,病魔缠身,视力减退,但毛泽东读书学习的精神丝毫不减,追求知识的愿望不见低落,总是以惊人的毅力天天读书。83年平凡而辉煌的岁月,没有人能统计出毛泽东究竟读过多少书。
  不经意间把目光投注到一本《伦理学原理》上。这本书是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过的“修身课”教材。书只有约10万字,但毛泽东却在这本书中写下了2万多字的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就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此后几十年都坚持不废。书香里的毛泽东总是那样执着。
  人慢慢流动,当面对厚厚的一摞《资治通鉴》时,解说员给我们讲起了这样一则故事。1975年的一天,毛泽东在卧室里休息,他指着桌子上的《资治通鉴》对护士说,这部书他读了17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说这话的时候,毛泽东已是82岁高龄。继而,毛泽东像老师辅导学生一样十分认真地对护士说,读书不是讲毅力,而是要有兴趣。因为有了兴趣,读书就不会感到累了,就会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轻松,像休息一样。读书,一要读,二要怀疑,三要提出反对意见。不读不行,不读你不知道呀。人都是学而知之,谁也不是生而知之啊。但光读不行,读了书不敢怀疑,不能提出不同看法,算是白读了。
  还有个小故事。1938年的一天,毛泽东与贺龙、徐海东等人一起散步闲谈。毛泽东说,中国有三部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不看完这三本书,不算中国人。毛泽东问徐海东看过没有,徐海东如实回答没看过《红楼梦》。毛泽东笑着说,那你算半个中国人!此后,徐海东把这次谈话牢记在心,一次生病期间,他在病床上读完了《红楼梦》。自己喜欢的,就鼓励别人也喜欢,书香里的毛泽东真是痴迷得可爱。
  毛泽东在浓浓的书香里开创了一代伟业,新的世纪,我们能离开浓浓的书香吗?不能,绝对不能。


第7版(宝贵财富)
专栏:七一之歌

致举火炬者
程步涛
  我们的天空这样明亮
  是因为有无数举火炬者
  在昨天
  在阴霾比磐石还要沉重的时候
  把自己也化作了火炬
  那个时候
  人们只顾着赶路
  有火炬燃烧着
  便向光明处奔跑
  关隘闯过来了
  泥淖走过来了
  人们才看见过来的路上
  有一座座石碑
  那是举火炬者燃烧的骨骼
  今天,虽然阴霾已经消失
  但道路上仍然会出现泥泞
  前方仍然会飘来浓雾
  于是
  高举火炬者
  依然是光明的路标
  为我们指明前途
  有高举火炬并甘愿燃烧自己的人
  是一个民族的幸福


第7版(宝贵财富)
专栏:七一之歌

方志敏
刘章
  方志敏清贫一生,
  他又是共产党人中的富翁!
  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让我们永远受用:
  只有朴素洁白的生活,
  共产党人才能战无不胜。
  君不见:
  冰霜操守,站起来焦裕禄、孔繁森,
  贪婪奢靡,倒下了成克杰、胡长清……
  他怀揣一块时表,滴滴答答,
  心和同胞脉搏一起跳动,
  他手握一支水笔,写呀,写呀,
  写不尽对祖国的爱情。
  山水一程,云月一程,
  出生入死,脚步匆匆,
  披一肩直上云霄的浩然正气,
  甩两袖催花唤柳的清风。
  他只有几套旧裤褂,几双缝底线袜,
  藏在深山岩洞,
  说起来曾叫国民党的高官三尺齿冷,
  想起来叫我周身热血沸腾。
  共产党人,可以没有黄金、白银,
  不能没有玉洁冰清的操行!


第7版(宝贵财富)
专栏:新世纪话传统

共产党的“像”
尹卫国
  曾经读过一篇小说,写了这么一个情节:解放初期东北农村一个50多岁的分到土地的翻身农民去县城新华书店买共产党的“像”,准备和毛主席的像并列挂在家中。售货员告诉他,共产党没有画像。老农着急了,共产党对咱这般好,咋没有“像”?
  这个所谓的“笑话”不仅叫我笑不起来,反而使我感悟到了一个朴实农民对共产党朴素的感激之情,也刻画了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共产党并非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由亿万劳动者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分子共产党员所组成的政党和组织,确实没有统一的视觉上的“像”。然而,共产党又是有“像”的,这个“像”是由忠诚于党的事业和信念,爱憎分明的立场,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身先士卒的表率,严格自律的风范所组成的。说“白”了就是组成共产党的每一个“分子”即共产党员的样子,是党员应该具备的品格、人格、精神和道德。也就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的五种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无形的“像”是焦裕禄、孔繁森等一大批模范共产党员用自身行为塑造起来的,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却无处不在,光芒四射。她赋予了共产党员崇高的革命理想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她是一盏明灯,使人民群众看到了党的形象,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念,增强了同困难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力量。
  纵观党的队伍,绝大多数党员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这张“像”,可也有少数党员经受不住市场经济的考验,甚至堕落成胡长清式的腐败分子,蛀蚀着党的“肌体”,给党的“像”抹黑。腐败现象必然给党的形象蒙上阴影和“黑灰”,然而,反腐败的事实和成果说明,我们党有能力、有信心、有决心铲除腐败,荡污涤垢。扫除“灰尘”,党的“像”依然熠熠生辉。共产党的“像”是群体形象,需要靠党的每一个“分子”严以律己,自觉维护。珍惜和爱护党的“像”,就是珍惜党的光荣传统,是爱护自己的“脸面”,是自我增辉,更是为党的形象增添光彩。这是每一个党员的神圣责任和义务,万万懈怠不得。


第7版(宝贵财富)
专栏:图文并说

  举世闻名的革命圣地延安曾给中国带来光荣与神往,也令世界诧异与震惊。过去的延安老区是荒山秃岭、贫穷落后。1936年党中央、毛主席进驻延安后,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全中国和世界关注的“红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延安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城长高了,山变绿了,人吃好了,路变宽了,窑变亮了,娃娃们穿得洋气了······走出了贫困的延安,没有了白羊肚手巾红腰带,没有了皮鞭山响的灰毛驴,昔日低矮破旧的窑洞已被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所替代,一个现代化的新延安正在走向繁荣与辉煌。2001年4月28日开通的陕西铜川到延安黄陵的高速公路,结束了延安没有高速路的历史。
  图①为1943年延安农民交公粮支援抗战时的情景。当年的运输方式是在乡间土路上靠人挑驴驮。
  图②为铜黄高速路上的高架桥。(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