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2001-06-23

2001-06-23新闻联播 文字版

党员树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党员树<br/>  蔡兴东<br/>  赵小圩是巢湖之滨一个很小的村庄,即使在安徽省的地图上也找不到它的名字。赵小圩是我的故乡。印象中每年的梅雨季节,乡亲们都要上圩堤拼死抢险保圩。<br/>  去年清明节前后,为给母亲扫墓,我回到离别近20年的赵小圩。刚进村子,便遇上了老支书王大爷。寒暄过后,我问到村里老营长——20多年前亲自送我到县里参军的赵昌根大爷。“他呀……”老支书脸色旋即阴沉下来,“前年夏季发大水,他在圩堤上……”接着,老支书含泪向我讲述了“党员树”的故事——<br/> 苦守了20多个日日夜夜的赵小圩最终抵不住凶猛的洪水,还是破溃了。19个守堤的汉子一齐拥向那只机动小木船,那只唯一能给他们带来生的希望的小木船。可人多船小,严重超载,眼看就要发生翻船的危险。只听“扑通”一声,有人带头跳入水里,慌乱中的人们定睛看去,原来是赵小圩村老民兵营长兼村党小组长的赵昌根。老营长一个人跳下船来,这对严重超载的小木船来说仍无济于事,船还在摇摆着。“赵家平,吴洪生,你两个是党员,先下船!”两个被点到名的汉子,只犹豫了那么两秒钟,便先后跳下了船。这时,风浪一阵紧似一阵,刚刚平稳了的小木船又颠簸起来。还得有人下来,否则照样翻船。老营长这会儿想到了自己的独子宝蛋儿。“赵小宝,给我下来!”他第一次称呼起儿子的大名来。“……你儿子又不是正式党员……”船上有人在小声嘀咕。“赵小宝,你上个月写过入党申请书,现在是考验你的时候!”老营长第二次呼起儿子的大名。“只是,家里那疯瘫的娘……万一……”儿子的脸色灰白得似石灰抹的墙。“混账东西,都啥时候了还想着家,你下来!”老营长的声音大得骇人,似乎盖过了浪涛声。“扑通!”儿子几乎是被拽下船的。下来四个人,小木船终于平稳地在风浪中驶向对面的高地。等到船再返回时,洪水,已淹没了所有的树梢……第二年,洪水退去后,乡亲们在老营长他们跳船牺牲的地方发现长出了四棵树,一棵大的,三棵小的,大伙儿称这几棵树为“党员树”……<br/> 今年清明节期间,我带着刚上初中的女儿又一次回到了赵小圩,而且,在“党员树”前我把老支书讲给我的故事,又原汁原味地讲给了女儿听……

共产党员集合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共产党员集合 <br/>  官伟勋<br/>  我第一次参加的战斗是1945年9月解放平度的战役。<br/>  “8·15”日本宣布投降,我胶东军民横扫半岛残敌,敌伪拥有重兵的平度成了孤城。<br/>  蒋介石力图阻止八路军进军沦陷区,而他又远在大后方,鞭长莫及。便一方面命令日军不准向八路军缴枪;一方面大肆收编伪军与我为敌。驻平度的原伪治安军第八集团军被收编为陆军第九路军,原皇协军第十二师被收编为暂编第二师。原汉奸司令、师长摇身一变成了“党国要员”,便受宠若惊地成了蒋军死心塌地的反共马前卒。<br/>  胶东主力13团、14团以及各军分区的独立团,为解放从1938年就被日军占领的这一“兵家必争”之地,迅速向平度集中。许世友亲临指挥。在部署兵力的同时,他还在平度七里诃子召开会议,决定派“地下军”进城。战斗打响后,掐电线、袭击岗哨,配合攻城。同时派一批熟悉城关地形的人去各部队当向导。我是年初刚从青岛出来参加抗日的,由于我是平度东关人,便被派去负责攻打东关的北海独立团当向导。<br/>  我带上介绍信过河翻山来到平度东北的窝洛子村,找到团部。团部设在路东临街的民房里。进屋里,见两位军人在桌前,低着头在看作战地图。见我进来,寒暄了几句,就问我家住哪里?离家多久了?接着便在地图上找我家的位置,问我千佛阁(当时成了东关最大也是唯一的一座炮楼,正在我家屋后)有多高?墙有多厚?上边能住多少人?阁下有没有工事?到附近的日军兵营有多远?壕沟多宽多深?等等,我一一做了回答。他们边听边在地图上做记号。<br/>  第二天,黑夜来临,攻打四关的行动开始了。我被分配到担任突击队的三营八连,连长姓庞,他叫我随时跟他在一起。<br/>  队伍沿着看地形的路前进。敌人为壮胆,正盲目地朝四郊打冷炮,“咝——咣!”一道闪光划过漆黑的夜空。借着闪光可以看到一路路纵队、担架队、运输队在平坦的田野上埋头迅疾同时并进,场面紧张、壮观!<br/>  我在默默行进时,想过生死问题。当时唯一怕的是:打死了,万一尸体没拖下去,或负了重伤,被敌人发现了,连累家庭就糟了!但这些念头也只是一闪而过。后来战斗打响,就光想眼前战斗的事了。<br/>  八连很快就来到千佛阁下民房周围。机枪架到最靠近千佛阁的一栋民房的房顶上。其他掩护火力也分别占据了射击位置。正要组织爆破,突然发现:糟糕!炸药包不见了。原来扛炸药的民工,一见敌人打冷炮,就跳到沟里躲,与队伍失去了联系。庞连长气得直跺脚骂娘。信号弹升空了,别的单位开始进攻了,八连却在干瞪眼!<br/>  还好,终于把扛炸药的民工找到了。庞连长叫掩护组爆破组准备好。<br/>  随着庞连长的驳壳枪一响,机枪步枪声响成一片。爆破组上去了。然而不幸,爆破组全被地雷炸死炸伤了。第二组再上,再掩护,又被打掉了。第三组又上,一个负伤,另一个便把负伤的同志架了回来。庞连长一看,压低嗓门厉声道:“共产党员集合!”从房顶上,从壕沟边,从墙后屋角,一个个战士,猫着腰,提着枪,迅速来到连长面前站好。这些同志我一个也不认识,更看不清他们的面孔。他们有高有矮,有的粗壮有的瘦小,我却顿时觉得他们都像铁浇钢铸的天神一般。连长说:“共产党员们,坚决把碉堡拿下来!”党员们,没讲条件,没有任何豪言壮语,转身面向千佛阁,把步枪上了刺刀。连长抬头对机枪组喊了声:“准备掩护!”然后,他贴墙一站,探出半个身子,喊了声“打!”自己立即甩手打了一梭子。枪声大作。共产党员们与爆破组像离弦的箭,迎着炮火迅疾消失在茫茫黑夜之中。不大一会儿,就听震天动地一声巨响,刹那间,亮光照亮了半个天空。爆破成功了,冲锋号响了,全连冲上去了!<br/>  很快有人找连长:“向导呢?找不着炮楼门!”连长歪头看我,我没说话,立即跟这位同志走了。这座建于明朝的千佛阁,全用巨大花岗岩砌成,坐西朝东当街而建。阁底是无门的大通道,可过汽车。阁门面南,进门沿阶西上右拐进大殿。我到的时候,已有战士砸开门冲上去了。由于大阁十分坚固,几十斤的炸药并没把它炸垮,但守敌却震昏了。因找门误了点时间,有的敌人已苏醒过来,见我们上来就扔来两个手榴弹。幸好敌人的手榴弹质量不高,一崩两半截,我和那位战士都没伤着。这时,有的战士已押着俘虏带着战利品下阁了。<br/>  经过一夜更激烈更残酷的战斗,敌被全歼,无一漏网。我这一生经历了许多惊心动魄的事。但事后回忆起来,独有攻打四关时,“共产党员集合”的事,在我心灵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尽管我早已不记得他们任何一位的面孔,但他们那种看来很平常很一般的作为,却让我非常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与我军的本质。后来我之所以能成为这支队伍中的一名正式成员,不能不说与这段经历有关吧!

六盘山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六盘山<br/>  郑有义<br/>  六盘山,是红军长征路上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率中国工农红军在翻越六盘山时,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使六盘山名扬中外。在六盘山峰顶,建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亭。<br/>  “七一”前夕,我专程沿红军之路瞻仰六盘山。六盘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泾源县境内,像一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浩瀚的黄土高原上。它气势磅礴,景色秀丽。集雄奇、险峻、秀美于一体,既独有北国山河之壮阔,又具江南风光之灵秀。山间,红、白、黄、紫的各色山花争相怒放,清秀的六盘箭竹、挺拔的云杉翠绿一片。<br/>  主峰米岗山建有红军长征纪念亭。这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建筑,洁白石阶梯旋转而上,纪念亭则坐落在山之极顶。仰视碑亭,蓝天白云为衬,高旷悠远,疑为神迹。待置身其间,便成俯瞰之势,但见山涛连绵,排空而来,呼啸而去,你可遥想毛泽东于此吟颂《清平乐·六盘山》之磅礴气概。现在,这里已成旅游胜地,许多游人宁肯弃车登山十几、几十里,感受伟人之气魄风采,在那曾留下伟人诗篇的地方带回他们永久的珍藏。<br/>  路上,游客很多。随行的同志告诉我,这里的旅游现在很“火”。解放前,六盘山屡遭浩劫,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群山如赫秃无枝”。经当地政府和部门几十年的不懈奋斗,森林覆盖率由33.9%上升到74.2%,建成有天然林和人工林40920公顷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和多功能的强大森林生态体系,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都有上升,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原绿岛”、“湿岛”和“天然植物园”。今年,国家批准六盘山为我国第一个旅游扶贫试验区。<br/>  六盘山巍峨辽阔,景观众多。神秘莫测的老龙潭,相传这里是唐朝宰相魏征梦斩泾河老龙的地方。沿潭边行走,潭水碧绿,深不可测。陡峭突兀的巨石,令人心惊目眩。龙潭飞瀑,如条条银练,直泻谷底,白雾缭绕,如置身云间;沿一条七八公里的峡谷走进去,便是六盘山有名的野荷谷。一溪碧水,清幽地从谷中静静流出,水流至处,长满了美丽的野荷,有水必有荷,实为奇观。当地的同志说,野荷谷是四季皆美。春荷,乍吐绿意,淡淡一抹,不胜清雅。夏荷,如万把绿扇,翠锁峡谷。秋荷,荷叶黄,荷花开,金黄一片。冬天,雪打荷花,就又是另一景色了。<br/>  下得山来,回望暮色中的六盘山,感慨颇多。昔日,红军艰难百战过六盘,今成鸟语花香绿世界。“红军长征纪念碑”,在我心中永存。<br/>  六盘山,我心中的圣地。

寻访“三大”会址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寻访“三大”会址<br/>  蔡常维<br/>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各地的纪念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其中,广州市正筹划重建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广州旧址,成为庆典锣鼓声中的强音。<br/>  广州是个洒满党的阳光的英雄城市。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举行。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问题。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等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三大”延续下来,还有1924年5月创办的黄埔军校、1924年7月开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一会一校一所。成为党在大革命洪流中三颗闪亮的明星。三颗明星都出现在广州。<br/>  然而,世事难料,令人料想不到的是第一颗明星后来不见了,完全消失在历史远处。偌大的一座房子、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旧址是何时何故丢失的?史籍和档案均无记载,随着当年的环境及建筑物的变动,“三大”会址究竟在东山的哪个地方便成了一个谜。<br/>  三星缺一,这不仅是中共党史上一处缺憾,也是广州人民精神财富一大损失。1972年,由广州市纪念馆、博物馆出面牵头,成立了调查中共“三大”会址小组,排除种种干扰和阻力,开始了寻“星”的特别行动。<br/>  他们请来了当时尚健在的“三大”代表、时任国务院参事徐梅坤,在东山一带步行寻访了几天,认定“三大”会址在恤孤院路一带。但究竟是哪一幢楼房,则无法认定。调查小组找到了1923年前后住在恤孤院路的老居民,大家认为,徐梅坤说的情况和恤孤院路的春园、简园、逵园三幢旧式洋楼比较相像。于是,又请徐梅坤去实地察看。一到现场,见到楼顶有“1922”字样的逵园,老人的记忆闸门顿时被启开……他说,这幢洋楼正对着“三大”会址,开会期间,我天天都看到它楼顶的“1922”,所以印象特别深刻。<br/>  可是,当他看到逵园对面的房子时,脸上却现出了疑惑,说:这房子不像“三大”会址呀!随同调查的一位老居民告诉他,逵园对面的房子已在193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现在的“恤孤院路三号”是解放后盖的临时仓库。听了这话,徐梅坤的脸上才重新有了笑容。后来,调查组又从档案馆找到了“四区二分署恤孤院后街图”,图上标明逵园对面的房子为“恤孤院后街三十一号”。<br/>  调查小组还找到了1923年曾参与建造“恤孤院后街三十一号”即“三大”会址的老工人、时年七十五岁的邓某。他根据回忆,画了一张“三大”会址的草图。依照邓某的草图,再找人画了会址的平面、立面和剖面图,制作了“三大”会址模型。徐梅坤看了以后,连说“很像,很像”……于是,寻“星”终于有了结果:一块大理石板被镶嵌在东山区恤孤院路三号,上刻:“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广东省人民政府/一九八五年八月二十七日立”。<br/>  会址找到了,为什么把它闲搁起来,而且一搁就是二十九年呢?当年制作的模型至今仍放在广州烈士陵园的近代史博物馆内。值得欣慰的是,在纪念党的八十岁生日的日子里,终于听到筹建“三大”会址的好消息。我们盼望失而复得的“明星”早放光彩,为“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正向世界大都市走近的广州增色添辉!

金色长城(摄影)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金色长城(摄影)<br/> 王加林

怀念彭湃烈士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怀念彭湃烈士<br/> 钟敬文<br/> 一<br/> 民瘁邦危百可伤,<br/> 书生去国为图强。<br/> 蓬莱不枉三年客,<br/> 采得回天救世方。<br/> 二<br/> 真言播响类晨钟,<br/> 一辈青年尽向风。<br/> 我亦当年承教者,<br/> “到民间去”永盘胸。<br/> 三<br/> 千万劳民苦海中,<br/> 一朝醒觉力无穷。<br/> 赤山农会星星火,<br/> 烧得天南一片红。<br/> 四<br/> 一死真如泰山重,<br/> 神州终竟换新颜。<br/> 凭谁为写英雄记,<br/> 凛凛高风启后贤。<br/> ①蓬莱,指日本。彭湃同志早年留学东京,接受当地社会主义思潮影响,建立起自己革命的伟大的理想。<br/> ②彭湃同志回国后,在家乡担任县教育局工作,曾与二三同志创办《赤心周刊》,宣传社会革命思想,影响很大。<br/> ③《到民间去》,为日本人现代进步诗人石川啄木的名作,该诗译载《赤心》后,青年读者多被感动。<br/> ④赤山约农会,为彭湃同志在海丰最初成立的农民运动组织。

红船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心歌向党<br/><br/>  红船<br/>  李舟<br/>  两片清纯的桨叶<br/> 在南湖上青果般摇荡<br/> 我慕名而来<br/> 在心灵的颤栗中与你相遇<br/> 那年的夏天很热<br/> 十几个紧皱眉头的人<br/> 为火热的中国忧虑<br/> 从上海那间屋子出来后<br/> 在凝视茫茫湖水之间<br/> 眼睛蕴含着探求与深邃<br/> 于是一只普通的船<br/> 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党<br/> 将生命诞生在水里<br/> 才懂得什么是深沉<br/>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br/> 经历了八十年的风雨<br/> 那个水上摇篮<br/> 日夜推动搁浅的历史向前<br/> 风也罢雨也罢<br/> 希望总悬在船窗<br/> 灿烂的阳光<br/> 温柔地触摸颠簸的荷香<br/> 成熟和水<br/> 在摇篮荡漾的音乐里<br/> 闻到顽强的生命气息<br/> 经过了冬季和春季<br/> 划着两片荷叶<br/> 两片信仰的荷叶<br/> 前进、斗争、再前进<br/> 这样的时光<br/> 永远照耀在成长的过程中

记刘志丹殉难处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记刘志丹殉难处<br/>  寓真<br/>  吕梁山静卧枕黄河<br/> 思念正深凝<br/> 仰英灵悲壮丹心浇浸<br/> 碧草萋青<br/> 古镇山庄夕照<br/> 瑰丽一碑亭<br/> 吟读几行字<br/> 四野回声<br/> 如晦当年风雨<br/> 仅幸存陕北一角红旌<br/> 与长征师会<br/> 大业奠基成<br/> 弹横飞忽惊身殒<br/> 血漫流黄水岂能平<br/> 斯魂魄须化涛浪<br/> 万古奔腾

献给党的十四行诗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br/><br/>  献给党的十四行诗<br/> 峭岩<br/>  一<br/>  于寒冷中我渴望找到炭火<br/> 于危难中我渴望找到刀剑<br/> 我终于找到了,像孤儿找到了娘亲<br/> 我终于找到了,像落水者找到了岸<br/> 那是我蹒跚学步后的第一支歌<br/> 那是我投笔从军的第一信念<br/> 那次庄严的宣誓那次庄严的握拳<br/> 它奠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基石<br/> 它铺开了我一生的壮美的诗篇<br/> 我贫血的身体终于接通血缘<br/> 我迷茫的瞳仁终于找到了光源<br/> ——人说,无处不在的是空气<br/> 我说,无处不在的是你的火焰<br/>  二<br/>  我知道你的来路建筑在梦幻的现实<br/> 于蓝色海洋传递的那篇盛大的宣言<br/> 我知道你的诞生地飘泊在雨打的湖水<br/> 于苦寻的焦急中由十三人摇橹起航<br/> 你行走的路程集人间最难走的路程<br/> 你经历的苦难集人间最大的苦难<br/> 一路惊异的目光向你投来的同时<br/> 无数支梭标也集拢了你的力量<br/> 树皮草根亏待了你的肠胃<br/> 可你的生命却似日月般永恒<br/> 你以头颅你以鲜血你甚至以死亡<br/> 宣示给苦难中挣扎求生的中国<br/> ——这就是你啊,民心之所向<br/> 这就是你啊,我心之所爱<br/>  三<br/>  似乎我们可以忘掉些什么<br/> 那些恼人的不快和月下的失意<br/> 似乎我们可以丢弃些什么<br/> 像垃圾和陈腐以及过时的衣物<br/> 但我们却不能忘记最初最亮的誓词<br/> 不能丢掉那个通行世界的红色证件<br/> 誓词响起的时候高山就会倾斜<br/> 证件在身的时候一路春风相助<br/> 你的名字只有特殊的人享用<br/> 你的荣耀也只有奉献的人所有<br/> 我自从领取了红色的证件<br/> 从来没有苟安的企图<br/> ——让该忘掉的忘掉吧<br/> 但记住的一定会降临幸福<br/> 四<br/> 开启我瞳仁的是你的阳光<br/> 尽管我在襁褓中吞食着苦涩<br/> 但从土地的呼吸里我已感觉到<br/> 你乘大气之风来到我的小村<br/> 你抚慰了疾苦的乡亲之后<br/> 便扯起了旗帜集合起庄稼汉和织布的女人<br/> 减租减息的烈火烧垮了旧垒的支撑<br/> 你的名字如雷声地火映红了百姓的心<br/> 自打那时起我意识里<br/> 有了红色有了不可抵御的精神<br/> 只要你在,我还有什么风雨不可战胜<br/> 还有什么不可以担承——我的身躯是你赐予的骨血<br/> 我的思想是你浇铸的灵魂<br/>  五<br/>  你的思想在我的大脑活跃了40个春秋<br/> 你的血液在我的躯体流动了40个春秋<br/> 我曾无悔,年年月月<br/> 我曾庆幸,朝朝暮暮<br/> 当新世纪的曙光照临窗前<br/> 信息革命的潮头冲天涌动<br/> “三个代表”的立论照彻人心<br/> 社会主义面临着更大的成功<br/> 我叩问自己的心灵<br/> 你是否能为此陷阵冲锋<br/> 我虽然是你的老字号党员<br/> 绝不能做一个持枪的逃兵<br/> ——身体负重的人永远走不了远路<br/> 向后看的人不会看到前面的风景<br/>  六<br/>  你是20世纪篷船上诞生的最伟大的圣物<br/> 你是用锤子和镰刀推翻大山的人<br/> 你是《共产党宣言》里最嘹亮的一声<br/> 你是马克思预言的杰出实践者<br/> 你是穷苦百姓寒夜里守望的炭火<br/> 你是万众夜奔朝向解放的启明星<br/> 你是磅礴世界而永保青春的红日<br/> 你是中华于深渊分娩的第一次阵痛<br/> 你是第一个为贫穷者举杯的勇士<br/> 你是拥有56个民族世上最伟大的母亲<br/> 你是握枪射击最稳最准最长久的猎手<br/> 你是实践真理传播幸福永久不倒的旗<br/> ——你永远是你独特的自己<br/> 红色意识是你哲学的底蕴

共产党员

第8版(大地·副刊)<br/>专栏:心歌向党<br/><br/>  共产党员<br/>  李华<br/>  共产党员生命的绿<br/> 在大地上蔓延<br/> 从东到西从北到南<br/> 这最为鲜活的色彩<br/> 汇成共和国辽阔的春天<br/> 共产党员就是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br/> 用理想施肥信念浇灌<br/> 根扎千尺土叶上苍梧云<br/> 这样的树再大的妖风也难以折断<br/> 它发出了一个民族最强劲的声音<br/> 被大海听见被大山听见<br/> 被整个世界听见<br/> 我仰望着它啊和它肩并着肩<br/> 从南湖启程的党史<br/> 以坚定的步伐走到了今天<br/> 八十年的风风雨雨<br/> 把一代又一代<br/> 光荣的党旗洗刷得格外鲜艳<br/> 如今琳琅满目的商品<br/> 也无法抹去你深刻的内涵<br/> 镰刀依然锋利更加坚硬的铁锤<br/> 砸开了前进道路上一道又一道<br/> 新的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