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22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

李若非为新闻单位赠匾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之际,著名雕刻艺术家李若非为在京的6家新闻单位各刻制了一幅单位名称匾额。经济日报社社长武春河主持了赠匾仪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社的代表出席了赠匾仪式。
李若非从事根雕、雕刻艺术20余年,成果颇丰,影响较广,有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城楼、宋庆龄故居收藏。(金台)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

话剧《金鱼池》献给建党八十周年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北京人艺排演了老舍先生解放后第一部话剧作品《龙须沟》,成为新中国的礼赞。如今,在庆贺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之际,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又赶排了一出话剧《金鱼池》,反映新时代党和政府为民造福的实绩,6月28日起将在首都剧场公演。
“金鱼池”是北京南城的一个居民区,曾经也是一条“龙须沟”,解放以后得到了治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住宅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有一些甚至成了危房。党和政府为了改善老百姓的住房条件,在这里正在进行着大规模的拆迁工程,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金鱼池。话剧《金鱼池》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展现了危房改造这一百姓生活的热点,通过引人入胜的剧情和性格各异的人物,讴歌了新时代党和政府造福于民的功绩。该剧由王志安编剧、任鸣导演,主要演员有:王领、王长立、王大年等。(童文)(附图片)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

独特的史诗叙事艺术
曾庆瑞
《日出东方》是一部震撼人心而又感人肺腑的史诗。
《日出东方》抓住“开天辟地式的大事”,对这一段历史中的事件,大刀阔斧,大开大阖地作了取舍、剪裁,有着明确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叙事主线,即主义的求索和道路的求索,还有,这求索之中的两种思想、两股力量、两类人物的两条路线的矛盾和斗争。其一,是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所代表的共产主义者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为转折、为契机,从众多的新思潮中求索,从“德先生”、“赛先生”走向了马克思主义。其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以大革命失败为转折,为契机,为新的起点,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为代表,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求索到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新的胜利。而在道路的求索中,叙事主线又是用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所代表的正确路线和陈独秀、张国焘还有八七会议之后的瞿秋白的“左”的右的错误路线的斗争来加以贯穿的。
在史诗叙事中牢牢把握电视剧艺术是人的艺术的根本原则,《日出东方》追求的是英雄史诗的审美方式,花大力气去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袖塑像,描绘那一代革命先驱走过漫漫长夜的足迹,展现那一代“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革命领袖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风采。既是历史事迹,又是演绎人生的艺术,这就在无形中把电视艺术的虚构世界和历史上的现实世界叠化在一个史诗叙事的话语之中,像是在制造间离,其实又是接近了审美距离。
在史诗叙事中灌注了一种诗的激情。《日出东方》不同于一般的大型革命史诗性电视剧作品的是,创作者的诗意激情也非常充沛地丰富地表现在作品里了。有时候,这种表现甚至于还使一些场景的戏激荡着一种浪漫的情怀。比如,嘉兴南湖中共一大的会议期间,毛泽东与何叔衡在湖岸漫步时关于28岁的那一段对话,预言再过28年,到了1949年,江山就要改变颜色,世上就要换个人间,正应了1949年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那情怀,那奔放的抒发,都让你觉得真是一种革命的浪漫主义!(附图片)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

荧屏上的壮丽日出
李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壮丽的日出。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照亮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也给世界东方的发展以巨大影响。
作为历史的壮丽日出已有八十年,但在影视创作中这样完整地全景式地艺术地反映这一壮丽日出,《日出东方》是第一次。从“五四”运动到建党的思想准备、从党的成立到国共合作、从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到井冈山革命道路的探索,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及其同伴依次被推到伟大革命进程的中心,孙中山和宋庆龄、汪精卫和蒋介石也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大舞台上留下了各自不同的身影,一部电视剧简直就是一部形象的历史巨著,在意识到的历史内容的揭示上,在编导演们对总体风格的追求上,都堪称有着史诗的规模和气派。与此相联系,该片在艺术创作上的一个格外引人注目的新开拓,就是在认真占有历史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艺术创造,在历史伟人的形象刻画上显示出新的勇气和智慧。特别是对陈独秀这个人物,给观众以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真实感,以致对他的巨大历史功绩和所犯严重错误的艺术展现都同样让人震撼、让人深思。同时,李大钊、毛泽东和孙中山形象的塑造也各有千秋、各具光彩。《日出东方》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是多方面的,它和连续剧《长征》的成功一起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就具有史诗规模的电视连续剧的创作而言,对于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1954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实施的艺术再现,我们已经有了《日出东方》和《长征》,有了《中国命运的决战》和《开国领袖毛泽东》,有了《西藏风云》和即将制作完成的《抗美援朝》,现在就缺一部完整地全景式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的史诗性作品了!谁来填补这个空白,谁来画完这个圆圈?我们热切地期待着。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看台人语

看台人语
耐看的《日出东方》
电视剧《日出东方》中小道具的运用颇具匠心。李大钊夫妇要去看望狱中的陈独秀,先是李大钊觉得鸡蛋装多了,怕陈独秀担心还得在监狱中呆好长时间,因为李大钊他们正在营救陈独秀。但李夫人说,陈独秀在狱中受苦,多带点鸡蛋补补身子,李大钊觉着有道理,便又让夫人把拿出来的鸡蛋放回篮子。到监狱后,狱官不让见陈独秀,李大钊气愤地拿起鸡蛋砸在狱官脸上。“装鸡蛋、拣鸡蛋、砸鸡蛋”,小小鸡蛋一个道具,既创造了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了人物的个性,又突出了李大钊与陈独秀深厚的革命情谊,丰满了人物形象,使得电视剧因此而耐看。可见主旋律作品同样能有艺术性。
中共湖北省罗田县委叶雄超
我喜爱电影频道
我是电影频道《下周电影》和《佳片有约》的忠实观众,无论是从什么角度我都特别喜欢这两个节目,特别是《下周电影》的结束曲很好听,而且《下周电影》可以让我一览一周好的电影。还有就是《佳片有约》播出了许多好看的外国电影,例如《巴黎圣母院》、《小公主》等等许多好片。还有《佳片漫谈》,让我在看完电影后,还能听听专家的点评,在不知不觉中吸取很多知识!这两个节目给我带来了快乐!
江苏南京市李雨欣
“眼睛里缺墨水,脸庞上少文化”
笔者喜爱在工作之余收看电视综艺节目。久而久之,自然对“演员素质”问题也有话要说。一位名演员在众目睽睽的舞台上,竟把“树影婆娑”读成“树影婆shā”,把“谆谆教导”读成“chūnchūn教导“;某省电视台很有名气的一位节目男主持在形容天气炎热时,用“七月流火”讲天气转凉的;有个刚出了本书的演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孩提时就喜欢写作”,岂知这“孩提”系指两三岁的幼儿。
难怪时下观众对演艺界“眼睛里缺墨水,脸庞上少文化”的评价老挂在嘴边。尽管“演员没文化”是针对个别人的耻笑,愿它不再继续成为人们日常的话题,倒希望永远成为影视人以此自律向上的逆耳忠言。否则,欲攀上更高的表演境界,难!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褚振江
一差就是近三百载
近日,在收看山东电视有线影视频道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黑冰》第十六集时,发现了一个不易为人知的错误。由王志文主演的大毒枭郭小鹏深有感慨地说:“清朝嘉靖年间……。”这是一个常识性错误。查《辞海》可知,嘉靖是明世宗年号(1522—1566)。而清朝有个嘉庆皇帝,嘉庆是清仁宗年号(1796—1820)。他不但是这么说的,字幕也是这么打出来的,其对观众特别是对历史知识知之不多的观众不良影响可想而知。文艺作品担负着寓教于乐的教育、审美、娱乐功能,应尽可能地在常识性问题上不出错、少出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山东省潍坊日报社马廷刚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

“史”中觅“诗”
仲呈祥
长篇电视剧《日出东方》是献给中国共产党80周年诞辰的一份厚礼,是一部着意于“史”中觅“诗”的具有史诗品格的形象化党史教材。
这种“史”中觅“诗”,首先体现在编导者吸取新时期以来党史研究的新鲜思维成果,并消融到审美创造的全过程之中。全剧气势恢宏,以人带史。同时,《日出东方》又自觉地坚持以史写人,叙述历史事件不忘艺术地营造真实的历史氛围,营造历史氛围是为了精雕细刻活跃于这种历史氛围中的、并决定着这些历史事件走向的历史伟人的精神风貌,从而将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水乳交融、将历史和心灵艺术化。
这种“史”中觅“诗”,还进一步体现在编导在塑造历史伟人形象时,在“大事不虚”(历史整体框架真实)的前提下“小事不拘”,充分发挥艺术想象的才情,于生动的细节中展示出人物的思想轨迹、情感变化和人格魅力,从而给观众以韵味无穷的人生感悟和诗意享受。这一点,尤其在陈独秀形象的精心塑造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日出东方》以较大的篇幅详尽地刻画了陈独秀一波三折的思想演变轨迹和鲜活的个性人格。“五四”时期,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思想先行,登高一呼,应者云集,气势如虹。但伴随着历史的行进,他由于思想的局限、个性的偏激和文化人格的制约,“既离民众,渐入颓唐”,给人以深刻的历史警示与文化启迪。
我为《日出东方》“史”中觅“诗”的艺术追求喝彩叫好!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

苍茫大地壮丽画卷
张德祥
《日出东方》通过电视剧的艺术形式,形象地、生动地再现了从1919年到1928年这一段历史画卷。全剧视野开阔,气势宏大,全景式展示历史风云及这段历史中的风云人物,塑造了一大批人物形象,可谓风流人物咸集荧屏,同一时空中各路英豪同登场,从北京到上海,从长沙到广州,从武汉到南昌到井冈山,整个中国大地就是历史舞台,空间的频繁调换与呼应,虽然头绪纷繁,但叙事清晰,使历史线索与艺术结构基本上达到了统一,使该剧以编年史的叙事特征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可以说这是一部生动的艺术化了的历史教科书。而主义之争,思想交锋,党派之争等等这些重大的历史命题又是与当事人的人物性格联在一起的。该剧虽然出场人物百余位,但仍然不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陈独秀、李达、毛泽东以及蒋介石、汪精卫等等,这些人物的不同个性和精神境界、人格品质实际上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历史的面貌,个人性格与历史的趋势有机地融为了一体。
《日出东方》对今天的观众来说,具有很强的思想品质的教育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作品艺术地表现了早期共产党人追求真理而不计个人得失甚至不惜用生命换取真理的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永远具有真、善、美的光辉。历史已经过去了七八十年,但他们的英名与世长存,他们的形象通过艺术再现依然熠熠生辉。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

艰难而光辉的必由之路
李兴叶
在建党80周年之际,观看大型文献性电视剧《日出东方》,心情十分激动,也感慨系之。前些年文学界热衷于“寻根”,我想这部作品应该满足了六千多万中共党员的“寻根”心理,也会使更大范围关心国家命运与前途的观众进一步理解中国革命走过的这条艰难而又光辉的必由之路,更深切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世纪面临的光荣任务。
电视剧《日出东方》着重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在革命实践中先后找到的三件思想武器。第一是中国革命要走苏俄道路,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因此首先要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武装的政党。这个认识与实践是由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完成的,也在他们手中诞生了有无限生命力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是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革命,年轻的共产党人从鲜血与死亡中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走上了一条以武装的革命对抗武装的反革命的中国解放之路,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掀起了历史新的一页。第三是面对着强大的反革命势力,弱小的革命武装如何与之对抗,使自己能生存、发展、逐步壮大,乃至夺取政权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于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一代领袖寻找到了一条武装割据,以乡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终于使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点燃起燎原的烈焰。
电视剧在表现这个历史过程中,各个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人物的思想脉络都十分清晰,因而也令人信服,使观众认识到正确的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到必须解放思想,把革命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它巨大的威力。这部作品的艺术实践使观众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

《日出东方》的特色和新意
雷达
《日出东方》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上有突破,富于特色和新意。历史不再是按照事件过程大事记式的生硬铺排,也不再是其表层时空意义的教科书式的阐扬,而是找到了艺术化地表现历史的空间,发挥了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方式表现历史的功能。
《日》剧从“五四”运动写到井冈山会师,十年跨度,大事件密集,人物繁多,但并无头绪杂乱,臃肿堆砌之病,反而给人某种疏朗流畅之感。关键在于善于抓特征,抓细节,充分尊重艺术的个别化原则,让形象说话,避免了常见的大而无当的图解化倾向。
《日》剧的突出特点是“以史带人”,把人真正摆在第一位。事件点到为止,往往省略其具体过程及其有关时间地点的考据,而是注重将事件过程人情化、心灵化、人性化,也即把事件过程变成人的活动过程,人与人的冲突过程。这就使作品摆脱了被事件牵着走的被动局面。
全剧不但突出写人,而且突出了人物独特的、强烈的、与众不同的个性。此类作品中的领袖人物,言谈举止都有了某种程式化的规范,已对观众渐渐失去吸引力。《日》却没有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是尽量把人物当作活人来写,写出“这一个”,力求从形似走向神似。对陈独秀的刻画就非常出色。既表现了他“血管里滚动着炸药”的一面,也表现他作为大学者智慧的一面,既表现他的执著,也表现他的软弱、固执,甚至写了他私生活的弱点,于是一个活生生的陈独秀就站到我们面前。其它如对毛泽东、李大钊、瞿秋白、张国焘、周恩来的刻画都见特色,蒋介石的形象也很突出鲜活。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

“七一”前夕播出《李大钊》
由河北电视家协会、石家庄有线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视文献片《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近日将与观众见面。该片在现实与学术相结合的层面上,完整而生动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不平凡的一生。片中重点介绍了李大钊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促成国共两党首次合作的杰出贡献,以及他为共产主义信仰和党的事业慷慨就义的伟大人格。(冀轩)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访指挥家郑健
“唱着《大刀进行曲》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唱着《解放军进行曲》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着《边疆处处赛江南》抒发军垦战士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浪漫主义豪情;唱着《雷锋,我们的战友》为祖国建设和人民利益勇往直前;唱着《咱当兵的人》奔赴抗洪救灾第一线;唱着《边界的小路》为保卫祖国的安宁而站岗戍边;唱着《我们是钢铁长城》展现一代精兵强将科技强军……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投身于民族解放、社会主义建设和伟大的民族复兴事业。”这是总政歌舞团指挥家郑健慷慨激昂地为我们描述的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的动人内容。
说到创作这台音乐会的初衷,郑健认为:总政歌舞团是部队文艺工作的生力军,因此我们有责任为党的80周年大庆献上我们的一份厚礼。作为音乐会的策划人和指挥,郑健说这台节目集中了全军优秀的创作人员,如撰稿人刘星、作曲家丁晓里、孟宪斌等,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次音乐会的消息见报的第二天,就售出去460张票,票房情况极好,一些大的机关和公司企业也纷纷联系包场。联想到前一段时间他们在香港、澳门演出《东方红》的轰动场面,郑健坚信总政歌舞团合唱团、管弦乐团和著名歌唱家、艺术家等一起组成的160人的庞大演出阵容,定将这台气势恢宏的音乐会演绎得豪迈感人,既具有艺术魅力,又饱含时代气息。
郑健是国家一级指挥,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总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中国广播乐团合唱团客席指挥。在第六、七届全军文艺会演中他曾获优秀指挥奖,还被评为1997年在北京音乐厅演出最多、最受欢迎的指挥家。一年来,由他策划、指挥的交响合唱音乐会《东方红》响遍大江南北,不久前又火爆香港、澳门,好评如潮,反响强烈。(元也)(附图片)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

喷薄而出的红日头
马修雯
《日出东方》运用了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表现了“南陈北李”二位共产党先驱在中共思想组织建设中的作用及对中国革命的巨大启蒙意义。不容易!
该剧对中共建党以后的几次大的活动,尤其是对几次起义成败的分析,也是客观公正的。做到这点实属不易。
对于表现党的领袖之间的关系,他们与家人的关系,与朋友的,与盟友的,与敌人的等各种关系,该剧也在史实基础上进行了比较大胆的艺术想象。让今天的人们看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及领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让人兴奋的科学民主精神与生机勃勃的大开放的思维。这些共产党人除了陈、李二人已届中年,其余的都是二十上下的年轻人,就是他们干出了如此轰轰烈烈扭转乾坤的大革命事件。使我们体会到了“挥斥方遒”的豪情。
这部戏没有按照常规拍摄许多大场面,而是点到为止。但拍得很讲究,很聪明。比如毛泽东发动湖南农民运动一场戏,镜头中的黑夜,突现了一个高举的火把,一瞬间,延绵无尽头的一串串火把亮起来,曲曲折折直到天边。画面丰满,同时音乐响起,天地间充满了农民起义的激愤之情。剧中最后一幕是朱、毛井冈山会师,导演用多角度、多层次拍摄朱、毛的两支部队会合,俯拍的机位造成大气势,全剧收束有力。
《日出东方》向建党八十年后今天的人们提供了一幅朝气蓬勃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辉煌的业绩。编导们在进一步探索如何艺术地展现中国重大革命题材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工作。《日出东方》是一个喷薄而出的红日头。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

二十三家文艺台直播“三高”音乐会
6月23日晚上七点钟,北京文艺台(FM87.6)将联合上海、广东、天津、重庆、辽宁等二十三家省市调频立体声广播电台,配合中央电视台直播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广场音乐会。
“看电视精彩画面,听调频立体声广播”是北京文艺台与本次音乐会组委会,共同为关心“三高”音乐会的人们推出的“媒介组合”新方式。届时普通百姓可以坐在家里得到高保真、高品质的艺术享受。(杨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