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2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土耳其站在欧盟的门槛上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西亚非室唐志超
对于土耳其人来说,1999年12月13日是个欢欣鼓舞的日子。这一天,欧盟赫尔辛基首脑会议决定,同意土耳其成为欧盟候选国。这一决定被视作土欧关系的历史转折点。
加入欧洲,是土耳其人的世纪梦想。土位于欧亚大陆连接处,虽然人们习惯将它看作亚洲国家,但它更愿被当成欧洲的一员。这一想法不无道理。除了地理因素外,历史上土欧也有密切联系,土是欧亚经贸和文化联系的桥梁。从16世纪起逐步强大的奥斯曼帝国,疆域一度包括从西南欧到东南欧的广大欧洲土地,其军队多次兵临维也纳。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后期,土欧关系逆转,日益衰落的帝国成为欧洲列强瓜分的对象,“学习西方”遂成为新一代土耳其精英的共识。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确立了“向西看”的国家发展战略。
冷战给土欧关系带来契机。这期间,处于东西方对抗前沿的土耳其选择了西方。土先后加入欧洲理事会、北约、经合组织和欧安会,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巨大的经济吸引力又推动它做出加入欧盟的重大抉择,这成为其外交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目标。1959年7月,土申请加入欧共体。1963年9月的土欧“安卡拉协议”,赋予它欧共体联系国资格。随后,土欧联系委员会建立。1987年4月14日,它正式提出申请加入欧共体。但此后不久,就发生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土在欧洲安全上的地位被削弱,接纳东欧国家成了欧共体的优先考虑。欧共体内部反对土的呼声也高涨起来,土加入欧洲的问题一下子变得遥遥无期。
1989年,欧共体拒绝了土耳其的申请。6年后的土欧关税同盟协议,是欧盟与成员国以外国家签订的第一份关税同盟协议,表明了欧盟在土入盟问题上的另眼相待。1997年12月,欧盟卢森堡首脑会议决定接纳塞浦路斯和东欧10国为谈判候选国,却拒绝了土耳其。为此,土宣布中止与欧盟的政治对话,不再参加泛欧会议,扬言要撤回入盟申请。它还调整了外交优先方向,重新提出“向东看”,加强与中东、中亚地区国家关系,更强调其伊斯兰国家的属性。土欧关系跌至最低点。
1999年是土欧关系明显改善的一年,各自都调整了政策,尤其是赫尔辛基会议后,土耳其入盟的步伐加快。如今,它已站在欧盟的门槛上,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求欧盟尽快确定其入盟谈判日期。但从目前情况看,要实现该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虽然它已获候选国资格,但土欧间尚有许多矛盾和问题。
去年7月,欧盟扩大委员会委员冈特尔表示,欧盟对土进行的改革并不满意。另外,双方在欧洲防务、库尔德人和亚美尼亚大屠杀等问题上也争吵不休。当然,在欧盟看来,关键还是土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离欧盟设定的标准尚有很大差距。除此之外,还有一层心理和文化上的原因。土耳其是第一个申请入盟的伊斯兰国家,99%以上的人口是穆斯林,与欧洲在历史、文化、民族和宗教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伊斯兰教已是欧盟长期以来考虑对土关系的一个主要因素,某些欧盟人把土耳其视作欧洲的“局外人”和“另类”,担心它成为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入盟后导致伊斯兰势力的扩展,直接威胁欧洲的基督教文明。
由此可见,土耳其要想早日跻身于欧洲,不仅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早日解决土希纠纷和塞浦路斯问题,而且更需加强对欧宣传,在促进与欧洲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上多花力气。应该说,土加入欧盟对土欧双方都有好处。用欧盟一位委员的话说,“欧盟需要土耳其,土耳其更需要欧盟”。欧盟除扩大势力范围和影响外,还可让土在稳定东南欧和欧洲防务中起作用。对于土耳其来说,不仅能获得欧洲的资金和技术,也可丰富欧洲文化,为欧盟贡献一份与众不同的历史经验。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波兰入盟热情降温
本报驻波兰记者李增伟
在申请加入欧盟的候选国中,波兰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加之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在欧盟东扩进程中的意义举足轻重。事实上,无论从政治意义还是从经济发展水平出发,波兰从欧盟酝酿东扩伊始,一直都是当然的第一批候选国之一。然而,随着东扩谈判的深入,波兰逐渐落在了后面。分析家们认为,这或许是波兰社会向政府和欧盟政治家们发出的一个令人不安的信号。
加入欧盟并实现与西欧经济和社会的一体化,是波兰在社会制度变革后历届政府各项政策的重中之重。早从1991年起,波兰就着手与欧盟一体化的工作,率先单方面取消对欧盟商品和人员流动的限制;为适应欧盟的要求,它较快地完成了对经济结构、行政体制、法律、社会保险和文教等诸方面的调整和改革,并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波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机构中都有欧盟代表;其在布鲁塞尔除了派有驻比利时和欧盟两个部长级大使外,还有专门负责与欧盟谈判的部长级代表;在波兰的主要媒体上,每天都有波兰入盟谈判的消息;为了让百姓了解入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欧盟有关的各类机构不停地举办培训班和讲座;波兰是个农业大国,政府不惜投入大量资金,连续在农村进行入盟利与弊的宣传活动,以减轻农民对入盟的恐惧。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波兰为入盟尽了最大努力。
尽管欧盟领导人反复强调东扩进程取决于候选国的自身条件,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波兰人认为,确定东扩的时间表实际上是一项政治决定。因为,若严格按照欧盟标准,现在的候选国中无一能在短期内全部达标。波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确与欧盟有差距,但问题的关键是,其市场早已应欧盟要求完全敞开,欧盟却在结构基金和开放劳务市场这些对候选国来说最为重要的问题上,要么是其内部尚未达成共识,要么是附加苛刻条件。例如,波兰农村土地的价格比欧盟便宜80%,为防止入盟后外资大量购买它的土地,波兰要求给予土地买卖一个过渡期。这本是波兰为维护主权不得已采取的措施,欧盟却提出,若想让欧盟完全开放劳务市场,波兰就不能保护自己的土地。这种强人所难的做法引起波兰人的反感。
随着欧盟几度拖延接纳新成员国的时间,波兰国内对入盟持反对或怀疑态度的人数不断增加。1997年,曾有3/4的波兰人支持入盟,现在却仅有约半数的人表示支持。时下,反对入盟的组织正在征集签名,要求就此举行全民公决。目前,波兰议会与政府在入盟上立场基本一致,但反对入盟者在今秋的议会选举中进入议会已成定局,引起积极推动波兰入盟的政治家们的担心。
长期以来,波兰政府一直把2003年1月1日作为它入盟的日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小。即便如此,政府在这个问题上仍不松口。从最近发生的一件事也能看出,入盟时间对波兰人来说有多么敏感:5月22日,波兰总理访问欧盟并同欧盟领导人会晤后,随访的波兰欧洲一体化委员会总局局长说,波兰已将它期望入盟的时间推迟到2004年1月1日。消息传回国内,顿时引起轩然大波。波兰总理第二天不得不亲自出面澄清,说波兰按期成为欧盟成员国的决心从未动摇过。在压力下,这位局长只好递交辞呈。由此足见波兰社会在入盟问题上的忍耐程度。现波兰已有人担心,倘若政府不妥善处理这个问题,极可能对波兰入盟甚至对欧盟东扩进程都产生负面影响。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什么是结构基金
欧盟成员国虽然都是发达国家,但15个成员国之间以及各国的各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及收入仍存在很大差距。欧盟通过地区政策对落后地区进行开发援助。
欧盟先后设立了4项结构基金,分别是:欧洲地区开发基金、欧洲社会基金、欧洲农业保证及指导基金(其中的指导基金部分)、欧洲渔业指导基金。因为任何地区经济的落后和困难都是由于原有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发生偏差造成的,所以,要改变这种偏差就必须调整经济结构。1993年后,欧盟又设立了团结基金,专门援助收入最低的成员国,但不列入结构基金。
结构基金向4类地区提供援助:人均收入不足欧盟平均水平3/4的落后地区、严重受工业衰退影响的地区、面临困境的农村地区和人烟稀少的地区。
结构基金还对4种开发项目优先给予财政补贴。一是生产性项目。这些项目必须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创造较大量工作职位,或有利于巩固现有就业水平。二是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环欧网络建设,包括运输网、公路网和铁路网、能源网和电讯网的建设。三是地区内在潜力的开发。通过提供国内外市场调研咨询和通讯手段、与科技开发单位牵线搭桥、提供高新技术开发启动资金、培训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等,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四是人力资源。欧洲社会基金的宗旨是开展职业培训和再培训,培训对象包括刚出校门的年轻人、由于经济结构调整而失业者、半失业者、就业条件有欠缺者以及女性求职者,等等。
(张健雄)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放眼全球

消除疑虑维持东扩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姚立
欧盟东扩是刚刚结束的哥德堡欧盟首脑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也是瑞典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要着力推动的重点。从会上透露的情况看,欧盟向申请国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尽管不久前爱尔兰在全民公决中没有通过去年底的《尼斯条约》,但东扩计划将照常进行,东扩进程“不可逆转”。
从参加这次会议的中东欧国家政府首脑的反应看,会议作出的保证是“令人满意的”,申请国因爱尔兰没有通过《尼斯条约》所产生的担心暂时被打消。会议关于东扩部分的声明中,将《尼斯条约》中“希望”申请国参加2004年欧洲议会选举变成了欧盟的努力“目标”,这一用词的变化也使申请国看到了欧盟对其入盟的进一步承诺。
自爱尔兰否定《尼斯条约》以来,欧盟内部、尤其是申请国确实对东扩的前景疑虑陡增。毕竟,《尼斯条约》就东扩后欧盟内部的机制运转和表决机制达成了协议,为东扩部分扫清了扩大后体制运转方面的障碍。但按照规定,欧盟所有成员国必须全部批准,《尼斯条约》方能生效。哥德堡会议明确表示,《尼斯条约》不能因爱尔兰的否决而重新谈判,爱尔兰政府要抓紧今后的时间做好对公众的说服工作,争取在下一次全民公决中通过条约。
然而,东扩的前景是否从此变成坦途,布鲁塞尔舆论并不乐观。原因有二。其一,瑞典本来打算在哥德堡会议上确定一个明确的时间表,给东扩进程加上时间约束,以此作为上半年担任主席国期间的一个主要“政绩”。但该目标没有实现。大部分与会国均不同意规定明确的时间,不愿在这个问题上作出明确承诺。欧盟成员国在东扩时间上一直闪烁其词,反映出欧盟有“难言之隐”。面对急切入盟的广大申请国,欧盟只能安抚,不能扫它们的兴。否则,申请国政府在国内将面临巨大压力,其舆论将对入盟丧失兴趣,这不利于欧盟的利益。但由于经济上的巨大差距,欧盟又不能贸然许诺,只能采取水到渠成的做法,而不是“拔苗助长”,在申请国尚不具备条件时吸收入盟。哥德堡会议再次反映了成员国的这一态度。
其二,东扩的谈判尚未进入最艰难阶段,涉及各国切身利益的共同农业政策和结构基金等最敏感问题的谈判还在后面。一旦这些敏感话题的谈判开始,各方难免有一场利益之争。结局如何,恐难预料。西班牙不久前就为结构基金问题闹了一次,导致欧盟内出现一个小小的僵局。现在,僵局虽暂时化解了,问题却没有真正解决。
因此,尽管哥德堡会议就东扩发表了声明,中东欧申请国也表示满意,但未来东扩谈判的艰巨性,使人对这次会议的成果不能不采取“观望”的态度。东扩是冷战结束后欧盟和申请国双方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然而,政治与经济有时又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从政治上讲,双方都希望加快步伐,但经济上的利害关系又不能使双方政治上的意愿完全变为现实,有时出现一些波折,东扩进程也将沿着这样的模式发展。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热点观察

欧盟东扩:前景与难点
中国社科院欧洲所研究员张健雄
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华约和经互会解散后,中东欧国家表达了加入欧共体的愿望。欧共体立刻作出反应,表示欢迎。1991年12月,欧共体与匈牙利、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签署了“联系国”协议,三国获得了10年入围候补资格。该协议规定,申请国必须在候补期内政治上实现“不可逆转的民主化”,经济上完成市场化的改造,对此,欧共体将提供必要的援助,并与这些国家逐渐实现贸易自由化。1993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欧共体首脑会议发表的声明表示,欧共体准备接纳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为成员国,但接纳顺序要视各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而定。
1998年,欧盟与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和塞浦路斯6个申请国开始了正式部长级入盟谈判。根据这批申请国的达标情况,当时估计最快的也要到2006年才能成为欧盟成员国。1999年的科索沃危机敲响了警钟。为了欧洲地区的稳定,欧盟决定采取措施为扩大进程提速。这些措施是:一方面加快与上述6国的谈判,将其中最成熟国家的入盟时间提前到2003年;另一方面立刻与其它申请国谈判,参加第二批入盟谈判的国家也是6个。当所有这些国家都入盟时,欧盟成员国的总数将达到27个。同时,欧盟执委会还将长久以来被排除在考虑之外的土耳其也列入候选国名单。
欧盟东扩的历程并不平坦。在着手与上述申请国谈判时,东扩面临三方面问题。
首先是欧盟自身决策机制的改革。欧洲理事会的决策机制采取三种表决方法。一是全票通过制。只对重大问题采取这一方式。二是简单多数通过制。一般只用于决定议事程序和少数次要问题。三是有效多数票表决制。成员国按大小拥有不同票数,如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每国10票,西班牙8票,比利时、荷兰、葡萄牙、希腊、瑞典、奥地利等每国5票,爱尔兰、丹麦、芬兰每国3票,卢森堡2票,总共87票。通过一项决定需71.2%的票数,即62票;阻止一项决议的通过必须26票。
原本,凡涉及司法与警务合作、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这两根支柱的问题,以及某些财政和内部大市场问题、成员国认为关系到其国家根本利益的问题,都被列为需要全票通过的重大问题,致使可能被一票否决的问题涵盖面过广,影响了理事会的决策效率。这种决策制度不改革,待欧盟成员国扩大到27个时,理事会工作就可能陷于瘫痪。2000年12月欧盟尼斯首脑会议重新分配了扩大后各成员国拥有的票数,大大缩小了需全票通过的议题范围,使该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其次是东扩后欧盟的财政承受能力问题,主要体现在结构基金政策和共同农业政策的开支上。所谓的结构基金有4种,其中的地区开发基金是对成员国的落后地区给予开发补贴的支出;农业保证及指导基金中的指导部分,则是对农业结构调整给予财政援助。当发展到27个成员国时,欧盟人口将增加29%,国内生产总值却只增4%。欧盟有限的共同财政来源,主要是从成员国的增值税中提取1.27%。要求入盟的国家几乎都是低收入国,能提供的财政摊款十分有限,在现行政策下都将是结构基金的净受益国。同时,这些国家的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又很大,入盟后将会加剧欧盟农产品生产过剩的矛盾,增加农业价格支持与结构调整的财政负担。
第三是人口流动问题。欧盟内部大市场实行商品、资本、服务和人员四大自由流通。东扩实现后,前三个自由流通还好说,人员自由流通却让老成员国承受不了。欧盟国家担心,中东欧国家一旦入盟,这些国家与老成员国之间收入的巨大落差,将驱使大批劳动力涌入西欧,冲击老成员国的劳动力市场,加大其失业压力。
欧盟与每个申请国的谈判涉及31个领域。与前6国的谈判已完成过半,但只在最容易的问题上取得了突破,剩下的正是上述两个领域中最敏感和最棘手的问题。与第二批6个国家的谈判进度更慢。
在结构基金问题上,欧盟面临内外压力。一方面,原受益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等,要求本国获得的补贴一点都不能减少。西班牙是结构基金的头号受益者,在此问题上态度最坚决。爱尔兰在6月7日举行的全民公决中否定了《尼斯条约》,原因之一就是担心新成员国分走结构基金的一大杯羹。同时,德国等共同财政的主要贡献国,又坚决不愿再增加摊款负担。另一方面,根据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协议,欧盟必须逐步减少农业补贴。因此,欧盟在谈判中竭力对申请国入盟后享有的补贴加以限制,采取“老成员老办法,新成员新办法”的方针。而申请国之所以要加入欧盟,目的就是迅速致富,所以,坚决不愿接受这种歧视性待遇,使谈判屡陷僵局。
人员自由流动问题,是今年5月召开的欧盟外长会的焦点。德、奥地处东西欧交界点,接纳的东欧移民占整个欧盟的76.5%,故坚持要对新成员国实行较长的过渡期,建议在其入盟7年后才对之开放劳动力市场。两国的要求不仅引起申请国的强烈不满,也遭到瑞典和丹麦的反对。由于地理位置和收入差距等原因,西班牙、希腊和葡萄牙等南方国家受东欧劳动力冲击的可能性较小,但它们巧妙利用这个问题与德、奥做交易。
今年以来,欧盟与条件最成熟候选国的谈判在内部大市场和环保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估计,有希望第一批成为欧盟成员国的申请国将有波兰、匈牙利、捷克、塞浦路斯、爱沙尼亚和马耳他,但对于其它申请国来说,加入欧盟的道路还较为漫长。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东扩谈判面面谈
本报驻德国记者江建国
欧盟东扩谈判分为两组,第一批申请入盟的爱沙尼亚、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和塞浦路斯属于所谓的“卢森堡小组”,从1998年开始与欧盟谈判;拉脱维亚、马耳他、保加利亚、立陶宛、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等第二批申请国属于所谓的“赫尔辛基小组”,去年才正式开始谈判。
谈判有31个议题,从货物、人员、服务和资本四大自由流通,直至共同外交政策、预算、环境等领域。到今年3月底为止,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已同欧盟就18个议题结束谈判;匈牙利次之,达成了17项协议;进展最慢的罗马尼亚,只与欧盟谈成6项。问题在于,时至今日,最棘手的农业和落后地区援助问题等都还未涉及。仅以农业政策为例,即使在现有成员国中每当涉及这个问题都是争吵不休,何况德国还要求从明年开始彻底改革农业政策。欧盟有关农业的规定总计有4.5万页之多,让新成员全部照办谈何容易。按照谈判时间表,农业政策应在明年上半年开始谈判,但事实上很可能要等法国总统选举结果而定。即便能如期结束谈判,还要准备大约一年半,作为各国议会批准的时间。
迄今为止的谈判进程表明,候选行列中最大的国家波兰也是欧盟最难对付的,两国在劳动力自由流动和购买房地产自由两个问题上立场相去甚远。欧盟大多数国家都认为,波兰如果第一批入不了盟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是欧盟的历史性义务。同时欧盟也担心,一旦波兰不能首批入盟,波兰社会将出现不利于欧盟的动荡。但另一方面,欧盟也不愿轻易做出仅有利于波兰的让步。
如果说东扩的谈判内容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政策等方面,那么塞浦路斯的入盟谈判则触及了希腊和土耳其从历史上遗留下的不和,以及土耳其和欧盟的关系。
塞浦路斯自20世纪70年代分裂为南北两部分以来,近年趋于平静,但联合国维和部队依旧驻扎在该岛,岛上的分裂局面仍不见结束的前景。1999年12月的赫尔辛基欧盟首脑会议,并未把塞的统一作为入盟的前提,塞入盟得到希腊的支持,却在土耳其和土耳其族为主的塞岛北部引起不安。入盟谈判的欧盟委委员费尔霍伊根明白无误地表示,在欧盟内只有一个塞浦路斯,决不会让分裂的两部分分别加入。得到欧盟各国承认的塞浦路斯合法政府,希望通过入盟谈判促进塞岛统一,但塞岛北部的土耳其族“政府”领导人登克塔什却至今对塞申请入盟持反对态度,认为入盟意味着塞“希腊化”。他扬言,一旦塞浦路斯被接纳,塞岛的分裂将“永久化”。土耳其政府总理埃杰维特不久前还说过,土耳其永远不会容许塞落入希腊之手。从国际法角度说,如果塞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欧盟成员,那就意味着在欧盟的土地上驻扎着非欧盟成员国土耳其的3.5万军队。塞在入盟谈判中已于去年11月许诺参加欧盟快速干预部队,届时塞岛将部署欧盟的军事基地和情报机构。欧盟在塞的军事存在与土耳其军队在欧盟土地上的存在,已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目前,中东欧国家普遍感到受到了欧盟内富裕国家的不公正对待,如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过渡期问题,因而在华沙、布达佩斯和布拉格,入盟的热情正在下降。不久前,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甚至说:“在欧盟之外也不是不能过日子。”若干年来,捷克最强大的反对党民主公民党主席瓦茨拉夫·克劳斯一直明确反对把民族国家融入“欧洲联邦”。今年4月中旬,该党提出一份“欧洲现实主义宣言”,主张仔细审查入盟的利弊,提出要做两手准备。该党的“影子外交部长”查拉迪尔提出,若入盟谈判失败,捷克和欧盟的关系可仿照瑞士与欧盟的关系,并可奉行尽可能接近美国的政策。
德国舆论指出,最近举行的哥德堡会议虽然在时间表上有进步,但能否兑现还很难说。施罗德总理在这次会议上强调,中东欧国家必须作出努力,实际上是压中东欧候选国让步。但考虑到这些国家内的抵触情绪,其政府在谈判中能妥协到什么程度尚难预料。《法兰克福汇报》尖锐地指出,中东欧国家入盟的时间其实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不确定。(附图片)
压题照片:6月15—16日,欧盟哥德堡首脑会议期间,警察和反对东扩的示威群众发生冲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