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2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党的历史经验的新总结
——“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综述
孙应帅张剑郭志鹏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结合我们党八十年的光辉历程,围绕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重大意义以及“三个代表”的实现途径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与会者认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从党的建设角度对党的八十年历史经验所做的最新总结,它着重突出了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先进性是“三个代表”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表现。能否体现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能否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判断我们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主要标志。代表性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强调了党作为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保持党的这个性质和宗旨,就必须紧紧把握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紧紧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人类文化、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紧紧把握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与会者指出,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人类进入新世纪、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新形势下,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重大使命,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抓好党的建设,就成为新时期全党的重大课题。“三个代表”思想围绕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实践,对党的性质、宗旨、任务等作出了新的全面概括,科学地回答了新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课题,指明了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奋斗目标、衡量标准和基本途径,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不断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全面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时代要求的有机统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境界。
有的学者还提出,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前途命运维系于中国共产党,办好中国的事关键也在党。因此,江泽民同志总结历史经验、回应时代要求,系统地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不仅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总结和发展,而且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能力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服务观点与服务本领
刘德忠
服务观点与服务本领,是为人民服务的两个基本要素,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不可能有为人民服务的自觉行动,更谈不上服务本领的增强与提高。反过来讲,不具备一定的服务本领,即使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也无法实现。只有把服务观点与服务本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服务”落到实处,从而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多、更大的利益。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领导干部必须牢固坚持领导就是服务的观点,同时必须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牢固树立服务观点,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也是我党由弱变强、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一条宝贵经验。党的性质不允许党员领导干部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而应该俯首甘为孺子牛,当好人民的服务员。是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观点,制约着领导水平、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的提高与改进,决定着一个领导干部能否成为合格称职的领导者,能否受到群众的拥护和欢迎,进而影响到党的事业的发展。焦裕禄、孔繁森等党的优秀分子,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就是因为他们把人民的利益、党的事业看得高于一切,脑子里那根“服务”的弦绷得紧,丝毫没有放松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很难想象,一个眼里没有人民群众,满脑子自私自利,一门心思图享受、捞实惠的领导干部,会真心实意地干好工作,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利益。反观成克杰、胡长清等腐败分子,又有哪一个不是先从人生观、价值观上发生了动摇,进而在违法违纪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的?这就告诉我们,做一名合格称职的领导干部,首先应该在思想上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观点,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都要以“三个代表”来衡量,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努力掌握服务本领,是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保证。树立了服务观点并不意味着可以万事大吉了,相反,其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主张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不但强调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还强调要注重工作的实绩和人民满意的实际效果。要实现由“全心全意”到“人民满意”的飞跃,就必须有过硬的服务本领作保证。否则,只能是有其心而无其力,有其名而无其实,甚至事与愿违。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永远不变的追求,但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却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党执政以后,获得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就必须学习建设的本领,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时代在进步,事业要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的思想观念和服务本领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我们的不少领导干部在领导水平和工作作风方面却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和方方面面的诱惑,如果淡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在根本宗旨问题上发生动摇,就会迷失方向,就难免犯错误。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满足于“老办法”、“老手段”,不能在领导能力和水平上有一个大的提高,那也会使为人民服务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只有把服务观点和服务本领紧密结合起来,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前提下切实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在躬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努力做到让人民满意。


第9版(理论)
专栏:

源于实践的思考
善于学习历史善于总结历史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涵和体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活生生的教科书,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努力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这既是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理论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方法。因为,领导干部只有善于从历史特别是我们党自己的历史中吸取营养,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我们党只有善于从总结历史特别是自己的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才能真正成为自觉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开拓新局面、取得新胜利的党。
——何金娄金(吉林)
最高形态的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中国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并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运动也发生了新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继承历史上一切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其新的内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她始终坚持“三个代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将“三个代表”作为自己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使得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与促进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设中国的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显著区别于历史上一切其他形态的爱国主义,成为最高形态的爱国主义。
——李乐刚(湖北)
打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仗
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年来之所以能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意识形态占领阵地,打好主动仗。面对当前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要永葆先进性和战斗力,就必须牢牢掌握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争取主动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硬道理说服人;增强预防为主的意识,用正确的方法教育人,在与错误思潮的斗争中争取主动;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运用高超的斗争艺术,在与西方敌对势力的斗争中获得优势,处处争取主动,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帅启朗张文俊刘真(上海)
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统一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搞好党的建设的历史性课题,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对未来的前瞻;是源于党建实践的思考,又给党建实践以有力指导,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要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到实处,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统一,努力做到党的建设实践发展到哪里,党建理论研究就覆盖到哪里,紧紧抓住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总结各级党组织、基层党务工作者在党建工作中创造的新经验,不断求得新的规律性认识。
——耿洪彬(吉林)
实干是德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永葆先进性,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就必须坚持以德为先,时刻处处按“三个代表”的要求来修身立德。修身立德,不是发号施令、指手画脚,而是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在为人民服务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今后,我们党能不能经受住新的挑战和考验,带领人民前进,关键在于党员干部能不能埋头苦干,真正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落到实处。因此,坚持“三个代表”,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必须树立“实干是德”的观念,崇尚实干,力戒空谈。
——王文彧(黑龙江)


第9版(理论)
专栏:纪念建党80周年

明确的目标艰辛的探索
龚育之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送来了社会主义。从此,中国先进分子赶上世界的时代潮流,以俄为师,以社会主义为师,开始探索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新的革命道路。正是这个新目标的确立和新道路的探索,使中国共产党成为独树一帜、担负起在新的目标下实现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的政治力量。朝着这个明确的目标,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漫长的探索之路。
●回顾八十年,咀嚼历史的经验,包括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哪里前进等在内的许多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人们在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必须采取历史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
艰辛的探索之路
八十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宣告成立。一个新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提出来了,一种新的政治力量——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同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新的转折,走向新的方向。
在此以前,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中国于危亡,或师日、美,或师英、法,总之是以资本主义列强为师,但都失败了。一是老师总是欺侮学生,二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越来越暴露。资本主义足以为师吗?正当人们对此疑惑日深的时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送来了社会主义。人类历史由此开辟了社会主义兴起的新纪元。中国先进分子赶上世界的时代潮流,改弦更张,以俄为师,以社会主义为师,开始探索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新的革命道路。
正是这个新目标的确立和新道路的探索,使中国共产党成为独树一帜、担负起在新的目标下实现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的政治力量。
朝着这个明确的目标,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漫长的探索之路。
最初,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原本是一个直接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分落后的不发达国家,能够直接实行社会主义吗?从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中国当时的主要革命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还不是也不可能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工人阶级才能领导。工人阶级不能通过城市起义取得革命胜利,而是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的道路。工人阶级要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长期性和不平衡性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其前途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所以叫做“新”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
这一套理论,是在长期探索中,总结大革命胜利又失败、土地革命胜利又失败、抗战以来革命力量巨大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而得出的历史结论。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拒绝社会主义空谈、脚踏实地地在中国为社会主义作准备的理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论上的一大创造。毛泽东是这一创造的最杰出的代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整个理论成果,被称为毛泽东思想。经过长达二十八年的漫长探索,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成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在全国的胜利。
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又一个漫长的探索: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共同纲领》是一个建设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纲领。这个纲领含有起决定作用的社会主义因素,但没有明确宣布社会主义。在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实现没收官僚资本和改革土地制度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之后,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宣布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时期就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在开始实行有计划建设的同时,全面展开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个过程中,党根据中国情况创造了多种过渡形式。随着改造任务的完成,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从八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原来希望这个探索能比中国革命少经历一些失败和曲折,使我们把社会主义建设得快些、好些。结果是建设和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曲折并没能避免。“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就是重大曲折。
曲折和失误使中国共产党人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转折。这个转折包括三大内容:一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从僵化半僵化转到全面改革,三是从封闭半封闭转到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新的漫长探索的主题。指导这个新探索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是这个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所以我们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成果。它是在总结建国以来成功和失误的历史经验,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新经验,观察和研究时代特征、世界形势和外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来自中国实际和中国经验,它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十点: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是工作中心,经济建设;三是全面改革,对外开放;四是公有为主,市场经济;五是民主政治,法治国家;六是先进文化,精神文明;七是统一战线,民族团结;八是一国两制,统一祖国;九是和平外交,反对霸权;十是四项原则,党的建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一个新的基本判断。我们现在的路线、纲领、政策都是根据这个基本国情来制定的。这个判断,一方面表明中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而不能偏离社会主义;另一方面表明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切政策必须从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理性的历史思考
回顾八十年,咀嚼历史的经验,许多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第一个问题: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这就是两者的联系。《新民主主义论》就讲明了这个前途。至于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所能到达的还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判断,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逐渐认识到的。以前对于我们经过过渡进入的社会主义还要不要分阶段,分哪些阶段,我们进入的是一个什么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从这个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一般的社会主义原则出发来规划我们的发展,还没像现在这样明确地提出和思考过。
新民主主义社会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本质相同的一面。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而是有了全新的性质,所以,由这个革命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从社会制度上看也就有了全新的性质。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部分,新中国从成立开始,就摆脱了那个旧世界,而成为社会主义世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从大层次、大划分上看,新民主主义社会同资本主义社会有本质的不同,而同社会主义社会有本质的相同。
同时,两者又有本质不同的一面,这是另一个层次的本质。正如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阶段,不能混为一谈、并作一步一样,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不只是有量的发展,而且由量的发展引起了质的变化,这质的变化的标志,就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从城市到乡村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而如党的八大所说,在我国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什么叫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过去的理解,就是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那时所突出的就是这个唯一性、纯洁性。现在我们的理解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已经取得主导地位,现在我们的国有经济也还是起主导作用,既然如此,可不可以把过去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叫做社会主义社会呢?或者把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叫做新民主主义社会呢?如果联系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历史进程来具体地考察问题,而不是离开历史抽象地议论,回答应该是:不可以。
关于前一个不可以,即不可以把新民主主义叫做社会主义,胡乔木说过:“在1949—52年中,中央从来都是讲新民主主义,否则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就从来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了,新民主主义秩序能否巩固的问题也不会发生了。如果不是这样认识问题,就会损害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以来直至1949年《共同纲领》通过并加以实行的党的信誉,使党陷于在根本理论上自相矛盾的地位。”
后一个不可以,即不可以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叫做新民主主义社会。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结束得过早了。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即使同意结束得过早了一点,那么,原来设想的时间也就是十几年。从来没有谁设想过新民主主义搞五十年、一百年的时间。有什么理由说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了,我们还不是社会主义呢?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这是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来进行改革,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而不是要否定社会主义,回到新民主主义理论。
那么,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以前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两大不同。一个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今天我们已经拥有相当强大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尽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营经济在现代工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很大,已起主导作用,但是今天的国有经济同那时的国营经济相比,无论量还是质,无论是形成的体系还是达到的水平,无论是所起的作用还是所占的地位,都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另一个是,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都已确立。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国营经济在城市、在工业领域起主导作用,在广大农村则还没有公有制经济,或者说很少。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才在乡村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那时主体地位几乎是唯一存在。改革以来,农村经济有很大调整,但是公有制还是占主体地位,包产到户,土地作为农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仍是实行公有制。这两条,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是不存在的。
第二个问题: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不论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是七十年代末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革,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
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就是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是有重要意义的成就。当然也有教训,就是那时候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对社会主义改造所要达到的社会主义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来模式的某些影响,以为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唯一的公有制和完全的计划经济,表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很多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不过,这是站在今天的认识所达到的高度来总结历史。当时的人们不可能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有了前人的经验,又有了前人的教训,还有了许多新的探索。社会主义改革以来二十多年的新的实践,证明我们现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比过去要清醒了。当然,现在还在探索,现在的认识还要在实践中继续接受检验和丰富发展。看问题要有历史观点。从中国向社会主义前进的总的历史进程来看我们探索的两大阶段,这样比较客观一些。
“早知现在,何必当初?”意思是早知现在搞改革,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当初何必搞社会主义改造?这样看问题就离开了历史观点。如果没有“当初”的实践,怎么能够“早知”现在?
“现在的改革是不是对过去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不是。改革对社会主义方向并没有否定,对社会主义要搞公有制并没有否定,对社会主义公有制要占主体地位并没有否定,但从总结经验教训中认识到公有制的唯一性要变化,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也要多样化。改革只是否定过去对公有制地位和形式的某些僵化观点,而不是要把整个公有制改变成、恢复为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的再探索,这个探索比五十年代探索的历史起点要高,它继承过去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基本成果,又总结过去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失误的教训,它不是完全否定过去的东西,只是否定过去那些不正确、不清醒的东西。
一方面,不能赞成用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来否定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同样不能赞成用五十年代指导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
第三个问题: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哪里前进?
从2001年开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小康社会是一个还不富裕但比我们过去的贫困状况要好了一些的社会。同国际比较,它还属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起点水平,还远没有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从二十世纪中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算起,至少要一百年,从现在算起,至少还要五十年。今后五十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那时也许应该提出向社会主义的较高阶段前进的任务。那时我们的纲领和政策,要根据到那时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一百年的成果和经验以及世界文明进步的成果和经验来制定,现在不能预见也不必预见。可以预见的是,到那时,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决不会是回到过去的某种简单观念,而一定会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大大地丰富和向前发展。
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联系到过去急于向共产主义前进的历史教训,联系到上个世纪最后十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的历史曲折,中国共产党人准备脚踏实地地为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再奋斗至少五十年,为较高阶段、更高阶段的社会主义再奋斗一百年或几百年。而向共产主义前进的远景目标,又总是树立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目中,并且落实在中国共产党人为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努力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