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一种人皆可为的实践过程
——读《创新:奔向成功》
赵慧峰
 由孙建霞、柳新华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创新:奔向成功》一书,以一种新颖的理念阐述创新理论,以丰富的实例验证自己的观点,是一部全面阐述创新问题的理论著作。 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创新问题,是该书的一个特点。作者认为,创新思维是人类所独具的非常重要的智力品质,人类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与进步都是创新思维物化的结果。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过程等,却不甚了解。为此,书中专章论述了创新思维的涵义、特征及培育等问题,对创新的内涵作了阐释,对其外延作了界定,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应用性。
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性与可读性相统一,注意创新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该书的价值所在。作者对创新理论的阐述,十分注重联系实际,尽量避免生僻的言词、冗长的语句,努力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仅介绍了创新的规律和方法,而且列举了日常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创新实例,使人们从中得到创新真谛的启迪。同时,该书从创新能力的普遍性、培养的可能性及创新的途径、具体的创新方法与良好的创新环境等方面,将创新剖析得直观、清晰,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创新不是少数天才人物独有的非凡禀赋,而是人人具有的一种能力或潜力;不是书院里艰涩的概念和复杂的表格公式,而是人皆能知、人皆可为的一种实践过程。作者通过这样的论证和阐述,旨在说明创新是我国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必然抉择,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必备素质,创新可以兴邦,创新可以兴企,创新可以兴业。


第6版(理论)
专栏:

  以德治国是时代要求
  雷珏
  新世纪伊始,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内在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以德治国之所以说是时代的要求,是因为我们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在商品经济运转的复杂过程中,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信用。信用,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繁荣发展,就在于使互不相识,甚至不同国度的人们能通过商品交换来促进经济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信用、没有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发展。
  在体制转轨时期,道德建设更加必要,更加迫切。因为在这一时期,与旧体制相适应的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正在失效,而新体制及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又不可能迅速建立,更不可能马上完善,所以体制上难免会有种种欠缺。体制上一时难以避免的漏洞,就给一些人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所以在经济生活中坑蒙拐骗、走私贩私、偷税漏税、制假售假、劣质工程、贪污受贿、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等丑恶现象时有发生。凡此种种,被社会发展研究称之为“转轨期综合征”,意谓这些现象在体制转轨期最易发生,难以完全避免。正因为如此,道德建设就更加必要、更加迫切,可以说以德治国就是对症之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道德的配合,没有个人内心的自律,歪风邪气就无法遏制,正常的经济秩序就建立不起来。没有道德规范的所谓市场经济必定是畸形的市场经济,或许会有一时的“经济繁荣”,但它势必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使经济环境恶化,最终使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严重破坏。
  从更本质的意义上说,以德治国不仅仅是社会变革时期的一时之需,而且是时代的要求。新的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引起固有道德体系的某种变化,而代之以新的道德体系。新的道德体系的建立,只能在参与新体制建立过程的普遍的道德实践中逐步完成。以德治国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是参与制度创新和社会实际生活的普遍的道德实践,而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新的道德体系,将会使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为之一新。


第6版(理论)
专栏: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
韩杼滨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是最高人民检察院面向新世纪提出的检察工作发展目标之一,是事关检察工作全局、推动检察工作全面发展的重大举措,它对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规律,把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结合起来,使之共同发展、共同前进。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充分的法律、政策依据
  我们党历来重视反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并努力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科学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斗争的基本经验,提出:要“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健全监督和管理制度,努力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反腐败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成员单位参与综合治理的职责任务的通知》要求:人民检察院要结合检察业务,做好预防工作。分析掌握各个时期、各个行业的职务犯罪、经济犯罪以及其他刑事犯罪的特点,提出预防犯罪的建议;推动有关部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堵塞漏洞,完善防范机制;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扩大办案效果;等等。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我们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指明了方向。
  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是我们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法律保障。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检察机关要通过法律的实施,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新修订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在进一步完善关于惩治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条款的基础上,还针对我国司法实践及职务犯罪发案的特点和规律,增加了一些新领域的职务犯罪罪名和惩治条款,为检察机关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多年来的反腐败斗争实践,为我们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反腐败、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加强党建工作和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教育促自律,以监督保廉洁,用制度规范公务活动,用法律惩治腐败,先后出台了政务公开、收入申报、任职回避等预防权力滥用的有效措施。检察机关按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依法严厉惩治贪污贿赂、渎职等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结合办案,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寓于各项检察工作之中,在侦查、公诉职务犯罪的司法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比较了解职务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特征和演变轨迹、掌握职务犯罪案件的发案特点和成因等优势,为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职务犯罪屡禁不止的现状与推进依法治国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是我们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现实要求。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反腐败斗争的实践证明,党中央制定的反腐败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以及工作格局、领导体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有成效的。但同时应当看到,在近年来反腐败斗争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有些腐败现象还在蔓延,影响恶劣的案件还在增加,这与推进依法治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这一现实矛盾,既要求我们对反腐败斗争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努力遏制其蔓延的势头,也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建立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根本解决腐败问题的新机制。
  广大群众的强烈要求和参与、支持反腐败斗争的积极性,是我们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强大动力。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对反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要求极其强烈,我们要把人民群众的这种要求转化为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动力。事实上,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也就不可能搞好。近年来,我们查办的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绝大多数来自群众的举报。
  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既是体现检察职能的一个方面,也是检察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党的十五大确定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在认真总结近年来检察机关反腐败查办大案要案和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把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纳入党委统一领导的反腐败和综合治理总体格局,依靠党委的领导、人大的监督、政府的支持,在其他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配合下,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对职务犯罪社会总体预防中的职能作用,初步奠定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的基础。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检察预防与社会预防的关系。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也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根本工作路线。检察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专门机关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作用,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推动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深入开展。
  惩治职务犯罪与预防职务犯罪的关系。惩治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提出:“治标和治本,是反腐败斗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治标,严惩各种腐败行为,把腐败分子的猖獗活动抑制下去,才能为反腐败治本创造前提条件。治本,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才能巩固和发展反腐败已经取得的成果,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因此,我们既要抓打击,深入查办有影响、有震动的大案要案,也要抓预防,在治本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认真研究腐败的多发领域和产生腐败的源头问题,寻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有效方法,牢牢把握反腐败斗争的主动权,促进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深入开展。
  检察机关内部预防职能部门与各业务部门的关系。反腐败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和共同努力,又需要检察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紧密协作。因此,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不能局限于预防职能部门,其他各业务部门也必须通过履行侦查、公诉等监督职能,与预防职能部门一道,共同担负起打击与预防职能作用。在制定和出台检察工作重大部署、工作措施时,要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作为有机组成部分考虑进去,要对是否有利于反腐败和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进行论证,做到存利去弊、预防在先。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必须依据检察职能,突出检察特色
  紧紧依靠党委领导抓预防。检察机关是依据宪法和法律,承担侦查、公诉职务犯罪的一个专门机关,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检察监督职能作用,才能保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顺利开展,推动党委领导下的预防职务犯罪社会预防机制的形成。
  突出检察职能抓预防。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一个时期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措施、战略部署的实施,根据职务犯罪发案的情况和特点,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正确确定和及时调整预防工作的重点,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突破口,开辟工作领域,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与实际效果。要结合办案,通过行使检察权,查找体制、制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滋生职务犯罪的漏洞,提出具有全局性、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检察建议,帮助发案单位堵塞漏洞,整章建制,共同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采取多种形式抓预防。要结合办案开展个案预防与组织开展专项预防、行业预防、网络预防相结合,检察机关预防与社会预防相结合,以检察职能促进社会预防,做到点、线、面结合,发挥检察机关上下联动的整体优势,构筑预防职务犯罪网络,逐步实现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从分散状态到集中管理、从初级形式的预防到系统全面预防、从检察机关的部门预防向与社会预防相结合的转变。要通过检察预防,将预防成果转化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预防行动,推动社会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建立预防职务犯罪的自我防范机制。
  建立健全制度抓预防。要从建立和完善预防职务犯罪的体制、机制、法制和管理制度出发,透过一个个的案件,发现职务犯罪得以形成的体制和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创新和完善预防职务犯罪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推动预防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建设。
  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抓预防。检察机关惩治腐败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服务大局的重要举措。因此,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要以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努力实现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法律效果与预防、减少职务犯罪发生的社会效果相统一。


第6版(理论)
专栏:

  以创新精神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
  宋照肃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是理论创新的结晶和典范。在新的世纪,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必须充分发挥创新的精神。江泽民同志去年视察甘肃时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以创新的精神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于甘肃省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从甘肃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一实际出发,突出发展这个主题,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壮大经济实力,为社会全面进步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不断满足全省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用创新的精神解决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
  抓观念创新,为加快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观念创新的实质是使主观认识符合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符合时代要求,而这也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重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人们思想不够解放、观念相对落后的问题仍然是制约甘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我们要围绕加快发展,在干部群众中树立起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新的思想观念。一是树立新的发展观。甘肃要赶上先进地区的发展水平,发展慢了不行,与其他地区同步发展也不行,必须破除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四平八稳的观念,树立抢抓机遇,打破常规,寻找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实行跨越式发展的观念。二是树立新的条件观。甘肃“苦甲天下”的定西地区,近年来干部群众努力转变观念,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特色经济,使洋芋、药材、花卉、林果产业化,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全区去年实现整体脱贫,圆了农民群众祖祖辈辈企盼的美梦。这一事实极大地教育和鼓舞了全省的干部群众,使大家认识到:只要转变思想观念,发挥比较优势,就能走出加快发展的新路。因此,一定要破除条件太差难有作为的观念,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客观条件,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三是树立新的资源观。要引导干部群众破除单纯依赖自然资源谋发展的观念,树立在知识经济时代既要依托自然资源,更要充分发挥科技、知识、信息、政策、管理、资本、人才等资源作用的观念。四是树立新的开放观。破除只重视向国外开放和引进资金、项目的观念,树立向国外国内开放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大开放观。五是树立新的市场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我们的经济发展正在融入世界大市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要求,必须破除眼光只囿于一地一隅和国内市场的观念,树立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谋求更大发展的观念。六是树立新的风险观。破除因循守旧、怕担风险的观念,强化敢闯敢试、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意识。
  抓体制创新,为加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加快发展,必须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这一基本规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创新精神探索新的体制,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一是进一步创新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企业改革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努力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运营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相互参股等形式,逐步改制为多元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二是加快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真正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鼓励非国有企业、民间、个人和境外资本介入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在大多数领域形成新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今后一般性生产项目要充分运用民间资本,鼓励多元投资。要调整政策,创造条件,从体制上保证其他经济成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三是加快建设和完善市场体系。在加快商品市场建设的同时,尤其要重视要素市场的建设,形成公平竞争、布局合理、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市场体系。四是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推进人才、智力、资本、信息、管理、技术等要素进入经营领域,参与分配,使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五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突出政府审批制度的改革,使政府宏观调控和协调服务的职能既不“越位”,也不“缺位”,更不“错位”,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管理方式。
  抓结构创新,为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甘肃地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结构调整没有统一的和一成不变的模式,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一是优先强化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点。甘肃经济基础总体薄弱,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点不强。不尽快改变这种现状,很难带动全面结构调整。为此,我们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不失时机地推出了涵盖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环境、科技等领域的十大标志性工程项目,现已开始加紧实施,力争在“十五”期间部分完成,使甘肃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较强的支撑点和良好的基础之上。二是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与提升传统产业上实行重点突破战略。甘肃经济中传统产业占很大比重,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任务十分艰巨,按常规全面开花,很难实现新的突破,必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握紧拳头,突出重点,倾全力在一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突破。根据现有的基础和条件,甘肃把有色冶金、石油天然气与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特色农副产品及加工业等支柱产业作为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重点,并以此巩固和扩大全省的产业高地,带动全省经济发展。三是在地区经济结构布局上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甘肃地域辽阔,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基础极不平衡。兰州、天水、白银、嘉峪关、金昌等五个省辖市集中了全省70%以上的工业企业,每年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全省的70%以上,而且人才较为密集,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陇海、兰新铁路穿越甘肃腹地,长达一千二百多公里,沿线是甘肃资源和城市密集带,经济发展基础较好。河西地区经过多年开发,已成为全省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为了加快发展的步伐,甘肃确定了以五个省辖市、陇海兰新铁路沿线和河西走廊为重点的“点、线、面”战略,为这些地区的率先发展创造条件,以此带动全省加快发展。四是积极实施品牌战略。甘肃有一些劳动生产率、产值利税率、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企业、品牌产品。要不断提升这些优势企业、陇货精品的科技含量,力争进一步把品牌做强做大做优,形成规模优势,切实占领国际国内市场,并以此带动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五是以发展特色经济、支柱产业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甘肃在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多方引导农民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支柱产业和优质高效农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如,河西地区发挥灌溉农业的优势,重点发展优质商品粮、酒用原料、优质蔬菜、优质牧草及对外制种业;中东部地区大力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农业和旱作农业;南部地区则把发展药材、油橄榄等特色经济作物的规模化生产作为调整重点。六是使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给非国有经济同国有经济、内商同外商同等国民待遇,使非公有制经济在宽松的环境下获得快速发展,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抓科技创新,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当代生产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后发优势的集中体现就是采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实现跨越式发展。对于作为欠发达地区的甘肃来说,更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是加快构建新的产业高地。甘肃有一批国家重点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有一批科技实力雄厚的军工企业,拥有一批高科技成果,也形成了一批正在成长中的高科技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和条件,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抢占当代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制高点。二是加快构建新的技术创新体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必须组建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和推广中心,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主体,从而建立起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体系。围绕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组建行业性或地区性技术研发基地和中心。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联合攻关的技术创新体制。三是加快构建新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体制。进一步深化应用开发型科研机构的改革,使其依靠市场动力,加快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推广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创办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的科技型企业,加快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机构与风险基金;围绕科技兴企、科技兴农,对现有的各级各类科技推广部门和组织进行改革、改制,使其成为经营性技术推广实体,使技术推广的效益与其自身的收益挂钩。四是加快构建新的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必须大力培养、使用和引进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和兴业人才,努力形成育才、选才、聚才、用才的良性机制。鼓励技术入股、知识入股,发展股票期权等新的产权形式和分配形式,鼓励创新人才靠智力贡献先富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科技人才创新的积极性。
  抓工作方式创新,为加快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以创新的精神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改进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不断创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才能开创新的局面。一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把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出发创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二是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和领导水平。要把当地的发展同全国以至世界的发展趋势联系起来,用开阔的视野,寻找比较优势,把握发展机遇,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三是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催种催收”式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思考、研究和解决战略性、全局性问题上,真正起到率领和引导的作用。四是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转变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共谋发展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