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1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论天地

  “三个代表”思想与文艺批评标准
  张杰
  文艺批评应当怎样将马克思主义批评原理与时代发展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全面认识和深入把握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及对中国文艺的时代要求,为分析、评价文艺作品和其他文艺现象确立体现时代发展特点及要求的批评标准,这是所有关心中国文艺批评现实命运的人们都在严肃思考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我们获得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第一,“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与文艺批评的标准。
  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代表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它通过改变社会物质生活方式的途径,最终影响并改变着社会的精神生活,以此推动社会全面发展。文艺批评应当坚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标准,就是要求批评家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认识和把握先进社会生产力对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及其必然趋势,以此作为评价作品意义和价值的一种基本尺度。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批评实践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应当说,坚持从先进社会生产力对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及必然趋势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价作品及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和价值,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个优良传统。从对柳青《创业史》中通过梁生宝等人物形象塑造反映的新中国农民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充分肯定,到对路遥《平凡的世界》中通过孙少平等人物形象塑造反映的改革开放后摆脱土地束缚的中国农民追求更积极更富有精神价值生活的高度评价;从对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中描写的在步履艰难的逆境中锐意进取的改革者乔光朴形象的热情赞许,到对张洁《沉重的翅膀》中描写中国的工业现代化终于带着沉重的翅膀奋力起飞的真诚喝彩,无不体现了批评家对社会发展客观要求及其必然趋势的认识和把握。今天的中国文艺批评,正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紧要关头,更应当自觉坚持这一批评标准。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考察社会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范畴的时代性、具体性原则,真正从一定的、具体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寻找一定的、具体的社会精神生产方式发展变化的原因。这对文艺批评有效地坚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标准,至关重要。例如,简单地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观念从它产生的社会存在土壤中拔出,当作可以超越一定的具体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而存在的一般范畴套用到中国新时期文艺的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虽然中国新时期文艺不乏对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学习与借鉴,但这类作品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却依然是一个现代中国人眼光里的本民族文化和生活。这表明,即使是对这类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也仍然要以对新时期中国作家社会存在的特殊性把握为前提,否则将不可能揭示这些作品的真正价值。
  第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与文艺批评的标准。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推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艺批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担负着引导和促进文学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首先应当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正如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永远是我们事业发展和文艺繁荣的精神动力。”
  文艺批评要坚持“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标准,引导和促进文艺事业健康发展,就应当自觉担当起文艺的社会使命,既要唱响主旋律,弘扬时代精神,又要贯彻好“双百”方针,提倡多样化,努力开创一种昂扬向上、生气勃勃的文艺局面。
  文艺批评要坚持“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标准,引导和促进文艺事业健康发展,还必须正确处理好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学习外国文艺优秀成果的关系。我们要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既要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这样我们的文化底蕴才会深厚,文化风格才会鲜明,又要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增强中国先进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具体到文艺批评来说,不论是在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方面,还是在学习外国文化优秀成果方面,我们都已做过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却一直未能很好地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从中国文艺发展的现实要求出发,正确处理好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学习外国文化优秀成果的关系,是跨入新世纪的中国文艺批评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应当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三,“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文艺批评的标准。
应当看到,“三个代表”的思想是一个整体。不论是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文艺批评应当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标准,首先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必然选择,也是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的根本体现。同时,也是时代发展对文艺批评提出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使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活和思想资源。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不是一曲田园牧歌,几乎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它对我们所曾经拥有的切身利益的严峻挑战。我们在为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明天而奋斗时,首先必须彻底挣脱昨天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严重桎梏,这必然要求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为实现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付出一定的代价,作出一定的牺牲。面对个人利益普遍面临挑战的现实,文学艺术应当怎样认识表现它?这是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的时代课题。文艺批评要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标准,就是要求批评家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正确理解和解释社会变革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意义。应当看到,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必有的“阵痛”,从长远来讲它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尽管在实现这种长远利益的过程中人们的某些暂时利益局部利益会受到一些损害,我们也绝不能够因此而放弃对长远利益的追求,因为那样做将是对人民根本利益的背叛。从这种认识出发,文学批评应当一方面积极引导文学创作正确地反映生活,一方面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作用,“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总之,以“三个代表”的思想作为文艺批评标准,很好地解决了将马克思主义批评原理与对文艺发展的新的时代要求有机结合的问题。正确地运用这一标准,必将对中国当代文艺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

  切莫用“策划”代替创作
仲言
“策划”是一种精神劳动。古代有一批“策士”,专门帮助掌实权的人物出谋划策,他们大概是历史上最早以策划为专业的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实践活动越来越复杂,各行各业纷纷出现了专事策划的角色。文艺领域中的“策划”,国人最早是从电视屏幕上看到的。大型电视连续剧的主创人员名单中,不但有编剧、导演、主要演员,也有“策划”,“策划”之上还有“总策划”。后来,其他艺术门类也出现了“策划”这个角色。对此,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了。
  总的来说,出现专事策划的人,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古代的艺术生产比较简单,无需先有人进行策划,然后再进行艺术创造。杂剧《西厢记》、传奇《牡丹亭》,其策划者是谁?如果有人要考证这个问题,一定是神经出了毛病。今天,从事一项大的艺术工程,譬如搞一台大型文艺晚会,编一套大型文艺丛书,确实需要先有人进行策划,然后再付诸实施。策划者不一定亲自动手进行具体的艺术形象创造,但他们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毫无疑问,他们的劳动,应当得到社会的尊重。
  现在的问题是,在一些部门中,“策划”的地位被抬得太高了,甚至有用“策划”代替创作的趋向。据说,“策划”是艺术成败的关键,因此它成了艺术生产的主宰。譬如搞一部片子或一台戏,首先要请“点子多”的人进行“策划”。故事的梗概是什么,人物的特点是什么,“出彩”的地方在哪里,“卖点”在哪里?都要靠策划者拿出良方,然后由执笔者和二度创作者进行具体操作。据介绍,现如今已有一批以捉刀为业的“枪手”,经常受雇于人,能够很熟练地根据策划者的意图挥笔作文。“策划”还是“全方位”、“一条龙”的。策划者不但要设计艺术的内容和风格,还要考虑它的包装和推销。怎样在出台之前就吊起观众的胃口,怎样创造新闻以引起观众的热切企盼?这一切都会被策划者们精心考虑到,并拿出出奇制胜的良策。文学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况。舆论媒体曾经披露过这么一个情况:一位策划者拿出奇招,给《水浒传》进行新的包装,把书名改为“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经过这么一包装,这部老书是否立刻获得“新的生命力”,更加畅销了?笔者不得而知。
  “策划”的地位攀升得这么高,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很有关系。说到底,是利益驱动的结果。在高手林立、百货争客的文化市场中,如何抢占摊位、招徕顾客?过去,要想在艺术上取得成功,靠的是在深入生活上下大功夫、下苦功夫,靠的是艺术上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没有对生活的深入而独特的开掘,没有高超而精湛的艺术,就不可能真正抓住观众的心。“十年磨一戏”,这是过去经常张扬的一种精神。显然,在一些文艺从业者看来,什么“深入生活”、“千锤百炼”,这些都是过时了的老办法、笨办法,不能立竿见影、朝发夕至。今天,要在艺术竞争中成为赢家,就要靠新点子、新招法,就要靠包装、炒作。一句话,要靠那些付出少、见效快的办法。一位在电影艺术上很有成就的艺术家,因为新点子多,最近陆续被请去策划歌剧、舞剧。仿佛熟悉专业并不重要,有了新点子就有了一切。仿佛一只鸡只要善于下蛋,就笃定也能生出漂亮的鸭蛋、鹅蛋以至乌鱼蛋。这不是扬长避短,而是扬短避长。其结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艺术生产不能不面对市场。争取受众、争取经济效益,这些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但艺术生产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生产,它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塑造艺术形象作为自己的中心目标。即便是争取市场份额,首先也要靠产品本身的过硬。作为独创性很强的一种精神生产,文艺创作的主体只能是作家、艺术家。策划者可以给创作者提供一些好主意、好点子,但这绝不能代替作家艺术家的独立思考与独立创造。今天,时代变了,创作的基本规律是否也变了?我认为,作家要深入生活,要进行艰苦的艺术构思和艺术锤炼,这些基本要求没有变也不能变,违背了它,就要受到惩罚。创作没有捷径,不可能仅靠几个新点子一蹴而就。即便靠奇招、绝招取得一时的轰动,也不可能在历史上长久流传,弄不好还会成为历史的泡沫。所以,用“策划”代替创作并非艺术生产的正道。过去曾经出现过“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今天,如果再弄个“策划出点子,作家出笔杆,演员出表情”,恐怕同样会给历史留下笑料。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

  高尚道德育英才
——读崔光祖、邵梅《人之初》
艾斐
读过崔光祖和邵梅同志合著的新世纪德育童谣《人之初》之后,颇有感触,觉得这是一本很及时的书,不仅内容适合孩子们的需要,而且形式也能为孩子们所接受和喜爱。
  在改革开放年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多种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杂糅、碰撞与并存,我们不仅要经受考验,而且要作出选择。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应当把我们思想道德教育的准则定位在一个什么样的基本点上呢?应当说,这本《人之初》已作了很好的回答,即:我们只能毫不犹豫地选择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能理直气壮地把我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准则和目标定位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一历史的和时代的刻度上。
  这就需要我们对孩子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营养与精神火种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他们,用高尚、纯粹、真诚、坚韧、积极、进取的道德素质素养铸就他们的脊梁与灵魂,使他们自幼就形成并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健康的人格力量。须认真地坚持不懈地做到、做好,做出骄人的成绩,收到实际的效果。
  这就是我看重并向大家推荐《人之初》这本书的原因。因为这本书从内容到形式都恰恰应了我们对少儿道德教育的这种渴求和需要,它内容刚健,形式新颖,语言活泼,形象生动,既寓庄于谐、寓义于趣、寓情于挚、寓理于诚,又以图释义、以事述理、以谱娱心、以形感人,具有积极的引导性和启悟性,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精神,浓炽的童心童趣和至情至理。全书分为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个中心内容,每一个中心内容都有若干首歌谣从不同的角度作富于个性特色的生动描画。这样的结构布局不仅是适合少年儿童的接受习惯与思维方式的,而且也显得严谨、整合,富于节奏性和层次感。像第一部分“党的话儿我要听,祖国就在我心中”所列的《我们一起升国旗》、《老师教我唱国歌》、《共产主义接班人》等二十首歌谣,用孩子们的口吻、心理、眼光、情趣和事件解读重大而严肃的时代主题,其良好的社会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像第二部分“小小年纪立大志,茁壮成长不违时”所列的《干出时代新成绩》、《做人就要经风浪》等二十首歌谣,主要是从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必备要素切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的,作者用孩子们熟悉的事物进行引喻和延伸,一层一层地讲清道理、揭示真理。其他像第三部分“大志需要吃大苦,大事先从小事做”,第四部分“尊敬功臣和师长,优良传统世代扬”,第五部分“从小养成好习惯,一代更比一代强”等,在内容上都各有一个侧重面,在题旨和取材上也都更具体、更形象、更生活化和更具有改革开放的时代特色。以形喻理、以小喻大、以物喻人的写法,是很适合孩子们的特点的。特别是全书一百首歌谣除了全部配有拼音和插图外,还有三十九首配了曲谱,可诵可吟可唱,这就更为这本书平添了亮丽的色彩,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深得小读者的青睐,使他们在受到高尚教育的同时,身心也得了有益的愉悦和科学的调剂。
  《人之初》面向广大少年儿童,采取拼音识字、看图述事、吟谱抒情、咏歌明志的方式,授之以“道”、构之以德,晓之以理,净之以心,这实在是一个全新的创造。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诗集《感悟人生》出版
诗人廉武的诗集《感悟人生》日前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诗集收录了作者百余首近作,有对人生的思索、对生命的感悟、对时世的针砭、对亲情友人的怀念。语言朴素、真挚,意趣清远、通脱。诗人以心灵深处的颤动与读者达成随意平和的交流。(石俊亚)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长沙杯七一之歌

  红土地的新气息
  曾克
  新春之际,一朵含苞待放的香花,从红土地大别山送到我手里,这是皖西岳西县一位土生土长的作家胡名播创作的长篇小说《七姑潭》(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
  五十多年来,我时刻惦念着那里的人民,那里的山山水水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时常想听到他们在共产党领导下,改造和创建新生活,脱贫致富的好信息。四年前,当我得知岳西县山区的人民,还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孩子们还没有像样的教室、书桌读书时,更加魂牵梦绕,挂虑尤甚。
  打开《七姑潭》,这朵鲜花芳香扑鼻,给我带来了红土地上新的色彩,新的气息,更有继承着祖辈红色英烈用鲜血、汗水和革命精神铸成的儿女们的新形象。这部长篇小说,以鄂豫皖老革命根据地皖西地区,一个早在1924年就有共产党员在那儿领导农民运动的红色苏区为背景。中国工农红军四大主力之一的红三十四师就是在这儿诞生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的刘邓大军,在这儿与日寇、蒋匪帮浴血奋战,重建人民民主新政权,获得推翻反动统治的战略胜利。
  在二十八年长期斗争中,那儿的人民为革命付出了倾心、全力的贡献。《七姑潭》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块土地上。它是小说的典型环境。典型环境产生了典型故事,塑造了典型人物,使《七姑潭》生动、感人。
  一展卷,我就被带进皖西地区山区县特有的山高水高地带,有山泉、岩洞、幽潭,它是外貌荒凉、内实含金的宝地。它这儿留着古老年代七位反抗封建婚姻的姑娘投潭的故事,她们用屈辱的灵魂和玉体使泉水更圣洁。《七姑潭》就是因此得名的。
  小说第一主人公栀子和她的丈夫松子,以及她的六个知心女友,就是生长在“七姑潭”畔的居民。小说形象生动地讲述了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奋斗历程。
  人是世界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文学作品最主要的就是要写人,通过典型人物,形象地展示时代、生活的场景,美与丑、善与恶、爱情与淫恶的真谛。《七姑潭》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故事的女主人公栀子在血统上是红军的第三代,又是为红军第二代收养的一个弃婴,是她养母的儿子松子的妻子。她是因刚生下就被母亲遗弃,几经转手她养母在栀子树下获得她而得名。作者虽然没有重笔介绍这个家庭对他们革命意志的培养,但在他们身上,却处处呈现出红军遗属潜移默化的坚强性格、正义品质、劳动技能、热爱生活的优点,特别是在他们的生活中,经历悲欢离合时,正义、坚强、真正的爱情,给他们勇气和力量更为突出,推动他们的事业前进!
  栀子,一个花季的山村少妇,身拥“七姑潭”山泉赋予她的天然灵气,为谋生而练就的做鞋、炒菜的手艺,在改革开放年代和六个要好、性格各异的小姐妹,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用以创造新生活,她们到集市卖鞋,准备开饭馆。栀子鞋、栀子菜一时炒红,她也一时被市镇生活所诱惑,茫然和丈夫离婚,独自去闯天下。
  在经历了坎坷曲折、悲欢离合之后,栀子走向了成功。“七姑潭栀子鞋厂”、七姑潭挂有栀子菜牌的餐厅,在七姑潭旅游区相继开业。栀子又在七姑潭龙宫洞处,发现了矿泉水,经科学精心验证,为优质矿泉水。这一切,为港商周楷之所动,亲自回国向栀子鞋厂投资合作组建以栀子为首的“七姑潭矿泉饮料公司”,并请她带一女伴为助手,到香港周的公司学习管理经验。在栀子准备去香港的前夜,北京一位老将军的夫人闻讯赶来,寻找战争年代失散的女儿,却意外地找到了从未见过面的栀子这个外孙女。革命年代的悲欢离合,数十年的风雨沧桑,都浓缩进了这不长的文字。
  《七姑潭》是一部好作品,是红土地上绽开的一朵香花!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新作签赏

  “大自然文学”的新成果
  ——评刘先平“中国发现书系”
  樊发稼
  作家刘先平是我国“大自然文学”的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最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推出他的“中国发现书系”:包括他新创作的四本“大自然文学”作品,即《黑叶猴王国探险记》、《野象出没的山谷》、《寻找树王》和《从天鹅故乡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毫无疑问,这套书系的问世,标志着刘先平旨在探寻大自然种种神奇造化的奥秘、热切呼唤人们强化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保卫人类和人类以外一切生命物种共同的家园的“大自然文学”创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更为成熟的阶段。
  和刘先平先前的多部大自然探险长篇小说明显不同的是,他这次新推出的四部作品,具有鲜明的纪实色彩,全部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真实、具体、生动地记录、描绘了作家一次次既艰辛惊险又充满情趣的自然探险、考察历程。潜心阅读欣赏这些作品,我们仿佛随作家一起跋山涉水,穿岭越谷,时而置身于风沙漫天的戈壁瀚海,时而目睹到天山诸峰色彩斑斓的瑰丽景色;时而为繁盛的亚热带风光和奇特多彩的动物王国倾倒,时而为原始铁树林中巍然挺立着的、树龄已有一千五百年以上的“铁树王”浩叹不已。
  在“书系”的四本作品中,我尤对《黑叶猴王国探险记》情有独钟。这部作品用跌宕多姿的笔墨,详细记述了作家亲赴黔东北麻阳河峡谷考察一级珍稀保护动物黑叶猴栖息地的全过程。这决不是一般的科学考察记录文字,而是浸透作家浓浓深情的思想性艺术性紧密结合、知识性趣味性兼具交融的优秀纪实文学。作品有“人物”(包括作家在内的科考人员和考察对象黑叶猴),有情节,有铺垫,有悬念,有曲折波澜,既紧张惊险,又十分有趣,从头到尾紧紧吸引着读者的心。寻探途中的艰危,借悬崖深谷的极端神秘险峻和随时有可能遭毒蛇毒虫的袭击得以体现;而跋涉探险之乐,又寓于对当地种种奇特地质地貌和繁茂多彩的亚热带森林等旖旎自然风光的领略饱览之中。作品的“中心内容”是揭示和介绍黑叶猴独特的生存状态。在这方面,作家既自如运用了科普作品中常用的穿插手法,将有关黑叶猴的体貌特征及其种群现状和它们的生活习性等等知识,十分自然地通过人物对话或“旁白”穿插于作品全篇,同时又着重运用文学的笔法,通过作家“亲历者”和“目击者”的视角,绘声绘色地予以描画和状写。最吸引人、最精彩的是对黑叶猴群的猴王“酋长”的举止行为及其同考察人员巧妙周旋的极富戏剧性的记叙和描绘,常常在令人忍俊不禁之余,深深感佩于这种稀有灵长类动物的机智聪明和善良的本性。
  难能可贵的是,这套“书系”的四部作品中,插印了随作家一起考察的女摄影家李珍英实地拍摄的二百四十多幅精美的彩色照片,为书系增色不少。
  刘先平的这套大自然文学“书系”,必定有助于人们树立自觉地关心大自然、爱护动物和其他生命的生态环保思想,强化人人做地球家园守护者的自觉意识。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艺术卷》出版
甘肃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总括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各个方面的大型史典丛书《二十世纪的中国》八卷之一的文学艺术卷日前出版。该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吴文科主笔,五十余万字,勾画了文学艺术各个门类发展演进的历史图景,提要阐述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的成就事典。(艺文)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上海“都灵杯”当代诗会开幕
由本报华东版和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等二十多家报刊、电视、网站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都灵杯”当代诗会近日拉开序幕。当代诗会,以宣传中国共产党八十年辉煌的奋斗足迹为主旨,热情讴歌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时代。倡导诗歌创作形式的多元化,注重群众性、原创性。诗会由三大块面构成,即以中青年为主体的“中国雄风新诗大赛”,以离退休人员为主体的“世纪颂古体诗大赛”和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希望之星少儿诗歌大赛”。(闻立)


第8版(大地·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散文集《国宝灵光》研讨会在京召开
由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人民文学出版社、鞍山市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文畅散文精品集《国宝灵光》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散文集《国宝灵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作者二十年间的散文精品,是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一份真实记录。文章感情真挚、表达自然,语言朴实晓畅、如水涓涓,是一本既能给人启悟又能获得审美享受的精品之作。(群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