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维安创举合作楷模
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俞邃
  冷战后临近世纪之交诞生的“上海五国”机制,从解决边界问题起始,以维护共同安全为主轴,进而注入政治、经济合作等方面的新内涵,如今已跨入第六个年头。它堪称国际安全与合作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辉映欧亚,举世瞩目。作为一个从会晤机制转向合作机制的新生事物,经验弥足珍贵,成就值得赞颂,前景令人鼓舞。
基于时代要求的凝聚力
“上海五国”机制是在苏联解体后的特殊时期、转型国家汇集的特殊地区和各国经济振兴渴求安全保障的特殊条件下,经过集体努力形成的一大创举,显示了各成员国之间的凝聚力。
  “上海五国”机制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彼此之间诚笃信任,顺利推进了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的进程,破天荒地在长达7000多公里的边界建立了军事活动可监控可预测的信任透明地带;本着倡导和解的求实精神,竭力维护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推动经济政治多方面合作的良性发展;经过各方密切协作,共同有效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立足新世纪,登高望远,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进程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上海五国”机制之所以具有凝聚力,基于它的产生和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适应各成员国的需要。
  各国对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认为它们对各国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各国有着共同的合作基础。这就是在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中一致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说得上国家不论大小主权一律平等,才有可能彼此成为“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
  以上因素成为“上海五国”相互理解、信赖、支持的根本保证。
不断增强的影响力
“上海五国”机制唤起世人关注,产生巨大影响。它覆盖着将近30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区域(约占欧亚3/5),拥有15亿之多的人口(约占全球1/4),地缘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尤其富有吸引力的是,“上海五国”机制提供了一种新型安全观,一种新型国家关系,一种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作为指导思想的新安全观,是要摈弃冷战思维,反对集团政治,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分歧和争端,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以对话协商促进建立相互信任和了解,通过双边、多边协调寻求和平与安全,不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
  作为确定新型国家关系的诸多原则,包括一是国家利益原则,即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两者兼顾。二是平等互利原则,也就是双赢、多赢原则。“上海五国”机制便是“双赢”、“多赢”机制。三是共同发展原则,即排除经济关系中的歧视做法,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四是求同存异原则,不使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差异成为发展正常国家关系的障碍。简言之,就是睦邻互信、平等互利、友好协作、共同发展。
  作为新型区域合作的模式,其特点在于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是开放性的。“上海五国”机制形成伊始,便明确宣布了这“三不”,并表示欢迎其他有关国家在国家间或其他水平上参与五国合作的具体计划和项目。这表明了“上海五国”机制的高透明度。
  “上海五国”机制的影响力,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辐射出来。对于一国本身来说,它将阻止外来敌对势力的渗透,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它倡导多方面的合作,会给国家的发展带来裨益。对于双边和多边关系来说,它不仅推进了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的进程,而且为形成长远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对于地区来说,它通过共同打击跨国邪恶势力,有助于消除地区热点的隐患。对于全球来说,包括两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内的“上海五国”,有力地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并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发挥开拓性作用。
强劲的生命力
“上海五国”机制处于成长期,肩负着各成员国人民的重托,蕴含着世界各国爱好和平、追求发展的人民的期望,充满朝气与活力。形势的发展向“上海五国”提出了更高要求。《杜尚别声明》中称:“考虑到当前地区及周边地缘政治形势,各方决心深化在政治、外交、经贸、军事、军技和其它领域的合作,以巩固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五国元首第六次会晤在即,将讨论未来机制的发展方向。这标志着“上海五国”机制日臻完善,树立又一个新里程碑。
  深化安全领域的合作,依然是首要任务。五国将进一步联合采取行动,打击对地区安全、稳定和发展构成主要威胁的民族分裂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以及非法贩卖武器、毒品和非法移民等犯罪活动,并抓紧建立和完善相互的法律基础和具体协作机制。推动“中亚无核区”的建立至关重要。“中亚无核区”计划(不包括中国新疆和俄罗斯中亚部分)最早是乌兹别克斯坦提出,得到了“上海五国”的支持,也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
  加强经济合作是五国机制面临的重大课题。拟议在“上海五国”框架内,发展经贸合作,创造条件,发挥各自优势,扩大相互投资,探索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上海五国”在经济领域合作的规模和进度,将与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与各国之间创造条件、排除障碍的成效密切相关,也与经济全球化的态势和影响密切相关。
  在国际方面,“上海五国”将继续协调立场,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伸张正义。各方注意到当今世界面临的政治和其他挑战,强调将坚定不移地推动加强联合国作为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的惟一普遍机制的作用。各方明确表示,反对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批准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出于私利垄断全球和地区事务的企图。
  随着“上海五国”机制影响的扩大,其成员将会逐渐增加。一些国家以不同方式表达了肯定态度乃至加入的意愿。遵循协商一致的原则,吸收新成员要有一个了解和对话的过程。去年7月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了杜尚别会晤。
  五国机制任务繁重,前景美好。它以上海命名,赋予中国人民以崇高的荣誉与使命。这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一个成功范例。在“上海五国”机制面前,“中国威胁论”当不攻自破。
  我们欢呼“上海五国”的辉煌,讴歌和平、稳定、发展的硕果!
  我们预祝“上海五国”元首第六次会议圆满成功!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上海五国”ABC
  “上海五国”进程最初是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加强边境地区的信任和裁军开始发展起来的。五国元首已分别在各国举行了会晤。由于五国元首的首次会晤在上海举行,因此这一合作进程被冠之以“上海五国”的称谓。
  1996年4月26日,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一次会晤,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协定包括:双方部署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互不进攻;双方不进行针对对方的军事演习;限制军事演习的规模、范围和次数;通报边境100公里纵深地区的重大军事活动情况;相互邀请观察实兵演习;预防危险军事活动;加强双方边境地区军事力量和边防部队之间的友好交往等。五国元首认为,这项协定是一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军事文件,它说明五国人民希望与自己的邻居相互信任、友好相处。
  1997年4月24日,五国元首在莫斯科举行第二次会晤,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与俄、哈、吉、塔双方将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裁减到与睦邻友好相适应的最低水平,使其只有防御性;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谋求单方面军事优势;双方部署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互不进攻;裁减和限制部署在边界两侧各100公里纵深的陆军、空军、防空军航空兵、边防部队的人员和主要种类的武器数量;交换边境地区军事力量的有关资料等。协定有效期到2020年12月31日,经双方同意可以延长。
  1998年7月3日,五国元首在哈萨克斯坦原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第三次会晤,主要探讨了地区安全、经济合作等问题,并发表了《阿拉木图声明》。声明表达了这样的共识:坚持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互利、互不干涉等国际关系准则;坚持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共同打击各种形式的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势力、恐怖活动、偷运武器及走私和贩毒等本地区公害;本着互利互惠、讲求实效的原则进一步密切五国间的经济联系;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制止南亚核军备竞赛,维护国际和不扩散机制等。这次会晤由前两次以中国为一方,俄、哈、吉、塔为另一方的双边会晤转变为五国间的多边会晤。
  1999年8月24—26日,五国元首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举行第四次会晤,并发表了《比什凯克声明》。声明表示,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共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走私贩毒及其他跨国犯罪行为。五国领导人再一次表示了决不允许利用本国领土从事损害五国中任何一国主权、安全及社会秩序的行为的决心。五国领导人在会晤中强调了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意义,表示将继续鼓励五国在双边基础上的合作,同时积极寻求开展多边合作的途径。
  2000年7月5日,五国元首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第五次会晤,从世纪之交的高度回顾总结了“五国”的发展历程,规划了五国合作面向21世纪的发展前景,并发表了《杜尚别声明》。声明表示:决心深化在政治、外交、经贸、军事和其他领域的合作,以巩固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将切实落实五国关于在军事领域加强信任及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的所有条款;为联合打击对地区安全与稳定和发展构成主要威胁的各种犯罪活动,各国将定期召开执法、边防、海关和安全部门负责人会晤,视情在五国框架内举行反恐怖和反暴力活动演习。支持吉尔吉斯共和国关于在比什凯克建立地区反恐怖机构的倡议,并将就具体建议继续进行磋商;重申将恪守尊重人权的原则,但强调不能以此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等等。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以观察员身份首次出席了会议。除元首会晤机制外,“上海五国”框架内已先后建立起了五国执法与安全、国防、外交等部门领导人的会晤机制。今年还将分别举行五国文化部长和总理的首次会晤。
  (孙力)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新型国家关系的典范
  ——访外交部副部长张德广
本报记者严正孙力
“上海五国”将于6月14—15日在上海举行第六次峰会。为了便于读者了解“上海五国”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第六次峰会所要达到的目标,本报记者采访了一开始就参加“上海五国”工作的外交部副部长张德广。
  张副部长在谈到“上海五国”起源时说,这实际上在1989年5月中苏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后就开始了。同年11月,中国同原苏联开始就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和加强军事领域信任问题进行谈判。这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中苏关系走向总体缓和的组成部分。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两霸争夺的世界政治格局也已成为历史。中国同原苏联的边界变成了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的共同边界,但它的长度没有变,还是7000多公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谈判正是顺应世界形势的这种积极变化而逐步深入发展的。经历了7年22轮谈判,各方就协定全部内容最终达成一致。1996年4月26日,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会晤,其主要使命就是为了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这是在最高级别上即由国家元首签署的第一个关于五国边境的法律文件,也是中、俄、哈、吉、塔在1996年重要的外交举措,反映了边界两侧人民希望这条边界由对峙变成和平、交往与合作纽带的共同心愿,在本地区乃至世界上都具有重大意义。1997年4月24日,五国元首在莫斯科举行第二次会晤并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至此,缓和边境地区紧张局势的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此后,“上海五国”分别于1998年7月3日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1999年8月24—26日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和2000年7月5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了三次峰会。五国合作的内容也不断扩大,由边界问题扩大到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并广泛深入地讨论了国际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并就加强双边合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对话。除元首会晤机制外,“上海五国”框架内现已建立起五国执法与安全、国防、外交等部门领导人的会晤机制。今年还将分别举行五国总理和文化部长首次会晤。由于五国元首首次会晤在上海举行,因此这一合作机制被冠之以“上海五国”的称谓。
  张德广说,今年是新世纪元年和“上海五国”诞生5周年。各国元首6月中旬将再次汇聚到“上海五国”的发源地,此次会晤的内容将更丰富,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各国一致认为,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下,现有首脑会晤的方式和框架已不能适应五国合作与发展的需要,各方都已认识到建立一个正式的多边地区合作组织的重要性,同时需制定正式的组织章程,建立常设机构,包括吸收新成员也要有一个程序,组织要规范化,与国际上其他地区合作组织接轨。五国将建立一个地地道道的、名副其实的地区多边合作组织。这将是个高举和平与合作旗帜的、平等协商的、不针对第三方的、开放性的组织。这个组织不仅在内部的成员国之间加强合作,而且同世界上已经存在的所有地区合作组织以及国际组织保持良好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它不仅对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而且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次上海会晤将成为各成员国关系史上新的转折点,是迎接21世纪更大、更广泛合作的转折点。这符合世界潮流,必将受到普遍欢迎。
  张德广向记者叙述了他亲身参加“上海五国”工作的感受。他说,“我从一开始就参加了五国会晤工作。第一次会晤在上海,这次我们又是东道主,恰逢五国机制建立五周年,还将诞生一个新组织。我作为一名外交工作者,能有机会参加这些工作,为把这次会议开好尽职尽力,对此感到非常高兴”。他还说,“参加‘上海五国’工作有两点深刻体会:一是我们是始终遵循邓小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进行工作的。我们严格按照相互尊重、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不强加于人、共同协商等原则处理与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唯此,我们的工作才得到了成员国的积极支持和赞赏。二是我国同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有深厚的基础,在‘上海五国’合作机制基础上,双边关系会发展得更好,会对各方带来更多的好处。因此,各国都很重视和爱护这个机制,重视通过这一机制加强双边关系。我深信,我国与各成员国在21世纪的合作前景会更加光明、更加广阔。”
  张德广最后说,“上海五国”掀开了五国关系史上崭新的一页,为国际社会摒弃冷战思维,探索新型国家关系、新型安全观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经过五年的发展,“上海五国”已经成为连接五国人民友谊、维护五国利益的坚实纽带,成为推动欧亚大陆乃至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重要积极因素,并在建立公正、合理、民主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所产生的影响及显示的勃勃生机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附图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上海五国”除中国外其他成员及观察员国示意图寒放绘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阿卡耶夫总统接受本报记者书面采访时强调
  “上海五国”面临历史机遇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孙勇军
  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近日接受了本报记者书面采访,他高度评价“上海五国”元首会晤对于维护本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稳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谈到将于今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上海五国”元首会晤时,阿卡耶夫强调指出,令人欣慰的是,今年将在上海举行第六次最高会晤,正是在这里诞生了以相互信任、平等互惠、相互协商、相互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上海精神”。作为各国多年积淀下来的宝贵财产,这种精神为解决在“上海五国”基础上成立新的地区组织问题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阿卡耶夫说,从世界和我们所在地区的最新事态看,我们应首先致力于共同防范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的泛滥。阿卡耶夫指出,在“上海五国”框架内建设性合作机制正在成功运作并已取得了积极成果。五国元首1999年的比什凯克会晤后成立了由五国执法机关和特工机构领导人参加的“比什凯克小组”,就预防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打击毒品走私和武器贩运等犯罪现象展开了积极工作,各国支持吉方在比什凯克成立地区反恐怖中心的倡议显得尤为重要。
  阿卡耶夫说,本次上海会晤的重要性还在于,各国将首次就举行政府首脑会晤问题通过决议,以讨论经贸、文化和人文等领域合作的具体问题,政府首脑会晤将于今秋在阿拉木图举行。上海峰会后还将在北京举行各国文化部长会晤,商讨通过文化教育合作方式促进各国的合作关系与睦邻友好。
  吉总统高兴地说,“上海五国”近年来卓有成效的活动吸引了整个国际社会的关注,这与该组织在地区和世界范围内日益增长的国际威望、与我们成功解决政治、军事、经贸和其它领域存在问题及在保障地区安全问题上所起的巨大作用不无关系。
  阿卡耶夫总统对吉中双边关系近年来的长足发展表示满意。他说,自吉中建交以来,两国建立在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基础之上的睦邻友好关系不存在任何矛盾及阻碍两国发展友好关系的问题,“有鉴于此,我想特别指出的是,吉中塔三国2000年签署了三国边界交界点协定,在法律上确定了吉中两国长达1000多公里的边界线,目前吉中两国有关专家正在进行实地勘界工作。边境问题的解决为两国发展经贸、文化、人文和其它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更多机会,我们相信,这必将促进吉中两国的友谊与合作,两国在托克马克市建设造纸厂等合作企业即是吉中友谊的见证之一。”阿卡耶夫说,在新的世纪,吉中两国应积极发展经贸领域的合作。他表示,将在上海会晤期间与江泽民主席详细讨论上述及其它双边关系问题,相信能达成共识并签署相关文件。在台湾问题上,阿卡耶夫总统表示,吉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
  阿卡耶夫说,严厉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及其它跨界犯罪活动是“上海五国”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面对上述犯罪活动在中亚地区的泛滥,各国采取了相应措施。除了各国执法机关和特工机构领导人组成的比什凯克小组外,各国还在军事和外交政策方面积极合作。去年在吉南部发生国际恐怖分子入侵事件后,正是“上海五国”有关成员国首先向吉提供了现实的政治和军事技术帮助,独联体集体安全体系也积极发挥威力,目前吉武装力量正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应付国际恐怖势力可能的袭击。
  关于严重威胁中亚和平与稳定的阿富汗问题,阿卡耶夫表示相信,惟有通过和平方式,通过实现停火和举行有关各方参加的谈判,建立广泛的、多民族的联合政府才能最终解决这一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