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2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十周年
本报讯记者卢新宁报道: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日前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庆祝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大会。研究会会长费孝通作了讲话。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是由热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林科院与浙江进行科技合作
本报讯记者蒋建科报道:中国林科院与浙江省政府近日在京签订科技合作协议。这是中国林科院与省级人民政府签订的第九个科技合作协议。双方商定,在全面科技合作的基础上,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产业化建设开展合作。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韩专家交流造林经验
本报讯来自我国和韩国的五十多位专家日前聚集北京林业大学,举行国际荒漠化防治与造林学术交流会,共同探讨东北亚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战略和技术措施。北京林业大学还与韩国东北亚森林论坛签订了合作协议书。(董洪亮)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青少年脑力开发研讨会举行
本报讯“青少年脑力开发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来自北大、北师大的教育专家对河北路德集团开发成功的“瑙佳佳”醒脑助记仪在开发儿童右脑功能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给予好评。(方可扬)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姜春云在纪念中国计生协成立21周年座谈会上强调
切实加强基层计生协会建设
  本报北京5月27日讯记者白剑峰报道:为纪念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成立21周年,中国计生协今天在北京召开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会长姜春云在座谈会上强调,计生协的工作要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抓好基层协会建设,使更多的基层协会真正发挥作用,实现新世纪计生协会工作的新突破。
  姜春云说,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也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时期,计生协工作如何围绕着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目标要求,开创新的局面,做出新的贡献,这是需要各级协会认真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在基层,特别在农村基层。抓好城乡基层协会的建设,是搞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只有把基层协会的工作开展起来,真正发挥作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才能落实到家家户户,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因此,开创协会工作新局面,重中之重是加强基层协会的建设,要切实抓好协会组织建设,使更多的基层协会真正发挥作用。
  姜春云指出,计生协会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和多项服务活动。协会的“生命力在于活动、凝聚力在于服务”,这是多年来协会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级计生协要身体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为广大育龄群众服务。协会要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在党支部统一领导下,协助村(居)委会多办一些实事好事。
  姜春云说,近几年,中国计生协在全国表彰了一大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各地也都推出了一批有特色的先进典型,如何把这些典型经验推开,使之大面积开花结果,促进协会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是需要着力抓好的一件大事。各级领导和协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不断发现、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姜春云还指出,要重视发挥协会会长的作用,推动各级协会工作的开展。有一个德高望重、热心协会工作的好会长,是做好协会工作的关键,要逐级抓好会长的培训;各级计生协会长要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对协会工作的具体指导,包括提出工作目标、思路、对策、办法,解决工作中重大实际问题。
  姜春云特别强调,要大力加强学习,提高协会工作者队伍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广大协会工作者,包括各级协会理事和基层协会会员的思想政治业务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协会工作成效的大小。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生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协会工作要开创新的局面,就要适应新的形势任务的要求,下大力抓好协会工作者队伍的学习,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否则,很难胜任本职工作,更难以创新。
  姜春云最后说,新世纪协会工作要开创新局面,特别是基层工作要有新突破和进展,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领导,给予有力的支持,特别在机构改革和城乡管理体制改革中,要确保各级计生协特别是基层协会工作得到稳定和加强。
  宋平同志也参加了今天的座谈会。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出席会议并讲话。座谈会之前,姜春云还主持召开了部分省级计生协会会长座谈会,来自10个省、市、自治区的省级计生协会会长交流了经验、体会。会后,姜春云及国家计生委、中国计生协有关负责同志到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汽南居委会计生协进行了参观考察,并与会员一起参加了庆祝活动。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心中流淌一条江
——记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
王新友
奔流不息的长江在接纳了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注入浩瀚大洋的同时,也滋润着最后一片丰泽的土地——上海。在这片繁华富庶之地,上海人凭借地域上的独特优势,在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一个崭新的高科技园区——张江已崛起在黄浦江畔、东海之滨。
  造化钟神秀
  张江高科技园区是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之一,近8年来初步建成了技术创新区、科研教育区、科技产业区、生活服务区。
  三年前曾来过张江的同志介绍说,当时这里路修得不错,但整个园区空荡荡的,到处是大片荒芜的土地,看不见几家工厂企业。那时的冷清和寂寥曾让她大生疑窦,这样的高科技园区前途何在?今天,昔日荒芜的土地上,已经矗立起新的楼房和工厂,周围如茵绿草逶迤起伏,花园里河流蜿蜒、树影婆娑。园区同志介绍,上海包括张江园在内的“一区六园”实行的是与国际接轨的公司制管理,没有全国其他地方的高新区管委会,这一定位决定了园内企业就是“上帝”,公司职责就是服务。这一点不但在对外招商时很有优势,而且彻底转变了政府作风。张江公司还通过上市,为园区开发建设筹集了大笔资金。
  一年来,园区共新增企业645家。2000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约5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约45亿元;出口8.3亿元,同比增长130%。
  昌明创业城
  “创新、创业”是张江人喊出的最响亮的口号。孵化基地是张江创业者创新创业的温暖港湾,基地突出了信息和生物医药两个产业,目前园内已有中科大研发中心、上海高校科技产业园、海外创新科技园以及浦东火炬创业园等多种类型孵化器。仅2000年就入驻80个项目,累计已达142个。
  几年来,这里已经结出了一个个丰硕的成果。创立于1998年的华迈计算机公司已由成立时的100万元发展到3000万元的资产,年销售额已经突破6000万元。留美博士郑志鸿1997年回国创立大道计算机公司,年软件销售额已接近4000万元。复旦金仕达公司乔志刚踏上艰难创业之路时,仅有8名员工和50万元创业资本,短短几年一跃成为上海最大的软件企业和全国最大的金融电子商务服务商,年产值超亿元。1998年留美博士常兆华创办的生产心脏导管的微创医疗器械公司,使国外同类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价格由2万元立即减半。中科院院士陈竺在这里承担了人类基因组1%测试的重任。园内已经发展了46家风险投资公司和咨询机构。
下一步,张江准备直接在香港资本市场融资,收购一家上市公司,为园区开发建立一条国际渠道。还准备在硅谷设立“张江联合孵化基地”,力求通过3年努力,拥有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孵化企业,树立张江在海外的品牌,将张江纳入世界高科技经济多元化的大循环。
会当凌绝顶
2000年是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最快的一年,这一年上海市制定了“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出台了一系列实质性举措,为张江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有力的保证。一年来,园内的信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得到了全面发展。信息产业已经逐渐形成集成电路、软件、计算机和通讯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投资14.76亿美元的中芯集成电路公司和投资16.3亿美元的宏力半导体公司,先后在园区开工。在这两个项目的带动下,大量芯片制造、芯片设计、封装测试、配套设备公司纷至沓来。投资4亿美元的泰隆半导体制造项目,在新世纪第一天打下第一桩,标志着张江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已经建立。到去年底,注册软件园的企业已经超过600家,2000年总销售收入达到9亿元。
生物医药基地以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国家中药创新中心为代表,已经形成一个新药研究开发体系,拥有22个国内外一流药厂以及60多家中小医药企业群。随着上海中医药大学即将整体迁入,生物医药基地的产业、研发、创业、人才培养已渐成气候,中国“药谷”已呼之欲出。
对于未来发展,张江力争5年内成为以创新创业为主要功能的国内一流的高科技园区,在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中草药等方面,成为亚洲或世界主要产业基地,用10年时间成为世界知名科技园区。
张江本无江,然而正如一位张江的同志所说,这块土地上的张江人心中流淌着一条江,那是张江人的豪迈与激情,是张江人对未来的不息追求,这“江水”奔腾呼啸,一直流向美好的明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