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2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西部地区普遍缺水,国家大量投资水利工程建设,却因田间技术不配套,仅有40%的灌溉用水发生效用。西部农民在呼唤——
水啊你不能白白流走
  朱宇
  西部农业要有一个大的发展,水资源短缺是首要的制约因素。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和用水机制的不健全,本就稀少的水资源却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发展西部节水农业迫在眉睫。
  水是这样流走的
  早在4000年前,我国北方地区就有了利用雨水径流发展农业生产成功的经验。新疆吐蕃和哈密地区的“坎儿井”自西汉始一直延用至今。无数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节水设施延续着缺水地区人民的生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十分重视西部地区农业的发展。据了解,“九五”期间,政府共拿出资金3亿元,重点建立了240个旱作节水农业基地和一批节水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探索出多种节水农业发展模式,形成了保水蓄水、设施灌溉节水、耕作栽培节水、生物节水、化学节水等五大技术体系。通过实践,在旱作农业区,国家建立和示范推广了一批以旱作节水为主要内容的综合丰产栽培模式,各种综合技术措施的使用,可使每毫米降水的粮食产量从0.3公斤提高到0.6—1.2公斤。
  但是,我国的粮食生产仍然受到旱灾的制约。从自然条件看,西北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30毫米左右,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250—600毫米,并且集中在一年中的7、8、9三个月,65%的降水未能得到有效利用。西南地区,降水比较多,但一年内分布极不均匀,夏季伏旱发生的频率较高,而且丘陵山地面积达到60%以上,坡度陡,土层薄,土壤蓄水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仅仅在30%左右。
  让人痛心的是,艰难蓄留的降水却因多方面的限制而得不到充分利用。农业部种植管理司陈萌山司长分析了原因:一是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主要灌溉区普遍存在灌溉设施建设标准低的问题。二是在山区丘陵地区,要从山下引水、大面积集水来发展灌溉,不仅投资高,而且工程难度大。三是工程与农艺技术的不配套,国家大量投资工程建设,而田间科学用水、农艺节水和生物节水技术不配套,灌溉水没有被作物充分利用,60%的水被白白浪费掉。例如河套灌区,目前单方灌溉水生产的粮食不到1公斤,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单方灌溉水生产粮食一般都在2公斤以上。
  如何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针对西部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农业部最近在青海召开西部节水农业工作会议。与会专家们认为,要提高西部地区水资源的利用率,首先要走出节水农业认识上的误区。真正意义上的节水应该是节约不可回收的那部分,即由于无效蒸腾或流失到其他水体而不可再利用的水。
  其次,协调好供水者与用水者间的关系,科学地管水、配水。在西部很多地区,供水单位和农民间的矛盾非常突出。由于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作物品种不一,对灌溉的需求存在时间上的差异,往往是作物需要水的时候,水库早已放完水,而作物不需要水时,农民们却眼睁睁地看着水从眼前流走。
  第三,依靠科技节水。一方面要大力开发保水剂产品,让作物能留住水。另一方面把我国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成熟的旱作农业技术进行创新组装,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技术模式。
  第四,抓好节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应的服务体系建设。包括以高标准旱作农田建设为重点的土地整理和田间蓄水工程建设,以集雨和先进设备为主的节灌补水工程建设,以地力建设为主的耕地培肥与监测工程建设等。
  21世纪被称为水的世纪,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将严重不足。我国是贫水大国之一,而农业灌溉用水要占到水资源总消耗量的2/3左右。只有把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与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结合起来,才能为新世纪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随笔

  种田该算成本账
  纪昌荣
  “起早贪黑忙种地,种子化肥没少给,一年到头挣钱否,心里根本没有底。”这一农业投入方面存在的粗放经营问题,眼下已在黑龙江垦区得到有效解决。在那里,农民针对农业生产的购、种、管、收、卖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根据“斤粮成本逆控明白卡”,家家都算成本账,从而降低了粮食生产成本,实现了种粮效益最大化。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农民只管埋头耕种,不问产出比例,以至于种田投入了多少、投往何处、收获多少等心中没个数。产前、产中不算账,一方面支出很大,一方面投入不足,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自己却浑然不知。黑龙江垦区把邯钢经验引进农家,变过去的亩成本核算为斤粮成本核算,采取倒推的方法预先推算出各种作物产出的斤粮目标成本,然后用“卡住两头,管住中间,提质增产”的办法,对影响斤粮成本的因素进行控制,既努力降低成本,又追求优质高效。
  种田人开始重视农业投入产出比,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加快农业发展,既要增加投入,更要重视产出,讲究效益。干部要遵循市场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要求,带领农民跑田间、跑市场、学科学,变行政干预为市场引导,变催收催种为协调服务,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帮助他们算好成本账,让农民尝到加强管理的甜头。
  无疑,“斤粮成本逆控法”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营意识和管理意识。如果各地农村干部都像黑龙江垦区那样,按照“斤粮成本逆控法”的要求,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边打算盘边种田”,做到数量、质量双提高,定会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最终促进中国农业再上新台阶。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苦竹吹出甜蜜的歌
  ——衡山县师古乡农民规模加工民族乐器纪实
  王永华
  湖南衡山县师古乡,这个在地图上难以找到的“小不点”,靠把一支小小的苦竹加工成乐器而名震三湘,全乡有近半村民靠它“吹”出了甜蜜的歌,圆了“小康梦”。
  仲春时节,笔者到该乡的师古、江家、江永等村采访,穿行于村庄屋场,发现一户户农家,宛如一个个乐器商场,笙、箫、笛子、胡琴、单簧管等乐器,琳琅满目,目不暇接;一排排依山而建的白色小洋楼,构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都市”画卷……
该乡早在清代就以加工民族乐器著称于世。如今,又以乐器富甲衡山。去年,全乡13个村有7个村从事乐器加工,加工总值4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87元,其中乐器加工户人均纯收入达4586元。
  生于粤桂亚热带丛林的苦竹,被当地农民视为薪柴,用来扎筑篱笆围园,而运到师古后何以能“吹出”甜蜜的歌呢?
  师古乡毗邻全国著名风景区南岳山下。百余年前,村民就靠加工乐器养家糊口,久而久之,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一大乐事。
  1983年春,师古村三中组村民姚少炎从湖北襄樊市乐器厂买了1200支笛子、500把二胡,贩运到贵州凯里、思南等地后,走街串户,边拉边吹边卖。仅两个多月,姚少炎就挣了1000余元。
  姚少炎的贵州之行,改写了师古乡的历史。三中组村民张荣昌,一家六代人曾靠加工乐器谋生,技压群芳。自从村民姚少炎向他介绍贵州之行的“秘密”后,便萌生一个念头:何不重操旧业加工乐器而脱贫致富呢?80年代中期,张荣昌东拼西凑,筹借1000多元购买原料,带领妻子、儿女办起了全乡第一个乐器加工厂,专门加工笛子,然后把产品打捆托运到山西运城,委托当地商人代销。第一年就加工出5万支竹笛,获利15000多元。第二年,他又扩大规模,至年底居然盖起了两层红砖楼房。
  四邻八村的农民对张荣昌的小楼羡慕不已,便纷纷上门取经学艺。师古村上姚组村民谭武荣,1990年初从广东打工回乡便师从张荣昌,3个月后,他“自立门户”专做笛子,年加工量突破10万支。10年过去,他腰包渐鼓,除新建了一栋价值20多万元的“别墅”外,银行存款不菲,成为富甲全乡的“笛子大王”。在大户的示范效应下,邻近的江永、江家等7个村农民开始效仿,构成了“户户马达响,家家笛声扬”的格局。到目前,全乡已有1200多户从事乐器加工,被文化部冠名“全国民族乐器之乡”。
  面对雨后春笋般的乐器加工,乡政府引导村民分别成立了乐器加工协会和流通贩运协会。乡政府安排贩运协会分别在北京、吉林、成都、西安等2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网点,同时,组织本乡8000多个村民加入贩运大军,奔走于大江南北。此外,还在南岳旅游区兴建民族乐器专业市场。每逢赶集交易,来自各地的客商云集于此,热闹非凡,年交易量8000多万元。几年光景,师古的乐器覆盖全国四成市场,并出口到日本、俄罗斯和东南亚地区。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微型调查

  靠技术赢得支撑点
毛本忠
小乡镇企业缺人才、缺技术,怎样才能在与大中型企业竞争中站住脚跟?湖北省钟祥市金汉江纤维素有限公司靠技术找到了发展的支撑点,为小乡企如何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需要,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子。
  湖北省钟祥市金汉江纤维素有限公司,前身是钟祥市精制棉厂,当初只是一家亏损470万元、濒临倒闭的小型乡镇企业。今天,它年产值已达5000万元,年利税600万元,其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优势。
  一家小型乡镇企业靠什么在竞争中站住脚?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金汉江公司找到了立足市场的技术切入点。
  还在全国理论界开始重视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时,金汉江公司总经理周家贵就在同行业中领先一步,率领本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以前该公司只能生产黏度30#的低档纤维产品,而外地厂家已能生产200#的产品了。周家贵采取果断措施,下令全厂停产3个月,普通员工放假,集中厂里的科技人员攻关。经过几个月的奋战,他们又攻克了中档产品技术关。以后又与西安、武汉、北京等大专院校和研究院所合作,组织更大力度的技术攻关,终于突破了1000#高技术的难关,填补了国内空白。
  几年过去了,他们的这一高技术产品为国家节省了数百万美元外汇,同时也获得了明显的竞争优势。金汉江公司的这一高技术产品被国家列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纳入国家火炬计划,同时,金汉江公司被列为省级高新技术公司、省级技术研究中心。
  目前,金汉江公司在全国同行业中规模虽算不上最大,但被竞争对手公认为行业最强,当地政府也将该公司列为重点企业。目前该公司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开始筹备申报ISO14000国际产品认证。金汉江公司明白,通过了这一国际性认证,公司将获得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金汉江公司就是这样通过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硬是在传统行业中创造出一个高新技术产品,同时也为小乡镇企业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的发展做了一个生动的注解。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白茶待远客
产于浙江省安吉县的白茶形如凤羽,色如玉霜,滋味鲜爽甘醇,具有观赏、营养、经济等价值,每500克售价高达5000元以上。图为“白茶仙子”在表演泡制技艺。新华社记者庞伟良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家娃和洋教师
  天津武清区英华小学最近聘请了三位外籍教师教授英语。这三位外籍教师不但为200名津郊农家学生教授纯正的英语,同时,他们带来的轻松、愉快、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令孩子们耳目一新。
  新华社记者马平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西部最大人工草原在临潼启动
  本报讯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相桥镇日前启动万亩人工草原工程,这是迄今为止西部最大的人工草原。相桥镇党委书记焦绪江说,今年全镇种植了3000亩优质牧草,明年将发展到1万亩,后年带动周边地区力争达到5万亩,使草业成为既能给奶牛提供饲料,还可出口外销的新兴产业。到时,相桥的乳品加工、奶牛饲养、种草养殖和生态环境将得到协调发展。(柏建华)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莱芜市建立耕地储备库
  本报讯山东省莱芜市认真组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使耕地总量持续增长,现已储备耕地3200亩。去年莱芜市共铺开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近百个。据初步统计,全市目前已完成开发治理面积1.7万亩,增加耕地4000亩。国土资源部已将该市东部山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列入国家计划。(李炳刚)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涡阳:小额信贷进万家
  本报讯今年以来,安徽省涡阳县信用联社大力开展农户小额贷款,推动支农兴农向纵深发展。在发放贷款过程中,信用社始终坚持对粮食生产资金实行优先发放,扶持农民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截至5月中旬,信用联社共向农民贷款6151万元。(丁少华)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莒县农信社“就业信贷”惠学子
  本报讯山东莒县农村信用社日前推出针对农村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信贷”扶持政策。大中专毕业生直接从事高效农业的,最高可贷款6000元,贷款期根据生产周期确定。目前已有近百名大中专毕业生扎根农村创业。
  (张建锋王秋河)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国内农产品供给充足、需求不旺,国外实力雄厚的农业公司也盯着中国的大市场,在这内外夹击之中——
西部农业怎样发展
本报记者江夏
  初夏时节,数十位农业和农村问题专家会聚陕西杨凌,参加第二届新世纪中国农业发展高层论坛。大家的兴奋点始终没有离开这样几个问题:西部农业的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处于什么位置?西部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什么样的大环境?有什么新的路数?
  最大的差距在农村
  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目的,是加快西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的差距。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段应碧认为,东西部的差距表现在多方面,但最大的差距还是在东西部的农村之间。经过扶贫攻坚,全国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基本解决温饱,而余下的贫困人群,主要分布在西部农村地区。西部农业的发展问题,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列举了这样一组数字:1999年,在西部地区中,有3个省区市的城镇居民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有3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0%以上,其余的均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75%以上。但同期西部12省区市
  的农民人均收入,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7个省区市的农民人均收入,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2/3。他认为,整个西部的经济落后,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西部的农村发展更为滞后,西部地区的农民更为贫困。因此,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须使西部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有更快的发展,必须使西部农民的收入有更大幅度的增长。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杜鹰进一步论证,近几年,全国农民收入低速增长,如果继续细划,分不同经营类型农户看,非农兼业户收入在增长,而纯农户和以农为主的兼业户收入增长不多甚至减收;分区域看,东部与中西部的农民收入差距拉大;从收入分组情况看,少数高收入户的收入在增长,而多数低收入户的收入增长不多甚至减收。这些情况表明,中西部地区是农民增收的真正难点。
  周遭环境已改变
  西部农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背景,新的形势,这一点无论是西部地区,还是准备进入西部发展的企业,都应对已经发生变化的环境有充分的认识。
  段应碧说,现在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西部农业的发展再也不能只追求产量、数量,而必须考虑销路,面向市场,把当地的自然优势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西部许多地方特色农业搞得有声有色,那里的优势,其他地方比不了。东部的乡镇企业是在短缺经济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西部的乡镇企业如果重走东部的外延扩张之路,肯定也会遇到市场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认为,我国即将加入WTO,国际竞争将日益国内化。目前,已有一些大的国外果汁加工企业,在我们这里抢滩登陆。我们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有世界眼光,要有参加国际竞争的准备。
  农业部综合计划司司长薛亮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问题。他觉得,西部地区具有鲜明的自然区域经济特点。以400毫米等雨量线为界,可以把西部地区划分为两大片:干旱半干旱区和湿润半湿润区。这两片地区的水资源、光热资源条件和自然植被都不相同,适合发展的产业也不一样。发展西部农业,就要深刻认识和充分尊重西部地区的自然经济规律。既不能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而破坏生态环境,也不能单纯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农民的生存问题。
  发展要有新思路
  西部地区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可是,西北缺水,西南缺地,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专家们说,正因为如此,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更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搞好结构调整,走出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益的项目上。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所长屈冬玉分析道,我国西部的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光照资源丰富,昼夜温差较大,夏季较为凉爽,适宜果树、蔬菜、花卉的生长发育;由于西部的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因而,其水果、蔬菜、花卉与国内其他产区和国外同类产品相比,都有较强的价格优势,有利于国内外市场的开拓。以蔬菜为例,我们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与世界是同步的,差距主要在全程质量监控上。
  西部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低在哪里呢?从1999年的统计看,西部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甚至高出东部10省市6个百分点。这样一组数字更说明问题:在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中,劳务收入占28.5%,东部沿海10省市农民的劳务收入占46.5%,西部农民的劳务收入只占19.2%。这表明,西部农民的贫困,主要原因在于农村非农产业的不发达,农村劳动力流动进城就业的比重较低。陈锡文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论,积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努力扩大农民的就业空间,应该是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的当务之急。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当特别注重发展民营中小企业,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西部农业的发展,要改变单纯提供低价原料的状况,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经营,离不开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丁力在会议期间,去了搞苗木、草业的西安中富企业集团、搞苹果汁加工的海升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家企业,看到他们靠科技支撑,市场化运作,感到西部农业发展大有希望。他与企业家聊天发现,一些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比如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问题,企业家在实践中处理得非常好。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局长唐仁健提出,中国农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着力推进技术创新、融资创新和组织创新。既要继续依靠“游击队”,又要组建一批“正规军”,在继续强化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发展各种形式的市场中介组织的同时,着力培育一批抗风险能力强的农业企业或农业公司,运用包括资本、技术、管理、信息等在内的现代生产要素,尽快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