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

探寻古街
  湖北远安苟家垭镇有一条明清时留下的古街——嫘祖街,街长200余米,宽为3至5米,街面全部由不到1米长的大青石铺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青石上慢慢显现出形态各异的远古生物化石。
  据有关专家考证,这些青石板上的古化石为“中华震旦角石”化石,属软体动物,距今约4.4亿年,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这么多远古化石铺路成街,在全国也属罕见。
  左图:当人们走在嫘祖街石板路上,很难想象脚下这些不起眼的大青石出自4.4亿年之前。
  上图:嫘祖街61岁的柴启慈太婆家的这块青石门坎上,竟有5块“中华震旦角石”。
  周国强摄影报道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

  一部《文图并说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大事聚焦》,引发历史写作的思考
做书最难是讲究
舜尧
出版界的繁荣昌盛,常常使一些本该引人注目的优秀书籍也变得司空见惯的平常。所以当《文图并说中国共产党80年大事聚焦》这套洋洋百万字的大书排在案头的时候,并没有引起笔者足够的重视。但是这部由解放军出版社新近悄悄推出的新书,一上市就得到读者的青睐:两个月内一版再版,印数达2万余套(码洋170余万)销售告罄;再版的订货电话接连不断。读者好评如云,甚至有人说,不少书放下去不想拿起来,这本党史,拿起来就不想放下……
  严肃著作也要“心中有读者”
  如今受众口味的挑剔是众所周知的,不要说是党史这样的严肃著作,就是一般的消遣读物,作者编者要是疏忽做得稍不讲究,读者受众便要毫不客气地报以冷眼。一本书摆上柜台,放下去再拿不起来,大概也还有可取之处——至少它还能吸引人拿起来。至于把书做到叫人拿起来不想放下的地步,这书该有多大魅力呢?
  《文图并说中国共产党80年大事聚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出这样的评价,是因为此书从形式到内容,都不显一般和敷衍,而是透出特别的认真和讲究,讲究亲和,讲究创新,讲究系统,讲究导向。
  党史属于专业学术著作。这样的著作非学者专家莫属。但读多了专家学者的著作后也有一丝遗憾:学术著作往往可誉而不可读。换句话说:只能说好,但可读性差。更何况从来就有一种风气喜欢把学术放在神坛上祭奠而不肯屈尊不屑通俗,还有人把学术当成饰物的时候远远多于用它解惑的时候。这就难怪常人常有不满:学术爱端架子,拒常人于千里之外。其实真正的学问,真正的学术,从来就不与冷僻深奥为伍。化繁为简,将高深变得平易,让晦涩成为明畅,才是学术的本义。
  这部党史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学术者放下了学术的架子,“心中有读者”,主动地调整了自己与读者的距离。这部书的主编邵维正将军,是国内党史界颇有名气的学者。但他并不想把此书写成学术专著。他在前言中写得清楚:此书定位于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党史普及读物。做书人从立意始就想把党史从研究者的书斋中请出来,正是这种想法使这本书从根本上赢得了读者。
  学者一旦放下架子,他们化难解惑释问答疑的能力就会加倍地释放出来。而且,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对通俗的友好与尊重,叙事行文的风格便变得平易亲切而不拿捏生硬。由情节生动的故事载起的严肃庄重的精神与思想,与读者不再疏远。让读者看起来不累,让读者能看下去,让受众喜欢,甚至让读者买得起……一句话,全书透着一般学术著作少见的亲和力。
  党史写作可以创新
  党史这样的书,不管是学术专著还是普及读物,在市上少说也有上百种。这类书要想好中见好,优中显优,不讲究创新,也就无异于平庸。
  《文图并说中国共产党80年大事聚焦》首先在体例上富有新意。它大胆摒弃了我们所习惯的编年体写法,使用了比较少见而难度较大的纪事体。以事载史,以人载史,正应了“历史是由无数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组成的”之定理。在形式上,该书通篇运用以文为主以图为辅、随文走图文图互补的新颖形式。这样的形式既具备了文字的厚重和深远,又有了图片的形象与生动,这种文图组合相得益彰的形式不仅便于丰富内容的表现,而且能最大限度地适应现代人追求轻松、讲究视觉形象、可断可续的读书习惯和节奏。
  而写作语言的清新也值得一提,特别是文章标题的制作,虚实搭配得颇为得体,虚的美和灵巧与实的准和严谨,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在著作过程中的认真和机智——做实容易,做虚也不难,难的是虚实兼容,把实做出虚的美来,把虚做出实的准来。同时,全书四字标题的工整与对仗,以及封面制作的清新淡雅,让人不难体味作者、编者贯穿始终的创新意识与良苦用心。
  兼顾科学严密与亲切可读
  《文图并说中国共产党80年大事聚焦》采用的是纪事体。纪事体生动,但弄不好很容易失之于疏漏。不能因为追求可读生动而丧失科学的系统与严密,否则此书的学术价值、可信与权威性就要大打折扣。这无疑对做书人的功力是个考验。著作者必须胸有成竹,心中不仅具备完整的学术体系,而且还具备表达这个体系的技巧与能力。具体来说便是对80年100件大事的选择与确定必须科学与严谨。100件大事100个点,每一个点是独立的,读者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兴趣择其所好掐头去尾地阅读。但这些点串联起来,又是一条清晰的线。做书人对党史知识能提纲挈领,对其铺排组合自如,选事择人的标准统一和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俗话说盛世修史。只图热闹与卖点不负责任的向读者提供一些似是而非的传闻或者是只供人们茶余饭后消遣话料,那不是唯物主义的史家所为。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不隐讳,不溢美——这是历史的良心所在,也是我们党性的光明磊落和强大自信所在。这部书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好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做书人把以上的精神原则融于做书的每一个具体的环节。对党的丰功伟绩英明正确旗帜鲜明的弘扬,但错误和缺点也不隐讳回避。我们看到,诸如“拨正航向”、“兴无灭资”、“土法上马”这类章节,其切入的角度,叙述的分寸,因果的揭示,都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原则。
  由于创意与著作以及编发的每一个环节都浸透着做书人的讲究,这部书得以脱颖而出。它的成功告诉我们,做书将就容易,讲究就难了——但难并非不能为——党史这样的含有浓厚学术味道的严肃著作,完全可以做得讲究些。只要讲究,科学严密与亲切可读皆备,专业高雅与通俗易懂共融,庄重严谨与生动活泼一体,是可以做到的。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坐拥书城

  幽燕沧桑的记录
王欣
北京为历朝人文荟萃,公藏私藏,典籍斐然。探究老北京悠长的历史,寻揽古都社会文化沿革,如果有了这些典籍的衬映,便多了一种寻古探幽的文化底蕴。
  北京古籍出版社最近推出的《北京古籍丛书》为我们具备这样的底蕴提供了基础。这套创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系列丛书,至今已有50余种,或为长篇巨制,或为碎玉,都以不同的体裁,从不同的角度,记述了北京地方的历史、地理、风物、民俗,是民俗学、社会学、史学研究的宝贵资料,深为学人嘉许。自出版以来就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因出版年代久远,许多种图书已脱销多年,为满足读者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北京古籍出版社精选了以《析津志辑佚》、《日下旧闻考》、《光绪顺天府志》为代表的十几种图书再版,以飨读者。
  这套丛书从记述风格上可分为三类:方志、杂记、艺文。在方志类书中,《析津志辑佚》作为北京最早的方志《析津志》的辑佚本,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本元代人以辽代北京的名称“析津”命名的志书,详细地记述了元代北京的情况,包括元大都的建制、各种民间风俗、古迹、寺观、物产等罕见资料,因原书久已不传,故辑其佚文整理出版。此类志书还有《帝京景物略》、《天府广记》、《日下旧闻考》、《京师坊巷志稿》等,其中清人于敏中等编撰的《日下旧闻考》以其规模宏大、资料完备、体例严谨、考核精确而闻名;而缪荃孙、周家楣主持编写的《光绪顺天府志》则以其磅礴的卷帙,详实的内容,系统而完善的考证,博文多识、学有专长的作者群而著称于近代。杂记类书中,有记叙明代北京地区掌故的《长安客话》,有明太监刘若愚记述明宫历史的《酌中志》,有历经数朝,由朝廷重臣颚尔泰、张廷玉等亲自执笔的《国朝宫史》、《国朝宫史续编》,有记载北京风俗、游览、物产的《帝京岁时记胜》、《人海记》,还有记载北京城区变迁见长的《燕都丛考》等等。
  《北京古籍丛书》是涵盖上起辽金,下迄民国,记录了北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套集大成之作,此次精选了18种图书集中重印,不仅解决了老读者经年访求此套丛书之饥渴,也使更多的新读者有机会了解北京的历史。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坐拥书城

  《十万个为什么》有续编
  安方
  “飞机为什么能在天上飞?”“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小时候,这样的问题总能在《十万个为什么》里面找到答案。多少年来,不同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曾经启迪无数少年儿童的稚嫩童心,激发他们爱世界爱科学的热情。
  在科技飞速发展,知识快速更新的新世纪,萦绕在孩子们心头的“为什么”越来越多,过去的老版《十万个为什么》已经无法满足少年读者对新知识的需求。河北教育出版社因此推出160万字10卷本《21世纪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版)》,让一个更符合新世纪标准和中国少年口味的全新版本进入小读者的视野。从宇宙探索、地球万象,到动物秘密、植物奇观、数学之谜、物理趣谈,《21世纪十万个为什么》在编撰过程中,研究了海内外所有版本的长处和不足,更新了陈旧的知识,革除了艰深的语言,增加了千余幅实物图片,突出了新科技新知识——如网络、数码技术、生物工程、人类基因、克隆、太空开发、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等,并围绕目前已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科技新产品,特别是结合新一代少年读者日常看到、听到的现象——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绿色农业、少年肥胖等等,以及可能看到的物品——电子游戏、手机、数码家电等作为实例讲解,并用勾起他们兴趣的提问,浅显通俗易懂的语言,提高少年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套图书编辑阵容强大,由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任读书指导委员会主任并作序,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师昌绪,以及吴良镛等院士任指导委员,北京高校的专家教授和一批富有经验的教育界人士撰写。最可贵的是该书将结合读者反馈的信息,每年定期修订内容再版,使之不断更新知识,紧跟时代步伐。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

  诗书遍城乡
  ——记昌邑文山诗书社
  海瑞九思
  山东省昌邑市有个饮誉城乡的文山诗书社,近年来,这个以离退休干部为主体的群众组织,紧扣时代的主旋律,在抢救地方优秀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中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昌邑历史悠久,诗书画艺术源远流长。文山诗书社成立九年来,他们把昌邑历史上分散遗留下来的诗词书画和文集典志广泛搜集,仔细整理,分类编纂,推出了卷帙浩繁的《昌邑古今诗词》、《昌邑古今书画》、《昌邑历史人物》、《清代名医黄元御》和《昌邑织造》等十余部长达400多万字的鸿篇巨著,填补了昌邑历史文化的空白。这些典籍分别被省、市档案、图书部门珍藏。其中《昌邑历史人物》和《昌邑织造》两书被山东历史研究学会评为一等奖。
  为搞好诗书画创作,文山诗书社分别组织下属的诗词和书画联谊会举办讲座、收看中国书画函大教学录像、印发辅导材料和编写《诗词联新韵平仄鉴别》工具书,逐步提高社员们的艺术创作水平。全社1000余名社员及海内外联谊诗书画友写中心、咏发展、颂热土、抒情怀,与波澜壮阔的时代脉搏一起跳动。几年来,该社创办的《文山诗词》出刊了22期,发行4万余册。至今已有22名社员出版了个人诗书专集和一部10人诗词合集。
  为了让诗词走进校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文山诗书社选派骨干社员为中小学师生作诗词讲座,并帮助市实验中学建立了新苗诗社。他们还选编了《爱国教育传统诗词一百首》——部分适合中小学生吟诵的优秀传统古典诗词,供市内中小学选用。
  让诗词走进农村文化大院是昌邑市在创建诗书之乡中的又一响亮口号。全市15个乡镇街办有34个诗书小组,其中围子镇村村有文山诗书社的社员,并建起一批展示农民诗书画艺术成果和开展文体活动的农家大院。
  眼下,一种“书画盈室,遍地诗声”的文化氛围正在昌邑形成,文山诗书社的队伍仍在不断壮大。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

  波澜壮阔的八十年峥嵘岁月,荡气回肠的共产党人光辉史诗——
珍贵档案解读党史
  边延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之际,中央档案馆编辑的《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珍贵档案》(以下称《珍贵档案》)一书,近期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发行。《珍贵档案》通过丰富生动的档案史料,再现了中国共产党80年来的光辉历程。该书的编辑出版深受社会关注,被中宣部、新闻出版署确定为庆祝建党80周年100部重点图书之一。
  存真求实保持原貌
  《珍贵档案》一书分上、下两卷,约150万字,共收录了中国共产党成立80年来的重要文献960余件,照片近200幅,这些重要档案资料是编者从中央档案馆馆藏中经过广泛收集、深入挖掘、精心遴选出的档案珍品。
  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份档案文献常有多个不同版本,本书所选的文件,涉及的版本总量即达上千个。同一文件的不同版本,其文字和内容有时有较大差异。编者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入进行考证,尽可能选取档案正本,包括手稿、定稿、正式签名或盖章发出的文电,以及其它档案副本,包括复写件、油印件等,经过对各种版本认真研究、比较后,选择最可靠、最准确、最完整的版本。如书中收入的《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一文,仅1949年以前出版的不同版本,中央档案馆就藏有10个。经过反复比较,《珍贵档案》选用了油印的原版本进行影印。像这种不同版本形成的差异,都通过编者对不同版本的校勘予以补齐。
  点面结合精心编辑
  中国共产党成立80年来,历经风雨坎坷,留下了纷繁多彩的珍贵档案史料,编辑人员坚持精选、精编,并在选编文件时注意掌握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编辑原则,努力把一部重点突出、全面反映我党光辉历史的文献汇编奉献给广大读者。
  “点”即党史中的重点。在选编过程中,编者力求围绕党的重要会议、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等这些党史的重点来选材。如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党的一大召开,选编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俄文原件,并配有译文作正件,正文后附一大会议旧址、嘉兴南湖游船两张照片,并附当时谢觉哉的日记中关于何叔衡、毛泽东代表长沙共产主义小组前往上海出席党的一大会议记载的影印文字图片。围绕改革开放,选编了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提纲手迹,胡乔木记录的1978年12月5日邓小平谈话要点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等。
  老一辈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手迹,是党的档案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本书公布的档案原件中,老一辈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珍贵手迹约占52%。这些珍贵手迹,有他们代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等起草的文电原件,有领袖人物的讲话提纲、批示、题词、诗文及信函等。如1922年6月毛泽东关于改组长沙团组织致团中央的报告,1923年3月周恩来起草的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报告第一号,1939年初刘少奇关于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报告大纲,1986年邓小平对“863”计划《纲要》的批示,1991年3月江泽民为建党70周年题词,等等。
  “面”即党史的各个方面。编者在选编档案资料时,力求从多方面选择文献的内容,完整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我们党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革命者的不懈奋斗。本书精选了一批革命烈士的遗书。其中有赵云霄、赵一曼烈士在狱中写给子女的遗书,刘伯坚烈士在狱中写给妻子王叔振的遗书,李大钊烈士的《狱中自述》,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的《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等。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还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和模范人物,他们的先进事迹可歌可泣,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主流和前进方向。本书选编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为学习雷锋、王杰、欧阳海的题词,选编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先进事迹等。
  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国际组织及国外共产党的援助。本书中还收录了1939年11月中共中央悼念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的电报、白求恩大夫为八路军战士做手术的照片和1942年12月朱德为印度援华医疗队柯棣华大夫的题词手迹等。这些档案文献所体现出的崇高国际主义精神,令人深受感动,并给人以深刻启示。
  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珍贵档案》一书图文并茂,形式新颖,围绕主题穿插了近200幅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照片及简明准确的说明,其中不少是馆藏珍品。
  如1946年4月8日,王若飞、叶挺等同志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该书除影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为“四八”烈士的题词外,还从中央档案馆珍藏的照片资料中精选了1946年4月19日周恩来在重庆各界追悼“四八”烈士大会上致词的会场照片、1946年11月中共代表团编印的《“四八”被难烈士纪念册》文字图片。
  又如,在书中收入的1992年3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的说明》一文后,编者还选登了1958年3月30日毛泽东在“江峡”轮上听取汇报并研究治理长江的大事、1979年邓小平视察葛洲坝工地并询问三峡工程情况、1989年江泽民视察三峡大坝坝址——中堡岛、1994年12月李鹏在长江三峡工程开工典礼上宣布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等4幅照片。选择这组照片,是为了如实地反映历届中央领导人关心、重视长江三峡工程的重大主题,从而使该书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
  《珍贵档案》一书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80年的光辉历程,为研究中共党史提供了宝贵史料,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一部生动教材。打开这部书,读者眼前展现的是一幅幅8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壮丽画面。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文化百态

  熔铸八千年陶瓷文化
  ——访“北方瓷都”淄博
  王新友魏廷宝
  沐浴着浩荡的春风,具有“北方瓷都”之誉的山东淄博迎来了第一届国际陶瓷博览会。4月22日,来自国内五大陶瓷产区以及日本、美国和西欧诸国的陶瓷精品开始在淄博展销,一些珍贵的淄博陶瓷文物和艺术品也开始展出。
  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
  淄博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齐国的都城和齐文化的发祥地,陶瓷文化一直贯穿淄博的文明发展史。考古发掘证明,早在8500年前的后李文化时期,淄博地区就开始了陶瓷生产,发掘出的窑炉,是我国迄今所见到的最早的陶窑。
  为了弘扬悠久的陶瓷文化,淄博在本次陶博会上举行了陶瓷文化展,2500余件陶瓷从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展示了淄博陶瓷的历史沿革和灿烂前景。
  古代展区陈列了在淄博境内出土的陶瓷文物珍品249件,漫步其中,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一件件斑驳的古代炻器、陶瓷,记载着久远的陶瓷文化;绚丽多彩的青瓷、雨点釉等古代名品展示着宋金两朝淄博陶瓷业的繁茂兴盛。
  近代展品展示了1840年至新中国成立以前各类陶瓷产品的发展历史。20世纪初,饱受战乱影响的淄博陶瓷,几乎奄奄一息。新中国成立以后,淄博陶瓷业开始了恢复性生产,上个世纪70年代后,相继开发出乳白瓷等新瓷种,它们已走进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畅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8000年的传统文化积淀,50年的新生,淄博陶瓷始终是“CHINA”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从古代土窑制陶到现代的流水线生产,熊熊燃烧了8000多年的淄博窑烈火,熔铸了淄博陶瓷文化的灿烂与辉煌!
高超的陶瓷艺术
淄博在漫长的陶瓷文化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最近的几十年里,淄博艺术人才辈出,赋予了陶瓷这一火与土的结合体以生命的灵性,淄博陶瓷在大师的精心雕琢下更加绚烂多彩。
代表淄博风格的乳白瓷等新瓷种高贵典雅,精美绝伦。“石英踏碎倩影出,冻玉凝脂总不如”、“借来长虹七彩色,千娇百媚高石英”、“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这是对淄博陶瓷的生动描述。
刻瓷艺术是巧用陶瓷造型与釉面的特长,通过锤击刀凿的变幻,来表达情趣神韵。艺术家们将娴熟的书法绘画艺术运用到刻瓷这门艺术上,集国画、版画、油画、素描之长,作品意境高远,成为陶瓷艺术中一朵绽放的奇葩。作为国礼,淄博刻瓷大师先后为美、日等众多国家的元首和国际友人刻制了瓷盘头像。
浮雕刻瓷是淄博美术大师冯乃江创造的,是把刻瓷与陶瓷雕塑、高温彩釉相结合的艺术。一天,他正在一面瓷盘上雕琢,一块泥巴突然落上了瓷盘,冯乃江心中一动,立即操刀雕刻,一只麻雀跃然盘上,这便是浮雕刻瓷艺术的开始。
淄博黑陶凝重浑厚、意蕴深刻。工艺美术大师陈贻谟将传统文化的底蕴巧妙地融入现代感强烈的外形中,使作品体现出他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张衡、祖冲之、孔子、蒲松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形象在他的手中诞生,他创作的作品以质朴的美反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走向未来的新瓷都
近年来,淄博在发掘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依托山东省硅酸盐研究院等专业科研单位开发高科技陶瓷,使淄博陶瓷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涌现出许多代表淄博风格和特色的新瓷种。淄博也从以前单一的日用陶瓷生产发展到目前的日用陶瓷、工业陶瓷和建筑陶瓷三大基地。
在开发日用陶瓷新品种的同时,淄博在陶瓷机械、高级耐火材料等工业和建筑陶瓷的研制与开发上,都形成了规模,陶瓷产业已成为淄博第三大出口创汇行业。
博览会期间,中外游客2800多人来到淄博,配合陶博会举办的经贸活动,吸引外资5775万美元。国际陶艺发展论坛、陶瓷精品大赛等活动也都取得了成功。为了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淄博陶瓷博物馆以及展出的陶瓷文物和艺术品将长期保存,古老的陶瓷业在淄博这块曾孕育出灿烂的古文明的沃土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