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2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头条新闻大奖赛

  南水北调工程被正式列入“十五”计划。新的政策是“谁用水,谁掏钱”。长江之水远道而来,人们用得起吗?水调来了会不会又用不出去?那么——
南来之水价几何
  本报记者江夏
  南来的水,能否用得起?
  穿过黄河,长江水千里迢迢,远道而来,成本能低得了吗?人们难免担心,要是真的达到8元、10元一吨水,谁用得起呀?
  水利部副部长、水利部南水北调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张基尧告诉记者,这一点大家可以放心,让群众能够承受,是确定南水北调水价的重要原则之一。如果水价过高,用水户不能接受,就会影响用水量,造成工程的浪费;如果受水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不能受益,南水北调也就失去了意义。问题是,现在绝大部分地区的水价不是过高,而是过低,有的甚至是有钱无处买水。
  记者随便采访了一个普通工薪家庭,一家三口,月收入3000多元,用水量12吨,按北京目前的水费2元一吨,需缴24元,占收入的比例不到1%。水价偏低的情形在许多城市都存在。因此,制定南水北调水价还有另外两条重要原则,张基尧说,一是有利于节约用水;二是充分考虑工程的运行和维护费用,使得工程形成的固定资产能够良性运行。即便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再加上各地城市配套管网和治污费,与当地水源(占当地总用水量的70%—80%)综合计价,一直到老百姓的水龙头,水费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也不会超过2%—3%。“有些城市计划,几年之后水价涨到5元一吨,那三口之家每月的水费支出就达到60元了。平均每人支出16元多,还不算贵吗?”对我的提问,张基尧反问了一句,几个冰激凌多少钱,几瓶矿泉水又是多少钱?这十几二十元钱,在大多数城市居民逐步增加的月收入中占多大比重?
  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的相关省市,都有了调整水价的计划。由于南水北调东、中线的一期工程以解决城市用水为主,他们对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作了大量调查,结果表明,按照不超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的水平测算,各地的水价都还存在调整的空间。对城市居民中的低收入人群,各地政府准备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对水费实行累进加价,在保证基本用水的前提下,分不同档次,超额加价。
  南来的水,能否用得掉?
  接受采访的所有官员和专家,都对这个问题表示极大的关注。因为这样的前车之鉴国内外都不鲜见。特别是国内有一些调水工程,没有开工时,部分受水地区拼命多要水量,一旦工程建成通水,用不用就两说了。
  “关键是许多地方认为,国家投资修工程调水,不要白不要,”张基尧说,水价的杠杆作用的确很重要,定低了,起不到节水的作用,也不利于工程的维护;定高了,水没人用,工程晒太阳。同时我们也有另外一种担心,如果工程建成后,很快就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再扩大规模,就要花成倍的投资。所以,工程的规模必须适度,决策要慎之又慎。前期的水资源规划,一定要做深做细。同时,充分发挥水价的杠杆作用。南水北调的水价,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容量水价,它包括工程实施中贷款的还本付息、工程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和基本的维护费。不管实际用水量的多少,这部分基础水价只与水资源规划中受水区认可的需调水量有关;另一部分是计量水价,与实际用水的多少相关联。这两部分的总和构成原水水价。这种收费方式使得受水区确定的需调水量更符合实际。
  几天前,南水北调东、中线部分省市水资源规划审查会刚刚结束,从会上传出的消息说,大部分省市新确定的需调水量都比原来有所下调。水利部调水局副局长许新宜说,贯彻“谁用水,谁花钱”的原则起了很大作用,调多少水,就要分摊多少投资。这样各地就把节水的因素考虑得更充分了。“过去,不是也要求地方配套资金吗?还不是有不少地方资金不到位?”许新宜说,南水北调今后要实行企业化经营,对出资人资本金的及时到账将有更强的约束力。
  专家提醒说,南水北调的水能否用得掉,还有两个因素值得注意。一是能否按照用水户要求的水量和水质,保证及时供水;二是生态用水能否真正放在重要位置上。过去,在没有外来水源的情况下,干旱的北方是以挤占农业用水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和保证城市居民用水的。黄淮海平原年平均超采地下水40—50亿立方米,有的地方甚至已经把地下水抽干。如果有了南水北调的水源,就有可能把原来挤占的水资源还给农业,并回补地下水,给子孙后代留下安全的水源。
  先节水后调水,做得怎么样了?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鹄,只要一有机会,就大声疾呼重视节水的事。在家里,他身体力行,准备了两个塑料桶,淘米、洗菜、洗衣服的水,再用来冲厕所。两只水桶倒来倒去,不厌其烦。几个月过去了,省了几吨水,只收回了买塑料桶的钱。讲起此事,陈鹄显得有几分无奈,他觉得,以目前的水价水平,不可能有多少人为了节约几吨水费这么大劲。他认为,水价是促进节水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当年,居民楼的水表从总表改为分表,仅此一项,用水量就减了很多。现在水价调整的力度还很不够,应该尽早调整到位。
  节水的潜力究竟有多大,也许一下子难以说清。但是,在我们周围,浪费水的现象仍然随处可见。小到自来水龙头的跑、冒、滴、漏,大到用水大户的无度挥霍。
  节水,是南水北调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节水后调水,就是要从现在开始做起,经过扎扎实实的努力,使工业每万元产值的耗水指标更加先进,农业用水的利用系数继续提高,先进的节水器具在城市中普及推广,南水北调通水之前,所有这些节水措施都应到位。现在,南水北调东、中线的相关省市,已经陆续完成了节水规划。
  水利部调水局局长张国良说,过去,有不少调水工程成了国家的包袱,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水利工程被当成一种纯公益性、福利性事业,不计成本,不问回报,水价不到位,管理也很粗放。南水北调工程将要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理应有新的运行机制。目前,一些方案正在筹划之中:如由出资方组成董事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工程的建设、管理和运营……
这必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毕竟使人看到了希望。我们热切期待着。(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天津市一角。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来自财富论坛的声音
  本报记者田俊荣白天亮
  5月8日至10日,全球近700位政经翘楚、商业领袖云集香港,出席《财富》全球论坛香港年会。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亚洲新一代”,与会者主要探讨亚洲区内逐渐形成的新的商业格局。重点探讨的话题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科技发展”、“亚洲优势何在”、“全球资本市场”、“中国新貌:西部兴起”等。现将部分与会者的精彩观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编者
  吴基传:以国际合作消弥“数字鸿沟”
  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认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数字鸿沟”的必然存在。要缩短这种差距,各国政府应当充分认识运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经济的促进作用,制定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发展政策,以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同时还要积极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在科技、信息和人才方面占有优势的发达国家,应当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帮助欠发达国家发展经济,进一步放宽对技术转让的限制,建立和优化人才培养、交流机制,使技术更广泛地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
  考尔文:用“活力充沛”形容香港最好不过
  《财富》杂志编辑总监考尔文说,4年前《财富》杂志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ThedeathofHongKong)”是一个错误,今天如果《财富》再做一篇有关香港的封面文章,用“活力充沛(Vitality)”这个词最好不过。
  他承认香港作为亚洲地区金融中心的地位没有改变,香港也仍然是外资进入中国内地的重要阵地。“一国两制”在香港也得到较好落实。《财富》杂志此次选择在香港举办论坛,就是对香港回归中国4年的肯定。
  曾培炎:西部开发将有一系列优惠政策
  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透露,为了推进西部开发,中国将增加投入,并在税收、土地、资源、人才等方面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例如,对设在西部地区的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可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西部地区兴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等企业,企业所得税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扩大外商在银行、商业零售企业、外贸企业投资的试点范围;简化外商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对到西部去的旅游者、投资者提供出入境便利。
  戴相龙:美国经济走软,对中国影响不大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强调,外部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虽有影响,但是中国国内市场巨大,发展经济最主要靠扩大内需。况且从贸易上看,中国对美出口主要是服装、玩具等消费品,不是以电子产品为主,估计对美出口下降幅度不大。
  再从资本流动的角度看,近3年来中国引进的外资中,美资仅占8%,最多的一年也不过是10%。今年一季度,外商合同投资达180亿美元,同比增加40%,实际投资90亿美元,增加12%,这说明外国对中国的投资还是继续扩大的。此外,美元利率下降,对中国引进外资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这意味着引进美国资金的成本降低,可以更多地吸收一些;意味着美元和人民币的利率差缩小,将使中国的外汇资金流出减少;还意味着美国工商企业的盈利水平下降,部分资金要转向投资环境较好的国家,估计中国的资本流入会有所加大。
  卢维思:加入世贸将给香港创造巨大商机
  香港特区投资推广署署长卢维思说,中国内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规模将剧增,经济腹地的强盛将为香港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中国内地“入世”后,将在西部地区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海外投资和人才,而香港可充当一个“跳板”,让外国资源进入中国西部。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将会得益于内地不断增加的外国投资。
  王峻涛:本次论坛中国企业家的声音大了很多
  北京时代珠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峻涛认为,与1999年在上海举行的《财富》全球论坛相比,本次论坛上中国企业家的声音大了很多,而且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越来越重视,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了解中国。1999年在上海,感觉给国外投资者介绍中国的时候很累,他们对中国很不了解。经过两年时间后,这一次与他们沟通没有太多的困难,这证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吸引了国际投资者的关注。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部长热线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
编辑同志:我所在的城市近几年已经调了几次水价,水费涨了一元多,听说还要继续调。能否请专家谈谈,水价是根据什么确定的?怎样才算合理?北京朝阳区读者王丰
供水价格的形成机制是否合理,首先就要看它能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相适应。此外,至少还应有以下几个具体标准:其一,是否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二,是否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其三,是否有利于正确处理供水单位、用水户、投资者及相关各方的利益关系。这里所说的利益既有经济利益,也包含生态环境等社会利益。
  近些年来,我国的水价改革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一些地方的水价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现行水价形成机制与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首先,水作为商品还没有按价值规律定价;其次,目前的水价水平和水价结构,既不利于供水工程和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更新改造,也不利于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现行的水价形成机制不能正确处理供水单位、用水户、投资者及相关各方的利益;用水户无法对供水单位的支出进行监督,因而无法有效地约束供水成本;偏低的水价无法使投资者获得合理的回报,因此不能吸引社会各界参与投资;水价决策过程没有用水户的广泛参与,也是目前农业供水水费一方面计收困难,另一方面却搭车收费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
  如何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呢?第一,要尽快修订和完善水价法规和政策。首先要考虑到我国水资源不足及水污染严重的现实,着力完善水价的确定原则。明确水价是由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三部分组成的,要围绕水价的三个组成部分制订和完善水价的法规和政策。资源水价购买的是水资源的使用权;工程水价购买的是一定量和质的水体,其水体的生产成本和产权受益;环境水价购买的是环境容量,即水污染处理费用。我们还要重视水权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一些国家的实践证明,水权的确认以及水权市场的建立,不但保证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且促进了供水价格的合理确定。第二,要完善水价的确定程序,充分体现用水户参与管理的原则。在水价的确定过程中,要充分听取供水单位、用水户及有关方面的意见,要完善听证会制度。要鼓励成立用水户协会等群众组织,使用水户随时了解并监督供水单位的成本、费用支出,参与水价决策过程。第三,要调整水价的决策机制。我国的供水价格属于政府定价,目前主要采取行政审批方式。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水价的确定要逐步走上政府宏观调控、涉水各方民主协商、水市场调节三者有机结合的路子。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茶座

  真想再去“拢鱼”
阿才
帮大人“拢鱼”,是我童年时代的快乐时光。在水中插上几根毛竹竿,沿竹竿布下网,只留下一个九曲回环的“网上”通道,鱼儿一旦被赶进来,就很难出去。秋天,是“拢鱼”的最好季节,咆哮一夏的江水慢慢地收敛到主河道,与长江相通的荷塘,也裸出滩地,留下了许多沟汊。老爸领着我,选一处大的沟汊,开始“拢鱼”。布置好网竿后,在离网竿较远的地方,老爸用一根棍子扑打水面,让我在他身边“狗刨”助阵。我们一起把鱼往“拢鱼阵”赶……收获自然很大,看着蹦得老高的混子(青鱼)、鲢子,还有四处乱爬的河虾,那个兴奋劲儿就甭提了!
  爸养病在床,提到“拢鱼”,他昏暗的眼中忽然闪过一丝英气,旋即叹道:“现在,塘越来越小,水也又脏又臭,哪里还有什么鱼来拢?”
  家门口那片荷塘,算是当地一景:连天荷塘,号称十万亩。每及秋夜,塘中的河蟹顺着农舍中射出的灯光,呼呼往屋里爬,清晨,常会从门后暗处发现好多只张牙舞爪的螃蟹;晴朗的碧空中,鹭鸶、喜鹊、画眉翩翩起舞,时有画眉误入房间,在你的床头叽叽喳喳。
  而今,这片荷塘已经被不断的开垦挤压得只剩千余亩,枯瘦的荷叶秆,稀稀拉拉,在寒风中颤颤摇曳。家乡的一位专家告诉我:塘里的水不能用,污染高出安全标准几十倍。
  这些年我害怕回家。从早到晚,腐臭味儿直冲鼻息。水中的鱼越来越少,毛竹越长越细,除了麻雀外,难见其它飞鸟,黑雾天气也越来越多……倏忽之间,一些叫不上名字的疾病也在潜滋暗长。当地的环保专家得出这样的结论:再如此污染下去,这里的人就得搬家了……
平心而论,这些年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环境保护问题也很尖锐地摆在人们面前。“十五”计划中,把可持续发展、把生态环境治理放在了重要位置。家乡,不知您有什么打算?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300万株树木盼甘霖
  5月的塞北花红柳绿,然而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城北西一片足有40公顷的防护林内,300万株树木中的80%已经枯死。1993年,园林局因欠1万多元电费被断电,不能再启用防护林内的机电井给林木浇水,导致它们逐渐枯死。左图:高大的北京杨仍然直指苍天,却永远地失去了应有的颜色。下图:缺水,导致树木病虫害猖獗。新华社记者王晔彪摄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陕西禁用一次性木筷
  王小英张筠
  从6月1日起,陕西省将停止一次性木筷的生产、销售、使用。
陕西省森林资源匮乏,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非常严重。生产一次性木筷会大量消耗森林资源,为此,有关部门下发通知,全省范围内禁用一次性木筷,逾期继续使用将没收并处罚。
  5月12日,笔者随机对西安部分市民进行采访,结果发现,所有采访对象均对《通知》持赞同和支持态度,一家餐厅的老板表示,不用等到6月1日,从明日开始,他的餐馆就自觉不用一次性木筷了,改用定期消毒的竹筷。今年65岁的张师傅告诉记者,针对现在许多餐厅都使用的一次性木筷,他已经不止一次地向有关部门反映过,现在,这个禁用的《通知》终于出来了,他非常高兴,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大执法力度,让一次性木筷真正“消失”。在西安高新区工作的刘小姐说,一次性木筷禁用她坚决支持,但对于重复使用的筷子,她希望店家能做好消毒工作。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小资料
  2000年水价改革实施意见:(一)提高城市用水和水利工程供水价格,逐步将征收标准提到补偿合理成本和微利水平。(二)农业用水价格要在整顿乱加价、乱收费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定额外用水较大幅度提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