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专版)
专栏:

  “闽都金凤”振羽翼
  赵鹏程志红
  几天前,家住连江旧大桥附近的老林搬出了与他相伴半个世纪的临江棚屋区,与他同期搬迁的还有250户人家。老林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回迁后,坐在家中就能看到江景和大花园,这辈子有福气。”
  今年初,连江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敖江北岸描绘新城蓝图。未来几年,一座融防洪、旧城改造以及配套小区于一体的高格调、大布局、阔空间的新城,将崛起于这条长3.14公里的江滨大道上,形成连江的“外滩”。
  敖江是连江的母亲河,也是福建省第六大河流。这条江从古到今养育着千千万万的连江人民,同时又担负着繁忙的水运任务。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连江人与外界的贸易往来就靠江中林立的樯橹,至今我们站在被称为“凤脖子”的江南桥上仍能看见江中风帆点点。
  连江晋代置县,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因其状似凤凰,自古又有“闽都金凤”之誉。这只金凤临台近马(祖),既是著名的侨乡,又是对台的重要窗口。如何确保金凤重振羽翼,基础设施建设被摆上议程,其中江滨路改造是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
  岁月悠悠,曾经哺育了世代连江人的敖江毕竟老了。建于50年代初期的城关段防洪堤早已退化,且堤身多属沙质土,年长日久,一下雨堤坝就险象环生,严重危及县城及县城人民的生命安全。由于洪水潜在的危胁,多年来面江的城南一直破旧不堪,成了连江的棚屋区,影响了全县的整体形象。1998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将加固防洪堤列入整治千里江堤的重要决策之中,福州市政府及省、市水利部门也作出了三年完成加固连江县城段防洪堤的部署。县委、县政府借此良机,决定拆迁江滨地段旧城,进行全面改造建设。
  专家多方论证后认为,要彻底改变城南的环境和面貌,必须实行全片区的整体改造。这个方案得到了县各级领导、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广泛支持。于是,首期长达3.14公里、路堤宽达20.5米、防洪能力为三十年一遇、总投资两亿多元人民币的“为民办实事重中之重”项目——江滨路改造建设工程,于2000年4月破土动工。针对该地段拆迁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时间紧、困难户多等问题,连江县委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并从县直机关、凤城镇抽调了百余名干部组成工作队,进驻拆迁区。工作队在坚持依法拆迁的前提下,把做细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作为重点,印发各种宣传材料6000份,向拆迁区群众宣传开发建设江滨路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拆迁安置方案。县委还把拆迁工作同扶贫帮困结合起来,除了依法对拆迁户实施补偿外,全县各部门和机关干部共集资30多万元,开展“春风行动”,使38户困难户得到补助。为保障拆迁群众过渡期间有房住,生活有着落,县委、县政府组织全县各部门联手行动,腾出公房、单位房,让拆迁户借住。此外,县委、县政府还组织了“青年志愿搬迁服务队”,为困难搬迁户提供搬前、搬中和搬后一条龙服务。由于措施得力,整个拆迁安置工作前后仅花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全部顺利完成,创造了连江旧城改造史上最快速度、最佳效益的纪录。
  连江县以往有一种说法:“江南望着江北富”。一江之隔,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两岸群众的经济生活水平形成了鲜明落差。对此,分管城建的副县长林华认为,江滨路的建设将彻底改变江南江北两岸不能同步发展的状况。他说,实施江滨路改造不仅可节省大量良田,还可改变城南交通阻塞、封闭落后的状态。建成后的江滨路可与104国道接壤,不但可缓解城内交通紧张的局面,还为带动城南经济、为江南民营经济开发区尽早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打下坚实基础。(附图片)
  海水网箱养殖
改造中的江滨路一角
鱿鱼加工


第11版(专版)
专栏:

  在“九五”基础上再续辉煌
章文秀
  随着新世纪钟声的敲响,连江县又迎来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时代。在过去的五年里,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3个百分点。2000年连江县国内生产总值70.82亿元,比上年增长10.8%,总量保持在福州市第三位,在全省的位次由1995年的第十二位上升到第九位。
  第一产业稳步发展。“九五”期间,连江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实施了国家粮食自给工程和国家立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五年间改造中低产田3.03万亩,加固江海堤防21.7公里,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把水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在推进捕捞业结构调整、高优品种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上取得新突破。初步建立了“八大水产养殖基地”,海域布局调整顺利推进,浅海深度开发和立体养殖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第二产业逐步提升。“九五”期间,连江县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制定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引进“三资”企业,引导乡镇企业调整结构,通过转制放开放活国有工业,促进一批具有资源和产业优势的水产加工、建筑建材、船舶修造、服装鞋帽、机械电器等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逐步形成规模。同时,连江县把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予以重点培育,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强建筑业技术管理、质量监督和市场拓展,被省政府评为“建筑之乡”。全县现有建筑企业23家,其中二级建筑企业6家、三级企业8家、四级企业4家,五年间创部优、省优、市优工程61项。第三产业不断壮大。五年来,连江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政策、体制、机制上提供有利条件,促进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实施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促进房地产业继续扩张,五年共完成房地产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房地产销售面积43万平方米,销售额达4亿元;海运业在困境中求发展,全县海运总吨位超30万吨,单艘最大运力达6吨,总吨位和单艘吨位均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九五”期间,连江人民得改革开放之先机,齐心协力,创造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快速发展的奇迹。
  那么,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宏观环境的复杂多变的新世纪头五年,连江该如何再续辉煌呢?
  善于把握宏观发展机遇的连江县决策层早已提出了令人鼓舞的“十五”奋斗目标,即到2005年,经济总量保持福州八县(市)中上水平;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明显,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取得突破,区域特色经济规模、质量显著提高,经济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全社会固定投入力争保持两位数增长;投资环境渐趋完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体制创新和科技应用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上新水平;就业渠道拓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努力把连江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环境优美、文明开放的经济强县。
  为配合上述宏伟目标的实施,连江县委、县政府规划调整了全县的经济布局,提出要围绕全省建设海峡两岸繁荣带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利用福州市东移发展构想的推进和福州外港、福温铁路项目启动带来有利的发展环境,结合连江县区域的优势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基础,突出推进沿海、沿路、沿江发展布局,着力抓好三个经济区域的建设:两江口综合经济区:以凤城为中心,以官头投资区为龙头,依托县城区扩展、敖江投资区和江南民营工业小区、水产批发市场的开发,104国道和官浦路为纽带,带动敖江、江南、东湖、浦口、东岱、晓澳发展。加强城区规划和江南小区功能规划,加强重点项目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充分发挥县城政治、文化、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的作用。
  沿海经济区:以大官坂垦区为中心,辐射坑园、下宫、安凯、黄岐、苔录、筱埕、官坂、马鼻、透堡等乡镇。利用海域水域面积广阔的有利条件,以福州外港深水码头开发和福温铁路建设为契机,筹建大官坂经济开发区,推进黄岐半岛沿海经济的开发。充分发挥与台湾、马祖一水之隔的优势,大力推进对台合作,引进资金、技术、良种。重点发展滩涂养殖、水产种苗繁育、水产海珍品养殖基地、外海捕捞、水产品深加工、船舶修造、海运、对台经贸和海滨旅游等产业。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经济区:以贵新隧道和高速公路接线及福飞线为纽带,推进潘渡、小沧、丹阳、蓼沿、长龙等乡镇的发展。重点发展淡水养殖,林、果、茶、竹、花卉、食用菌、畜牧等农业综合开发和农副产品基地生产,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因地制宜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城郊农业,并抓紧潘渡、小沧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丹阳商贸旺镇建设,推进山海协调发展。


第11版(专版)
专栏:

  打造中国海洋渔业强县
——访福建省连江县委书记俞风云
江宝章章文秀
  刚刚踏入新世纪,全国海洋渔业大县——福建省连江县就传来喜讯:该县2000年的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7.6万吨,全县人均产量达到877公斤,其中海水养殖产量28.5万吨,捕捞产量28.4万吨,水产品加工量17万吨,渔业产值32.4亿元,加工产值14亿元。全县水产品产量仍然雄居全省首位,全国第二。为此,记者慕名走访了该县县委书记俞风云同志。
  刚从海边渔区风尘仆仆回到机关的俞风云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九五”,连江县水产养殖业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渔民克服了前所未有的油价上涨带来的种种困难,发展多种经营,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计划指标,实现了品种多样化,还确立了大黄鱼、鲍鱼、对虾、太平洋牡蛎等四大水产养殖强项;同时,质量上也实现了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的转变,这些都为“十五”期间从渔业大县走向渔业强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围绕努力实现中国第一海洋渔业强县的目标,连江县提出了总要求:“建设安全养殖区域,引进最新科技成果,拓展优质品种空间,出炉市场走俏产品,打响连江水产品牌,创造最优经济效益。”俞风云认为,连江作为全国海洋渔业大县,优势突出,捕捞上不仅拥有技术装备先进的渔轮,还有一大批技术娴熟的渔民;浅海面积广阔,10米等深线以内还可供开发利用的达42万亩,从集体到私营的加工企业达到453家。此外,连江县港口资源丰富,海洋渔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已从滞后型走出来,开始向适应型、超前型转变;地理上靠近台湾濒临马祖,背靠省会,水陆交通便捷,发展的前景不可限量。
  挥着有力的手势,俞风云言简意赅地阐述了连江县建设中国海洋渔业强县的目标:“十五”期间,连江的水产量要达到65万吨,养殖面积达40万亩,水产品加工量要突破总产量的50%,向全国渔业第一大县的位置冲刺。新世纪的第一年是“十五”计划的起步年。俞风云认为,要实现渔业第一强县的目标,2001年最为关键。因此,连江县对2001年水产业发展的要求是:量上发展,质上提高,扎实奋进,打牢根基。具体可概括为三大战役:首先必须调整好水产养殖业的内部结构。一方面是养殖品种的调整,发展真包公鱼、弹涂鱼、羊栖菜、泥蚶、海鳟鱼、泰国黄鳝、南美洲白对虾等优质高附加值品种,引进推广高位池养虾等先进养殖技术并逐步形成规模;另一方面是调整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增加藻类加工三条生产线,藻类加工量达到1万吨,在虾皮、丁香鱼加工的基础上,上马新的如鱼香肠、即食马鲛鱼片等加工制作,并打响“连江鱼丸”品牌。同时,还要重点做好罗源湾养殖区的布局调整,下决心投巨资,建好抵御台风防风安全养殖区域,避免风灾造成养殖损失;第二是要建设好三个基地,即建设好123家大黄鱼、鲍鱼、太平洋牡蛎、海带等种苗基地,东洛岛深水大网箱的新品种中试基地,官坞海洋开发公司、百胜海味厂、旭隆公司、大官坂综合养殖区、马鼻岗屿网箱养殖区等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以及建立大官坂垦区水产养殖科技园区;第三,要建立起“四大网络”,即三级科技示范网络,养殖病虫害防治测报网络,电子商务网络,实现网箱养鱼、上“网”卖鱼,培育连接各乡镇水产营销大户,建立完善的、与全国各大中城市市场接轨的营销网络。同时,还要加强实施海洋环境、种苗场规范化、浅海滩涂开发、质量标准、安全生产等五大管理,千方百计保护渔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确保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俞风云的一番精彩描述,把记者带入了充满绚丽色彩的新境界。我们预祝连江的明天更美好!


第11版(专版)
专栏:

唱好“海”歌提升规模
福州百洋海味食品有限公司始终立足海产品经营,壮大了企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创建于1996年3月的福州百洋海味食品有限公司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拥有五个独资企业的情况下,决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现已在琯头投资区征地110亩,计划投资5000万元,兴建一个全省规模最大的海洋食品加工基地。
该公司位于闽江口和敖江口融合处——福建省连江县晓沃镇百胜工业区。由于开发的产品适销对路,公司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便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公司拥有连江县百胜海味厂、连江县苔菉食品加工厂、百洋海威食品有限公司、浙江省苍南县百洋食品厂和福州营销部等五个独资企业。公司建有现代食品加工标准厂房,容量800吨冷库一座,加工生产车间8150平方米。配有从日本引进的全自动虾皮、鱼糕、丁香鱼生产线,还建有标准化验室。生产技术先进,日加工水产品可达50吨以上。
公司是连江县目前规模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出口支柱企业,是福州市重点企业。生产的海鳗鱼片、刺鲳鱼片、冻马鲛鱼、鱼面、鱼饺等30多种水产品深受国内外用户欢迎,产品90%出口。2000年加工水产食品达2477吨,产值7061万元,销售收入6659万元,上缴国家税金263万元,创外汇792万美元,名列福建省300家最大乡镇企业的第44位,出口水产品量居马尾港口岸同行业前茅。生产的虾皮、速冻鱼丸等产品荣获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企业还获得“省级先进乡镇企业”、省级“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念好“海”字经,企业上规模。公司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先后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670人,促进了周边海洋捕捞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吴安钦)


第11版(专版)
专栏:

民营小公司 开发大项目
连江县官坞海洋开发公司一年开发五大项目
地处连江县定海湾畔的官坞村海洋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鲍鱼饲料获得了成功,这是公司今年以来开发成功的第五个大项目。
官坞海洋开发公司是连江县民营公司,是集海带育苗、养殖、加工为一体和培育大黄鱼、鲍鱼苗种及养殖的生产实体。公司十分注重新项目的引进和开发。80年代初期,官坞村对养殖海带就施用了促进海带茎叶壮大的三十皖醇,在全县率先引进养殖了贻贝、扇贝、裙带菜等,几乎每年都有新项目引进实施或者开发一项新产品。1995年,村组建公司后,项目开发步伐加快,并向优、大、特的方向发展,在技术上,资金上大胆与国内外、省内外联手合作,先后开发海带结、海带丝、海带面、海带片,大黄鱼育苗、太平洋牡蛎育苗、鲍鱼育苗、“连杂一号”海带育苗等,特别是海带,在连江县形成了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并逐渐走向规模化。2000年,公司成功培育出海带苗,开发了海带粉系列,牙鲆鱼、海胆和鲍鱼饲料等五大项目。这些项目为公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11版(专版)
专栏:

苔菉镇:
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迅猛
位于连江县黄岐半岛的最末端,三面濒临东海的苔@镇,近年来针对捕捞业面临困境的现状,不等不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扶持水产养殖、水产品冷冻加工、水产品贸易和服务性等行业,走出了一条促进渔区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全镇共发展鲍鱼育苗养殖企业42家,工业企业38家,其中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10家,冷冻加工企业15家,渔需物资供应等服务性企业10家,企业总产值达到7.98亿元。
几年来,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因势利导,不断转变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引导群众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特别是发展乡镇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引导群众面向市场求发展,确立主导产业。按照“突出优势、培育特色、淘汰落后”的要求,把发展鲍鱼养殖业作为结构调整主攻方向,以此带动了苔菉鲍鱼企业的发展。全县还利用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本着“先发展后规范”、“你投资我欢迎,你赚钱我发展”的理念,依托优越的环境、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的客商来镇投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1999年以来,全镇共引进镇外资金2000多万元,其中发展水产品冷冻加工企业8家,正在洽谈的还有4家。
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优质服务为坐标,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一是营造开放的政策环境。二是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投资硬环境。所有这些,都为苔菉乡镇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第11版(专版)
专栏:

黄岐镇:水产经济扮主角
黄岐镇是连江的渔业大镇。新世纪的第一年,镇党委、政府决定大力发展海珍品养殖业和加工业,发挥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对台贸易,从而实现全镇水产经济再跨新台阶。
新年伊始,镇党委、政府就紧紧围绕发展主题,不断垒大经济总量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进行了广泛论证,形成了切实可行的全镇水产经济发展总目标。
一是加快调整渔业内部结构。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进行渔业内部结构调整,走捕捞和养殖相结合的路子,突出发展海珍品养殖,以养殖业发展带动市场发展,形成市场优势,产生辐射效应,把黄岐逐步建设成鲍鱼的批发、零售市场。
二是加快发展海产品加工业。以工业小区建设为载体,采取土地低价位出租、帮助提供信息服务等措施,有计划地把海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企业集中到工业小区内,形成海产品加工、冷藏制冰、船舶机修、渔需补给等多业并举,具有渔区特色的企业格局。
三是加快发展对台贸易。充分利用黄岐对台民间贸易的传统优势,积极发展对台水产贸易。
四是努力扩大招商引资。在巩固原有招商引资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搞好畚箕港、长赤公路边两块工业小区的规划建设,积极创造良好的条件吸引外资。利用黄岐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精心进行项目的创意包装,不断推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的招商项目,充实招商项目库。对于在建的引资项目,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其升级转化,扩大生产规模,推动水产经济全面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