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专版)
专栏:

  福州:海峡西岸繁荣带的新亮点
  陈明凯林孔谈
  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昌盛,人文荟萃,1984年,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享有国家赋予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台商投资区、高科技园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等特殊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先后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全国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行列,连续四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三次获得“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称号,还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称号。去年4月又被国家爱卫会授予“国家卫生城市”称号,成为继成都、杭州之后第三个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的省会城市。今年初,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福州,这座千年古城正迅速成为海峡西岸繁荣带的新亮点。
热情洋溢的投资热土
  经过20年艰苦不懈的努力,福州市利用外资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局面已经基本形成并日益发展。到2000年12月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876家,合同外资16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8亿美元。对外贸易从小到大,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全地区进出口总值约60亿美元,其中出口约40亿美元(市属企业出口27亿美元)。这一切都得益于全市上下对投资软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这里也日益成为海内外人士、中外客商心仪的投资热土。
  福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投资环境建设,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加强投资环境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探索并实施了“一栋楼”办公、“一个窗口”收费以及在各开发区推行“一个窗口对外”、“一个漏斗对内”等规范化管理办法,下大力气清理税外收费,整治“三乱”等,投资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去年以来,福州市围绕加强服务,坚持政策和制度创新,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建设的若干意见》和《鼓励科技人员在榕创业和建立人才资源高地的决定》,推出了投资项目申报代办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失职追究制、跟踪督查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促进了窗口单位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坚持管理体制创新,在全市范围内对各部门的审批权限、办事环节进行清理,就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审批环节作出了40多项具体规定,取消了市级审批事项80项,提高了机关效能;坚持工作方法创新,成立了跨国公司协调工作小组,健全了重大外资项目协调例会制度,真心实意地为外商投资企业排忧解难。这些新方法、新举措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福州市投资环境的优化,保持并巩固了对外开放的优势。
  栽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
  福州市在认真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城市环境建设,并把它作为一项事关长远和牵动全局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一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全市先后投入巨资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市政公用设施进一步完善,基本建成城市环形放射性路网和拓展城市新区的基本路网骨架;福州港进入了全国十大集装箱港口行列,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成为中国目前净空条件最好的大型国际骨干机场之一;福州至厦门高速公路已全线通车,省会中心城市大交通体系正逐渐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已由滞后制约型向适度超前型转变。现在正抓紧建设罗长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福州段、同三与京福高速公路福州绕城公路一期工程;启动建设福温铁路、三环路、罗源湾深水港以及江阴工业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积极实施“大城关、小城镇”战略,基本形成环福州城市“1小时经济圈”。
  二是加快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全面实施中心城区“东扩南进”发展战略,以南台岛为“南进”重点,以鼓山新区、快安新区为“东扩”的重要区域,近期集中力量推进新店新区、快安新区、鼓山新区、金山新区和江滨大道内侧等开发建设,加快拓展新城区。在旧城改造方面,近期重点是改造棚屋区。从去年7月10日开始,先后启动实施了涉及搬迁地块636.31亩、8284户2.5万多居民、56.76万平方米旧房的苍霞、上渡、安平棚屋区改造工程。帮洲、义洲、江九、江十等棚屋区改造工程也已着手进行前期准备工作,争取用3—5年时间全面完成中心城区主要棚屋区和旧房区的改造。通过努力,力争到2005年使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5平方公里。
 令人称心如意的投资软硬环境,使福州越来越成为创业的“好家园”、亮丽的“福建之窗”。
  “园”中天地分外大
  发展高科技一直在福州市经济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璀璨群星中耀眼的一颗。
  福州市近年来组织实施各级火炬计划98项,促进了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142家,约占全省总数的40%。去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可达26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福州科技园区、福州软件园、福建留学生创业园、福州光电园区、海峡科技城、新大陆科学园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迅速崛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技走廊”和高新技术产业带。福州科技园作为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开发建设以来,累计兴办各类高新技术企业200多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近300亿元。福州软件园由软件中心和软件产业基地两部分组成,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目前软件产业基地已实现“七通一平”,有5家企业施工建设7个模块的研发中心,17家企业入住产业基地,95家软件企业入园,去年实现产值15亿元。软件园还与清华大学协作,建立清华大学硕士培养福州站,为软件产品出口和吸引软件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福建留学生创业园是全国唯一一个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由省市联合创办。去年11月,创业园被国家科技部、人事部、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首批9家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示范建设试点单位。
  高科技的发展,各类园区的崛起,使福州的经济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并拓展了一个崭新而巨大的投资空间。
  跨越海峡的桥
  福州与台湾隔海相望,推进信息经贸合作潜力巨大,特别是福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的建设成效显著,成果喜人。
  实验区成立三年来,福州市在全面开展实验区各项基础建设的同时,大力做好招商引资和对台农业合作的文章。福州市委、市政府对实验区的设立十分重视,实验区批准伊始即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正副组长,农业、口岸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
  为了完善实验区的投资环境,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若干规定》、《关于促进榕台经济交往与合作的通知》等配套政策。实验区成立之后,福州市先后在香港、厦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了大规模的招商活动,共推出实验区重点招商项目300多项。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批准农业外资项目720项,总投资达12.4亿美元,合同外资7.5亿美元,实际到资5.89亿美元。其中,实验区成立以来,已落地农业外资项目227项,合同外资3.89亿美元,实际到资2.68亿美元,涵盖农、林、牧、渔、农产品加工、观光农业、水电开发等各个行业。
  如今,大规模利用台资已成为福州市农业招商引资的显著特点。全市累计兴办台资农业项目324项,合同台资3.13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2.21亿美元。其中,实验区成立以来,引进台资农业项目94项,合同台资1.78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1亿美元。福清、闽侯、琅岐等三个示范区累计已落地农业台资项目78项,合同台资1.28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9695万美元。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流动发展”的原则,1997年底福州实验区以福清、闽侯、琅岐三个示范区为重点,在全市启动了30多个项目,总投资1亿多美元。今年3月,经市政府批准,晋安、罗源、连江等第二批示范区正式成立,并在全市确定了30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示范点。这些项目的建成为实验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如福清洪宽海峡农业合作实验场,总投资500多万美元,引进台湾瓜果、蔬菜等良种,建立了800多亩引种示范、推广基地。福清福洋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引进台湾弹涂鱼良种、技术,与厦门大学海洋系合作开展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建成全球最大的弹涂鱼养殖基地4000多亩,两年后将达到1万亩。闽侯雪峰农场引进台湾茶叶良种、技术,开发雪峰高档系列茶,产品畅销国内外。福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像一座桥,飞跨海峡两岸,连结了两岸同胞的心,也促进了福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和创汇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山海资源的开发利用。
  今天的福州已非昔日东南偏僻之地,她已成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福州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1003.3亿元,成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千亿元的第六个省会城市;财政总收入达74.88亿元,其中地方级收入(不含国税)达55.3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8亿美元;进出口总值达4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25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5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7950元和3860元。这一切都表明,福州将成为一个展示福建日新月异发展的窗口,成为全省发展的一个精彩缩影,她将以更大的热忱欢迎海内外人士一起来续写延续了两千多年的辉煌,一起成为海峡西岸繁荣带亮丽的明星。(附图片)
  △马祖香客首航马尾。
△新朋友、老朋友相聚在榕城。
△庆祝建城两千年舞龙活动。
△海峡两岸高新技术暨产品博览会一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