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1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八十浩歌
  周克玉
  (上)
马列主义 吾党所宗
南湖扬帆 八十秋冬
千波万劫 不改初衷
独树一帜 剑气如虹
航程始发 风急云涌
面对屠刀 昂首挺胸
南昌枪响 石破天惊
井冈会师 盘马弯弓
瑞金星火 烛照苍穹
敌师跳墙 疯狂剿攻
遵义鹰扬 共推毛公
铁流万里 天地动容
陕北奠基 扎根民众
民族危亡 勇当先锋
挺进敌后 屡建奇功
八年苦斗 终降恶鲸
和平建国 惟民是重
助纣为虐 独夫发疯
全民奋起 严惩顽凶
三年决战 何等恢宏
蒋家王朝 瓦解土崩
礼炮巨响 江山一统
移星换斗 誉满寰中
人民天下 骀荡春风
(下)
红色中国 崛起东方
华夏大地 龙腾虎骧
三反五反 清污涤垢
剿匪土改 除奸安良
百废俱兴 日丽天朗
风正帆悬 神兴气旺
强盗玩火 祸起邻邦
英明决策 保国卫疆
志愿大军 长缨缚狼
盟友毁约 雪上加霜
幸赖人民 团结如钢
自力更生 奋发图强
两弹爆炸 卫星翱翔
飙发电举 蒸蒸日上
内乱骤起 又受重伤
危急关头 擒邪诛帮
拨乱反正 破雾清障
群贤毕至 重谱新章
革命航船 重新破浪
四项原则 改革开放
放眼世界 豪情万丈
神州新颜 万众心畅
港澳回归 举世颂扬
反腐倡廉 濯缨沧浪
誓与人民 甘苦共尝
百折不挠 终达理想
国家幸甚 前程辉煌
排除万难 端赖吾党
勇往直前 惟有吾党
中华希望 全仗吾党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三岩飞雨
吴裕成
在丽水,下了火车上汽车,一路循江观江,直至凤阳山脚的瓯江源头碑。涓滴由林间草窠淌出,细流滥觞。第一次眼见“发源”的真面目,挺兴奋;却依然想着寻水看水:瓯江的源,还有它清亮宽阔的流,该不是丽水之水的全部。
  丽水水丽,还在于市内的三岩飞雨。三块巨岩联着体,呈月牙状,横在那里如一堵高高的弧形墙。僧来占此名山,掏窟造像,将三岩山弄成三岩寺。供案上燃着香火。然而,游人多不是香客,他们来,要看的是自然景观——飞雨:居中那一岩崖落下的瀑。
  似瀑而非瀑,这是三岩风景独特处。想那岩崖顶上,树根草丛渗出滴水微泉,朝着低处,一点一点地挪动,临近崖边缘,只有扑身跳下的份了,便义无反顾。这样的纵身而跳,在贵州扬了一番黄果树的大名,在匡庐得了“银河落九天”的嘉奖。瀑的壮观,三岩山不肯模仿。它玩的是细腻,是节奏,是把水帘高挂变成细雨飞散,把吝啬变成艺术。
  落水的下方,一块大石头留着唐代李邕的题刻,仅两字:雨崖。石被溅得湿漉漉的,包裹着绿色褐色、深浅斑驳的苔藓,像是布满老年斑。石下水潭,小且不深,那是飞雨的归宿,让人联想到秦汉宫殿前的铜人承露盘。一洼绿水,汇总千年,不断减去太阳的蒸发提成,剩余的该是纯积累了。
  秋阳暖暖,飞雨落到手上凉丝丝。在一个侧向太阳的角度看水珠水气,整个降落的过程仿佛着了色。三岩落水不成瀑的观赏价值,这占了一条。
  古时游客来此,该也是徜徉于审美之中的。崖岩高处刻着他们的感想,数了数,有近三十款。这些铭刻,都新油漆过,五颜六色,其中有:雨花崖(蓝)、万斛珠(黄)、花雨(绿)、珠瀑(蓝)、吸霞喷玉(白)、珠崖(黄)、法雨珠玑(红)、如来甘泉(绿)、宛听潮音(白),雨岩(红)、泉雨(蓝)、雷吼(黄)等等。如今看来,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作文竞赛,不同时代的人面对同一命题,依着李邕留下的规则,——以他的通篇两字为基准,用最经济的语言,表述对于美的发现。在这里,耗用四个字,已属长文。
  精短为这些题刻带来了欣赏优势。假若崖上刻的是三十首诗,即使每则仅二十字的五绝,能有多少游人一一卒读?句以其短,争得游客普遍寓目。又因其短,径直展示灵感的火花,精彩毕现。至于言犹未尽,正好把发挥的空间留给后来者,余韵之绵长也就出由“短”中了。看那三三两两的游人,一边躲躲闪闪地享受飞雨落下的惬意,一边指指点点地读着讲着崖上的刻字,谁能说这不是一组成功的作文呢?
  三岩的零星飞雨,会同惜墨如金的摩崖,仿佛在讲解写作的秘诀:把吝啬变成艺术。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相期以茶
  季羡林
  我是一个呆板保守的人,禀性固执。几十年养成的习惯,我决不改变。一身卡其布的中山装,国内外不变,季节变化不变,别人认为是老顽固,我则自称是“博物馆的人物”,以示“抵抗”,后发制人。生活习惯也决不改变。四五十年来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每天早晨四点半起床,前后差不了五分钟。古人说“黎明即起”,对我来说,这话夏天是适合的;冬天则是在黎明之前几个小时就起来了。我五点吃早点,可以说是先天下之早点而早点。吃完立即工作。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几十年来,我已经爬出了上千万的字。这些东西都值得爬吗?我认为是值得的。我爬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决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我常常自己警告说: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决不是为了吃饭。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决不能白白把生命浪费掉。如果我有一天工作没有什么收获,晚上躺在床上就愧疚难安,认为是慢性自杀。爬格子有没有名利思想呢?坦白地说,过去是有的。可是到了今天名利对我都没有什么用处了,我之所以仍然爬,是出于惯性,其他冠冕堂皇的话,我说不出。“爬格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或可能道出我现在的心情。
  你想到过死没有呢?我仿佛听到有人在问。好,这话正问到节骨眼上。是的,我想到过死,过去也曾想到死,现在想得更多而已。在十年浩劫中,在1967年,一个千钧一发般的小插曲使我避免了走上“自绝于人民”的道路。从那以后,我认为,自己已经死过一次,多活一天,都是赚的,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我真赚了个满堂满贯,真成为一个特殊的大富翁了。但人总是要死的,在这方面,谁也没有特权,没有豁免权。虽然常言道:“黄泉路上无老少”,但是老年人毕竟有优先权。燕园是一个出老寿星的宝地。我虽年届九旬,但按照年龄顺序排队,我仍落在十几名之后。我曾私自发下宏愿大誓:在向八宝山的攀登中,我一定按照年龄顺序鱼贯而登,决不抢班夺权,硬去加塞。至于事实究竟如何,那就且听下回分解了。
  既然已经死过一次,多少年来,我总以为自己已经参悟了人生。我常拿陶渊明的四句诗当做座右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现在才逐渐发现,我自己并没能完全做到。常常想到死,就是一个证明,我有时幻想,自己为什么不能像朋友送给我摆在桌上的奇石那样,自己没有生命,但也决不会有死呢?我有时候也幻想:能不能让造物主勒住时间前进的步伐,让太阳和月亮永远明亮,地球上一切生物都停住不动、不老呢?哪怕是停止十年八年呢?大家千万不要误会,认为我怕死怕得要命。决不是那样。我早就认识到,永远变动,永不停息,是宇宙根本规律,要求不变是荒唐的。万物方生方死,是至理名言。江文通《恨赋》中说:“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那是没有见识的庸人之举,我虽庸陋,水平还不会那样低。即使我做不到热烈欢迎大限之来临,我也决不会饮恨吞声。
  但是,人类是心口充满了矛盾的动物,其他动物没有思想,也就不会有这样多的矛盾。我忝列人类的一分子,心里面的矛盾总是免不了的。我现在是一方面眷恋人生,一方面却又觉得,自己活得实在太辛苦了,我想休息一下了。我向往庄子的话:“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大家千万不要误会,以为我就要自杀。自杀那玩意儿我决不会再干了。在别人眼中,我现在活得真是非常非常惬意了。不虞之誉,纷至沓来;求全之毁,几乎绝迹。我所到之处,见到的只有笑脸,感到的只有温暖。时时如坐春风,处处如沐春雨,人生至此,实在是真应该满足了。然而,实际情况却并不完全是这样惬意。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话对我现在来说也是适用的。我时不时地总会碰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让自己的心情半天难以平静。即使在春风得意中,我也有自己的苦恼。我明明是一头瘦骨嶙峋的老牛,却有时被认成是日产鲜奶千磅的硕大的肥牛。已经挤出了奶水五百磅,还求索不止,认为我打了埋伏。其中情味,实难以为外人道也。这逼得我不能不想到休息。
  我现在不时想到,自己活得太长了,快到一个世纪了。九十年前,山东清平县一个既穷又小的官庄出生了一个野小子,竟走出了官庄,走出了清平,走到了济南,走到了德国;后来又走遍了几个大洲,几十个国家。如果把我的足迹画成一条长线的话,这条长线能绕地球几周。我看过埃及的金字塔,看过两河流域的古文化遗址,看过印度的泰姬陵,看过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以及国内外的许多名山大川。我曾住过总统府之类的豪华宾馆,会见过许多总统、总理一级的人物,在流俗人的眼中,真可谓极风光之能事了。然而,我走过的漫长的道路并不总是铺着玫瑰花的,有时也荆棘丛生。我经过山重水复,也经过柳暗花明;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我曾到阎王爷那里去报到,没有被接纳。终于曲曲折折,颠颠簸簸,坎坎坷坷,磕磕碰碰,走到了今天。现在就坐在燕园朗润园中一个玻璃窗下,写着《九十述怀》。窗外已是寒冬。荷塘里在夏天接天映日的荷花,只剩下干枯的残叶在寒风中摇曳。玉兰花也只留下光秃秃的枝干在那里苦撑。但是,我仿佛看到荷花蜷曲在冰下淤泥里做着春天的梦;玉兰花则在枝头梦着“春意闹”。它们都在活着,只是暂时地休息,养精蓄锐,好在来年,开出更多更艳丽的花朵。
  我自己当然也在活着。可是我活得太久了,活得太累了。歌德暮年在一首著名的小诗中想到休息。我也真想休息一下了。但是,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我就像鲁迅笔下的那一位“过客”那样,我的任务就是向前走,向前走。前方是什么地方呢?老翁看到的是坟墓,小女孩看到的是野百合花。我写《八十述怀》时,看到的是野百合花多于坟墓,今天则倒了一个个儿,坟墓多而野百合花少了。不管怎样,反正我是非走上前去不行的,不管是坟墓,还是野百合花,都不能阻挡我的步伐。冯友兰先生的“何止于米”,我已经越过了米的阶段。下一步就是“相期以茶”了。我觉得,我目前的选择只有眼前这一条路,这一条路并不遥远。等到我十年后再写《百岁述怀》的时候,那就离茶不远了。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船
  卞国福
  不能想象
船形大陆漂浮在海洋里
怎能没有舵手
因此我歌颂您
伟大的党
不能想象
二十年代风雨如磐的日子里
南湖上的一只船
怎样从黑暗走向晨曦
因此我歌颂您
光荣的党
不能想象
这只船怎样冒着枪林弹雨
渡过长江
驶进新中国
因此我歌颂您
正确的党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吴城鹤王
  赵青
  他是撑着小划子悄悄从鄱阳湖上岸观鹤的。凭着多年来对白鹤的观察,他蹑手蹑脚从远处推近拍照,踮起脚尖轻轻地轻轻地追踪白鹤之行踪。要是遇上成群的白鹤迎面飞来,他便本能地发出一种鹤鸣,白鹤只要听到这种鸣音便会从远远的湖滩雪片般飞起,一齐落到他的船边上,围着他的船团团打转。
  这个深谙鹤语的正是中国野生动植物界著名的白鹤专家刘运珍,人称“鹤王刘”。他第一次见到白鹤是1988年的冬天。那次一连刮了七天的风,每天七级,鄱阳湖滴水成冰,船不能开。他就在太湖池一个水泥船上住下来,好冷。到了半夜风停了,听到了鸟鸣,是鹤的叫声,离天亮还有两个小时。他一个人沿着湖走,快到五十米的地方,发现了白皑皑一片。太阳升起,逆光下的白鹤宛如停机坪上的飞机停了一排又一排。待水蒸气散去,几千只白鹤飞进太阳,整个鹤影红得让人心醉,他忍不住叫了起来。
  他清醒地认识到,吴城的白鹤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正如国际鹤类基金会会长吉姆·海瑞斯给联合国的信中所说,世界鸟类保护,如果没有中国鄱阳湖参加,将会大大逊色。就白鹤这一点来说,谁征服了吴城谁就征服了世界。眼下人生已经过半,剩下的光阴全搭上也值。于是他安营扎寨,静下心来,对白鹤生存状态进行大规模的科学考察。考察中他进一步发现白鹤和人一样极通人性,同样拥有“三口之家”。鹤群中有“哨鹤”。发怒时猛抬前胸,怒视对方。高兴时振翅跳跃,翩翩起舞。夜宿时迎风呆立、缩颈,喙、脸插于背部羽内,单脚独立。南飞北迁前要“盘云闹湖”。他绘了一张又一张的《白鹤迁徙图》,凡遇脚戴金属环或彩塑环的鸟,他都列入重点研究对象。对白鹤的越冬习性、觅食行为、哺幼状态、移湖现象、飞行动作、夜宿群团、繁殖方式以及白鹤惧怕日食现象等许多生态规律,鹤王刘都有个极明白的调查。他对这些资料一一进行拍照、分类,配有详尽的录音、音响、幻灯和影视效果资料。同时用三个月工夫建起了白鹤标本展示馆。
  这一来就是八年。八年来鹤王刘没有假日没有星期天,几乎天天奔走在鄱阳湖的草滩上。家里全然顾不上了,就连一点工资也叫鹤王刘除一抹二买了胶卷磁带。妻子生了病,他也无法照料,他从内心感到自己欠妻子的太多,而妻子也很理解他:“老刘,我真的不想再牵扯你。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你还是一心一意研究你的鹤!”说得鹤王刘心都是痛的。他的人生经历正好应验了黄梅戏中一句台词:“孤云野鹤叹飘零!”1996年4月18日,又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当鹤王刘恋恋不舍带着十八捆呕心沥血积累起来的白鹤资料离开吴城时,老百姓的鞭炮从保护区院内一直放到河沿下。离开吴城后,他一年也没间断去那儿看鸟,而且每次去都能见到。即使没有,他也能学着鹤的叫声一招即来。他像候鸟一样,鸟来他来,鸟去他归。有些资料连长期生活在吴城的人都没拍到,而他却保存了一套又一套。最近他正在潜心撰写《中国白鹤》一书,为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世界鸟类大会作准备。他希望在这次会上能与全世界的鸟类专家齐聚一堂,共商保护白鹤大计。
  前不久,前国际鹤类基金会会长乔治·阿基博先生和他的新任会长吉姆·海瑞斯再次来到鄱阳湖观鹤。当他们打听到鹤王刘正在南昌,亲自宴请这位与鹤结下半生情缘的专家。在这里,他与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等二十多名白鹤专家,就最近吴城白鹤移湖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引资措施。宴会上,乔治·阿基博和吉姆·海瑞斯一再向鹤王刘举杯敬酒,他不是代表他个人,而是代表国际鹤类基金会。向来不喝酒的鹤王刘居然破天荒豪爽地仰脖喝了一杯又一杯。最后他醉了,醉在一片翩翩起舞的白鹤群中,醉在天鸟人和谐共生的鄱阳湖畔……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延寿溪记
郭风
  莆田城关西北部有一座小山,叫东岩山,风景秀丽,是我年轻时经常前往游玩的地方。立于这座山顶的北面,可眺望一条不论阴晴都呈现蓝色的溪流。它的两岸林木蓊郁,呈现暗绿色。由于是远眺,所看到的景象使我总觉既清晰又有些朦胧,有如一幅高手笔下的油画。我小时候在高远处望见的这条溪流,后来才知道是延寿溪。
  延寿溪据说源出仙游县的九鲤湖。这所谓九鲤湖,并不大,实际上是由于有几道从悬崖、峡谷、绿树和青藤间倾泻下的巨大瀑布而驰名的。延寿溪的上游在仙游境内,人们管它叫九鲤湖溪;流到莆田山区常太的,人们管它叫莒溪;流到莆田北郊的下郑村和延寿村时,才称延寿溪。我在东岩山上远眺的那段延寿溪,就在下郑村。记得,1937年,日寇侵华,日本飞机在莆田滥炸学校、民居和医院。当时,我才二十岁上下,在莆田任小学教员。为了“逃避”敌机的轰炸,许多学校都先后迁到山区或郊区办学。我所任教的凤山小学就迁到下郑村,借用果农的“厅堂”为教室上课。每天,员工和学生早出晚归。这样,我在下郑村度过了半年时间。至于延寿村,我在前三年才到过。下郑村与延寿村离莆田城关都不过二三公里。
  到现在,印象还很深。刚进村,便见位于延寿溪西岸的下郑村,众多的芒果树、橄榄树等排列于村路两旁。全村各户的住屋,一一掩映于各种果树、葡萄棚或瓜棚之间。整座下郑村和它的周围地区,可以说是一座大果园。八十年代初期,我曾写一组小散文《书兴化水果》,其中第一篇即《下郑村》,主要记录这座村庄所种植的各类水果。至于延寿村,三年前来访时,只见这座村庄也是处处果林,村屋聚集于延寿溪的东岸,和下郑村相似,果树种类繁多。我曾与同来者到果林中漫步。时值夏秋之交,因此能够感受到从果树间发出的诸如龙眼、柿、橄榄和晚熟荔枝的果香,还有某些说不清的水果香味;感受到果林的清凉,能够不时听到不同的鸟声。这类天地间出现的佳趣,很难用文字表达出来。当时,我见到的一棵橄榄树,树干粗大,有果农正在采摘橄榄。只见果农用三架竹梯从树腰间开始连接后,才一级一级攀上去,并用套在长竿上的铁钩去采摘橄榄。树下有一位妇人告诉我,她的婆婆已九十余岁,儿时所见的这棵树,便像现在这样高大强壮。
  延寿溪有一座古陂,叫泗华陂。听说建于唐代,明代重修。此陂横贯于下郑村与龙桥镇之间,以巨石构筑成,有如一座巨型石桥。当年,我任教的小学在下郑村办学时,早晚都从这座古陂走过延寿溪。记得陂的中段是溢洪堰,排洪时从闸门间下泻的溪水,状若瀑布,响声震耳。延寿溪有一座古桥,就在延寿村,也是以巨石筑成的。桥的右前方有一石碑,上刻“延寿桥”三字,是宋代名人陈宓所书。家乡人一般都知道,莆田第一位中进士的是徐寅。他秉性耿直,为唐庄宗所怨恨,只好归隐于延寿村故里。三年前,我访问这里时,一位友人指着桥下一块沉入水中的巨石告诉我,那就是徐寅归隐时垂钓的矶石。听说附近还有徐寅藏书楼遗址和刘克庄墓,只是当时来不及去拜访。不论如何,家乡古代先贤包括他们在这里所建造的水利工程和其他所留下的历史遗迹遗闻,都是珍贵的人文景观,都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值得为后人永远铭记。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长沙杯七一之歌征文启事
刚过去的二十世纪历史进程证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奋斗,是影响改变和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神州大地因之演绎了一幕幕解放我民族、强盛我国家的历史壮剧。今年,新世纪的第一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为了纪念、缅怀与审视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再接再厉,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里程,我们决定联合主办旨在讴歌党的伟业,展示人生体验,抒发世纪情怀的征文活动,欢迎广大读者参与。征文体裁不限,诗歌、散文、随笔、特写等均可,但求立意高远,贴近生活,真实生动,篇幅精短。时间从4月至8月,征文结束后,将评优颁奖。热切希望各界读者踊跃投稿。
  来稿请寄:北京朝阳区金台西路二号人民日报文艺部《七一之歌》征文组
(邮政编码:100733)
中共长沙市委人民日报文艺部
  2001年3月31日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长沙杯七一之歌

  和平年代的奉献
  莫小米
  那是一片神秘的土地,荒凉的地表掩藏着曾经辉煌的古代文明,令所有钟情文物考古的学子们神往不已。
  然而都只是来去匆匆,真正勇于生活在那地方的人能有几个?大地也是守口如瓶的,对于只想来此捞点儿学术本钱的人,它决不会向他们吐露点什么。
  只有一个年轻人在三十年前毅然前往,直到今天还留在那儿,如今已是研究成果卓著的老教授。年轻人是被那片土地迷住了。
  三十年后的今天,有个临近毕业的女大学生也想去,她曾听过老教授的课,她非常想去接他的班。女大学生是被老教授迷住了。
  老教授确也想物色一个传人。他自己驾车,带着女学生在那片他无限热爱的土地上奔驰了整整一个月,试图唤起她对这片土地的同样的情感。他曾以为自己成功了,因为女学生已决定留下来。然而他很快又发现这不过是个海市蜃楼,因为女学生根本分不清她所热爱的究竟是这片土地,还是热爱这片土地的教授。
  一个月的考察之后,教授特意带女学生去了自己的家。他的家就安在那片土地边缘的小镇上,一个现代文明远未到达的边陲小镇。她认识了师母以及他们的两个孩子。
  她看到师母高大而粗悍,模样及脾性都是狂风飞沙历炼过的。教授说,当年跟着自己来到这儿的是一个柳叶般纤弱的写诗的女孩,在此安家后,环境的艰苦及生活的磨难消蚀了她所有的温柔、甜蜜与浪漫,唯有这样她才能伴着他在这个地方待到今天。
  她看到教授的两个均已成年的孩子,很明显是因为自小没有良好的教育条件,变成了与父辈完全不一样的人。儿子买了车跑运输,跑累了回家喝酒吃肉倒头大睡。已出嫁的女儿,从外表到内里已与当地妇人无异。
  只有教授本人,尽管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他仍如刚来到这里时一样,激情满盈,精力充沛,面对永远开掘不尽的宝库,始终睁大了天真而好奇的孩童般的眼睛。
  当然,他十分清楚自己失去了什么,或者说牺牲了什么。如果说战争年代最大的牺牲是为祖国和平事业牺牲了宝贵的生命,那么和平年代一个人最大的牺牲便是,为祖国建设事业牺牲了深爱着他的、同时他也深爱着的亲人。
  战争年代的牺牲轰轰烈烈,和平年代的牺牲了然无痕。谁又能说教授妻儿这样的生存一定不好呢?边陲小镇上的人不都这样活着吗?
  战争年代的牺牲在瞬间完成了,和平年代的牺牲却要人承载一生。
  当女大学生看到这一切后,理智完全战胜了情感,她再也没有勇气接老教授的班,确切点说,她怀疑自己能否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权衡再三,她离开了这片被深深诱惑过的土地,回到出生地的沿海城市,坐进了现代化的写字楼。
  和平年代的牺牲,谈何容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