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专版)
专栏:

  青岛市中小企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青岛市政府市长助理、经委主任 孙加顺
  提起青岛的企业,人们往往会想到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等这样一些大企业集团。那么,青岛广大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如何?青岛市又将如何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专、精、特、新”格局形成
  青岛市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在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就业、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九五”以来,青岛市在抓好大企业集团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和促进各类中小企业加快发展,通过制定政策、深化改革,为中小企业营造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近年来,青岛市先后开始了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的试点和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设立了专司中小企业规划、指导和服务的政府工作机构和议事机构,初步建立了以青岛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担保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五个中心为主体,以40多个服务单位和21个工作分站为网络的综合性协作式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同时,青岛市通过进一步深化加大国有、集体中小企业的改革,使一批国有中小企业通过国有资本的退出和产权多元化的改造,转换了企业经营机制,实现了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重新焕发出生机。
  经过几年的运作,青岛市“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发展格局已开始形成,中小企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截至2000年底,全市共有中小企业2.8万户,其中中小工业企业1.2万户,占全市工业企业的98%以上。2000年,中小工业企业共完成销售收入682.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86.8亿元,实现利润18.1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企业的42.9%、43.6%和33.7%;从业人员达到70.4万人,占全市工业企业的70.1%。在全市100个名牌产品中有30个名牌产品出自中小企业,在全市66个企业技术中心中有23个为中小企业,在全市10强企业中有5个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已成为青岛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镇劳动就业的主渠道和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营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步入“十五”,青岛市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工作力度,以营造适合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环境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扶优扶强,促进各类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确保中小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十五”期间,中小企业工作要在工作方式上实现“三个转变”,即: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从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在服务对象上做到“四个不分”,即:不分地域,不分所有制,不分中外资,不分隶属关系。按照青岛市“十五”计划的发展要求,积极扶持科技创新型、都市就业型、出口创汇型、资源综合利用型、社区服务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等有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发展。
  规范健全服务体系,服务广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要面向全市所有中小企业,调动整个社会的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支持、融资担保、综合服务、创业辅导、人才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为中小企业营造适宜的生存发展环境,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的竞争力。“十五”期间,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将按照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建立规范的工作制度,确保服务体系始终高效运转。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为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2001年初,青岛市政府正式下发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这是青岛市第一个打破所有制、行业、地域限制,鼓励和促进全市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文件。“十五”期间,将以此为依据,重点做好有关政策的落实,为一批中小企业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改善中小企业的信贷环境。在逐步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制基础上,“十五”期间,将重点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一套科学、有效、适应于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核体系,开发多种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服务项目。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的培育推荐机制;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为中小企业资本合理流动建立便捷、有效的进退渠道,实现资本项目的融资和转让。
  培育优强中小企业,发展第三梯队。针对青岛市工业经济点高面低的现象,“十五”期间,将在不同经济类型和所有制类型的中小企业中挑选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使之在“十五”末成为青岛经济新的支撑点。(附图片)
  王瑞鹏摄


第11版(专版)
专栏:

  构建新框架 再创新业绩
  ——访山东省副省长、青岛市市长杜世成
  宋学春
  青岛,我国沿海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而给这座城市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鲜“血液”的则是这座城市的工业企业: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颐中、橡胶、海珊……“九五”以来,青岛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年均递增分别达到17.1%、16.8%和20.9%,其中利润年均递增41.5%。
  进入新世纪,青岛市的工业将如何发展?“五一”前,记者访问了山东省副省长、青岛市市长杜世成。他说,2000年,青岛市工业经济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因此,从青岛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工业将是青岛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如果工业没有新的发展,青岛的经济综合实力就会受到影响。所以,推进工业新发展,既是保持青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良好势头的客观需要,也是青岛建设区域性经贸中心、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要基础条件。
  如何推进工业新发展?杜世成说,青岛工业要构建新格局,新框架,那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工业企业为中心,加快制度创新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工业经济国际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增长方式集约化,构建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园区、大集团和名牌产品为特色,以电子信息、信息家电、化工橡胶、饮料食品、车辆船舶、生物医药六大支柱产业为支撑,以纺织、服装、钢铁、建材、机械等传统产业向现代化转变为标志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实现工业发展由追赶型向先导型的跨越,争取用5—10年的时间,使青岛工业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前列,为青岛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前10名做出贡献。
  围绕“新格局”的建立,青岛市将向“六大优势”冲刺:以园区为核心的布局优势、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优势、以大集团为核心的企业优势、以名牌为核心的产品优势、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机制优势、以机制为核心的人才优势。预计到2005年,全市工业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润年均增长15%,工业产品出口率提高到40%左右,高新技术产值率达到42%,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降到50%。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十五”期间,青岛市必须加快对工业企业的改组改造,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杜世成强调说,要继续抓好一批重大骨干项目,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引进一批有水平的外资企业,建设好一批工业园,培育一批有优势竞争力的名牌企业和企业集团,把工业结构升级落实到企业、项目和产品上。“十五”期间,青岛工业投资年均增长要达到18%以上。
  我们要突出青岛工业的特色,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上下功夫。要管好海尔、海信、青啤等“十大”企业,抓紧培育大企业的二、三梯队,鼓励列入全市“十强”、“十高”和“十大”的企业壮大规模,提高竞争力。同时,青岛市要在建设工业园区上下功夫,“十五”末要建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橡胶轮胎、啤酒饮料、石油化工、纺织服装、卷烟食品、修造船等15个左右适度集中、功能完整的工业园,园区销售收入要占全市工业的60%左右。
  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杜世成说,要发展好青岛的工业,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制度创新。那就是推进以股权多元化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
  扩大对外开放和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是青岛“十五”期间两个具有举足轻重的方面。青岛的企业要站在国际市场上审视自己,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开展国际化经营。大力推进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化经营方式转变,传统贸易方式向现代化贸易方式转变。推行国际系列标准,引导企业按国际标准生产、加工、销售。推进企业业务流程化、结构网络化、竞争全球化。以引进国内外大公司、大财团项目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十五”工业利用外资要占到全市利用外资的40%。在企业技术进步方面,青岛坚定不移地抓好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十五”末,市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分别达到3%和5%。加快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机械、纺织、化工等传统企业,做大电冰箱、冷冻柜、空调器、洗衣机、彩电、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啤酒、服装、轮胎等20种左右的主导产品,形成规模和质量优势。
  科学的框架,务实的措施。“十五”的青岛会更美好。
  “为有源头活水来”。“十五”的青岛会更富有神韵。(附图片)
展望新世纪
  ·青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