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3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 我看“名人词典”(1)

  孙中,安徽郎溪,干部——
  “名人录”实为“人名录”
  我爱好硬笔书法,参加了一些比赛,并获过奖,不过自己心里明白,离名人还差之千里万里。忽一日开始,信件雪花般飞来,落款有“中国名人辞典编委会”、“世界东方文人书画家全集编委会”、“当代‘亚洲’艺术家经典编委会”、“国际硬笔书法家大辞典发行部”,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里面内容都是传达一个意思:阁下在艺术界德高望重,经专家评审推荐,您已入选“名人录”。本书不收任何费用,只需自购几本样书作纪念。而每本书价让人咋舌,少则二三百元,多达千元。有些低年级的小学生也深受其害,真以为自己是什么名人了,而一些老师还把它当作自己实施素质教育的成果展出。近几年来,一些书商就是抓住了一些爱好文学艺术的人急功近利,想一夜之间成名成家的心理,打着为名人树碑立传的幌子,干着骗人钱财的勾当。“名人录”实际上是“人名录”。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漫笔

  名人故居的幽思
  陈家兴
  文化漫笔
  名人故居即是名人生前生活居住过的地方,因为其德、其行、其事、其言等曾影响过一代或几代人,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更为了学习和继承其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的人文精神”,便将其具有典型和象征意义的生前居所辟出,内置与其人有关的物事,供人们缅怀、观瞻与凭吊。其文化与精神之魂被某一时代吸收利用并完善与丰富后,传承给下一代。
  诚然,在历史典籍中也能完整地获知这些,但名人故居的存在却能给人以更直接的感受,强化人们的感性认识。随着岁月的远逝,所留下的一器一物也便成了后世不可多得的“文物”。
  在这里,名人故居的存在与否、受关注的程度是完全由后人决定的,亦与某一时代所倡导的精神与风尚有密切关系。实际上,其所赖以成名的正是其时代所推崇的。有些是属于永恒的,有些则只能服务于其特定的时代。而时代是发展着的,价值的取向不但是多元的也是变化的,名人故居一时的冷热也许并不能说明问题,历史的选择可能是最好的答案。
  作为物的存在,名人故居不可避免地要与金钱发生联系,没有经费的支撑,故居的管理修缮乃至保护必然会成为一个问题。作为人文景观,名人故居还受着交通、人们的兴趣与时间等的影响。
  有些名人在其当世并无甚影响,到了后世却影响日巨;有些名人当时叱咤风云,逝后则寂寥无闻。可以说,其故居的冷暖折射的是名人在后世的影响力。因此,从深层次来说,使名人故居的整体趋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于,名人故居的管理者、名人文化与精神的倡导与追随者应着重于怎样发掘这些历史文化名人的价值,找寻时代精神的契合点,使之与时代同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当世,这才是更重要的。
  斯人已矣,其物尤在,虽风雨飘摇,而能留存至今。以一己比之,则有人生命运的诸多感慨。以文化视之,则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名人故居,是人们恬淡了心绪以幽思之佳所,亦是历史的独特存照。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 我看“名人词典”(1)

  顾仁,江苏江都,干部——
“名人词典”是“害人词典”
所谓名人,是在某一方面有所追求,有所建树,有所贡献,能够得到大家公认,并能激励和鼓舞世人的人。然而,现在的一股世风,能把人吹得飘飘然,让人很容易当名人。如我辈以当行政干部为职业,工作上也业绩平平,偶尔有一些短文在报刊上发表,就能不时收到入选“名人词典”的邀请函或通知。
  原来,这是一桩廉价的买卖。哪怕你的文章蹩脚得一塌糊涂,只需花个几百元,或是一两千元,你的大名就可载入“词典”而流芳百世。对于你成名的闪光点嘛,你可以任意地编,随意地造,哪怕把蚊子说成飞机,把鸟枪说成大炮,反正没有权威部门审查,何况你已送上一沓子钞票。
  这样的“名人词典”,实是“害人词典”。首先,伤害了当事人。让不是名人的人充当名人,这比起真正的名人,足让当事人汗颜不已,让当事人在名和利上都受到了损失。其次,降低了名人的标准,伤害了真正的名人。第三,伤害了世人。“词典”是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名人词典”一旦面世,世人读之,才知名人就这么简单,名人的桂冠就这么易得。世人一旦以错就错地去仿效,谁还有进取心?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即将举行
  自2001年5月1日至5日,在北京国际贸易中心举行的第四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将是为广大观众准备的一个艺术盛宴。此届博览会将有两岸三地以及俄罗斯、法国、韩国、美国和日本等国的三百多个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尽展万幅(件)中西绘画、书法和工艺美术作品,观众将从中领略不同地域、不同门类、不同风格流派艺术的魅力。其中展出的徐悲鸿、李可染、刘海粟、吴作人等我国画家的经典作品,尤为难得一见。本届博览会力求为收藏家、艺术经销者营造最佳的艺术交易市场。其间还将专门开设学术含量高、观赏性强的专题展览,同时,还将开通网上艺博会。(罗雪村)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俄罗斯当代油画展在京举办
  《俄罗斯当代油画展》于三月二十二日至四月一日在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举办。这批作品曾于两年前在京展出,受到各界人士关注与好评,并先后应邀赴上海刘海粟纪念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巡回。(樊文)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七十七位世界名人将聚首中国美术馆
定格于摄影家邓伟镜头中的里根、布什、李光耀、拉宾、基辛格、图图、戈尔丁、李约瑟等七十七位世界著名政治家、科学家、经济学家、文学艺术家四月七日将齐聚北京中国美术馆。邓伟自一九八 年至一九八五年自费完成百名《中国文化名人影录》后,又于一九九 年至一九九七年,凭着执著和毅力,对百名给予人类世界重大影响和贡献的著名人物,进行了肖像艺术摄影和采访活动。此次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文联办公厅、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邓伟眼中的世界名人摄影展》是我国首次举办的世界名人摄影展,北京首展后还将在国内几大中心城市巡展。(罗雪村)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天地一瞬

  黄山迎客松  于小平摄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广州作家关注国企脱困
  一年前,广州市有关方面组织作家,深入到十二家大型国有企业采访,创作出了报告文学集《集团突围——世纪腾飞的广州国企》。这本报告文学集以党中央关于实现国企改革三年脱困的目标为背景,以广州市去年上半年国企改革的大动作——组建四大企业集团为切入点,选取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等十二个改革典型为对象,反映出广州国企在改革脱困中闯出的坎坷而成功的路程,展示和讴歌了现代企业和企业家的风采。在日前举行的“北京《集团突围》报告文学研讨会”上,经济界和文学界人士认为,在国企改革的深入时期,大家要献计献策,为推动现代化事业向前迈进尽力。(周斯)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舞台又见《楚宫恨》
《楚宫恨》是张君秋先生几十年前曾演出的一出京剧,日前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的青衣演员张萍又将这出与观众久违的京剧搬上京城舞台,这也是她在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研究生班的毕业演出剧目。张萍一九八四年拜张君秋先生为师,曾为张君秋先生音配像十七出戏。这次演出的《楚宫恨》是她的拿手好戏,该剧讲述战国时期楚国侍女舍身取义的故事。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 我看“名人词典”(1)

  王道勉,湖北咸丰,干部——
别把自己“典”给“名人词典”
  无论是学识还是成就,我自认为都离名人的标准相距甚远,只不过偶尔在报刊上发表几篇文章而已,但却有不少专事出版“名人词典”的出版社,隔三差五地给我寄来《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华人物丛书》一类的入网入编通知,说是“由于您在二十世纪人类发展事业中业绩显著、贡献突出,受到了书刊报等新闻媒体的广泛颂扬,经××科技研究交流中心对所掌握有关阁下资料的审定,您符合《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华人物丛书》的入网入编条件,决定将您入编本书第×版、将您的辞条入网进入×目录”。看到自己将与叱咤风云的世界级人物和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齐名,真是受宠若惊!但“通知”不久便是“征订单”,词典价格不菲,少则每册四百元左右,多则七八百元以上。
  另据媒体披露,有不少如我一样的朋友,在收到诸如“名人词典”入编通知后,即按订单要求汇款入编,买“典”买书。可真正收到“典”、书的不多,被宰的倒是不少。真是拿钱买气呕。笔者想,作为一名社会成员,理当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多做贡献,如若真有成就,上上“名人词典”也名正言顺,但若仅在一乡一县有点名气,就对出钱买名趋之若鹜,受骗了也是自讨来的。因此,我认为面对“名人词典”等纷至沓来的入网入编通知,你不妨一笑了之。
  末了,我想对“名人词典”一类的出版社说一句:若是正规的书刊社,请珍重你们的行为,不要为了钱而硬拉我等不是名人的人入“典”凑数,我把自己“典”给了你,我的“名”不值半文,你的“典”也大掉身价!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时空

  农村文化现状有喜有忧
  本报记者 刘玉琴
  农村文化有喜有忧,喜的是农村文化工作不断出现新气象,忧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与群众的需要还存在很大差距。
  观念在变化,复合型人才受欢迎
“谁能告诉我,明年种什么?”吉林省文化厅厅长周维杰下乡调研时,看见农家的墙上写着这句话。周维杰说,现在农民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问他们“最需要什么?”回答“最需要钱!”而要变得有钱,农民首先想到的是求知。现在大众传媒很普及,但百分之九十的农民最喜欢看的是电视科技节目和科普电影。农民对文化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与以前大不相同,他们最欢迎的是复合型文化人才。有一个乡的文化站长擅长文艺,搞文艺活动很在行。另一个乡的文化站长不仅会编文艺节目,还有一定的科技知识、法律知识,经常举办各种读书活动,所以后一个站长更受农民欢迎。这个站长姓李,他走到哪里便被人们围到哪里,人们时常互相打听,老李在哪里?
  内容更丰富,小文化走向大文化
说起文化,你要只想到吹拉弹唱、读书看报,那你就落伍了。现在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河南省文化厅厅长孙泉砀说,城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休闲娱乐,农村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综合教育,文艺汇演、体育比赛、科技辅导、法制讲座、旅游观光、时事宣传等都在此列,尤其是节庆、集市活动近年来在农村更是红火热闹,有的文艺活动就是“比比谁家的西瓜大”,“比比谁家的牛肥”。重庆市文化局局长王洪华说,现在农村的特色文化也很成气势,基本上是一个乡一个品牌,如“龙”文化,“灯”文化,“锣鼓”乡,“藏书”乡等,群众依靠知识摆脱贫穷和愚昧、追求科学文明生活方式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河北省的农村甚至搞起“彩色周末”文化活动,并且正向假日文化工程提升,农村文化活动的动作幅度已经越来越大。
  文化内容丰富了,就会逐渐吸引老百姓的兴趣,就会提高农村文化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中国有九亿多农民,这个基础的稳固,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引导。农村文化由小文化向大文化发展,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决定的,是经济、社会、文化相谐发展的例证,这是社会的进步。此外,过去常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文化和经济已经改变了搭台和唱戏的依傍关系,文化的本质内涵充分得到释放,文化成了人们精神思想的“魂”。
  “星星不能还是那个星星”
  农村文化工作虽有喜人的一面,但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农村的一些新问题令人担忧。胡锦涛同志在分析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时曾特别指出,影响农民切身利益的有三个问题:一是农民负担过重,二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堪忧,三是农村社会治安形势严峻。
  文化部社文图司司长陈琪林介绍,在农村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比较严重,腐朽思想蔓延,少数地方非法宗教活动猖獗,“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在一些地方,特别是西部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落后,广大农牧民看戏难、看电影难、看书难,多年来文化生活贫乏,“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按国家规定,县乡要有两馆一站,县城要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要有文化站,这属于公益文化事业,是国家的规定动作。现在不少贫困地区文化设施太差,县城连个图书馆都没有,更不用说乡镇的文化站了。山东省文化厅厅长张长森说,要想打仗得先有阵地,没有阵地怎么打仗?可是硬件建设需要钱,钱从哪里来?
  农村文化队伍的素质和数量也不尽如人意,由于编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文化站专职队伍不稳定,甚至流失。重庆有的农村文化站只有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个乡下妹子,徒有形式,无任何实质性内容。有的乡文化站就是一个人加上一个背包。有的县城图书馆工作人员竟然一点不懂电脑,不知道什么是数字化。
  有的文化站虽然有人有地盘,但待遇差,没人愿干。有的长年没有正常活动经费,文化活动难以为继。这样的结果导致了文化生活匮乏。周维杰说,吉林一些地区的农民一年只有百分之九的人能看上一场电影,而且看的还是七十年代老掉牙的《画皮》等。有的文化站的图书是六七十年代的,早已跟不上趟。
  农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说起农村文化现状,各地普遍反映,应加大投入,解决编制,尤其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说,农村文化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要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认识问题,把农民真正放在心上,我们不能愧对农民兄弟。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而经济发展也需要文化建设所提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为社会的进步,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精神文明相伴随,人的精神问题的解决最终要靠文化。换句话说,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不断提高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
  这个道理不知被多少人说了多少遍,可是落到实处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最近文化部相继出台了《文化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文化科技“十五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纲要,文化工作的前景一定会有“蓝格茵茵的天”。但眼前来说,路还很艰辛,文化人尚需努力!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八十年的问候
——北京市文化局庆祝建党八十周年献礼演出拉开帷幕
本报记者 刘琼
今年“七一”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纪念日,北京市文化局对纪念活动高度重视,积极进行创作和演出的组织工作。起步早,抓得紧,投入的演出力量雄厚,将陆续推出一批优秀剧(节)目。中国评剧院的《红岩诗魂》已于3月18日公演,反映强烈,为北京市的献礼演出拉开了帷幕。
  此次献礼演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高扬主旋律,歌颂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展现共产党人对理想的追求和高尚的人格。
  《红岩诗魂》是中国评剧院领导和创作者们看了重庆歌乐山“红岩魂”报告展演后而萌发创作欲望和创作激情。作者刘敏庚很快就被烈士们的事迹“燃烧”,写出了一部完全不同于戏曲传统写法的“诗剧”,该剧打破了传统的框式格局,在导演、唱腔、作曲、舞美、灯光等方面都运用了一些新手法,营造出雄浑而凝重的戏剧氛围,热情讴歌了共产党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歌颂了他们的革命情操和人格魅力。同时他们还将重庆的“红岩烈士事迹展”搬到演出现场——中国评剧大剧院,让观众在看戏之前,先观看红岩烈士们的事迹展览,再走进剧场体验烈士们狱中斗争的壮烈场面,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演出和展览都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此剧计划连演一百场。北京市文化局专门召开现场会,号召各剧院(团)向中国评剧院学习,重视建党八十周年的献礼演出,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首都报刊接连以《〈红岩诗魂〉撼人心》、《红岩诗魂荡涤你我心灵》、《〈红岩诗魂〉扑面而来的悲凉与凝重》等为题发表了大量报道,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局和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军民合编话剧《路在延伸》,以社区党的建设为题材,热情讴歌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层共产党员的献身精神和博大胸怀。
  为了能以最优异的状态“献礼”,北京市文化局组织专家对该剧数次修改加工。最近该剧作为献礼剧目,以崭新的面貌于3月26日至31日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与首都观众见面。
  北京艺术创作中心组织制作演出的话剧《狂飙》,描摹国歌的词作者、著名戏剧家田汉丰富坎坷的生活,集中展示二十世纪初年中国进步知识分子靠近党、走向党的历史必然。这部话剧将于“五四”青年节在北京大学首演,6月至7月在北京首都剧场和长安大戏院先后推出。
  北京市儿童艺术剧团新创作了一台爱党教育题材的儿童剧《红领巾传奇》。为创作此剧,创作人员走访了许多老干部、当年的儿童团员,查阅了大量文学材料,参观了儿童活动基地。大家深深感到很有必要让现在的孩子们了解过去,知道过去的孩子们有着什么样的童年,要用感人的故事情节歌颂革命献身精神,教育当代儿童热爱新社会、热爱党。创作人员还巧妙地安排了让七十年前的儿童团员与孩子会见,以生动的事实告诉当代儿童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用烈士鲜血染红的。此剧计划于5月公演。
  献礼演出的另一个特点是:形式多样,运用新的艺术手段,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特别是要争取更多的青年观众。
  献礼活动既有话剧,也有戏曲;既有歌舞,也有交响乐,还有戏曲交响乐;既有成人剧目,也有儿童剧目;既有传统剧(节)目,也有大量的新创剧(节)目,可谓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北京歌舞曲艺艺术中心准备了两台晚会,一台是“万水千山总是情”晚会,通过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和舞蹈的形式,展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光辉历程,计划于6月19至20日在北京演出。另一台是“红色经典”曲艺晚会,演出以歌颂党、歌颂祖国为主题的曲艺经典作品,计划于6月30日在北京工人俱乐部演出。北京交响乐团在去年排演的交响清唱剧《江姐》受到欢迎的基础上,又对此剧进行加工提高,准备于6月底再次演出。北京艺术创作中心筹备了两台演出,一台是“大型戏曲交响音乐会”,以戏曲音乐为素材,重新创作,通过戏曲与交响乐相结合的新颖形式来歌颂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唱段有昆曲《红霞》、评剧《金沙江畔》、河北梆子《洪湖赤卫队》等。北京京剧院准备复排现代京剧《沙家浜》和《杜鹃山》,北京市戏曲学校准备复排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三个剧目一起参加长安大戏院于7月举行的献礼演出。
  各剧院(团)献礼剧(节)目目前正在紧张排练之中,预计此次活动将于“七一”前达到高潮。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直言录

  电视需要批评
王甫
契诃夫说过:“没有好的批评家,许多有益于文明和许多优美的艺术品就被埋没了。”现在,我国的电视机已达到一亿多台,城镇中每天人均收看电视已接近两个小时,如果没有好的批评家,电视屏幕也许会成为埋没有益文化和优美艺术品的巨大黑洞。
  电视批评,首先是在对电视节目进行欣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电视节目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作出的判断和评价。电视批评在从政治、文化、艺术、道德等各方面对电视节目做出评判时,注重从作品的实际出发,注重声形兼备的电视传媒在反映社会生活、揭示人物命运、塑造艺术形象中的特殊形态。电视批评,将是电视观众整个欣赏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深化思想主题,增加解读能力,丰富审美情趣,提升艺术品位作用的同时,电视批评也包括应用电视手段,以电视传媒对各种文化艺术现象和社会思潮进行批评。
  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电视批评也正在逐步繁荣起来,《电视批评论》、《现代影视批评艺术》、《电影影响判析》等专著相继出版,《文化视点》、《影视同期声》、《精品赏析》等电视文艺评论栏目受到观众欢迎。但是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电视批评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电视批评阵地小、影响小、作用小;电视批评中唱赞歌、脸上贴金的多,唱反调、肉中“挑刺”的少;一般学理阐述多,有个性的独立见解少。
  加强电视批评应该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艺术导向;开办更多更好的电视艺术评论栏目;加快人才培养,要为一批著名电视评论家的出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目前,在文化出版和科研教育部门,活跃着一批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他们是撰写文艺批评文章的“名笔”。我们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名笔”变成“名嘴”,让他们走上屏幕,借助电视手段,对电视艺术和各种文化现象展开及时的、深刻的、具有电视特色的批评。
  我们有全世界人数最多的电视观众,有一批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底蕴和鲜明时代特色的优秀电视节目,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有一流的电视艺术评论专栏和评论家。它标志着我们的电视批评将走向成熟,电视理论研究将走向成熟,最终推动新兴的电视文化走向成熟。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 我看“名人词典”(1)

  李忠新,湖北宜城,公务员——
岂可随意“钦点”名人
“名人”是指在学术界或政治界有特殊贡献的著名人物,具有崇高的社会威望,为世人所敬仰和膜拜。
  然而,不经意间,“名人”大爆炸。单不说时常可见的某本“名人词典”中收集的人物名目如何之多,仅凭四处“流窜”的“名人词典”的种类和册数,足以让人惊叹不已,仿佛世界一下子便是名流荟萃,精英齐集。
  其实,真正翻开所谓的“名人词典”,不禁大吃一惊,里面摘录的“名人”听所未听,闻所未闻。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些“名人”还要向“名人词典”缴纳高额“会费”。真是“名人录、功德簿,有钱都能上名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