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3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教育)
专栏:

  情系西部大开发
  ——西北大学建设人才库、智力库、思想库
  本报记者 陈兴贵 孟西安
  地处古城西安的西北大学,始建于1912年,是西部地区创建最早的全国重点综合大学之一。今天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发挥文、理、工、管、法、商等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近年来致力建设西部大开发的人才库、智力库和思想库,大力培养开发人才,转化科技成果,参与开发对策研究,组建开发研究院。这所著名学府对致力西部大开发的省内外学子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去年计划招收新生1300多名,但报考该校并达到该校录取分数线的考生达12500多名,是计划招生数的9.5倍。
  早在50年代,为支持西北和陕西的高等教育事业,西北大学从所设院系中分立或与其它院校合并成立了6所高校。陕西及西北其它一些省区后来新建的一些高校,西北大学也都从师资、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1985年,西北大学和中科院、中科院陕西分院联合建立了化学、物理、半导体等10个研究所室,后来大都成为中科院和陕西省及西北一些科研单位的前身,成为西北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力量。西北大学在提供师资和设备方面,为推动西部的教育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西部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是西北大学的办校宗旨。建国以来,西北大学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力求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据统计,在培养的6万多名毕业生中,80%以上都分配在西部地区工作,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本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担任了领导职务,有6人成为中科院院士。西北地区文博与考古战线上约67%的专业技术人员出自该校;而该校经济学学科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在西北地区位居首位,被誉为“西部经济学派”的基地。除此之外,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罗健夫等也毕业于西北大学。为了增加为地方和西北服务的力度,西北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设立了石油地质、药用植物、文物保护技术、旅游管理等20多个西部地区急需的学科专业。
  “九五”以来,西北大学共组织科研课题1320项,其中承担国家重大项目70余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以张国伟院士为带头人的学术群体承担的“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形成及成矿背景”研究,对当代地学前沿领域大陆地质与大陆动力学探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获得199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高鸿院士主持的国家重大项目生命科学中的电化学分析和光谱分析法研究取得了许多首创性成果;舒德干教授关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研究将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起源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侯伯宇教授所创立的“侯氏变换”,被誉为“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现代科技成果”;经济学家何炼成教授主编的《中国发展经济学》系列丛书在经济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方面,西北大学在电子信息、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生物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成果,许多成果已经实现了产业化,成为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农药研究开发中,先后开发了克瘟散、杀虫脒等高效农药,其中野燕枯的合成方法在武功化工厂完成了工业化投产,年产500吨95%野燕枯工业原料生产线已经建成,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投资2200万元的重组蛋白药物示范生产线及关键设备的开发生产基因工程药物下游中试生产线,进入产业化后,产值将超过5个亿。
  ——在西部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以博士生导师赵重远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在含油气盆地构造地质研究中,对陕甘宁盆地的地质构造、地层古生物、沉积岩相、储集层结构开展了近40年的研究,他于1976年提出的陕北地区有丰富油气田的科学论断已被正在开采的世界级大气田所证实;秦巴山区珍贵濒危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为该地区生物的保护和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八五”至“九五”期间,该校还先后开展了陕西土地现状研究、土地盐渍化与沙漠化研究、水土流失机理与水土保持模式方式与方法研究,为西北地区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和西部土地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提供了决策依据。
  为建设西部大开发的人才库、智力库和思想库,西北大学把学科建设与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作为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为了响应党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号召,西北大学组织骨干力量,主动承担西部大开发与陕西大开发思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西部大开发中陕西重点开发区域与骨干项目选择等课题研究,并牵头组织西安交大、省社科联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手,承担陕西迎接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对策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一批突出成果。在做好决策咨询研究服务的同时,该校还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开办一些与西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
  90年前因“关系西北现时建设”、“关系西北将来之建设”而创办的这所大学,今天在西部大开发中更显魅力。


第10版(教育)
专栏:

  专家型教育决策的新范式
  ——评《我的教育理想》
  顾明远
  读到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很是高兴。这是一部融理性、激情和教育政策思考于一体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力作。因此,忍不住写下几点感受,郑重向读者推荐。
  首先,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使教育的理论研究、政策制定、实践运作都面临许多新问题,这就需要教育研究者转变思维方式,增强问题意识,主动介入和参与教育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从教育理论研究者来说,把自己的理论有效地转化为现实教育并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这是体现、衡量学术成果和水平的重要表现形式。从教育决策者来说,充分尊重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充分论证决策的可行性、科学性和权威性、效益性,这是新时代对行政决策过程、程序和规范的必然要求。因此,一批专家走上重要的领导和决策岗位,有助于提升教育科研在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地位。朱永新教授既有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又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的功底,还有管理一个颇具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教育的实践经验,因此,他的理论研究和决策研究更合理、更完整、更切实际。
  其次,教育政策研究的范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个教育行政领导者把自己所管理的地区、部门和学校当作教育研究的典型和基地、个案,并做适当的教育改革试验,提出有益于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的新构想、新策略和新政策,这样的研究是有价值的。朱永新教授把教育看成是他的“至爱”,全身心投入到教育的宏观决策、制度创新、学术研究和日常行政事务的工作中,并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情怀不懈地探寻“教育理想”和“理想的教育”,充分表达了他对教育的创见,表达了他观察、思考和把握教育问题的融历史、现实、未来于一体的时空观和理论思维能力。同时,《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也凸现了朱永新教授的独特的指导教育全局的工作思路和策略方针。


第10版(教育)
专栏:

  新经济离我们并不遥远
  ——评《新经济论》
  史春红
  南昌大学周绍森教授近年来潜心研究经济、科技和教育三者关系,继《科教兴国论》之后,他又推出另一部著作《新经济论——中国跨越式发展的理性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部学术专著共分六章,计24万余字。全书站在21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全新的视角,系统研究和全面审视美国新经济,深入分析和思考新经济所带来的机遇、挑战和应对之策,在研究视角、方法、体系等方面具有开创性。
  中国要实现跨世纪发展战略,必须借鉴新经济的有益经验。本书大胆切入这一前沿性论题,深入探讨美国新经济及其对中国跨越式发展的借鉴意义,其实践意义跃然纸上。全书前四章依次研究新经济的起源、内涵、表现、原因、构成等。后两章则以几乎占全书一半的篇幅,全方位剖析和反思新经济给发展中国家和中国带来的挑战、机遇、发展条件以及我国迎接新经济的对策措施。作者经过实证研究,使全文主线突出,观点新颖。在美国新经济问题的理论研究上,有开拓和创新之处,在对策研究部分,能紧扣美国新经济的精髓和有益经验,深入剖析我国的现状基础及其改进方向,所提出的对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10版(教育)
专栏:

  春风化雨正当时
  ——访中央教科所德育中心主任詹万生
  王新友
  有个小故事讲一个小学生为了得奖卖力地背诵“赖宁的故事”,背累了,嚷道:“妈!给我倒杯水!”妈妈倒来水后,孩子又嚷:“妈,给我洗洗脚!”妈妈说:“你在干什么?”孩子说:“在学赖宁哪!”这个故事反映出目前有些学生讲大道理出口成章,而实际行动却不合拍。
  针对这种情况,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在全国确定了上千所德育实验校。几年来,实验校开展了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的改革实践,通过在德育活动课上将德育寓于美育等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记者最近走访了德育中心主任詹万生研究员。
  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以德育人,重在实践。智育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要务,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德育到此并没有完结,它还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詹万生研究员认为,德育不但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还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只有知识传授,没有情感陶冶、意志磨练和行为引导,不是完整的德育。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验校设立了以主题班会、主题团队会为基本形式的德育活动课。在活动课上,教师为学生创造条件、模拟情境施教。小学一年级学生要学习礼貌用语,老师就设置了“你好、谢谢、再见、对不起”等情境,让同学们自己演练,欢声笑语中大家很快进入了角色;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讲到民族团结时,各民族的学生就穿上本民族的服装,一边讲述本民族历史、习俗风情,一边表演本民族的歌舞,还合唱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亲切的气氛令同学们真正感到了手足情深;在深圳电子技术学校的法制活动课上,大家模拟法庭审理案件,从开庭到法庭调查乃至最后宣判都认真严肃、有板有眼,一个“案子”“审”下来,无论是“法官”、“书记员”,还是“旁听群众”,都深深体会到了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在实验中,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旧模式被以学生、情境、活动为中心的新模式所取代,这样就扭转了单纯传授知识、空洞讲解理论等脱离实际的倾向,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寓德育于美育之中
  詹万生说,以情感人,是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品德的“催化剂”,将德育寓于美育之中,是最易见效的形式。实验学校在德育活动课之外,策划了丰富多彩、益于青少年成长的以科技、文艺、体育等为载体的校内外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参观爱国主义基地。
  在新世纪第一个新春佳节之际,德育中心举办了实验校联欢会。锦州保二小学活泼可爱的小演员们以他们稚嫩的童声和优美的舞姿表演的《多彩的校园》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流露出对老师的感激。深圳东方英文书院表演的《心中的保尔》激起了观众对保尔战胜逆境、热爱生命的拼搏精神的向往之情。唐山市南新道小学的《健康歌》表现出青少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德育中心还举办了冬令营活动,少年儿童通过参加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游览故宫、天安门,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化;登上中华世纪坛,激发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情溢于海”,寓德育于美育活动激起了实验校青少年思想的浪花,鼓起了他们成长的风帆,有利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走上健康、理智、高尚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基础。
  从“高、大、空”到“近、小、亲、实”
  詹万生介绍说,当前从小学到高中,各阶段德育内容存在着重复和不适应学生身心特点的现象。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开展德育活动,做到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是实验校以德育人的灵魂。对于“热爱祖国”的教育,实验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分别为:国旗、国旗,我爱你;我是中国人;我爱祖国山和水;祖国是个大家庭;我是祖国小公民;长大为祖国做贡献。对“文明礼貌”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分别为:学会礼貌用语、使用礼貌用语、坐立行走要规范、举止大方、讲究礼节、对外礼节。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此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活动课主题分别是: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当爸爸妈妈生病时我该怎么办、今天我当家做一天家长。同是一个孝敬父母,不但内容不重复,而且分层递进,改变了过去把知识一股脑儿塞给学生,学生接受不了的局面,这种安排由过去的“高、大、空”走向了“近、小、亲、实”,避免了“一刀切”。
  实验校经过几年实践,师生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打架斗殴的没有了,破坏公物的不见了,厌学违纪的转变了,刻苦学习的增多了。以人为本,以德育人还促进了智育,提高了升学率。
  詹万生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说:“江总书记提出把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加强德育工作是以德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继续探索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推进以德治国。德育实验的硕果必将在中国教育这块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第10版(教育)
专栏:教海月谈

  “保送”利弊谈
贾作林
前不久,教育部作出大幅度削减高考保送生数量的决定。个中原因固然多多,但迫于某些“保送”者的舞弊行为,恐怕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原因。
  “保送”在我国并不新鲜。关于它的命运,史书上就有详明的记载。例子是汉朝的“察举制”,即通过“乡举里选”以“察其贤能,举以授官”的人才选拔制度。古之所谓“察举”者,盖今之所谓“保送”也。从字面上看,这制度无论如何不能说是不好,然而待到这制度一实行,“舞弊”也就跟着展开:“察举”者们的子孙忽而都成了“贤能”的化身和“授官”的上好材料。这就曾逼得宽仁如汉景帝者也不得不下严诏匡正。然而风声过后,一切恢复旧观,最后竟闹出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笑话。到了魏晋南北朝,就只好“取消”,改行所谓“九品中正制”。形式是变了,但骨子里却是更极端的“保送”,所以到底还是未能逃出“上品无寒门,正品无世族”的窠臼。于是隋唐之际,又只好“取消”,不过这一次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真正通向“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竞争制度,这就是一直通行到现在的“考试”制度。
  当然这并不是说,凡“保送”就一定是一团漆黑,凡“考试”就一定是一片光明。无论古今中外,在特殊条件下,“保送”之造就人才,“考试”之扼杀人才,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虽然“考试”是“保送”进化的产物,但后者并不能完全代替前者。所以我国恢复“考试”尤其是“高考”制度后,对特殊人才实行“保送”以补“高考”之陋,不但完全必要,而且完全正确——这也正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和成功经验;何况比起古代完全由当事者们任凭自己的主观需要而“信口雌黄”的做法来,现代“保送”制度毕竟规定了各种硬性的客观标准。孰料这口子一开,不但被越捅越大,而且不多久人们也就很快地发明了相应的对付之法:没有“特殊条件”者,给他变成“特殊条件”;不是“特殊人才”者,把他变成“特殊人才”;而所谓“硬性”的“客观标准”,就完全被变成了一个具有弹性的橡皮圈;于是历史上的闹剧,就又一幕幕重新上演了。例如去年湖南隆回一中的“保送”舞弊事件,就堪称经典:总共14个“高考保送生”,就有13名是清一色的县、校领导干部子女!媒体一“曝光”,才云开雾散,原来也是“选举不实”。
  以上种种,虽然并不能据以否定一切“保送”,不过至少可以得出如下教训:纵观古今,有些人的根性里,可谓“舞弊成性”,大凡“保送”或类似的其他“优惠”政策,尤其容易诱发“舞弊”,导致“选举不实”。“取消”者已矣,未“取消”者如目前正在通行的硕士、博士“保送”之类,眼下未有“曝光”,尚难质证;至于高考中正在通行的“优秀学生干部加分提档”奖励制度,则去年某女大学生状告锦州市教委偷梁换柱,篡改档案,侵害其荣誉权一案,就是最好的证明。这就是说,对于这类实在不能“取消”或一时不便“取消”的制度和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应谨须做到:一要心中有数;二要严防死守。


第10版(教育)
专栏:

  选好教师更重要
  李丽
  为了能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家长们总是不辞辛劳,托关系、出高资,尽一切努力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
  然而笔者在湖北襄樊市第二十四中学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一些家长带着孩子、手中拿着“陈生年,襄樊市第二十四中学教师”的字条,焦急地问着:“请问陈生年老师在哪儿?”这些人中有来自宜昌、鄂西、荆州等地的,有外地各县市的,也有市属重点高中的学生。
  陈生年是襄樊市第二十四中学的美术教师。二十四中是一所区办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生源多半是分低的学生。针对学校这种现状,陈生年向学校提出了以搞好美术特长教育为主,分设其他专业教育为辅的构想。在一无大纲,二无教材的情况下,陈生年凭着自己的一股韧劲,广取众家之长,在教育实践中摸索、积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他编写的高中美术课教材已在使用中收到良好效果。在陈生年的精心培育下,他的学生一个个崭露头角。从此,陈生年的名字与二十四中连在一起。
  二十四中几年前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区办普通高中,发展到今天成为全市素质教育、特色教育的典型,这成果是与美术教师陈生年的辛苦努力分不开的。一个学校若有一个乃至一批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好老师,则是众多学生向往的地方。抓住学生的心,从而产生凝聚力、向心力,才能谈提高素质教育。
  透过学生选择老师,而不再只是选择学校的现象,说明要成为一所好的学校,一所学生喜爱的学校,关键在教师,而教师的关键在素质。据美国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美国公众对更多地关注教师素质的做法表示支持。当接受调查的人被问及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时,得票最多的答案是教师的素质。
  随着传统教育模式被逐步淘汰,中国的教育也在同国际接轨,学生将不再只是“奔好学校”,而更为“奔好教师”,选学校更选教师已是大势所趋。这就对学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如何招来、挽留高素质的好教师?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学生欢迎、喜爱的好教师?这是个老问题,也是当前教育界仍需面对的问题。


第10版(教育)
专栏:治教之道

教师的感染力
张德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个人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
  教师感染力作为教育诸多能力的一种,是以教师作出表率为基本特征的,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具有丰富的感染力。首先,教师作为育人主体,应以自身的思想品质来感染学生,有正确的政治思想,有高尚的伦理道德。高尚的伦理道德与正确的政治思想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师要树立忠于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倾心本职工作的责任心,敬重本职工作的荣誉感,眷恋本职工作的使命感。
  教师发挥感染力的过程,就是教师从正面去影响和带动学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言传身教是教师发挥感染力的最佳途径,要达到言传身教的目的,必须作好以下几点:动之以情。通过耐心、细致的言传,去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教育是一项“良心事业”,对教师来说,是否善于沟通具有非常的意义;为人师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喊破嗓子,不如作出样子。教师身体力行所达到的感染效果要比苦口婆心的教育效果好得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讲的就是教师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表里如一。教师在进行言传身教的过程中,不仅要有动之以情的师表形象,还要有言行一致的人格风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时代的发展给整个社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给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因此,教师感染力的形成与发挥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要求。古人云:“有才智而无德望以镇之,则未足以服天下之心;有德望而无才智以充之,则未足以办天下之事”。教师不仅要具备敬业奉献的高尚品德,而且必须树立勤学善思,刻苦钻研的精神。教师应树立终身受教育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信息,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
  能力要求。《学记》上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这些都说明了能力大小对于教师的重要性。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能力已不仅于此,还应在提高自身的基础能力、职业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方面不断努力。
  素质要求。素质是一个人的生理条件、心理条件以及行为品质的总和。素质作为人的内涵品质,对不同的对象要求不一样。对教师来讲,只有具备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三者完美统一的素质,才能充分展示出丰富的感染力。


第10版(教育)
专栏:

  民工子女上学 喜忧参半
  最近,浙江省杭州市3所专为民工子弟开设的“民工子弟学校”出现学生爆满现象。这3所公办民助的“民工子弟学校”由于取消借读费、赞助费等,收费低廉,大量在杭民工纷纷把子女送来读书。目前,这3所学校已招收民工子弟2000多人,但仍有80%的杭州外来民工子女与上学无缘。
  上图:来自安徽的民工子弟袁左祥趴在民工子弟学校教室外的窗台上看同伴读书。他渴望有一天也能走进这座教室。
右上图:这位母亲带着女儿来到学校要求上学,但学校已严重超编,校方无法满足她们的愿望。
  右下图:民工子弟学校的1000多册图书是社会热心人捐助的,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新华社记者 王定昶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