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采访札记

从“妈妈”到“婆婆”
——与无锡乡镇企业家谈天之一
本报记者 张 毅
  结束了预定的采访之后,地方宣传部门的同志说:明天是星期天,多呆一天,随便走走吧!
  既然是随便走走,就轻松点儿吧,没有笔记本,没有录音机,多半是老朋友相见,想哪说哪,叙叙友情吧。可是,真正见了面,话不过三句,总是离不开他们的企业,绕不开农村的事儿。透过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分明感受到,这个因乡镇企业而繁荣的地方,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着种种困惑和压力:怎样走出固有的发展模式,怎样在新的经济环境中搏击风浪?当地企业界在积极地探索创新之路。这是个凤凰涅?1的过程。
  归来后,记者将企业家们的所谈所想和自己的思考梳理成三篇札记,以飨读者。
  我们登上江苏省无锡百乐集团办公楼时,董事长杨祥娣已经等在那里了,高高的身材,衣着朴素,一副随和女主人的神态。她比一年前记者见到她时胖了许多。
  “现在做‘婆婆’了,轻松多了!”杨祥娣拉着客人的手进了会客室。
  在百乐员工的心目中,杨祥娣一直是一位吃苦耐劳、精打细算的好妈妈。建厂20年来,从缝纫作坊到上亿元资产的集团公司,点点滴滴积累着她的心血。哪儿的原料便宜,哪儿的产品好销,哪条生产线该改造了,都让她辗转反侧;哪个外来的女工想家了,她要去安慰开导;甚至哪个员工家庭闹纠纷了,也到她这里告状,清官难断家务事,往往各打50大板了事……守着这么大一摊事业,杨祥娣什么都放心不下。
  毕竟是60多岁的人了,头绪这么多,事必躬亲,老妈妈太累了。该放手的放手吧!这样下去,身体吃不消!开始有人劝她了。其实,杨祥娣早就在琢磨这个问题了,到时候了,企业应该好好变变了。于是,百乐转制了,员工们都取得了应得的股份,杨祥娣做了董事长。总经理执掌柜台,董事长从琐事中解脱了出来。“妈妈”熬成了“婆婆”。
  当了“婆婆”后,第一件棘手的事,就是她个人的工资问题。该拿多少合适?整个企业都是杨祥娣一手拉扯起来的,可这毕竟又是集体经济的名义下发展起来的,自己又是劳模,还兼过镇里的书记,钱拿少了拿多了都不合适。杨祥娣急中生智,大家统统参与意见,给她定工资。一平均,结果出来了。杨祥娣接受得心安理得。
  可杨祥娣又有了新主意,只拿一半,另一半作为董事长基金。自己有心不要这么多工资,可总经理他们怎么办?会增加他们压力呀!建立基金不仅回避了这个矛盾,还有更长远的打算。董事长退休之后,老朋友来了,要招待吧?一次两次没问题,这样的事多了,别人就说话了,这老太婆烦不烦哪!怎么办?找老头子要,自己每个月的工资都交给他了,可时间长了也得闹别扭。这时候,就得动用董事长基金。这些基金用不完,等自己“再会再会”的时候,剩余部分统统留给企业。
  几位与杨祥娣共同创业的元老们,看不惯年轻干部那一套,就到杨祥娣这里唠唠叨叨。杨祥娣就说了,年轻人有他们的想法和习惯,总按老一套做事情能进步吗?只要他们把效益搞上去,我们就要全力支持。多年的磨砺,造就了杨祥娣“持家”的本事和主见。
  杨祥娣把这种善于协调的习惯带回了家。杨祥娣家四世同堂,上有高堂老母,下有子孙绕膝。大儿子在百乐集团中外合资公司做老总,最近还开了一家钢管厂,效益都不错。两个儿子成家立业,都不愿另立炉灶,跟妈妈在一起热闹。杨祥娣忙起来就不愿说话,可是打开话匣子就收不住。经常是一大桌子人吃饭,最后就剩下她和两个媳妇。媳妇们边刷碗抹桌子边听婆婆说,跟大儿子相处要注意什么,二儿子有什么脾气,气氛非常融洽。
  杨祥娣每天早晨都要把油条、豆浆、荷包蛋端到母亲跟前,中午亲手为母亲做饭。“企业和财产不是我的,可母亲永远是我的。”说这句话时,杨祥娣的眼睛里充满了太多的感情。很抱歉,这天我们耽误了她为母亲做饭的时间。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乡企发展不能“中间冷”
鲁冠球
  目前,不少地方出现了对乡镇企业的“宣传舆论淡化,政策扶持弱化,企业负担强化,管理服务退化,投资环境恶化”等,这就是乡镇企业发展所遇到的“中间冷”。
  在乡镇企业发展遇到“中间冷”的现象的同时,“两头热”在升温。一头是中央领导重视;另一头是迫切要求脱贫致富的农民热,这两头都希望通过办好乡镇企业来安置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稳定农村和城市,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江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搞现代化,发展乡镇企业是一项重大战略,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方针,各级领导同志对此一定要有战略眼光。朱镕基总理也多次强调了发展乡镇企业的重要性,全国人大常委会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
  近年来,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乡镇企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困难,正处在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素质提高的关键阶段,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像朱总理所说的“引导和支持乡镇企业面向市场调整结构,提高管理水平”。
  但是,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目前,不少地方出现了对乡镇企业的“宣传舆论淡化,政策扶持弱化,企业负担强化,管理服务退化,投资环境恶化”的现象。产生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同一些干部在新形势下对乡镇企业的性质、地位、作用认识不全面、不深入有关。随着乡镇企业的改制、转制和产权投资多元化,有些同志认为乡镇企业服务于“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有些地方政府和部门领导,忙于去抓国有企业和合资企业,基层领导则热衷于落实创收的责任状,出现了对乡镇企业“不想管”、“不敢管”、“不会管”的“三不管”倾向和“走着瞧”的被动局面。另外,还有些基层干部把发展私营企业与抓乡镇企业对立起来。
  在新的世纪,乡镇企业的历史使命不是终结,而是新的开始。因为幅员辽阔的中国绝大多数农民还不富裕,今天仍有几千万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中国实现现代化,把农民甩在一边是不可能的,农业和农村不实现现代化,整个现代化就是“瘸腿”。中国农村现代化仍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假如没有乡镇企业,钱从哪里来?农村多余劳动力往何处去?尤其是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新形成的富余劳动力谁来消化?农村小城镇建设谁来作主体?农业产业化谁来当“龙头”?总之,“三农”问题的解决要靠乡镇企业,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要靠乡镇企业。
  因此,办好乡镇企业,服务于“三农”,是乡镇企业的特点,也是乡镇企业与生俱来的使命。
  既然乡镇企业肩负着如此重大而又神圣的使命,我希望全社会以积极的态度来引导和支持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作为乡镇企业队伍中的一员,我呼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已颁布快四年了,此法的实施细则应尽快出台;二、对乡镇企业的政策要切合乡镇企业与“三农”关系的实际,不应将城市或国有企业的某些做法套用于乡镇企业。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随笔

两幅“中堂”乐不同
阿才
  反映农村经济变化的标志很多,一个有意思的标志是“中堂”。前不久在安徽采访,地方媒体的一位“老农村”同我说起安徽农民黄开春今年春节写的一幅“中堂”——
  “耕种几亩责任田,结构调整田地宽,忙也安然,闲也安然。青砖瓦房加庭院,鸡鸭成群猪羊满圈,吃也安然,住也安然。平坦公路通庄前,生产生活极方便,走也安然,坐也安然。交清税费心无憾,歪门邪道不沾边,日也安然,夜也安然。富民政策不变换,幸福日子将更甜,心也安然,神也安然。一家围坐电视前,谈笑今昔两重天,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黄开春是金寨县竹园镇河坪村村民,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打听,他家7口人,原来负担较重,1998年人均收入只有600元。这几年,他研究市场,调整结构,在板栗、蚕桑、天麻、灵芝、香菇、反季节蔬菜和养殖业上做文章,去年家庭人均收入达3600元……他能不高兴吗?
  这幅“中堂”,使人想起20多年前一幅远近闻名的“中堂”———那是河南省商城县肆顾墩乡河口村的村民王驾远写的:“依山傍水,瓦房几间,朝也安然,暮也安然;耕种几亩责任田,种也由俺,管也由俺。丰收靠人不靠天;大米白面日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的良涤卡身上穿,长也如愿,短也如愿;人间邪恶我不干,坐也心闲,行也心闲;晚归儿女妻子话灯前,古也交谈,今也交谈;富民政策喜心田,如今娱乐在人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20年前后,两个不同时代的“中堂”,行文何其相似,表达的欢乐却有不同!
  农村实行大包干初期,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被释放出来,王驾远的“快乐”带有普遍性。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一些安于“温饱”的农民不满足了;而那些在市场大潮中逐步悟出点道道的农民觉得,他们赶上了一个难得的好时代,黄开春就是这些农民的代表。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农民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即便是黄开春们,也要继续睁大眼睛,看清市场,动脑筋琢磨种什么,如何种……
  分析这两种“快乐”,都很可喜。丰衣足食,是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的梦想,梦想成真,当然快乐。更可贵的是,已得温饱的农民并未停步。黄开春们正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锻炼自己的本事,继续追求更加富裕的生活。比较而言,不断适应形势和市场变化,日子越过越好,才能乐得长远!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唐河畜牧寻找健康卖点
  本报讯 河南省唐河县以品种改良和动物防疫为重点,大力实施“健康工程”,提高畜禽质量,为畜产品顺利打入市场寻找卖点。
  唐河县推广了黄牛三元杂交,猪、兔的人工受精等品种改良新技术,仅2000年,改良黄牛10万头,猪、兔人工受精10万头(只),家禽良种率达到54%。与此同时,他们发挥“中南地区动物疫病监测中心”设在唐河的技术设备优势,实施行政、技术双轨目标责任制和统一防疫措施,提高了防疫密度。
  最近,唐河县承担的国家技术监督局黄牛综合标准示范项目顺利通过了验收。 (张红岩)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上栗实行贷款信用“绿卡”
  本报讯 江西萍乡市上栗县信用合作联社今年开展农贷管理试点,制订了核定农户贷款证的规定,对农户贷款采取“凭证申请、一次核批、分次发放”的管理办法。农户取得贷款信用证后,有如拿到“绿卡”,在核定的授信贷款额度内随时可凭信用证在信用社办理贷款。目前他们已发放信用证210本,取得信用社贷款的占80%,累计贷款180万元。福田镇边塘村农户黄满友是养猪大户,也是信用社的“黄金客户”,确定授信额度后,贷款3万元,用于扩大规模和建造沼气池。该村在他的带动下,大部分农民都用上了沼气。 (李建群 叶恩萍)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谈

环境,也是生产力
北京市密云县县长 王洪钟
  密云的县情是什么?优美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就这,也值钱!
  密云县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把优美的环境变成了巨大的生产力。这是密云县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探索出的一条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经验。
  密云,山区占80%。首都主要饮用水源地密云水库坐落在县域中央,水域面积约占全县面积的10%,水源保护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3,全县人口42.7万,人均耕地不足1亩。长期以来,密云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属全市郊区县下游,经济总量少,经济结构不合理、效益不佳、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始终难以解决。近年来,我们紧密结合县情,廓清一条“绿山净水富民”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保护水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营造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口号,走上了一条保水与富民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把发展畜牧业作为突破口
  “绿山净水”的优美环境为发展绿色畜牧业带来了宝贵机遇。
  加快畜牧业的发展,密云有许多优势。一是饲草资源丰富。占全县总面积80%的广阔山场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饲草。二是基础稳固。多年来,农民以草食家畜养殖为主,养殖户总数达到3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0%。三是环境优越。密云县作为北京的重要饮用水源基地,经过近40年的环境建设,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具备发展绿色畜牧产品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草食家畜为主,大力推广舍饲育肥养殖技术。以农户为单位,培育发展专业村,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充分发挥养殖龙头大户、龙头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
  去年,县里进行了试点,有效地解决了发展畜牧业的用水问题。从全县情况看,畜牧业的发展带动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县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设施、籽种、创汇、精品、加工、观光等农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加快精品果园建设步伐。
  通过一年努力,全县建成规模养殖小区125个;培育养殖专业乡镇5个,养殖专业村30个。2000年畜牧业总收入达到7.73亿元。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美丽的自然环境使密云县在发展旅游业上大显身手。全县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100多处,自然景区类型26类,人文景观50多类,具有大小景点100多个,旅游资源在北京乃至全国享有盛誉。以惊险奇著称的司马台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体会到,应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发展旅游业的矛盾,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把生态建设与绿色环保旅游有机结合起来。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全县旅游业发展迅猛,支柱产业地位已初步形成。
  我们打算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使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30%以上,全面确立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建成京郊旅游强县。按照这一思路,去年全县引进旅游开发项目15个,投资总额8亿元。全年旅游设施投入完成3.5亿元,推出了密云风光八大游等26项活动,建成民俗旅游专业村10个,发展民俗户1500户,有7000多农民从事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和家庭手工业。全年接待游客454万人次,综合收入3.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3%和20%。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辑点评

此“婆婆”非彼“婆婆”
江 夏
  拿到这篇稿子,一看便知是写乡镇企业的,可刚扫了一眼标题就犯了嘀咕:“婆婆”?怎么改革反倒改出了“婆婆”?!
  谁不知道,办企业的人最怕有“婆婆”,本该企业自己拿主意的事,政府部门却跑出来当“婆婆”,站在后面指手画脚,弄得企业无所适从。在我们的印象中,“婆婆”简直就是政企不分的典型特征。而无锡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最早的一批乡镇企业就是在这个摇篮里慢慢长大的。几度风雨,几经历练,乡镇企业边改革边发展,早就蜕掉了几层皮。总不至于到了今天,企业又冒出了“婆婆”吧!
  看完报道才明白,此“婆婆”非彼“婆婆”。记者笔下的“婆婆”,不是凌驾于企业之上念紧箍咒的恶“婆婆”,而是改制后的无锡百乐集团的董事长。大多数乡镇企业脱胎于土生土长的小作坊,管理比较粗放,企业的当家人像家长一样,生产销售一把抓,决策管理一锅煮。这样的管理方式,必然束缚企业的发展。而改制后的众多乡镇企业,决策层和管理层分离,董事会和经理人各司其职,产权正逐步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
  从事无巨细、样样操心的“妈妈”,到代表出资人的利益管战略、作决策的“婆婆”,这是杨祥娣在企业转制过程中转变身份、转变职能的真实感受。从记者轻松的笔调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家的智慧,企业家的魄力,企业家的大主意和“小算盘”;感受到乡镇企业正在悄悄地发生深刻的变化!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江苏省射阳县侨谊纺织厂是一个拥有一千多名职工的乡镇企业,他们从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入手,抓岗位考核,实行岗位动态管理,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实现首季产值五百万元的好成绩。
  图为纺织女工在紧张工作。 周洪飞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昔日冒险承租弃耕田,刚刚受益却到承包期——
  只当了一年“莲藕状元”
赵洲美 熊 伟
  清明时节,正是莲藕的最佳播期。4月7日,湖北省房县“莲藕状元”———化龙堰镇长望村九组李吉保承租本村24.3亩弃耕田协议正式到期。这一天,他从县城购回了30亩的莲藕复混肥,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门口一大群村民正等着他。令李吉保尴尬的是:这些人不是来续签协议的,而是要索回责任田。
  去年这时节,李吉保心情也十分复杂。作为组长,尽管镇上干部多次做工作,又出台种种优惠政策,但长望村百亩莲藕示范基地仍无人敢承租。基地里一片冷清,种惯了传统粮食作物的村民对调整莲藕一直观望、徘徊。
  群众观望是因为一个“怕”字。李吉保决定冒次险。去年4月7日,他以每亩150元的承租费承包了31户弃耕田,租期一年。当年底,李吉保的心血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共开挖莲藕4万多公斤,销售5万多元,获纯利2.1万元。在他的示范下,全村当年共调整300亩莲藕,他也成了“莲藕状元”。
  今年初,在全县经济工作会上,他披红挂彩登上主席台作典型发言时豪情满怀:今年承租田规模将扩大到60亩!
  看到自己的撂荒地竟变成了“金蛋蛋”,弃耕户个个动了心。尽管李吉保把租金增加了双倍,农民们却不干。如今,李吉保不但没租到60亩的田,反而连原来的24.3亩承租田也全部被户主要回,仅剩下自己那块孤零零的一亩六分责任田。他这个“莲藕状元”自然当不成了。他后悔当初签承租合同时为啥不一签三年。
  在镇、村干部帮助下,如今,“莲藕状元”也丢掉了思想包袱。他说,能给广大村民当回“示范”,能带出更多的“莲藕状元”,也值得。
  现在,李吉保想再当回“养殖状元”。组里有一口10亩面积的堰塘,过去搞水产养殖失败后一直空闲着。他准备承包过来,既保证村民农业用水,又进行水产开发。
  但他说,承包协议至少是一定三年!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海宁农民与教授“攀亲”
  本报讯 “以后我不懂的问题再打电话请教你。”4月7日下午,浙江海宁市政府会堂人头攒动,浙江省博士后海宁科技开发基地主办的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水产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等高校的40位教授参加的海宁市农业科技咨询洽谈活动,吸引了全市广大种植业和养殖业大户,来自18个乡镇500多位农民争相与上海、杭州等地专家教授攀谈。
  针对广大种养大户致富愿望迫切,但农业科技信息不灵,农业科技知识缺乏,而目前科技下乡中又普遍存在的“农民挂一次号专家看一次病”的弊端,浙江省博士后海宁科技开发基地办公室充分发挥基地所拥有的江浙沪三地博士后联谊会网络优势,从今年4月开始实施“借脑”发展效益农业计划,组织农民直接与基地专家教授攀亲,建立长期科技帮扶关系。 (沈达)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拓展服务触角
郭宏伟 孙振升 庞卫东
  河北省香河县供销社始终坚持服务农民的宗旨,走出了一条兴农、富农的新路子。
  国家取消补贴后,冬储化肥基本处于微利或保本销售,有时甚至担负着一定市场风险。他们为满足农民春耕春播的需要,每年都要储备三四千吨化肥。他们在全县22个农资需求比较大的乡镇建起了农资专业合作社,实行计划、进货、配送、价格、服务“五统一”的连锁经营,把服务的触角伸到了全县的各个角落。为满足农民发展绿色蔬菜需要,他们引进了乐斯本、地蛆净、灌蛆灵、酵素菌等300多个新品种的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肥料,并成立了“庄稼医院”、农资使用技术小分队等,真正做到了服务随着农民需要走。
  他们还投资2000万元建起了京香养殖场,并与北京食品公司、天津肉联厂签订了年销4万头生猪的保护价供货合同。
  在此基础上,他们充分发挥京香养殖场的龙头辐射、带动作用,建起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吸收1300多户农民入股,入股股金达292.5万元。今年他们与北京签订3年销售2000万元分割保鲜猪肉供货合同,预计将使农民每养一头猪比原来增收50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