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2001-04-12

2001-04-12新闻联播 文字版

“十五”计划纲要对深化改革作了全面部署,其中,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方面提出,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行同等待遇——突破体制性障碍的重要一步

第5版(国民经济)<br/>专栏:学习“十五”计划纲要⑧<br/><br/>  “十五”计划纲要对深化改革作了全面部署,其中,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方面提出,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行同等待遇——<br/>  突破体制性障碍的重要一步<br/>  本报记者 朱剑红<br/>  “十五”计划是发展的计划,也是改革的计划。如果说“九五”致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那么,“十五”则要开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r/>  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进一步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十五”计划纲要从7个方面部署了深化改革,其中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方面,纲要强调: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取消一切限制企业和社会投资的不合理规定,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税收、上市融资、进出口等各方面,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行同等待遇。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原则上都允许内资进入。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br/>  从“九五”计划的“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到“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行同等待遇,这是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体现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宪法精神,适应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br/>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从幼小的嫩芽成长起来,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提供的占99%,非公有制经济只占1%;到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占到75.8%,非公有制经济上升到24.2%。从工业产值结构看,1993年国有工业产值接近一半的比重,1998年下降到不足1/3;而非公有制经济(城乡个体和其它经济类型)由1993年的不足19%,上升到1998年的近40%。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就业也增长了24%。非公有制经济已是解决城乡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之一。<br/>  与这种发展格局不相适应的是,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在经营范围、银行信贷、劳动用工、对外合作等方面都受到了一些限制。比如,在经营范围上,禁止非公有制企业进入一些重要行业。还有一些方面并无明文规定,但实际上存在着对非国有企业的歧视。比如,有的部门因为利益之争,利用管理上的权力,限制非国有企业。某地一些私营的乳制品公司反映,运送鲜奶到城区各分销点,车子必须持有交管局核发的“运奶证”才能进城,市农场局下属的乳制品厂都有“运奶证”,私营企业却拿不到。再如并购国有企业方面,有的民营企业家反映,国有企业之间的相互兼并,可以减免税收,可以裁减、分流人员,但民营企业兼并国有企业时就不能享受这些政策。如果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民营企业的待遇还不如外商。<br/>  这些限制和歧视,不利于公平竞争,不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公有制经济在竞争中发展。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各类企业都是市场主体,法律地位平等。只有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同等待遇,公平竞争,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才能形成千军万马、生龙活虎共同发展生产力的活跃局面,才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才能使企业树立长远发展意识,约束自身行为,规范市场秩序。<br/>  实行同等待遇,各类企业之间会展开充分的竞争,这会不会损害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首先,应当明确竞争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机制,也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源泉,各类企业都不能逃避竞争,公有制企业也要在竞争中发展,也只能在竞争中发展。其次,实行同等待遇并不是要放弃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经济的作用既要通过国有独资企业来实现,更要大力发展股份制,探索通过国有控股和参股企业来实现。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更要有分布的优化和质的提高。只要我们坚持这些原则,公有制经济就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其主体地位就不会改变。

打掉“保护伞”——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述评之七

第5版(国民经济)<br/>专栏:<br/><br/>  打掉“保护伞”<br/>  ——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述评之七<br/>  本报记者 李丽辉<br/>  在一些制假售假、走私贩私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的地区,人们往往可以发现背后有一个保护伞,这就是地方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不仅成为市场秩序混乱的保护伞,而且搞市场封锁,限制公平竞争,直接破坏市场秩序。打掉市场混乱的“保护伞”,拆掉限制竞争的“篱笆墙”,是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迫切需要。<br/>  明里暗里的保护伞<br/>  某些地方政府对当地的假冒伪劣、走私贩私等违法犯罪、市场秩序混乱现象,视而不见,甚至明里暗里给予保护,令人震惊。<br/>  近年来,工商、技术监督等市场执法部门进行了多次专项联合打假行动,在打假过程中执法人员掌握了不少情况,一些制假售假重点地区上了打假名单。这些地方的假酒、假汽车配件、假医疗用品市场都具有相当的规模,参与者众多,很多假冒伪劣产品通过这些市场流散到全国各地。然而,就是一些上了打假名单的市场,却打不掉,打假行动一过,往往迅速恢复“元气”,有的甚至规模越来越大。<br/>  这些市场为什么打不掉?很大程度上与地方政府某些职能部门充当“保护伞”有关。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打假过程中,有的采取“假打”策略,走走过场了事;有的对执法部门的打假行动采取消极态度,甚至人为设置障碍。因为这些制假售假市场的存在,不仅为当地人开辟了“生财之道”,也给当地财政带来了不菲的收入,有的甚至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样的“摇钱树”,地方政府自然不愿意连根拔掉,于是便睁只眼闭只眼,风声紧了做做样子“打”两下,风声一过又任其滋长。<br/>  限制竞争的篱笆墙<br/>  市场经济要求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但是行政壁垒、地区封锁、强制交易、歧视待遇等地方保护行为,却割裂市场、限制公平竞争、破坏市场秩序。<br/>  最近,媒体对辽宁省大洼县、东港市对当地酒类市场实行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事件进行了曝光。大洼县专卖事业管理局在1999年以前发放酒类经营许可证时,公然把经营范围限定为“地产啤酒”,2000年在换发许可证时,对经营本地产啤酒的业户放松要求,而对主要经营外地产啤酒的业户却横加处罚。东港市酒类专卖管理局自1996年以来,滥用行政权力,指定隶属于自己的东港市啤酒销售中心独家经营丹东啤酒厂生产的“黄牌”、“特制”等“鸭绿江”牌啤酒,并限定东港市辖区内其他啤酒批发业户只许经营该中心供应的啤酒。对经销外地啤酒的经营业户,采取没收啤酒和罚款的处罚。这种做法无疑侵害了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权,同时也侵犯了啤酒经营者的自主权,导致市场环境恶化。<br/>  大到汽车,小到烟、酒,只要是能给当地带来高利税的产品,一些地方政府都会不约而同地采取“安内攘外”政策。化肥、医药、煤炭、农用生产资料等产品也被一些地方列为“保护”范围之内。以农资市场为例,一些地方的政府及有关部门,排斥外来合法经营单位,维护当地农资公司的垄断经营地位,阻碍公平竞争,损害了农民的利益。<br/>  像这种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层层设卡、不准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的现象,不仅在一些省与省之间存在,而且在省内各地市之间、在地市各县之间也存在,具有普遍性。<br/>  综合整治 带头守法<br/>  当前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原因。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格局正在逐步打破,以市场为取向的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格局正在形成。在这样一个过渡时期,一些地方或者部门不能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为了局部利益或者地方利益而损害整体利益。由于各地之间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一些地方为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等利益,搞地区封锁,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br/>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副部长林家彬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生存、要想活得好就必须到市场上去竞争,必须靠自身实力在市场上站住脚。各级政府爱护企业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企业走向市场,帮助企业适应市场。把企业藏在“土围子”里只能造就弱者,而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最终还是要被淘汰的,最后受害的还是地方经济。<br/>  地方保护实际上是以行政权力配置资源,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了商品的自由流通,不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这种行为也为滋生腐败提供了温床,它使得一些经营者迫于压力,向掌有实权的官员行贿,搞权钱交易,损害了政府形象。<br/>  不打掉“保护伞”、拆掉“篱笆墙”,市场秩序好不了。破除地方保护主义,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要从根本上杜绝地方保护主义,必须从端正政府行为、转化政府职能入手,弱化地方政府作为经济利益主体角色,做到政府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要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真正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深入改革财政体制、金融体制、税收体制,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利益关系。要增强地方政府的法律观念,带头守法,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政府活动要纳入法制轨道,政府行为要于法有据。

体制创新激发活力 农13师221团扭亏转盈

第5版(国民经济)<br/>专栏:<br/><br/>  体制创新激发活力<br/>  农13师221团扭亏转盈<br/>  本报讯 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地处吐鲁番盆地火焰山下的新疆建设兵团农13师221团,在世纪之交,扭转长期亏损的被动局面,实现了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br/>  221团于1998年春率先对职工实行“土地固定,费用自理,交清利费,剩余归己”的土地承包责任制,有效地激发了职工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兵团人精神,生产积极性显著增强。职工加大了对土地投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从1998年起,221团的农产品的质量、总量和职工收入连年有较大幅度提高。2000年,全团在战胜两次特大洪水的情况下,主产品葡萄和棉花都夺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在持续两年丰收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又比上年增长22.96%。实行长期固定土地承包制前的1997年,221团场当年亏损528万元,2000年实现扭亏转盈,甩掉了长期亏损的帽子。<br/>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近三年来,221团场的公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较大发展。在茫茫戈壁滩上新开垦和正在建设中的集优质葡萄开发、高新技术示范和观光农业于一身的万亩葡萄园也已初具雏形。再加上原有的先后进入盛果期的万多亩葡萄,这里已形成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连片种植的优质葡萄生产基地。<br/>  在此基础上,221团场加大了资本运营的力度,于去年7月,组建新疆吐鲁番绿色产业有限公司。以西部大开发和股票上市为契机,221团场的葡萄产业和各项事业将会更好更快地发展。<br/>  (力文)

商业零售业百强评出

第5版(国民经济)<br/>专栏:<br/><br/>  商业零售业百强评出<br/>  本报北京4月11日讯 记者曲哲涵报道:中国商业联合会今日在京发布2000年度中国商业零售业百强信息。本次公布的商业零售业百强企业大多集中在东部和大城市,年销售额均超过6亿元。2000年度百强企业零售总额为1370.3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左右。百强企业中,前十强企业销售额合计占总销售额的34%,其中有6家来自上海。<br/>  从中国商业零售业百强的业态分布看,传统大型商场所占比重较大,目前仍是消费品市场的零售主力军。近几年来连锁超市、专卖店、专业店等新型业态发展势头强劲,国内发展最早的连锁超市之一联华超市有限公司的销售额已突破100亿元,荣登此次百强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