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3月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扶贫的事又热起来了
  本报记者 彭俊 江夏
  扶贫是不是热了?
  扶贫的事确实又热起来了,有记者的亲身感受为证:短短一周之内,记者参加了两次扶贫的研讨会,并且层次都不低,气氛也很热烈。
  一个是世界银行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合办的,名为“21世纪扶贫与发展”系列国际研讨会;另一个由国家计委产业发展研究所主办,着重研讨“‘十五’扶贫思路与对策”。前者每周一次,将延续八周,所涉话题覆盖了扶贫领域的方方面面。后者阵容也算庞大,国内从事扶贫研究的专家学者基本到场。
  另有可靠消息说,新世纪中国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起草工作历时一年,初稿已成;针对“纲要”进行的高层讨论正在进行;围绕新世纪的中国扶贫事业,更高层次的、官方的扶贫工作大会将于近期召开。
  好像要给这些作铺垫似的,包括网站在内的各类媒体上,关于扶贫的相关报道,近期接连不断,甚至掀起了一阵小小的热潮。
  要不要继续扶贫?
  “经过艰苦努力,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已基本实现。”在1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这句话写入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文件。紧随其后,是这样一句话:“以此为标志,我国的扶贫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自古缺吃少穿为贫困。扶贫不就是解决温饱吗?既然“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为什么还有“新的阶段”?向贫困宣战了半个世纪的中国人,站在新世纪的新起点上,为什么还要继续扶贫?不少读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话得从贫困的标准说起。我国现行的贫困标准制定于1985年,年收入200元以下即为贫困人口。以此为基数,参照当年的物价上涨指数,就是每年的贫困线。如,2000年的贫困线就是年收入625元。
  世界银行根据33个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提出了人均一天消费一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并被广泛采用。与之相比,我们的贫困线是一个很低的标准。即使达到了这个标准,所解决的也仅是生存所需的基本温饱。
  理论界有一个观点,低水平的收入标准容易达到,但极不稳定。现实情况为这种观点提供了佐证:在我国生产生活条件极端恶劣的地区,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面临着突出的“返贫”问题,有些地方“返贫率”高达20%。有时候,一场水灾,或者一场旱灾,贫困人口仍可能饱而复饥,温而复寒。
  “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和扶贫有关的中央文件中,每每少不了这样的提法。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对扶贫工作做出了这样的判断:扶贫开发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他要求全党同志“牢固树立扶贫开发长期作战的思想”。
  扶贫开发需要长期作战。下这种结论的依据,除了我们的贫困标准低(和较高标准相比,我们的许多“脱贫”人口仍处于贫困线以下),除了我们只是“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还有很少一部分人连低标准的温饱都没达到),更重要的,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中国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与之相适应,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也将长期存在。至于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落后状态,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
  所以说,2000年,仅仅是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终点;2001年,则是新世纪中国扶贫事业的崭新起点。新阶段的扶贫会有什么新的特点?这是读者关心的另外一个问题。
  如何继续扶贫?
  贫困的标准必须调整。新标准会尽可能和国际接轨,肯定比现有标准高,但也要考虑中国的国情。新的更高的贫困标准出来之后,由此而界定的新的贫困人口数量会有所增加,但这并不能否定已有的扶贫成就。事实上,中国在反贫困方面的成果,早已举世公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中国扶贫攻坚的成就“为发展中国家,甚至整个世界提供了一种模式”。
  扶贫的范围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在八七计划中,全国共确立了592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扶贫资金以县为单位发放,再逐一落实到贫困户身上。21世纪初扶贫开发的重点,将是低收入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国家重点扶持“国定贫困县”、各省(区)重点扶持“省(区)定贫困县”的格局将会改变。
  新阶段扶贫的特征可能还有一些,但有两点短期是不会改变的。一是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一是坚持以种养加为主的扶贫项目选择。这两条,是我们20年大规模扶贫取得辉煌成就的宝贵经验。
  新的世纪仍要扶贫,而且要长期坚持。这是正确认识国情后的清醒选择。对于刚刚解决温饱和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来说,这种政策选择,必将给他们带来福音。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时评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李建兴
  3月6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在与出席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香港代表座谈时表示,将推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以及信息披露质量的改进。此前他也多次讲过,公司治理结构改进是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以及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如今,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又成为“两会”许多代表热烈议论的话题。
  我国证券市场成立10年来,上市公司从当初的几家发展到目前的1000多家,应该说,监管部门对改进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一直是重视的。
  10年前,上市公司章程方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现在,《上市公司章程指引》成了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法”。有调查表明,1000多家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与未上市的国有、民营企业比,是比较规范的。但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差还很远,与加入WTO后的要求相差很远,还有着许多不规范或非市场化的地方。如“一股独大”的问题;内部人控制问题;关联交易问题;董事会不懂事问题;政企不分问题;监事会不监事问题;经理人员激励与约束制度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迫切要求加大力度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当然,在中国这样一个新兴资本市场上提高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水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现在从上到下、从上市公司到投资者、从证券市场内到证券市场外都形成了共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一定要尽快加以完善。
  周小川明确表示,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和原则就是要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笔者注意到,在加大力度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方面,证监会正在酝酿这样的改革思路:
首先,全力推进上市公司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水准。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水准以及涉及到公司治理结构决策程序是否合规、披露是否健全方面,证监会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其次,探讨并设定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原则和水准。证监会将认真研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原则,再结合中国的国情,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再次,通过一系列培训,加强对外部董事与独立董事的人才培养。第四,推进和改进激励与约束机制,包括对管理人员的激励及对侵犯股东权益行为的约束等。最后,将公司治理结构的状况作为公司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观地讲,这个关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思路是清晰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如果能与国有股减持联系上,就更加完备了。
  思路决定出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各项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措施的逐一落实,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将进一步提高。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房地产市场产销两旺
去年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稳中趋升
本报讯 记者朱剑红报道:国家统计局最新测算的结果表明,2000年“国房景气指数”水平明显高于1999年,在3月份小幅调整后一路上扬,到12月达到104.06点,比上年同期增加2.6点。2000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总体上呈现以下特点:开发投资与到位资金持续快速增长;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收入增势强劲,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稳中趋升;商品房施工总量不断扩大,新开工项目迅速增加;商品房空置面积增幅出现大幅度回落。
  2000年带动“国房景气指数”上升的5个分类指数是本年资金来源、商品房销售价格、新开工面积、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空置面积(指数值表现为下降)。12月份,全国房地产本年资金来源累计为5686亿元,同比增长26.1%,增长幅度比1999年高17.4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为1289.1亿元,同比增长24.9%;企业自筹资金1599.2亿元,同比增长20.9%;定金及预付款2154亿元,同比增长44.8%,比上年增长30个百分点;但利用外资持续呈现30%左右的负增长。去年,全国商品房平均售价为2103元/平方米,同比增长2.5%,其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为1952元/平方米,办公楼为4438元/平方米,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最高值是3月份的97.39点。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禁折令”终于松动
  国内七条航线票价开始打折
  本报北京3月8日讯 记者白天亮报道:机票“禁折令”终于有所松动,民航总局日前发出通知,国内七条航线试行多级票价体制,推出特种票价,折扣最低可至六折。
  这七条航线是北京—广州、北京—深圳、上海—广州、上海—深圳、上海—重庆、广州—昆明、成都—深圳航线。这些航线会试行多级票价体系,在公布票价基础上,建立有严格限制条件的特种票价,特种票价实行明码实价、明折明扣,在限制条件上,参照国际上通用的“提前购票期限”的做法制定。
  据了解,南方航空有限公司已上报了七条航线试行的特种票价,并得到民航总局的同意,于3月6日起试行。特种票价最低可打到六折,但相应所受的限制也会增多,例如只适用于平季淡季、不得签转、随订随售等。联营各方均可按照特种票价执行,并且要在收到民航总局的通知后立即在计算机订座系统及有关媒体对外公布。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安上千里眼 运筹帷幄中
福建建成洪水预警报系统
  本报福州3月8日电 记者赵鹏报道:近日,随着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及省水利部门负责人一声令下,按下电钮,历经7年建设的福建省洪水预警报系统全面启动。
  福建省洪水预警报系统由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赛江和木兰溪等“五江一溪”洪水预警报系统组成,覆盖约10万平方公里。该系统建成投入运行后,福建省“五江一溪”水文数据将可随时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直传防汛指挥部门,此过程只需3—5分钟。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三峡移民厦门住宅工程开工
本报厦门3月8日电 记者郅振璞报道:一批三峡移民今年将被安置在厦门市。厦门市接收首期重庆市奉节县移民的凤南农场、第二农场两处住宅工程日前奠基开工。这两处共计4个安置点,安置400移民和随迁人员,当天动工的建筑总面积计有13290平方米,6月底完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