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3月9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参加四川云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心开拓进取
  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本报北京3月8日讯 记者唐维红报道:今天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分别参加了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四川、云南代表团的全体会议,与代表们一起审议“十五”计划纲要草案及报告。江泽民指出:进入新世纪,我们具有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党同志和全国上下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心、开拓进取,着力研究和解决前进路上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今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江泽民在讲话中首先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参加“两会”的女代表、女委员,向全国广大妇女,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
  江泽民说,改革开放以来,四川、云南的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四川、云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江泽民指出,全党、全国都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抓住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加紧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江泽民说,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搞得好不好,不仅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而且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固。这几年,全国各地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有成绩的,中央提出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的三年目标基本实现,企业扭亏增盈成效显著。同时也要看到,完成改革和脱困的三年目标还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还要继续扩大成果,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加快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科学管理,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照有进有退的要求,使国有经济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通过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和主导作用。
  江泽民说,要不断加强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携手前进。搞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基础。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要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科技教育,培养民族干部等方面继续下大气力,国家要给予支持和帮助。
  江泽民指出,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好,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好。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尤其要抓紧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各级干部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现代化建设的本领,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决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兢兢业业地为群众办实事,认认真真地解决群众的困难,脚踏实地地带领群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江泽民说,前不久,四川甘孜州雅江、康定、九龙等县之间发生了强烈地震,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党中央、国务院对此十分关心。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当地驻军、武警部队为抗震救灾做了大量工作。希望你们继续抓紧工作,首先要把受灾群众的生活安排好,认真组织受灾群众进行生产自救,重建家园。
  讲话前,江泽民认真听取了代表们的发言,还特别询问了四川省水电建设、云南省道路建设等情况。四川代表张中伟、王荣轩、王雨顺、邓剑、张惠国等围绕四川省如何在“十五”期间实现经济跨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等问题发了言。云南代表令狐安、庞锡钧、李裕光、朱志强就发展特色经济、加快云南“西电东送”能源基地建设等发表了意见。
  李铁映、邹家华分别参加了云南代表团和四川代表团的全体会议。(附图片)
  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参加四川代表团全体会议,与代表们一起审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和纲要(草案)。图为江主席与代表亲切握手。
新华社记者 白连锁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积极稳妥推进体制创新
——三论新形势新任务新作风
本报评论员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要长盛不衰,就要建立一套能够适应其发展要求的制度和体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不能充分发挥优越性,能不能具有强大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制度和体制。创造出能够极大地推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极大地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极大地激发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极大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各种重要制度和体制,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努力完成的重大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胆进行体制改革和创新,极大地解放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我们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激发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为现代化建设调动和集聚了极大的力量,也为继续改革体制、创新体制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
  形势在发展,改革在深入,环境在变化。我们各方面的体制,政治的、行政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法律的、科技的、教育的、军事的等等,都要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继续通过变革和创新,更加完善和成熟起来。
  同改革开放初期比,我们现在面对的环境和条件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形式都多样化了。继续推进体制改革和创新,起点不同了,难度更大了,要求更高了。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个特点,才能找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切入点和发展方向。
  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点,仍然是领导体制、经济体制、行政体制和各种管理体制。现在,在一些领域和方面,妨碍生产力发展,妨碍人民群众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的体制弊端依然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不少地方,基层企事业单位办事还很难,相互扯皮、相互推诿、办事效率不高的现象还相当普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混乱现象仍然存在,一些人仍热衷搞“审批经济”,办一件事不知要盖多少个图章、经历多少个审批的步骤,一些地方和部门各自为政,搞行业垄断和地方封锁。这些现象的存在,固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还很不完善、很不成熟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的领导体制、行政体制、各方面的管理体制的改革还没有完全跟上。
  推进体制改革和创新,会涉及千百万人的利益,必须有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既要善于总结和发扬我们在二十多年改革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也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管理经验,尤其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实践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发动和紧紧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创造适应时代要求的、能极大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体现中国国情和人民利益的新体制。


第1版(要闻)
专栏:

  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会
  李瑞环出席 11位委员就经济建设和教科文体事业发言
  据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记者李术峰、吕鹏、李斌)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11位委员就经济建设和教科文体事业发展等问题作大会发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出席会议。
  今天大会的执行主席是叶选平、宋健、李贵鲜、钱正英、马万祺、朱光亚、罗豪才、周铁农。会议由钱正英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罗干,以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会听取发言。
  艾丰委员发言说,进一步推进我国东中西部经济一体化,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途径。东中西一体化可以更好地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更有效地利用东部成果去开发西部,形成更强的国际竞争力。王森浩委员在发言中提出了加强煤炭行业的宏观管理,建设大集团战略,煤电、煤钢联营战略,煤炭产品化战略的建议。张涛委员提出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解决的问题。陈抗甫委员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发言,强调要实施人才战略,建设世纪强国。方福康委员提出要给予职业技术教育应有的地位,做好职业教育这篇大文章。孙金龙委员代表共青团中央发言,提出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缩小数字鸿沟,发挥青少年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袁行霈委员代表民盟中央发言说,要大力扶持、积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叶朗委员在代表无党派界部分委员发言时说,要充分重视文化产业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萧灼基委员在会上作了“推进理论创新,指导经济实践”的发言,强调当前要按照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朱树豪委员建议,抓住申奥机遇,迎接入世挑战,尽快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形象,实现我国体育产业质的飞跃。张发强委员代表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发言重申,全力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详见第十一版)。
  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王兆国、任建新、张思卿、丁光训、孙孚凌、万国权、胡启立、陈锦华、赵南起、毛致用、白立忱、经叔平、张克辉、王文元,秘书长郑万通出席会议。


第1版(要闻)
专栏:

  ①河南代表李建昌(中)、刘炳银(右)、王富均就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问题发表见解。②山东代表李建华(左)强调要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③四川代表李克明说,要加大老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5山西老代表申纪兰(左三)说,妇女要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
本报记者 李 舸 陶源明摄


第1版(要闻)
专栏:来自基层代表委员的声音

  发展职教刻不容缓
本报记者 刘 霄
“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我们不仅需要培养高新技术人才,也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我们应当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广东省化学工业学校党委副书记、高级讲师唐淑蓉代表对记者说,她正在起草一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建议。
  她说,我国人口众多,不可能人人都上大学,也不是只有上大学才能成为人才。将来我们既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职业教育是满足未来社会需求、提高人们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关资料表明,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中、低技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占有主导地位。这些国家经济所以能够高速增长,除了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外,还因为他们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熟练掌握现代技术的劳动大军。令人担忧和遗憾的是,近年来,招生难、就业难、筹措经费难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唐淑蓉代表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树立大教育观,纠正重“普教”、轻“职教”的严重倾向,让各类教育在“十五”计划中获得协调发展。二是加大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调整中等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对优先重点发展的产业如电子技术、石油化工等骨干职业学校,要有切实的扶持措施。三是各类职业学校要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实行学分制,放宽招生年限,拓宽办学渠道,增强办学活力。


第1版(要闻)
专栏:来自基层代表委员的声音

  说说我们的心里话
  本报记者 郑德刚 张静宇
  “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团里没人比我更‘基层’了,但我不是普通农民,我是乡亲们选出来的人民代表,所以今天我要代表他们提提意见,说说我们的心里话。”
  在四川代表团召开的讨论会上,来自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群力村的养牛专业户陈达芬坐在发言席上,面对团团围坐的省、市领导、代表侃侃而谈,连珠炮般地提了5个问题,赢得了满堂喝彩。台下,这位农村大嫂告诉记者:“这些年靠党的富民政策,我一家过上了真正的小康生活,现在我办的家庭养殖场有五十几头牛,每年纯收入有10万元,还招聘了13位农民和3位下岗职工到养殖场工作,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说到这里,陈达芬眉头一皱:“我们一家算小康了,可家乡还有那么多的乡亲没过上好日子,我这个当人民代表的心里不踏实,也着急得很。”说着,她递给记者一份刚才的发言提纲。陈达芬说,这些意见和建议是她开会前走访了很多人和单位后才汇总的,“不一定说得中听,但这是我们农民的心里话。”


第1版(要闻)
专栏:来自基层代表委员的声音

  转变观念最重要
  本报记者 赵永平
  年仅30岁的广西代表潘爱群是来自柳州市第二棉纺厂的挡车工,她对记者说:“以市场为导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纺织企业的发展之路!”
  潘爱群说:“去年是全国纺织企业大量压锭的一年,厂里通过技术改造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以前,厂里的有梭纺织机只能生产作面袋用的平纹布,1米卖不到1块钱;现在,厂里增加了48台新的无梭纺织机,专门生产市场需求比较大的高档衬衫面料,产品的质量高了,价格也上来了,新面料每米可以卖到5块钱。这让我们深深感到转变传统观念,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性。”
  潘爱群代表说,现在企业的市场观念强了,职工对国家大事关心的也多了。来北京开会前,厂里许多姐妹还在讨论,中国“入世”已成定局,但“入世”将会给纺织企业带来什么机遇?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她建议有关部门做好引导,做好观念的转变工作。


返回顶部